"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右半球“音樂腦”的優勢就是非語言功能,即高級智能活動和情感反應。青少年兒童學習樂器,可以促進眼、耳、手、腦的相互協調和默契配合,提高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鍊,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由於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諧發展,從而使大腦反應更加敏捷。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一個測驗結果,發現絃樂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如何與他們大腦中相應部分的增大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相互關係。由於“絃樂樂器演奏者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⑤所以說,通過器樂教學中的音樂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智慧、思維、觀察、記憶、想象、創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質會全面發展起來。

4.通過器樂教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⑥器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有這一“樂以育人”的教育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音樂美學的知識和意義。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大潮的衝擊下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從我們血脈源頭聽到民族樂聲。如播放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這樣的樂曲,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右半球“音樂腦”的優勢就是非語言功能,即高級智能活動和情感反應。青少年兒童學習樂器,可以促進眼、耳、手、腦的相互協調和默契配合,提高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鍊,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由於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諧發展,從而使大腦反應更加敏捷。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一個測驗結果,發現絃樂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如何與他們大腦中相應部分的增大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相互關係。由於“絃樂樂器演奏者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⑤所以說,通過器樂教學中的音樂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智慧、思維、觀察、記憶、想象、創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質會全面發展起來。

4.通過器樂教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⑥器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有這一“樂以育人”的教育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音樂美學的知識和意義。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大潮的衝擊下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從我們血脈源頭聽到民族樂聲。如播放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這樣的樂曲,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十面埋伏

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器樂學習氛圍,讓他們逐漸領會到: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獨具個性的音樂文化。通過這種器樂教學,達到加深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啟迪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之目的,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醜良莠的鑑審能力,是完全不難的。“以美輔德”,往往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這一高尚的音樂藝術活動中,默化潛移地善化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言行、儀表,“用音樂淨化心靈”⑦,其功效也是不容低估的!

5.通過器樂教學,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集體主義協作精神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並且要求能使最大部分學生達到這種掌握的方法和材料。為達成共同學習的目標,學生對學業的掌握有賴於多方面的幫助,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同伴間的互相合作。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器樂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教學為主體的齊奏、合奏訓練。通過這種訓練,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學和均等的學習機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聲部乃至情感表現等方面的協調感,而且可能將這種適合個性發展的整體演奏的意識和合作的精神,逐步滲透到學生班級群體生活中去,盡其所能,互勉互助互愛互尊,從而使班級生活中所凝成的團結協作、勤奮守紀的集體主義精神激勵青少年學生攜手明天,爭做“四有”新人。

6.通過器樂教學,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中小學器樂教學課堂裡接觸的器樂(聲樂)曲,一般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通過民族器樂教學,可使學生感知樂曲的風格,增進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瞭解,激發他們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如小學六年級課堂中,可以採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孔豎笛進行器樂教學,通過學習吹奏歌曲《歌聲與微笑》,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右半球“音樂腦”的優勢就是非語言功能,即高級智能活動和情感反應。青少年兒童學習樂器,可以促進眼、耳、手、腦的相互協調和默契配合,提高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鍊,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由於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諧發展,從而使大腦反應更加敏捷。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一個測驗結果,發現絃樂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如何與他們大腦中相應部分的增大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相互關係。由於“絃樂樂器演奏者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⑤所以說,通過器樂教學中的音樂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智慧、思維、觀察、記憶、想象、創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質會全面發展起來。

4.通過器樂教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⑥器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有這一“樂以育人”的教育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音樂美學的知識和意義。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大潮的衝擊下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從我們血脈源頭聽到民族樂聲。如播放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這樣的樂曲,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十面埋伏

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器樂學習氛圍,讓他們逐漸領會到: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獨具個性的音樂文化。通過這種器樂教學,達到加深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啟迪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之目的,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醜良莠的鑑審能力,是完全不難的。“以美輔德”,往往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這一高尚的音樂藝術活動中,默化潛移地善化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言行、儀表,“用音樂淨化心靈”⑦,其功效也是不容低估的!

5.通過器樂教學,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集體主義協作精神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並且要求能使最大部分學生達到這種掌握的方法和材料。為達成共同學習的目標,學生對學業的掌握有賴於多方面的幫助,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同伴間的互相合作。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器樂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教學為主體的齊奏、合奏訓練。通過這種訓練,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學和均等的學習機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聲部乃至情感表現等方面的協調感,而且可能將這種適合個性發展的整體演奏的意識和合作的精神,逐步滲透到學生班級群體生活中去,盡其所能,互勉互助互愛互尊,從而使班級生活中所凝成的團結協作、勤奮守紀的集體主義精神激勵青少年學生攜手明天,爭做“四有”新人。

6.通過器樂教學,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中小學器樂教學課堂裡接觸的器樂(聲樂)曲,一般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通過民族器樂教學,可使學生感知樂曲的風格,增進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瞭解,激發他們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如小學六年級課堂中,可以採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孔豎笛進行器樂教學,通過學習吹奏歌曲《歌聲與微笑》,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學生不難地聯想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一對朋友在離別時那坦誠甜美的一幕,似乎微微聽到那懷有青春氣息的兩顆純真透明、襟懷博大的心靈碰撞之交響,領會到作者懷有一份憂憂之情,一顆拳拳之心的愛國企盼。再如中學音樂課本(湘藝版)中,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雖是欣賞教材,但在有條件、有基礎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將它作為器樂教學內容,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右半球“音樂腦”的優勢就是非語言功能,即高級智能活動和情感反應。青少年兒童學習樂器,可以促進眼、耳、手、腦的相互協調和默契配合,提高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鍊,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由於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諧發展,從而使大腦反應更加敏捷。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一個測驗結果,發現絃樂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如何與他們大腦中相應部分的增大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相互關係。由於“絃樂樂器演奏者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⑤所以說,通過器樂教學中的音樂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智慧、思維、觀察、記憶、想象、創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質會全面發展起來。

4.通過器樂教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⑥器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有這一“樂以育人”的教育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音樂美學的知識和意義。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大潮的衝擊下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從我們血脈源頭聽到民族樂聲。如播放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這樣的樂曲,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十面埋伏

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器樂學習氛圍,讓他們逐漸領會到: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獨具個性的音樂文化。通過這種器樂教學,達到加深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啟迪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之目的,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醜良莠的鑑審能力,是完全不難的。“以美輔德”,往往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這一高尚的音樂藝術活動中,默化潛移地善化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言行、儀表,“用音樂淨化心靈”⑦,其功效也是不容低估的!

5.通過器樂教學,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集體主義協作精神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並且要求能使最大部分學生達到這種掌握的方法和材料。為達成共同學習的目標,學生對學業的掌握有賴於多方面的幫助,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同伴間的互相合作。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器樂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教學為主體的齊奏、合奏訓練。通過這種訓練,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學和均等的學習機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聲部乃至情感表現等方面的協調感,而且可能將這種適合個性發展的整體演奏的意識和合作的精神,逐步滲透到學生班級群體生活中去,盡其所能,互勉互助互愛互尊,從而使班級生活中所凝成的團結協作、勤奮守紀的集體主義精神激勵青少年學生攜手明天,爭做“四有”新人。

6.通過器樂教學,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中小學器樂教學課堂裡接觸的器樂(聲樂)曲,一般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通過民族器樂教學,可使學生感知樂曲的風格,增進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瞭解,激發他們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如小學六年級課堂中,可以採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孔豎笛進行器樂教學,通過學習吹奏歌曲《歌聲與微笑》,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學生不難地聯想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一對朋友在離別時那坦誠甜美的一幕,似乎微微聽到那懷有青春氣息的兩顆純真透明、襟懷博大的心靈碰撞之交響,領會到作者懷有一份憂憂之情,一顆拳拳之心的愛國企盼。再如中學音樂課本(湘藝版)中,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雖是欣賞教材,但在有條件、有基礎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將它作為器樂教學內容,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

"

中小學校開展器樂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加強學生器樂審美教育的素質培養的問題,旨在通過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本文試從素質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論述中小學器樂教學的意義與功能。

一、器樂教學的意義

原國家教委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將器樂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這是建國以來歷屆《大綱》中首次加入器樂教學內容。它標誌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反映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對音樂教育的全面認識。器樂與聲樂是音樂表現的兩個方面,器樂對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具有聲樂所不能替代的更是無法企及的作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器樂教學在普通中小學未能取得一定的地位,甚至被排斥於中小學課堂之外,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智力超常的偉人志士的成功都是與其喜愛音樂,擅長樂器演奏有著很大的關係。中國古代至聖孔子,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孔子演奏古琴

三國時的政治家曹操、軍事家諸葛亮,唐朝明君李世民以及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都能演奏古琴。現代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重點解讀:回眸百年,你知道中國人創作的最早的小提琴作品是哪一部嗎?原來竟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創作的《行路難》,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由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李四光不僅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資深音樂迷,尤其擅長小提琴。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唐朝李白《行路難》的詩作,李四光通過小提琴曲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掙扎求索的心境,追求光明的渴望。據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

也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陳鋼先生,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李四光寫這首樂曲是由於竊國大盜袁世凱篡權後,排擠、打擊和企圖消滅革命力量。他在當時,是因一肚子晦氣,才離開祖國出來尋求救國之道的。而當他在國外苦讀近七年,學成回國時,知道中國仍然是軍閥混戰,國際上列強的明爭暗鬥也未休止,深知國內地上地下都佈滿了看不見的黑洞,舉足維艱。在途經法國巴黎停留的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獨奏曲形式抒發自己的心情,特寫了這首樂曲。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出版我國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文集,專程到北京去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陳教授: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遺物。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作於巴黎,作者是仲揆)】。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中國地質力學創建人李四光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除了科學家李四光外,還有錢學森、錢偉長、樑思成等不但喜歡音樂,而且工於小提琴、鋼琴等樂器演奏,並在音樂的研究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國外,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拍拉圖,英國的肖伯納,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果戈理、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不少偉大作家、哲人都認為音樂(包括器樂)對他們的創作與思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是,以音樂內容作為“傳記”的開頭與結尾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愛因斯坦

曾舉辦過獨奏音樂會,他那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產生,與其演奏小提琴和鋼琴時想象的自由飛騰的影響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來的。”①據報道,愛因斯坦死後,美國腦科專家對他的大腦進行切片分析,發現他腦子裡的“突能”不僅比普通人的多得多,而且遠比其他科學家的發達,這其中通過器樂學習與演奏所取得的音樂的刺激作用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誠如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的精闢論述:“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樑。”器樂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走出變聲期對音樂所感到的困惑。少年兒童的聲音在音域、音區、音色和技巧運用、表現幅度、涉獵範圍等,都有一定的侷限,尤其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而這些方面顯現出某些歌曲所不及之處,卻能通過學習樂器所能彌補的。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二胡學生表演照

“事實上它(指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兒童們充滿喜悅的心情,在教師的指導下,一定能將這種可能性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②器樂教學通過樂器演奏的較多技法與豐富音色,擴展了藝術表現的可能,也拓寬了人們對聲音感受、分辨和運用的能力。演奏樂器強調聽覺、視覺、與運動覺的高度協調,不僅能深化樂感,而且對人的潛能開發起到獨特作用。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合奏—曲時,促使他們在美的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懂得並學會按照一定的規矩約束自己,與別人積極合作,從而共同創設藝術氛圍和造就美好事物。在器樂教學過程中,必然能夠使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精品,其中定會讓他們盡心愉悅地沐浴到音樂藝術美的獨特功能,更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良好的操練和薰染,促成學生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鑑賞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達到完美人格的完成。

二、器樂教學的功能

器樂教學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由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觀決定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中小學器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素質教育,而不是以少數學生為對象,以學習演奏樂器為目的,以系統的專業化技術訓練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專業音樂教育。”③器樂教學對豐富、充實中小學課內課外音樂教學活動,培養、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音樂興趣,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能力,增強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擴大音樂視野與淨化心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功能。

1.通過器樂教學,培養青少年學生感知、表現、創造音樂藝術美能力

在器樂教學中,學習樂器演奏過程(即藉助某一種表現音樂的工具,如電子琴、豎笛、二胡、小提琴等來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對音樂藝術美的表演實踐無不包含著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例如通過學習器樂演奏和參與合奏練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速度、力度、音色、調式、曲式等方面音樂素養,而且可以使學生獲得節奏感、音準感、和聲感等音樂感知、表現能力,還能讓他們瞭解和掌握這些音樂語言要素在表情達意、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認識功能與實際操作功能,從而更準確地感受、理解、表現與創造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因此,在器樂教學中,貫徹情感、形象與技能、技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寓器樂教學於樂感培養之中。如視奏抒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教學時,拉好音準、節奏、節拍的強弱感、由江南小調的細膩委婉且多種調式變化和北方民歌的粗獷及音程大跳予以融合的旋律,都是為了表現一種歡樂的情感。從音量和音色上,也體現出這種樂感。如能進一步利用歌詞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的頭腦裡有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秀麗景象,那麼這首視奏曲的情感與形象就更逼真,樂曲就更充滿樂感。這樣,學生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既訓練了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了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為表現和創造音樂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通過器樂教學,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其音樂視野

在器樂教學中,通過老師的正確啟發誘導,學生從認識音樂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到表現作品的情緒、情調,可以使他們自身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等都得到提高。青少年學生普遍有參與器樂演奏的慾望,他們希望通過演奏樂器來實現自我表現,引起大家的注意、肯定和讚揚、鼓勵。尤其是那些聲音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通過器樂演奏的途徑來成為優長,彌補歌唱表現方面的遺憾。如此一來,器樂教學不但使音樂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充實,而且通過“把器樂引進教室”④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本校學生器樂表演照

使音樂課堂的結構發生變化,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在器樂演奏中得到愉悅和藝術的享受,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無論青少年學生學習哪一種樂器,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碰到不少挫折。在解決一個個難題,闖過一道道難關的同時,青少年學生學習器樂的興趣愈發強烈,毅力也潛在地培養起來。隨之,器樂教學也擴大了他們的音樂視野。他們在學習器樂過程中,會逐漸瞭解到樂器有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之分,樂曲有聲樂曲與器樂曲之別;接觸到什麼是鍵盤樂器,什麼是管(銅管類與木管類)弦(拉弦類與彈撥類)樂器,什麼是打擊樂器,等等,音樂知識面就相應地廣了。

3.通過器樂教學,積極促進開發青少年學生的智力潛能

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認識的飛躍而為人們所認識。腦科學實驗證明,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為“語言腦”,具有語言、計算、閱讀、思維等功能,右半球是“音樂腦”,分管情緒、情感、審美、音樂等項目。在對不同音樂要素的感知過程中,左右半腦又有著不同的分工,旋律主要由左半腦負責,右半腦則專司節奏。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在器樂演奏過程中,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使用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按需分配、各得其所的。學習一首樂曲時,演奏者首先在初級階段對樂曲的技巧特點、調式特徵、曲式結構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對演奏技巧要領、方法的瞭解、認知,需要藉助左腦擅長的邏輯思維功能。初步掌握動作操作技巧後,演奏者的注意力便逐漸轉移到對音樂作品內容、風格的領會和表達,使得與右腦有關的功能開始啟動。當其能夠擺脫技巧的束縛,自然地用樂器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就會藉助想象、意象等非理性思維,對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產生更加真切的內部體驗,激發出表達音樂情感的強烈慾望與意願,使演奏更具個性化與情緒化。人的顯意識活動停止時,其潛意識則更為活躍。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右半球“音樂腦”的優勢就是非語言功能,即高級智能活動和情感反應。青少年兒童學習樂器,可以促進眼、耳、手、腦的相互協調和默契配合,提高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也可使小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鍛鍊,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由於左右手指經常運動,促進了大腦兩個半球合作默契而和諧發展,從而使大腦反應更加敏捷。美國《科學》雜誌曾發表一個測驗結果,發現絃樂演奏者左手手指的靈活程度如何與他們大腦中相應部分的增大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相互關係。由於“絃樂樂器演奏者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⑤所以說,通過器樂教學中的音樂的潛移默化的陶冶,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智慧、思維、觀察、記憶、想象、創造和情感等智能素質會全面發展起來。

4.通過器樂教學,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說過:“音樂教育,除注意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⑥器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有這一“樂以育人”的教育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技能技巧的同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給青少年學生講述一定的音樂美學的知識和意義。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大潮的衝擊下的今天,更應讓孩子們從我們血脈源頭聽到民族樂聲。如播放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曲》、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這樣的樂曲,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十面埋伏

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器樂學習氛圍,讓他們逐漸領會到: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獨具個性的音樂文化。通過這種器樂教學,達到加深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的藝術價值”的認識,啟迪他們的音樂審美意識之目的,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具有分辨美醜良莠的鑑審能力,是完全不難的。“以美輔德”,往往在學習器樂演奏的這一高尚的音樂藝術活動中,默化潛移地善化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言行、儀表,“用音樂淨化心靈”⑦,其功效也是不容低估的!

5.通過器樂教學,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集體主義協作精神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並且要求能使最大部分學生達到這種掌握的方法和材料。為達成共同學習的目標,學生對學業的掌握有賴於多方面的幫助,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同伴間的互相合作。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器樂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教學為主體的齊奏、合奏訓練。通過這種訓練,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教學和均等的學習機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聲部乃至情感表現等方面的協調感,而且可能將這種適合個性發展的整體演奏的意識和合作的精神,逐步滲透到學生班級群體生活中去,盡其所能,互勉互助互愛互尊,從而使班級生活中所凝成的團結協作、勤奮守紀的集體主義精神激勵青少年學生攜手明天,爭做“四有”新人。

6.通過器樂教學,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中小學器樂教學課堂裡接觸的器樂(聲樂)曲,一般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通過民族器樂教學,可使學生感知樂曲的風格,增進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瞭解,激發他們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如小學六年級課堂中,可以採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孔豎笛進行器樂教學,通過學習吹奏歌曲《歌聲與微笑》,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學生不難地聯想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一對朋友在離別時那坦誠甜美的一幕,似乎微微聽到那懷有青春氣息的兩顆純真透明、襟懷博大的心靈碰撞之交響,領會到作者懷有一份憂憂之情,一顆拳拳之心的愛國企盼。再如中學音樂課本(湘藝版)中,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雖是欣賞教材,但在有條件、有基礎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將它作為器樂教學內容,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

器樂教學,對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有何意義與功能

通過教師範奏、師生齊奏等形式,把學生帶入那深山幽谷境地,在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大自然景象中自我陶醉,從而使學生倍愛祖國秀麗山河。

總之,普通中小學器樂教學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演奏家而設置的,而是美育之必需,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開放性”的創造型“通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①轉引自王俊:《論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樂》1998年4期。

②轉引自旻歌:《繼承發展,求實創新——談談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 《音樂教學大綱學習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全國中小學器樂教學研討會紀要》,《中國音樂教育》1995年4期。

④向陽光:《把器樂引進教室》,中央教科所編《中國當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覽》(上卷),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

⑤《中國廣播報》1995年12月28日。

⑥《音樂欣賞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

⑦引自姚思源:《論音樂教育》,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