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老婆大他24歲有什麼稀奇,我同學還大我40歲

英語 移民 法國 韓國 CICI的艾朵時光 2017-05-11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老婆大他24歲有什麼稀奇,我同學還大我40歲

明明學了幾十年的英語,明明詞彙量大幾千,明明考試成績還算合格,明明就是聽不懂形形色色的不同膚色的老外講的完全不一樣的英語,兩個月只能以優雅的傻笑迴應各種對話場景,墨爾本的明明同學有點坐不住了!!

不能控制我積幾,我要回爐學英語。

坐進英語課的教室,似乎進了一個聯合國。哦,不對,是多國聯合會議。有必要介紹一下學英語的地方,這是澳洲政府專門為新移民開設的成人英語培訓學校,方便全世界非英語國家的新移民適應澳洲,儘快融入當地生活。對新移民來說,這項培訓是免費的(其實已經在辦理移民的費用中包含了)。對於CICI這樣沒有辦理移民的人,也是可以參加學習的,就是自己付費就行了,所以呢,明明和CICI同學都是來打醬油的。。。

(這裡的課程一般都是三個月一期,三個月每週一次一次三小時的費用是280澳幣,每週兩次每次三小時的費用是560澳幣,3個月*4周*2次*3小時=72小時,合7.8澳幣/人民幣不到40元每小時。另外還有一些技能教學,每學期也都200-300澳幣,語言教學除了英語,還有法語,技能提升課之外也有瑜伽,烹飪等娛樂休閒課程。)

ANNE是這個小小的只有幾間辦公室和教室的成人語言培訓學校的校長兼職老師,是個幽默熱情LADY,講課眉飛色舞,只要學生回答出來一點就開心地鼓勵YES!YES!GOOD!老師教的開心,學生學習也挺有勁,看來賞識教育那一套對成人一樣適用啊!

這裡的課程根據難易程度分為不同的班,ANNE老師安排了從易到難的不同班試聽,半小時後發現這個班級的英語程度比較容易,於是就開始琢磨起每個同學了。

這個教室共18個學生上課,根據每個人的口音和外形,大致判斷出來自四個國家,5個俄羅斯人,3個越南人,1個馬來西亞或者印尼人,然後其他9個都來自中國,佔一半的比例,這9箇中國學生據目測除了一個東北人,一個CICI來自中原,其他7個都是江浙贛粵等地的南方人,哦,對了,這7人裡面,還有一個來自香港。

這個班的同學全都來自於母語非英語的國家,想想也是,母語是英語的國家,移民到這裡是不需要英語培訓的,汗。。。(剛想明白這個問題,為積己的機智點贊)

教室是常見的長桌兩邊對坐的方式,不同國家的人就算不認識,也會自發坐在一起,是因為文化認同感和安全感?但來自中國的學生卻分成三部分坐著,是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每個不同的地方都和東南亞或者歐洲的小國的面積相當?所以才會在國別的大範圍下細分?

5個俄羅斯人4個是大媽,體型差異特別大,最年長的看起來年近七十,既有嬌小玲瓏的優雅老太太,金絲眼鏡和文具都比較考究,也有健碩的高大典型俄羅斯大嬸。她們講的英語很好辨認,俄語裡有種我們發不出來的顫音,一直弄不清楚是抖動舌頭還是喉頭髮出來的,就算坐在對面盯了半天也沒有搞清楚,只好放棄。

根據自我介紹,她們最長的來了兩年多,英語還是處於最簡單的問候階段,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三位女士名字一模一樣,俄羅斯的女士名字很少嗎?來自這個國家不同地方的五個人裡面三個重名,不明白為什麼,也沒辦法問,壓根聽不懂俄語啊,只好做罷。這幾位學習有點不太用心,老師提問時也比較羞澀,發的音特別古怪。記得互聯網上有位英語哥,居然能模仿出很多國家的人講英語的特點,今天聽到真人版,特別有趣(其實最想聽的是日本和印度人講英語,不過今天這個班沒有,不知道另外兩個班會不會遇到)。

右手邊坐著3個越南人,(其實不產完全肯定就是越南人),一對老夫妻和一個老先生,3人共同特徵是黑瘦矮小,身材和電影電視裡看到的越南人一樣,尤其是發音,和CICI前幾年看過一部越南電影很多類似,很多句子有YAN(宴)~~~一樣的尾音。記這3個老人家都是60以上年紀,但是特別用功,尤其是老太太,幾乎老師講的每一個詞都用心做筆記,還一遍遍重複,但是發音特別奇怪,大家說同一個句子,聽起來卻跟俄羅斯的英語簡直像完全不同的語言。

說到這裡,特別佩服英語老師ANNE,差別這麼大的老外英語都能聽明白講什麼,簡直是神了。這下有點懂為什麼自己聽不懂這裡的英語了,在國內學了十幾二十年英語,口語和聽力其實沒怎麼練過,而且所用的教材不是英音就是美音的標準教材,聽的少加上只聽一種發音,就像一個學漢語只學了一點普通話的人想聽懂四川話、東北話、山東話一樣雲裡霧裡,更談不上比外語還難的粵語了,而澳洲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比例太大了,說的英語又千奇百怪,能聽得懂才出鬼了,想到這裡,CICI的心裡安慰不少。

那個弄不清楚是印尼人還是馬來人的女孩子不過二十幾歲,黝黑的皮膚,水靈靈的眼睛,就是有點驚慌失措的樣子,後來發現她也來了兩年多了,不知道英語為什麼比那幾個越南的老人還差,這個年紀不是應該學習英語很快的嗎?她的特點是一說話就臉紅,說錯了還不停地吐舌頭,圓嘟嘟的臉漲得通紅,很有趣。

占人數50%的同胞是教室裡的大多數,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移民到這裡這麼多,還是趕巧這個班裡中國人多?還有兩次不同程度的試聽課,多參加幾個班,再統計的結果可能更能說明問題。

和國內的實際情況差不多,向國外移民人群裡南方及沿海城市絕對是主力,現在這個比例也沒改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沿海等與外界接觸較多的城市,像東北和新疆的人不比來自中西部城市的人少,要說這幾個地方信息更閉塞經濟更滯後一點,人口比例也遠遠小於中原地帶,按比例應該比中原地帶的人少很多才是,但目前接觸到的人,這兩大類別的人數卻相差不大。

不禁想起鄭州不少朋友在海南買房,聽他們海南有的地方來自東北三省的購房者更多,有些鎮甚至被戲稱為“海南省黑龍江鎮”,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為什麼在這樣的遷徙中來自中原地帶,人口相對密集的地方反而不比邊遠城市更多呢?試著總結了一下,可能幾個原因:氣候還沒有差到讓人受不了?經濟發展也還過得去?兵家必爭之中原黃金之地的地域情感?還是歷史上長期居於歷史文化中心故土難離的集體潛意識?反正CICI自己就是這樣的,雖然已經到了好山好水好地方,但是不會把這裡當成家,陪伴朵寶一段時間,還是要回去的。

教室裡最年長的同學來自俄羅斯和越南,其他年紀大多都是人到中年,尤其來自中國的同學,看來像是第一代移民的比較多,三十幾歲四十來歲,選擇到一個全新的國度生活,這個勇氣也是非同尋常的。

所以,中國學生多數學習態度比較認真,英語講的也聽得懂(是不是跟CICI一樣,講的都是CHINGLISH的原因?),其中一個大姐,五十出頭的年紀,聽說來了三年了,雖然嗑嗑吧吧,但是基本上能表達自己的意思,看她低頭筆記和抬頭看老師的認真勁,比小學生還要專注。她講英語有個特點,很少看對方人的臉,專注地盯著地面或者某個地方,看得出她在努力地想怎麼表達,這是不是國人學習英語的習慣,明明講的也不算差了,但就是沒有自信,不敢大膽與人交流,而自己不正是因為這個糾結嗎?

看到了別人,就看到了自己。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也都有自己的侷限性,當一個人視野開闊了,對外界的容忍度就會大一些,也應該更能接納不同。當然,也有很多人不管到了哪裡,還是習慣跟國內出來的人呆在一起,這點在華人圈裡特別明顯。前幾天看到一些分析華人在海外生活的文章,就講到華人其實是不願意打開自己,更喜歡混在華人自己的圈子裡。

但就CICI觀察,不僅是華人,其他國家的人似乎或多或少都是這樣,墨爾本這個城市也有所謂的越南區、韓國區、意大利聚集區等等,出門在外,抱團這個事也不能說是華人不OPEN,只是離家萬里,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容易互相關照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所有事情都有個度,還有一些華人來了好多年,甚至十幾年還死守華人區,講不了幾句英語,只和本省本地的人往來,這個也太極端了。

如果生活成這個樣子,把乾淨的空氣和安全飲食當成出國的目的還好說,如果不純粹為此,出不出國其實意義不大,反正還是那些熟悉的人和事,而且離家鄉遠了還特別孤獨,生活多少不便,那還真不如呆在國內。

人類的祖先智人發源於東非,幾萬年來長途遷徙,足跡遍佈全世界,而今後,人類也不會停下遷徙的腳步,所以,定居和遷徙,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人類活動。但是,智人因為發明了語言,會講故事,產生了文化,形成一個又一個看似虛擬,實則堅實無比的虛構的國家,文化傳統,才使智人在漫長的進化史中脫離動物的階層,一步步走向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儘管遷徙是我們人類的常態,故土難離也是人類文化情感中特有的現象,都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不是每一個個體都有勇氣遠離故土,奔赴他鄉,如果這件事不想明白,沒有整明白,好好呆在國內豈不更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