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英偉達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老黃刀法進化史

大家好,我是逗波。今天想了一天不知道寫什麼,本來想寫E3的,結果那些大公司手速太快了,我還沒等寫完,他們都發表了。所以,今天還是接著回顧一下歷史吧,之前我寫過任天堂的主機歷史,手柄發展史等。

想了想,比較主要的發展史,好像還剩“英偉達”的沒有做過總結。所以,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下“英偉達”的發展史。廢話不多說,我們步入正題!

“英偉達”的發展史真可謂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勵志故事,偏具傳奇色彩(總感覺這麼說好像有點過,一般這個詞好像都是用來形容逝者的,哈哈哈)。

26年!英偉達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老黃刀法進化史

在1993年的1月,三位電機工程專業的大神合夥創立了“英偉達”,這其中有一位“電工”,他不僅精通職業技能,而且“廚藝精湛”,“刀法一流”。於是乎,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英偉達”的CEO,他就是“黃仁勳”,人送綽號“刀神”。

1995年,在“老黃”的帶領下,“英偉達”發佈了第一款遊戲顯卡“NV1”,“NV1”的3D性能遠超過當時的遊戲顯卡,但是在繪製2D界面時卻存在一定問題。

因此,這時的“英偉達”因為“NV1”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雖然“英偉達”還想繼續開發“NV2”,但是由於資金短缺,而被迫終止。

26年!英偉達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老黃刀法進化史

1997年,“英偉達”發佈了“Riva”核心顯卡,“Riva”核心同時支持DirectX和OpenGL。但致命的是,由於1995年的失敗,跟“英偉達”同一起跑線的顯卡公司“3dfx”已經將他們封閉的圖形庫“3dfx Glide API”普及開了。

因此,當時大部分的遊戲都是基於“3dfx Glide API”的,由於是封閉的圖形庫,“英偉達”無法“Riva”核心支持“3dfx Glide API”。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大型的遊戲在“英偉達”的顯卡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更尷尬的是,AMD還發布了支持“3DNow”指令集的驅動程序,這也讓AMD的核顯大大提高了對3D遊戲的渲染性能。

26年!英偉達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老黃刀法進化史

1999年,“英偉達”首次嘗試將顯卡分為兩種版本:“Riva TNT2”系列代表著主流,“Quadro”系列代表著專業。這種分離並不單純是為了營銷,在“Riva TNT2”的顯卡中“英偉達”降低了部分領域的性能,這樣就可以英偉達在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提高產量和性價比。

同年,“英偉達”推出"GeForce 256",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功能齊全的顯示核心 ,可以在真正意義上代替CPU渲染。同時,"3dfx"公司由於自身的經營問題,已經瀕臨崩潰。

2000年,“英偉達”打敗了近乎所有的競爭對手,並將所有競爭轉向了“ATI”。這一年對於“英偉達”來說是美好的:顯卡銷量破億,對DirectX 9的支持,公司的極速發展,SLI技術的開發等。

但這一年也並非是完全的光鮮,隨著“英偉達”FX系列顯卡對DirectX 9硬件支持的大肆宣傳,這時“英偉達”驚恐的發現第二個版本的像素著色器是完全失敗的,緊接著“ATI”就利用這點稱“ATI R300”顯卡完爆“英偉達”顯卡。

26年!英偉達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老黃刀法進化史

2004年,“英偉達”發佈了第三個版本的像素著色器,這將上一個版本的問題得以修復。並且,隨著2006年“英偉達”的“GeForce 8000”發佈,“英偉達”開始在遊戲市場佔領了主導地位。

2007年,隨著並行計算領域的到來,“英偉達”發佈了“CUDA”平臺和“Tesla”架構,從那時起,“英偉達”就開始計劃製作超級計算機。

當然,“英偉達”也並沒有忘記主流市場,GeForce 400,500,600,700系列不僅在性能上超過競爭對手,而且功耗較低。

隨後,“英偉達”開啟了收購模式,在幾年內收購了許多小型公司,並獲得了他們開發的項目,例如“PhysX”、“3D Vision”等。

目前“英偉達”仍然是顯卡行業的領導者,他仍然每年會推出更強大的顯卡,經過十幾年的鍛鍊,“老黃”刀法越來越嫻熟,希望“老黃”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帶給玩家更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是逗波,每天帶來不一樣的遊戲資訊,別忘了關注我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