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英特爾 CPU 軟件 圖像處理 五道狗 五道狗 2017-11-05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由於AMD臥薪嚐膽多年之後的反戈一擊,今年上半年Intel在CPU市場上的聲量完全被壓了過去。好在Intel畢竟是市場老大,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的發佈和上市並沒有因此被延後,第一次在消費級市場使用6核心設計,大幅提升的性能也算是沒讓粉絲們失望。

筆者記得第一次接觸6核Intel處理器還是2011年的SNB-E,一萬多的價格,支持四通道內存;插座也與常規的SNB不同,觸點達到2011個,買骷髏主板送水冷散熱器——全套配齊好幾萬,這貨真不是普通老百姓玩得起的。不管第八代酷睿性能大幅提升的設計是不是留有後手的Plan B,這回終於有我們買得起的6核Intel處理器了!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左為i7 8700K,右為i5 8400

本次測試的正是第八代酷睿處理器的消費級旗艦i7 8700K,6核12線程,基礎主頻3.7GHz(不鎖倍頻),使用14nm工藝製成。而與之作為參照的是同門小弟i5 8400,同樣也是6核設計,但去掉了超線程功能,主頻為2.8GHz。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測試平臺如下:

主板:華碩 ROG STRIX Z370-E GAMING

內存:金邦 DDR4 3200MHz 8GB×2

硬盤:海盜船 Neutron XTI SSD 960GB固態硬盤

顯卡:微星GeForce GTX 1080 Ti 11GB

作為消費級旗艦CPU,所以測試平臺也不能寒磣,主板、內存、硬盤均為高性能配件,1080ti顯卡也是頂級貨。該平臺不會對i7 8700K的性能發揮產生瓶頸。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性能絕對值測試

CPU的性能強弱體現在運算速度,而運算速度到底怎麼表達?傳統上主要考察整數運算和浮點運算兩項,每秒能進行多少次計算,測出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像很多評測軟件有複雜的加權計算方法,所以叫做性能絕對值測試。

我們使用SISoftware Sandra這款老牌測試軟件來進行。該數值在每一顆CPU上都是比較固定的,所以可以直觀看出其運算能力,讀者可以在網絡上搜索其他CPU的數據,對比性能的差異。例如上一代同樣定位的7700K整數運算成績在200GIPS左右,浮點運算成績在110GFLOPS左右,8700K的提升相當明顯。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另一項性能絕對值是內存的吞吐能力,CPU和內存之間的讀取/寫入速度,也是體現整個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本次測試採用AIDA64這款軟件內置的測試工具,測試結果發現i7 8700K和i5 8400的內存吞吐能力非常接近。除了因為兩者內存控制器系出同門,兩次測試採用了完全一樣的硬件平臺也是另一個主要原因。讀者同樣可以搜索其他CPU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現i7 8700K的內存性能已經是消費級產品裡的翹楚了。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CINEBENCH R15單核/多核渲染測試

作為老牌且必備的性能測試軟件,CINEBENCH考察的是CPU的3D渲染能力,通過單線程或者多線程的方式,完成一個固定的圖片渲染工作,以此來對比CPU的性能。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i7 8700K的領先主要依靠的是單核性能和較高的主頻,而超線程帶來的好處並不明顯。看來i5 8400雖然沒有超線程,也不算多大的遺憾。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Geekbench 4測試

雖然在PC平臺Geekbench使用得並不廣泛,但它在手機上則是大名鼎鼎且較為權威的。由於多平臺的特點,Geekbench還常用來對比安卓和iOS設備的性能,而本次使用Geekbench 4來測試PC平臺的CPU,也是為了方便讀者跨平臺與手機芯片進行對比。蘋果最新的A11芯片在Geekbench 4測試裡,單核得分為4200左右,多核在10000左右,而安卓機裡的旗艦普遍要比A11低很多,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當然,這僅僅是作為參考,因為X86架構和ARM架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且手機SOC裡各個模塊的分工更加細化,在處理任務時的策略也不相同。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Fritz Chess BENCHMARK(國際象棋)

這個軟件也是測CPU性能比較常用的,通過每秒鐘能計算的走棋步數,來考察CPU的性能。當然,國際象棋並沒有圍棋那麼複雜,這個軟件也不像AlphaGO那麼玄乎。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SuperPi(圓周率)測試

從學生時期,筆者就熟知了這款軟件,通過計算圓周率的速度來對比CPU的性能。由於算法固定,這個軟件幾乎沒有版本更新,所以不像很多跑分軟件那樣,版本更新之後相同硬件的跑分結果都不同,十分扯淡。

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直接用SuperPi的跑分成績與十幾年前的CPU進行對比,無需重新搭建硬件平臺,然後用相同版本跑分軟件重新測試。而缺點呢,就是SuperPi至今也只支持單核,我們跑出來的分都是單核的性能。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HANDBRAKE 1080p-720p視頻轉碼測試

視頻轉碼也是非常考驗CPU性能的一項工作。雖然有些GPU也支持視頻硬件編碼,速度比CPU快很多,但其轉換的視頻效果遠遠不如CPU軟件解碼。本次測試採用HANDBRAKE這款軟件將一集1080p清晰度的美劇轉換成720p,對比i7 8700K與i5 8400所花費的時間,速度快者取勝。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PCMARK 10測試

PCMARK是非常老牌的電腦測試軟件,經過多次版本迭代之後,PCMARK 10的測試項目已經與以往有非常大的不同。在免費版本里,PCMARK 10將測試項目分為日常應用、生產力和圖像處理三大類,每一類裡均使用多種軟件運行真實的使用場景。

例如,在日常應用裡包含視頻會議、軟件啟動、社交/購物網頁、高清播放等項目;在生產力裡包含各種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而在圖像處理裡包含了圖片處理、視頻編輯、渲染等項目。這些都是綜合的、與現實生活接近的測試項,而非以往那種單獨對硬件進行的打分。可以看到,i5 8400每一項的得分並不比i7 8700K低很多,而價格卻連後者的一半不到,用於日常使用完全遊刃有餘,可謂超高性價比。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3DMARK Time Spy測試

3DMARK與PCMARK為同一家公司出品,並且同樣歷史悠久,Time Spy是其最新版本,對超高清、VR等應用進行了特化。在其測試項目裡專門有一個CPU Test,主要考察CPU的物理運算能力。在圖形測試項裡主要是考慮的GPU性能,因為都使用的同一塊1080ti顯卡,所以差距不明顯,大家可以無視。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奇點灰燼》DX12 BENCHMARK

《奇點灰燼》在即時戰略遊戲裡的知名度不如暴雪的作品,但在跑分界倒是挺知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遊戲裡提供了跑分測試工具。其DX12版本里還可以選擇集中測試CPU的性能,所以當仁不讓的作為本次測試的項目之一。即時戰略遊戲裡角色數量眾多,對AI和物理計算的要求遠遠高於普通遊戲,所以非常適合用來測CPU性能。

從測試結果來看,這個項目i7 8700K相比i5 8400的性能提升約為20%,應該主要受益於每核性能的優勢(特別是高主頻),而超線程的作用並不大。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戰艦世界》核顯遊戲性能測試

雖然買i7的朋友多半都會使用獨立顯卡玩遊戲,但核顯畢竟也是i7 8700K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性能也是i7 8700K性能的一部分,所以還是有必要測一下。同時,我們對它的測試也能看出Intel核顯到底進化到了什麼程度。筆者採用了自己常玩的《戰艦世界》作為測試遊戲,這是一款網絡對戰遊戲,所以對玩家硬件性能的寬容度很高。

測試結果並未超出期待,在最高畫質下只跑出30fps的平均幀率,很難忍受,而且每次開炮時幀率還會下降;降低到"高畫質"之後,平均幀率上升到42fps,遊戲基本可以進行下去了;而使用"中等"畫質後,平均幀率達到60fps,峰值甚至會超過70fps,畫面流暢度不錯——當然了畫質也變得很差。

Intel i7 8700K跑分測試:告別擠牙膏 玩DIY的好時機終於來了!

發熱表現

筆者採用了一款AVC的熱管散熱器,專門為高功耗CPU所設計。在測試過程中,多數情況下CPU溫度都只比室溫高一點點,在三十、四十度區間浮動,但一旦進行高強度工作,比如打遊戲、壓縮視頻時,溫度會唰唰升到八九十度。我判斷可能是因為傳說中的"劣質硅脂"導致,也就是Intel在CPU的鐵殼內使用了導熱效果很差的劣質硅脂。

i7 8700K是一款不鎖倍頻的CPU,這意味著它有著很好的體質和很強的超頻潛力,如果因為劣質硅脂導致散熱不給力,那就太限制性能的發揮了。所以建議喜歡玩超頻的玩家在購入8700之後,一定要使用最好的散熱設備,水冷是最起碼的。

總結

近幾年,由於"擠牙膏"戰略的影響,電腦桌面CPU的性能提升非常有限,不管是單核運算性能還是核心數量,都遠遠落後於手機移動芯片的升級幅度。這導致很多玩家在五六年前配的電腦,至今都不顯落伍。同時,由於PC市場大環境不景氣,在加上年輕一代普遍對硬件知識不大感興趣,DIY市場是越發的冷清。

好在到了2017年之後,兩大CPU廠商都提升了主力產品的核心和線程數量,運算性能也有大幅提升,而價格也與上一代同檔次產品持平。可以說,等了五六年終於等到攢機的好時代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