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3期,原文標題《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大印度”的政治“豪賭”》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殖民統治和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今天一半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戰火紛爭之地。克什米爾這個積蓄已久的膿瘡,被捅破了。

記者 劉周巖

突生變局

8月初,克什米爾最大反對黨、國民大會黨的領袖奧馬爾·阿卜杜拉(Omar Abudullah)被軟禁了。克什米爾有兩大主要政黨,除國民大會黨外,目前執政的是人民民主黨,兩黨數十年來一直交替執政。然而並非對方下的手,因為阿卜杜拉很快發現,人民民主黨領袖穆夫提(Mehbooba Mufti)竟也處在了被軟禁狀態。力量來自於“更高”層。

8月4日,印度政府對外宣佈,採取一系列措施廢除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這個被印度稱作“查謨-克什米爾邦”(Jammu-Kashmir)的地區,雖被印度視為自身領土,卻享有相當獨立的自治權,除國防、外交、通訊外一切事務自理,有自己的法律,其旗幟可以和印度國旗並立,也是唯一穆斯林佔多數且限制印度其他地區移民的區域。

進入8月,印度政府忽然在克什米爾增兵兩萬人,並且要求克什米爾境內的遊客和宗教朝聖者立刻離境。正當人們猜測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實施軍事管制時,印度政府“一勞永逸”修改憲法廢除其自治地位的做法讓世界輿論譁然。短短几天內,先是內政部通知國會將修改保障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的憲法第370條,隨即司法部公佈了修正案草案,僅為象徵性職位但與總理配合默契的印度總統科溫德(Ram Nath Kovind)簽署總統令,廢除由1954年總統令提供的克什米爾居民特別地位。7號,印度聯邦院以大比例表決通過,將自治“查謨-克什米爾邦”拆分為兩個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屬地,儀式場合的克什米爾旗也被降下。這個自詡的“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在這一重大事件上,各部門展現出了驚人的高效與一致。憲法的徹底修改通過,顯然只是時間和程序上的問題。

這樣的變化顯然已經超出了克什米爾地方政治力量的掌控。被軟禁的前克什米爾政治領導人穆夫提通過社交媒體對外發聲,說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印度政府的非法行為已經形同於在克什米爾的“侵佔勢力”(occupation force)。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印度總理莫迪(Narandra Modi)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則稱為“新時代到臨”——民意終於得到實現,分離和恐怖主義將得到遏制,經濟和就業機會將大大發展。在印度民眾中頗有人望的資深政治家、第一位女性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於8月6號突發心臟病,當日夜間逝世前她發出了最後一條對外消息,內容正是對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終於實現的欣慰,稱“此生都在等待這一時刻”。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印度研究中心的阿德南(Adnan Naseemulah)教授告訴本刊,廢除憲法第370條,這其實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BJP)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觀點看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對於印度國家是一種束縛,妨礙叛亂的解決和克什米爾真正融入印度”。只不過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大家似乎還是多少未做好準備。這次“大動作”突然襲擊的意味很明顯,印度政府首先切斷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通訊,以控制形勢。不出意料地,克什米爾本地立刻爆發大量穆斯林民眾和軍警衝突的抗議,而印度其他印度教為主的區域則有民眾上街發糖慶祝,慶祝克什米爾“迴歸”。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3期,原文標題《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大印度”的政治“豪賭”》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殖民統治和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今天一半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戰火紛爭之地。克什米爾這個積蓄已久的膿瘡,被捅破了。

記者 劉周巖

突生變局

8月初,克什米爾最大反對黨、國民大會黨的領袖奧馬爾·阿卜杜拉(Omar Abudullah)被軟禁了。克什米爾有兩大主要政黨,除國民大會黨外,目前執政的是人民民主黨,兩黨數十年來一直交替執政。然而並非對方下的手,因為阿卜杜拉很快發現,人民民主黨領袖穆夫提(Mehbooba Mufti)竟也處在了被軟禁狀態。力量來自於“更高”層。

8月4日,印度政府對外宣佈,採取一系列措施廢除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這個被印度稱作“查謨-克什米爾邦”(Jammu-Kashmir)的地區,雖被印度視為自身領土,卻享有相當獨立的自治權,除國防、外交、通訊外一切事務自理,有自己的法律,其旗幟可以和印度國旗並立,也是唯一穆斯林佔多數且限制印度其他地區移民的區域。

進入8月,印度政府忽然在克什米爾增兵兩萬人,並且要求克什米爾境內的遊客和宗教朝聖者立刻離境。正當人們猜測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實施軍事管制時,印度政府“一勞永逸”修改憲法廢除其自治地位的做法讓世界輿論譁然。短短几天內,先是內政部通知國會將修改保障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的憲法第370條,隨即司法部公佈了修正案草案,僅為象徵性職位但與總理配合默契的印度總統科溫德(Ram Nath Kovind)簽署總統令,廢除由1954年總統令提供的克什米爾居民特別地位。7號,印度聯邦院以大比例表決通過,將自治“查謨-克什米爾邦”拆分為兩個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屬地,儀式場合的克什米爾旗也被降下。這個自詡的“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在這一重大事件上,各部門展現出了驚人的高效與一致。憲法的徹底修改通過,顯然只是時間和程序上的問題。

這樣的變化顯然已經超出了克什米爾地方政治力量的掌控。被軟禁的前克什米爾政治領導人穆夫提通過社交媒體對外發聲,說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印度政府的非法行為已經形同於在克什米爾的“侵佔勢力”(occupation force)。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印度總理莫迪(Narandra Modi)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則稱為“新時代到臨”——民意終於得到實現,分離和恐怖主義將得到遏制,經濟和就業機會將大大發展。在印度民眾中頗有人望的資深政治家、第一位女性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於8月6號突發心臟病,當日夜間逝世前她發出了最後一條對外消息,內容正是對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終於實現的欣慰,稱“此生都在等待這一時刻”。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印度研究中心的阿德南(Adnan Naseemulah)教授告訴本刊,廢除憲法第370條,這其實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BJP)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觀點看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對於印度國家是一種束縛,妨礙叛亂的解決和克什米爾真正融入印度”。只不過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大家似乎還是多少未做好準備。這次“大動作”突然襲擊的意味很明顯,印度政府首先切斷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通訊,以控制形勢。不出意料地,克什米爾本地立刻爆發大量穆斯林民眾和軍警衝突的抗議,而印度其他印度教為主的區域則有民眾上街發糖慶祝,慶祝克什米爾“迴歸”。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阿德南教授說,之所以在國際輿論中印度此番行動引發廣泛批評,是因為克什米爾從來不是一個印度國內問題,而是國際問題,鄰國巴基斯坦同樣對克什米爾宣稱主權,只不過因實力問題未能控制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事件發生後,中國外交部發表的聲明也再次強調:“中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該問題是印巴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也是國際社會共識。”

在巴基斯坦街頭,已經有民眾上街焚燒印度國旗、侮辱莫迪畫像。巴基斯坦官方也立即做出迴應,發表最嚴厲譴責、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級別,關閉兩國之間部分航線、鐵路運輸,甚至火速暫停寶萊塢電影上映。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巴基斯坦“國運”的最重大問題,巴基斯坦主動宣佈不會採用戰爭手段,已經相當“溫和”了。國際社會清楚,當下陷入與內政外交困境的巴基斯坦,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承擔一場戰爭,印度“趁火打劫”的意味相當明顯。

目前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的學校已經全部停課,與外界的網絡、通訊等也被切斷,公共服務被暫停或限制,軍警入駐市區,國際輿論紛紛形容克什米爾已成封鎖下的“孤島”。不過這可不是一個小島,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的克什米爾有5個荷蘭的大小,人口也超過1000萬。現在,世界上相當一塊大的一塊區域陷入了懸而未決的狀態。

聖地始末

《大唐西域記》裡,玄奘這樣描述他所途徑的克什米爾:“氣序寒勁,多雪少風”。他將此地稱之為“迦溼彌羅國”。緊鄰喜馬拉雅、喬戈裡峰等一眾雪山的克什米爾大部分的自然景觀是雪域高原,克什米爾的本意也正是指“白雪之家園”喜馬拉雅西端的一處峽谷。不過今天所稱的克什米爾,還包括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等廣大地區,地貌相當豐富。尤其是人口最集中的克什米爾谷地,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作物豐富,被稱作是整個喜馬拉雅南麓最一流的宜居地帶。據說到此旅行的外國遊客會同時聯想起曠野壯麗的阿拉斯加和雅緻的英格蘭湖區。

“容貌妍美,性情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玄奘對克什米爾人的描述讀來更有趣味,這些非常個人化的觀感正說明著這裡的複雜歷史。因為地處於中亞、南亞、東亞、西亞的連接點,自古代起此處就是各種文明交匯之處。或許是多民族共存帶來的混血容貌讓玄奘產生了當地人“容貌妍美”的印象,而多元信仰的碰撞,則讓他這位堅定的佛教徒一方面佩服此地人學識豐富,卻也不由得感慨駁雜信仰世界的亦正亦邪。

克什米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那時稱作犍陀羅。公元前250年,阿育王征服了這一地區並修建了今天的斯利那加城,將諸多孔雀王朝的上層遷居於此。此後克什米爾經歷了多次政權的更迭,6世紀時被匈奴人侵擾,以後又成為印度教王國,10世紀後北印度被穆斯林統治,克什米爾的印度教徒也由此改信了伊斯蘭,形成今日格局。

“聖區”流傳著諸多宗教傳說。其中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耶穌基督在克什米爾去世的傳說。一些派別的基督教人士不甘心於耶穌上十字架受難的說法,認為這位人子只是假死,實際上祕密逃脫了死刑,一路向東,遠離了羅馬帝國統治。他們相信,耶穌最終來到的就是今天克什米爾所在地,在此生活到80歲平靜去世。雖然這說法為正統基督教義所不容,但或許側面說明了其他文明信仰的人對克什米爾地區神祕精神力量的崇信。雪山、世界上品質最高的藍寶石、聖人的傳說,共同構成了克什米爾典型的象徵符號。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3期,原文標題《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大印度”的政治“豪賭”》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殖民統治和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今天一半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戰火紛爭之地。克什米爾這個積蓄已久的膿瘡,被捅破了。

記者 劉周巖

突生變局

8月初,克什米爾最大反對黨、國民大會黨的領袖奧馬爾·阿卜杜拉(Omar Abudullah)被軟禁了。克什米爾有兩大主要政黨,除國民大會黨外,目前執政的是人民民主黨,兩黨數十年來一直交替執政。然而並非對方下的手,因為阿卜杜拉很快發現,人民民主黨領袖穆夫提(Mehbooba Mufti)竟也處在了被軟禁狀態。力量來自於“更高”層。

8月4日,印度政府對外宣佈,採取一系列措施廢除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這個被印度稱作“查謨-克什米爾邦”(Jammu-Kashmir)的地區,雖被印度視為自身領土,卻享有相當獨立的自治權,除國防、外交、通訊外一切事務自理,有自己的法律,其旗幟可以和印度國旗並立,也是唯一穆斯林佔多數且限制印度其他地區移民的區域。

進入8月,印度政府忽然在克什米爾增兵兩萬人,並且要求克什米爾境內的遊客和宗教朝聖者立刻離境。正當人們猜測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實施軍事管制時,印度政府“一勞永逸”修改憲法廢除其自治地位的做法讓世界輿論譁然。短短几天內,先是內政部通知國會將修改保障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的憲法第370條,隨即司法部公佈了修正案草案,僅為象徵性職位但與總理配合默契的印度總統科溫德(Ram Nath Kovind)簽署總統令,廢除由1954年總統令提供的克什米爾居民特別地位。7號,印度聯邦院以大比例表決通過,將自治“查謨-克什米爾邦”拆分為兩個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屬地,儀式場合的克什米爾旗也被降下。這個自詡的“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在這一重大事件上,各部門展現出了驚人的高效與一致。憲法的徹底修改通過,顯然只是時間和程序上的問題。

這樣的變化顯然已經超出了克什米爾地方政治力量的掌控。被軟禁的前克什米爾政治領導人穆夫提通過社交媒體對外發聲,說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印度政府的非法行為已經形同於在克什米爾的“侵佔勢力”(occupation force)。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印度總理莫迪(Narandra Modi)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則稱為“新時代到臨”——民意終於得到實現,分離和恐怖主義將得到遏制,經濟和就業機會將大大發展。在印度民眾中頗有人望的資深政治家、第一位女性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於8月6號突發心臟病,當日夜間逝世前她發出了最後一條對外消息,內容正是對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終於實現的欣慰,稱“此生都在等待這一時刻”。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印度研究中心的阿德南(Adnan Naseemulah)教授告訴本刊,廢除憲法第370條,這其實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BJP)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觀點看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對於印度國家是一種束縛,妨礙叛亂的解決和克什米爾真正融入印度”。只不過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大家似乎還是多少未做好準備。這次“大動作”突然襲擊的意味很明顯,印度政府首先切斷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通訊,以控制形勢。不出意料地,克什米爾本地立刻爆發大量穆斯林民眾和軍警衝突的抗議,而印度其他印度教為主的區域則有民眾上街發糖慶祝,慶祝克什米爾“迴歸”。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阿德南教授說,之所以在國際輿論中印度此番行動引發廣泛批評,是因為克什米爾從來不是一個印度國內問題,而是國際問題,鄰國巴基斯坦同樣對克什米爾宣稱主權,只不過因實力問題未能控制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事件發生後,中國外交部發表的聲明也再次強調:“中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該問題是印巴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也是國際社會共識。”

在巴基斯坦街頭,已經有民眾上街焚燒印度國旗、侮辱莫迪畫像。巴基斯坦官方也立即做出迴應,發表最嚴厲譴責、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級別,關閉兩國之間部分航線、鐵路運輸,甚至火速暫停寶萊塢電影上映。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巴基斯坦“國運”的最重大問題,巴基斯坦主動宣佈不會採用戰爭手段,已經相當“溫和”了。國際社會清楚,當下陷入與內政外交困境的巴基斯坦,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承擔一場戰爭,印度“趁火打劫”的意味相當明顯。

目前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的學校已經全部停課,與外界的網絡、通訊等也被切斷,公共服務被暫停或限制,軍警入駐市區,國際輿論紛紛形容克什米爾已成封鎖下的“孤島”。不過這可不是一個小島,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的克什米爾有5個荷蘭的大小,人口也超過1000萬。現在,世界上相當一塊大的一塊區域陷入了懸而未決的狀態。

聖地始末

《大唐西域記》裡,玄奘這樣描述他所途徑的克什米爾:“氣序寒勁,多雪少風”。他將此地稱之為“迦溼彌羅國”。緊鄰喜馬拉雅、喬戈裡峰等一眾雪山的克什米爾大部分的自然景觀是雪域高原,克什米爾的本意也正是指“白雪之家園”喜馬拉雅西端的一處峽谷。不過今天所稱的克什米爾,還包括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等廣大地區,地貌相當豐富。尤其是人口最集中的克什米爾谷地,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作物豐富,被稱作是整個喜馬拉雅南麓最一流的宜居地帶。據說到此旅行的外國遊客會同時聯想起曠野壯麗的阿拉斯加和雅緻的英格蘭湖區。

“容貌妍美,性情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玄奘對克什米爾人的描述讀來更有趣味,這些非常個人化的觀感正說明著這裡的複雜歷史。因為地處於中亞、南亞、東亞、西亞的連接點,自古代起此處就是各種文明交匯之處。或許是多民族共存帶來的混血容貌讓玄奘產生了當地人“容貌妍美”的印象,而多元信仰的碰撞,則讓他這位堅定的佛教徒一方面佩服此地人學識豐富,卻也不由得感慨駁雜信仰世界的亦正亦邪。

克什米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那時稱作犍陀羅。公元前250年,阿育王征服了這一地區並修建了今天的斯利那加城,將諸多孔雀王朝的上層遷居於此。此後克什米爾經歷了多次政權的更迭,6世紀時被匈奴人侵擾,以後又成為印度教王國,10世紀後北印度被穆斯林統治,克什米爾的印度教徒也由此改信了伊斯蘭,形成今日格局。

“聖區”流傳著諸多宗教傳說。其中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耶穌基督在克什米爾去世的傳說。一些派別的基督教人士不甘心於耶穌上十字架受難的說法,認為這位人子只是假死,實際上祕密逃脫了死刑,一路向東,遠離了羅馬帝國統治。他們相信,耶穌最終來到的就是今天克什米爾所在地,在此生活到80歲平靜去世。雖然這說法為正統基督教義所不容,但或許側面說明了其他文明信仰的人對克什米爾地區神祕精神力量的崇信。雪山、世界上品質最高的藍寶石、聖人的傳說,共同構成了克什米爾典型的象徵符號。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臥莫兒帝國、阿富汗王國、錫克軍等又相繼在克什米爾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直到近代來臨,英國殖民印度,克什米爾迎來自身命運的轉折,2000餘年依附於大王朝的文明史,終於在近代的100餘年中產生了一個獨立存在的政治體。英國人一手扶植起了辛格家族的克什米爾土邦政權,從1848年一直延續到1952年。

“二戰”後,英國結束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按照宗教民族原則,將整個地區分為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印度斯坦和穆斯林佔多數的巴基斯坦,這就是現代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的來源。按照這一方案,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似乎該歸入巴基斯坦,可事情卻並非如此簡單。克什米爾實際由三個差異相當大的部分組成:查謨和今日巴控克區中的“自由克什米爾”,分別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為主,但都說旁遮普方言;河谷地區,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不過說克什米爾語;邊境地帶居住的拉達克人,屬於西藏文化圈,說藏語信藏傳佛教。而且雖然人口中穆斯林佔到了相對多數,但當時的克什米爾土邦統治者卻是印度教徒,且印度開國領袖尼赫魯正是出身克什米爾婆羅門,與當地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切都讓事情陷入了相當困難的抉擇。直到1947年,克什米爾土王致蒙巴頓的信中,對於究竟該加入印、巴哪一方,或是能否爭取獨立,還遊移不定。而英國也樂見此處成為一個特殊區域,以為自己留下牽制南亞力量的據點。

最終的結果是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印、巴這兩個剛成立的新國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克什米爾開戰。次年,在聯合國的調停下,雙方通過了分階段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的方案:停火、非軍事化、全民公投由克什米爾人決定自己的命運。然而到停火之日,印度已經控制了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在“既成事實”之下,原本承諾的公投從未到來。印巴雙方同時對克什米爾要求主權、實際由二者分別控制的局面,就此形成至今。克什米爾地區還牽涉到一部分中印邊界,印度本月的單方面行為同樣涉及這一區域。據人民日報轉引外交部消息,8月12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了印度外長蘇傑生,王毅指出,“印方的舉措挑戰了中方的主權權益,有違雙方關於維護兩國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的協議,中方對此嚴重關切。印方的舉措對中方不產生任何效力,更不會更改中方對相關領土行駛主權的事實和進行有效管轄的現狀。”

此後在1965年、1971年,因克什米爾問題又發生兩次印巴戰爭,後者直接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總體而言,在這長達數十年的克什米爾爭奪中印度佔據優勢,不過作為妥協,印度在憲法中保留了對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和自治的規定,換取克什米爾本地勢力的支持——直到本週被正式打破。

阿德南教授告訴本刊,克什米爾問題在印、巴兩國之間,不是簡單的多一塊少一塊土地的爭端,而是關係到兩個國家最根本的立國基礎,“巴基斯坦的身份認知是英屬印度中穆斯林聚居區的集合,自然要求克什米爾,而印度則認為自己是南亞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也不可缺少克什米爾”。南亞歷來有複雜的領土和邊界爭議,但一般有機會在尊重實際控制區的基礎上“各退一步”適當解決,而克什米爾則因其意義的特殊性讓兩國都很難讓步,幾乎成為死結。

長期不決的狀態,讓此處成為“火藥桶”,除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外,游擊隊襲擊、印巴兩個有核國家有意進行的核試驗,高壓軍事管制,都讓這裡保持著緊張態勢。又因為印度以政治穩定為首要考慮,克什米爾經濟得不到有效發展,主要靠中央輸血。長久以來,本地民眾處於相當的矛盾之中。據一份西方學界對穆斯林為主的克什米爾河谷地區居民的輿論調查顯示,希望印度撤軍的民眾比例高達壓倒性的94%,然而他們同樣不願倒向巴基斯坦,願意併入巴基斯坦的比例僅有6%。至於獨立,無論是整個克什米爾獨立或內部按族群拆分再獨立,實際上都不具備可行條件。

長久以來,克什米爾人就生活在現實的窘迫和精神的撕扯之中。根據無國界醫生組織(MSF)近年的一份研究,克什米爾地區45%的成年人罹患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居前三位,一個成年人平均要經歷7.7次嚴重創傷經歷,超過七成的成年人都經歷過一位熟悉親友的非正常死亡,如此罕見之高的精神問題發病率讓外界稱此為“被詛咒之地”。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一半成年人罹患精神疾病的“火藥桶”。今天的克什米爾如同一個膿瘡,隨時等待著破裂的時刻。

莫迪的機會

2019年5月,政治強人莫迪再度連任印度總理,這被視作克什米爾問題在今年8月重大變化的真正背景。

莫迪的第一個任期之內,克什米爾局勢一度有所緩和,而到了2016年,低烈度但長時間、大規模的抗議和衝突又開始死灰復燃。2018年,印度中央政府宣佈再次將克什米爾地方議會解散,2019年2月14日,印度軍警在克什米爾的普爾瓦馬(Pulwama)地區遭襲,40人喪生。其後印度在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訓練營”進行空襲報復,卻被巴方擊落一架戰機、俘虜飛行員,這一切都加速形成了克什米爾問題拐點的微觀時機。

長期在北印度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魏朝敏形容,莫迪政府現在對克什米爾下手算得上一場“一本萬利的豪賭”。魏朝敏認為,印度教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是莫迪政府並舉的兩杆大旗,然而在2016年同樣震驚世界的“賭博性廢鈔”之後,經濟數據反而下滑。雖然印度人對莫迪的信心不減,莫迪在第二個任期急需一劑強心針,克什米爾現就是這個“軟柿子”,可以再來賭一次。

自建國之初就延宕不決的克什米爾問題,已經讓許多印度人喪失耐心,相信“長痛不如短痛”。2016年的“尼赫魯大學事件”或許頗能代表印度社會中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普遍心態。2016年初,尼赫魯大學學生會舉辦活動紀念古魯事件三週年,此前國會爆炸案參與者阿夫扎·古魯(Afzal Guru)因被祕密處決而引發了社會對司法程序的質疑,恰好古魯是克什米爾人,於是紀念活動中加入了呼籲克什米爾人權的內容。右翼學生社團到場反對,高呼口號“克什米爾是我們的,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誰為古魯說話,誰就和他一樣去死”,互相激怒之下,有尼大學生喊出克什米爾獨立的口號,經電視臺報道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儘管學生們強調自己是以自己的方式愛國,但印度民眾並不買賬,尼大學生被批評為“反國家”。左翼和自由派知識分子站在多元角度為克什米爾自治的辯護,收穫的是“尼赫魯大學不愛印度”的斷語。

結合印度國內目前政治情況,莫迪的這場豪賭也有著頗大的勝算。印度人民黨以外的其他政黨,即使反對莫迪,態度也十分為難,因為若反對對克什米爾的所作所為,無異於和愈發民族主義化的選民過不去。據外媒報道,最大反對黨也是最主要的印度國大黨,在目前的克什米爾危機上也分裂爭執,其他政黨更不願輕易表態。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3期,原文標題《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大印度”的政治“豪賭”》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殖民統治和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今天一半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戰火紛爭之地。克什米爾這個積蓄已久的膿瘡,被捅破了。

記者 劉周巖

突生變局

8月初,克什米爾最大反對黨、國民大會黨的領袖奧馬爾·阿卜杜拉(Omar Abudullah)被軟禁了。克什米爾有兩大主要政黨,除國民大會黨外,目前執政的是人民民主黨,兩黨數十年來一直交替執政。然而並非對方下的手,因為阿卜杜拉很快發現,人民民主黨領袖穆夫提(Mehbooba Mufti)竟也處在了被軟禁狀態。力量來自於“更高”層。

8月4日,印度政府對外宣佈,採取一系列措施廢除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這個被印度稱作“查謨-克什米爾邦”(Jammu-Kashmir)的地區,雖被印度視為自身領土,卻享有相當獨立的自治權,除國防、外交、通訊外一切事務自理,有自己的法律,其旗幟可以和印度國旗並立,也是唯一穆斯林佔多數且限制印度其他地區移民的區域。

進入8月,印度政府忽然在克什米爾增兵兩萬人,並且要求克什米爾境內的遊客和宗教朝聖者立刻離境。正當人們猜測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再次實施軍事管制時,印度政府“一勞永逸”修改憲法廢除其自治地位的做法讓世界輿論譁然。短短几天內,先是內政部通知國會將修改保障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的憲法第370條,隨即司法部公佈了修正案草案,僅為象徵性職位但與總理配合默契的印度總統科溫德(Ram Nath Kovind)簽署總統令,廢除由1954年總統令提供的克什米爾居民特別地位。7號,印度聯邦院以大比例表決通過,將自治“查謨-克什米爾邦”拆分為兩個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屬地,儀式場合的克什米爾旗也被降下。這個自詡的“亞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在這一重大事件上,各部門展現出了驚人的高效與一致。憲法的徹底修改通過,顯然只是時間和程序上的問題。

這樣的變化顯然已經超出了克什米爾地方政治力量的掌控。被軟禁的前克什米爾政治領導人穆夫提通過社交媒體對外發聲,說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印度政府的非法行為已經形同於在克什米爾的“侵佔勢力”(occupation force)。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印度總理莫迪(Narandra Modi)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則稱為“新時代到臨”——民意終於得到實現,分離和恐怖主義將得到遏制,經濟和就業機會將大大發展。在印度民眾中頗有人望的資深政治家、第一位女性外長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於8月6號突發心臟病,當日夜間逝世前她發出了最後一條對外消息,內容正是對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終於實現的欣慰,稱“此生都在等待這一時刻”。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印度研究中心的阿德南(Adnan Naseemulah)教授告訴本刊,廢除憲法第370條,這其實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BJP)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觀點看來,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對於印度國家是一種束縛,妨礙叛亂的解決和克什米爾真正融入印度”。只不過這一天真的到來時,大家似乎還是多少未做好準備。這次“大動作”突然襲擊的意味很明顯,印度政府首先切斷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通訊,以控制形勢。不出意料地,克什米爾本地立刻爆發大量穆斯林民眾和軍警衝突的抗議,而印度其他印度教為主的區域則有民眾上街發糖慶祝,慶祝克什米爾“迴歸”。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阿德南教授說,之所以在國際輿論中印度此番行動引發廣泛批評,是因為克什米爾從來不是一個印度國內問題,而是國際問題,鄰國巴基斯坦同樣對克什米爾宣稱主權,只不過因實力問題未能控制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事件發生後,中國外交部發表的聲明也再次強調:“中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該問題是印巴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也是國際社會共識。”

在巴基斯坦街頭,已經有民眾上街焚燒印度國旗、侮辱莫迪畫像。巴基斯坦官方也立即做出迴應,發表最嚴厲譴責、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級別,關閉兩國之間部分航線、鐵路運輸,甚至火速暫停寶萊塢電影上映。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巴基斯坦“國運”的最重大問題,巴基斯坦主動宣佈不會採用戰爭手段,已經相當“溫和”了。國際社會清楚,當下陷入與內政外交困境的巴基斯坦,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承擔一場戰爭,印度“趁火打劫”的意味相當明顯。

目前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的學校已經全部停課,與外界的網絡、通訊等也被切斷,公共服務被暫停或限制,軍警入駐市區,國際輿論紛紛形容克什米爾已成封鎖下的“孤島”。不過這可不是一個小島,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的克什米爾有5個荷蘭的大小,人口也超過1000萬。現在,世界上相當一塊大的一塊區域陷入了懸而未決的狀態。

聖地始末

《大唐西域記》裡,玄奘這樣描述他所途徑的克什米爾:“氣序寒勁,多雪少風”。他將此地稱之為“迦溼彌羅國”。緊鄰喜馬拉雅、喬戈裡峰等一眾雪山的克什米爾大部分的自然景觀是雪域高原,克什米爾的本意也正是指“白雪之家園”喜馬拉雅西端的一處峽谷。不過今天所稱的克什米爾,還包括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等廣大地區,地貌相當豐富。尤其是人口最集中的克什米爾谷地,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作物豐富,被稱作是整個喜馬拉雅南麓最一流的宜居地帶。據說到此旅行的外國遊客會同時聯想起曠野壯麗的阿拉斯加和雅緻的英格蘭湖區。

“容貌妍美,性情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玄奘對克什米爾人的描述讀來更有趣味,這些非常個人化的觀感正說明著這裡的複雜歷史。因為地處於中亞、南亞、東亞、西亞的連接點,自古代起此處就是各種文明交匯之處。或許是多民族共存帶來的混血容貌讓玄奘產生了當地人“容貌妍美”的印象,而多元信仰的碰撞,則讓他這位堅定的佛教徒一方面佩服此地人學識豐富,卻也不由得感慨駁雜信仰世界的亦正亦邪。

克什米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吠陀時代,那時稱作犍陀羅。公元前250年,阿育王征服了這一地區並修建了今天的斯利那加城,將諸多孔雀王朝的上層遷居於此。此後克什米爾經歷了多次政權的更迭,6世紀時被匈奴人侵擾,以後又成為印度教王國,10世紀後北印度被穆斯林統治,克什米爾的印度教徒也由此改信了伊斯蘭,形成今日格局。

“聖區”流傳著諸多宗教傳說。其中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耶穌基督在克什米爾去世的傳說。一些派別的基督教人士不甘心於耶穌上十字架受難的說法,認為這位人子只是假死,實際上祕密逃脫了死刑,一路向東,遠離了羅馬帝國統治。他們相信,耶穌最終來到的就是今天克什米爾所在地,在此生活到80歲平靜去世。雖然這說法為正統基督教義所不容,但或許側面說明了其他文明信仰的人對克什米爾地區神祕精神力量的崇信。雪山、世界上品質最高的藍寶石、聖人的傳說,共同構成了克什米爾典型的象徵符號。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臥莫兒帝國、阿富汗王國、錫克軍等又相繼在克什米爾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直到近代來臨,英國殖民印度,克什米爾迎來自身命運的轉折,2000餘年依附於大王朝的文明史,終於在近代的100餘年中產生了一個獨立存在的政治體。英國人一手扶植起了辛格家族的克什米爾土邦政權,從1848年一直延續到1952年。

“二戰”後,英國結束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按照宗教民族原則,將整個地區分為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印度斯坦和穆斯林佔多數的巴基斯坦,這就是現代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的來源。按照這一方案,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似乎該歸入巴基斯坦,可事情卻並非如此簡單。克什米爾實際由三個差異相當大的部分組成:查謨和今日巴控克區中的“自由克什米爾”,分別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為主,但都說旁遮普方言;河谷地區,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不過說克什米爾語;邊境地帶居住的拉達克人,屬於西藏文化圈,說藏語信藏傳佛教。而且雖然人口中穆斯林佔到了相對多數,但當時的克什米爾土邦統治者卻是印度教徒,且印度開國領袖尼赫魯正是出身克什米爾婆羅門,與當地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切都讓事情陷入了相當困難的抉擇。直到1947年,克什米爾土王致蒙巴頓的信中,對於究竟該加入印、巴哪一方,或是能否爭取獨立,還遊移不定。而英國也樂見此處成為一個特殊區域,以為自己留下牽制南亞力量的據點。

最終的結果是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的爆發——印、巴這兩個剛成立的新國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克什米爾開戰。次年,在聯合國的調停下,雙方通過了分階段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的方案:停火、非軍事化、全民公投由克什米爾人決定自己的命運。然而到停火之日,印度已經控制了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在“既成事實”之下,原本承諾的公投從未到來。印巴雙方同時對克什米爾要求主權、實際由二者分別控制的局面,就此形成至今。克什米爾地區還牽涉到一部分中印邊界,印度本月的單方面行為同樣涉及這一區域。據人民日報轉引外交部消息,8月12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了印度外長蘇傑生,王毅指出,“印方的舉措挑戰了中方的主權權益,有違雙方關於維護兩國邊境地區和平安寧的協議,中方對此嚴重關切。印方的舉措對中方不產生任何效力,更不會更改中方對相關領土行駛主權的事實和進行有效管轄的現狀。”

此後在1965年、1971年,因克什米爾問題又發生兩次印巴戰爭,後者直接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總體而言,在這長達數十年的克什米爾爭奪中印度佔據優勢,不過作為妥協,印度在憲法中保留了對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和自治的規定,換取克什米爾本地勢力的支持——直到本週被正式打破。

阿德南教授告訴本刊,克什米爾問題在印、巴兩國之間,不是簡單的多一塊少一塊土地的爭端,而是關係到兩個國家最根本的立國基礎,“巴基斯坦的身份認知是英屬印度中穆斯林聚居區的集合,自然要求克什米爾,而印度則認為自己是南亞的多民族、多宗教國家,也不可缺少克什米爾”。南亞歷來有複雜的領土和邊界爭議,但一般有機會在尊重實際控制區的基礎上“各退一步”適當解決,而克什米爾則因其意義的特殊性讓兩國都很難讓步,幾乎成為死結。

長期不決的狀態,讓此處成為“火藥桶”,除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外,游擊隊襲擊、印巴兩個有核國家有意進行的核試驗,高壓軍事管制,都讓這裡保持著緊張態勢。又因為印度以政治穩定為首要考慮,克什米爾經濟得不到有效發展,主要靠中央輸血。長久以來,本地民眾處於相當的矛盾之中。據一份西方學界對穆斯林為主的克什米爾河谷地區居民的輿論調查顯示,希望印度撤軍的民眾比例高達壓倒性的94%,然而他們同樣不願倒向巴基斯坦,願意併入巴基斯坦的比例僅有6%。至於獨立,無論是整個克什米爾獨立或內部按族群拆分再獨立,實際上都不具備可行條件。

長久以來,克什米爾人就生活在現實的窘迫和精神的撕扯之中。根據無國界醫生組織(MSF)近年的一份研究,克什米爾地區45%的成年人罹患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其中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居前三位,一個成年人平均要經歷7.7次嚴重創傷經歷,超過七成的成年人都經歷過一位熟悉親友的非正常死亡,如此罕見之高的精神問題發病率讓外界稱此為“被詛咒之地”。

一個古代傳說中聖人出沒的區域、一個近代地緣政治的沉重負擔、一個一半成年人罹患精神疾病的“火藥桶”。今天的克什米爾如同一個膿瘡,隨時等待著破裂的時刻。

莫迪的機會

2019年5月,政治強人莫迪再度連任印度總理,這被視作克什米爾問題在今年8月重大變化的真正背景。

莫迪的第一個任期之內,克什米爾局勢一度有所緩和,而到了2016年,低烈度但長時間、大規模的抗議和衝突又開始死灰復燃。2018年,印度中央政府宣佈再次將克什米爾地方議會解散,2019年2月14日,印度軍警在克什米爾的普爾瓦馬(Pulwama)地區遭襲,40人喪生。其後印度在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訓練營”進行空襲報復,卻被巴方擊落一架戰機、俘虜飛行員,這一切都加速形成了克什米爾問題拐點的微觀時機。

長期在北印度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魏朝敏形容,莫迪政府現在對克什米爾下手算得上一場“一本萬利的豪賭”。魏朝敏認為,印度教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是莫迪政府並舉的兩杆大旗,然而在2016年同樣震驚世界的“賭博性廢鈔”之後,經濟數據反而下滑。雖然印度人對莫迪的信心不減,莫迪在第二個任期急需一劑強心針,克什米爾現就是這個“軟柿子”,可以再來賭一次。

自建國之初就延宕不決的克什米爾問題,已經讓許多印度人喪失耐心,相信“長痛不如短痛”。2016年的“尼赫魯大學事件”或許頗能代表印度社會中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普遍心態。2016年初,尼赫魯大學學生會舉辦活動紀念古魯事件三週年,此前國會爆炸案參與者阿夫扎·古魯(Afzal Guru)因被祕密處決而引發了社會對司法程序的質疑,恰好古魯是克什米爾人,於是紀念活動中加入了呼籲克什米爾人權的內容。右翼學生社團到場反對,高呼口號“克什米爾是我們的,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誰為古魯說話,誰就和他一樣去死”,互相激怒之下,有尼大學生喊出克什米爾獨立的口號,經電視臺報道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儘管學生們強調自己是以自己的方式愛國,但印度民眾並不買賬,尼大學生被批評為“反國家”。左翼和自由派知識分子站在多元角度為克什米爾自治的辯護,收穫的是“尼赫魯大學不愛印度”的斷語。

結合印度國內目前政治情況,莫迪的這場豪賭也有著頗大的勝算。印度人民黨以外的其他政黨,即使反對莫迪,態度也十分為難,因為若反對對克什米爾的所作所為,無異於和愈發民族主義化的選民過不去。據外媒報道,最大反對黨也是最主要的印度國大黨,在目前的克什米爾危機上也分裂爭執,其他政黨更不願輕易表態。

印度為什麼敢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莫雷的“大印度”政治夢想,克什米爾人的無力……

馬爾

而國際勢力也難進行有效牽制。阿德南教授告訴本刊,和想象的不同,其實今天西方對克什米爾問題的影響相當微小。“無論是此前的宗主國英國,還是今天的美國,或者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已經不是克什米爾問題上有影響的第三方。印度長期奉行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大大限制了西方勢力的進入。”不僅少有其他國家發聲,此次“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修憲提出後,聯合國也只是象徵性地呼籲各方保持克制,而未有任何實際介入的表示。

冷戰之後,隨著外國勢力的逐步退出以及印度經濟的發展,南亞已經愈發變為“一超多弱”的格局。成為地區政治霸主正符合印度民族主義者的“大印度”想象——在這種文化認知中,巴基斯坦(包括了旁遮普、信德、俾路支斯坦)、尼泊爾、孟加拉乃至緬甸的一部分,都應該是“大印度”的勢力範圍,克什米爾的完全“印度化”更是題中應有之意。

巴基斯坦的憤怒、印度國內錯綜複雜的態度、克什米爾本地人的無能為力,似乎一切都在印度政府動手之前的預料之中。不過,本已微弱的南亞地緣政治平衡的打破,會不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則未可知。如果說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外,還有第三個跟克什米爾問題有切身利害關係的國家,非中國莫屬。在這個節骨眼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外長並不偶然地出現在了同一城市——北京。

據人民日報轉引外交部消息,8月12日王毅在北京會見了印度外長蘇傑生,王毅強調了中方在此地區的主權權益,蘇傑生則解釋了印方立場,做出“三不”的承諾:“印方修憲不產生新的主權聲索,不改變印巴停火線,也不改變印中邊界實際控制線”。而據新華社消息,此前9日晚,王毅“在北京同專程緊急來華訪問的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舉行會談”,庫雷希表示,相信中方會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主持公道”。

(實習記者王子楨、錢婧亦有貢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