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20世紀40年代,亞洲爆發了兩件影響世界的大事,其一是新中國成立,其二就是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的殖民地,一下變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分治程序彷彿轉瞬完成,效率之高令人咋舌,但其實快速分家的背後,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混亂。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分治的歷史根源

1945年8月15日,在被外族統治了數百年之後,印度終於獨立了,但那一天並不是歡樂的節日,而是一場席捲南亞次大陸的風暴。這片古老的土地剛剛“復活”,就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然而兩國的邊界始終不明朗,一條地圖上的線,並不能解決印巴雙方的問題,畢竟歸根結底,兩國的矛盾產生於對南亞文明屬性的看法不一致。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被譽為巴基斯坦“國父”的真納,在很多公眾場合表示,從文明角度看,巴基斯坦必須跟印度“分家”。其實,世界觀上的分歧不是從真納的嘴裡被“製造”出來的,在幾個世紀之前,莫臥兒帝國的兩位統治者阿克巴和奧朗則布,就對國家內部的文化傾向持不同態度。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阿克巴寬容大度,允許境內的百姓自由選擇信仰,而奧朗則布則實行激進的信仰政策,導致國內矛盾衝突不斷。巴基斯坦的一些領袖也批評阿克巴的開明立場,他們希望國家統一在一種信仰之下。所以,印巴分治的根源不在真納,而在數百年的歷史中。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20世紀40年代中期,南亞地區急於脫離英國的殖民,巴基斯坦人也適時地要求與印度分治。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氣氛日趨緊張,騷亂頻頻發生,所有人最終都認可了以宗教信仰為界,把印度一分為二的決定。

走過場的儀式性印巴分治會議於1947年6月2日召開,地點在印度副王(總督)路易斯·蒙巴頓的書房。印度代表是尼赫魯,巴基斯坦代表是真納,除此之外,還有錫克人的代表巴爾德夫・辛格。見證會議的是兩位英國貴族,伊斯梅勳爵(Lord Ismay)和埃裡克・米耶維爾爵士(Sir Eric Miéville)。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蒙巴頓的辦公室

1947年6月3日晚上7點鐘,分治決定由全印廣播電臺(All India Radio)播出,蒙巴頓首先講話,接著是尼赫魯,最後是真納。廣播結束,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

廣播只是告訴所有人,印巴分治的協議達成了,但是具體開始分治的時間並沒有公佈。事實上,在蒙巴頓的書房,議題內容根本就不包括具體的日期。但是當有記者問印巴分治何時交接?蒙巴頓卻脫口而出了一個日期:8月15日,也就是72天之後。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可以肯定,這是蒙巴頓自己的意思,因為印巴雙方事前都不知道這個時間。後世學者不明白蒙巴頓為什麼選擇這一天,可能因為日本是在8月15日向盟軍投降的,所以他覺得這一天很有意義。

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混亂

印巴分治是一個從宏觀到微觀都複雜無比的計劃,有人恰如其分地形容其為“歷史上最複雜的分家”,一點都不誇張。試想一下,要在72天內,完成兩個主權國家從機關、軍隊、資產和債務的拆分,這是一個連睡覺都覺得浪費時間的緊迫任務。分家這種事,從來都不光彩,印巴雙方都急著和對方撇清關係,所以就連桌子、椅子、書本都要拆分,比如圖書館裡的《大英百科全書》一扯兩半,誰也不能拿走一本完整的書。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坊間傳說,在旁遮普省省會,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警察樂隊分了樂器,但因為樂器是奇數,最後餘下一根長號,雙方都想據為己有,於是發生了衝突,差點互相開火。一篇印度諷刺小說以此為藍本,寫了拉合爾精神病院裡的病人,也被嚴格分類送歸兩國。

桌椅板凳這種小資產分割已經夠雙方頭疼了,輪到國家邊境線劃分的時候,才真的是如臨大敵,尤其是旁遮普和孟加拉這兩個複雜的省份。劃分國境線的任務,被指派給倫敦的大律師西瑞爾・拉德克利夫爵士(Sir Cyril Radcliffe)。他是那個時代聲譽最高的律師之一,可問題是他的客戶都是倫敦的富豪,這位律師壓根兒不知道關於印度的任何知識。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拉德克利夫爵士

拉德克利夫不熟悉印度,最終反倒成了他的優勢,惟其如此,人們才覺得這位律師能夠完全中立,誰都不會多得好處。

1947年6月27日,拉德克利夫被英國大法官正式授予“劃邊境線”任務,他將決定數百萬人的命運,可他對等待自己分割的土地一無所知。作為一個見慣了財產分割訴訟的人,他心裡像明鏡一樣,知道自己會青史留惡名,因為無論自己怎麼做,都會帶來災難和流血。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帶血的邊境線

拉德克利夫在蒙巴頓的府邸開始了工作,他沒有時間親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界,他只能拿著人口統計表和英國皇家工兵的地圖,在腦海中為兩國劃定一個“公正”的分界線。要完美地幹好這件差事根本不可能,因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一直都混居在一起。

比如拉合爾市,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錫克人各佔一半,另一個例子是阿姆利則(Amritsar),這座城市是錫克人的聖城,可週圍卻住著大量巴基斯坦人。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拉德克利夫還要面臨一個艱難的問題:巴基斯坦人分佈在印度東西兩頭,無法把他們合為一處,於是只能將西邊的巴基斯坦設為主體,而東邊的部分稱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獨立,改名孟加拉)。

就在拉德克利夫在紙上畫邊界線的同時,現實中的邊界線已經升級為了戰場,兩國人經年累月的矛盾全部爆發,暴力襲擊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8月13日,拉德克利夫將地圖交給了蒙巴頓,72小時候後它將被公之於眾。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實現了獨立,民眾這才看到地圖,很多人發現自己已經身處“外國”了,於是帶上能拿走的一切,乘火車、汽車、牛車,或者徒步,趕緊向著“祖國”遷徙。據估計大約有七百萬人離開印度遷入巴基斯坦,同時也有差不多相等數量的人從巴基斯坦徙入印度。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看到一場由自己造成的人間悲劇,拉德克利夫灰頭土臉地回到了倫敦,他將得到的2000英鎊酬金退了回去,並謝絕了所有采訪。雖然拉德克利夫興致不高,但他可以躲在家中唉聲嘆氣,而印巴兩國的遷徙百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沒有了“家”。

難民營轉化為貧民窟

從西巴基斯坦逃出來的印度人和錫克人直接進了數百座難民營,其中有一座營地叫庫龍德謝特拉,它本是為十萬人設計的,結果1947年卻有至少30萬人住了進去。另有50萬難民來到了德里,他們大部分來自原來的旁遮普省。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德里貧民窟

這些走投無路的人佔領了所有找得到的地方,包括大街、公園和小巷,印度新政府無法處理這些難民,只好畫出了幾片偏遠的土地給他們,讓其自生自滅。僅僅用了幾十年時間,德里城從英國殖民地最大的城市,變成了一座令人震驚的難民城。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德里貧民窟

雖說受了很多磨難,但旁遮普人和孟加拉人至少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省份——東旁遮普邦和西孟加拉邦。還有一些族群,被永遠地留在了“別的國家”。比如,信德省的印度人,他們整個省都劃撥給了巴基斯坦。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去了孟買,把家安在了五個難民營裡。在孟買的郊區,現在還集中住著一些信德難民的後代。

不過,信德人並沒有放棄希望,他們不斷向外移民,最終留在了一些友好的地方,遍佈全球的信德人現今形成了一個國際關係網。在香港就有一些成功的信德人,他們仍然保持著古老家鄉的習俗,只不過再也回不去了。

史無前例的大分家:印巴分治的細節、情景,以及混亂影響

德里貧民窟

廁讀觀點:印巴分治,一場人為造成的大混亂,因為文化的分歧,他們無法再共享一個國家,只能分家,各過各的。地圖上的國境線用筆就能輕鬆地畫出來,可是大地上的人們卻得一步步走向遠方,來到一個從來不曾親近的“祖國”,而原本的故鄉已經變成了“異鄉”。

印巴分治,除了當年的血腥衝突,還遺留了大量的失地人口,這些人被塞進了難民營,沒有人在乎他們的生死和幸福,最終,這些難民營又化作貧民窟,成了南亞地區獨特的社會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