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每天,綿羊醬都能收到

很多網友的詢問

“移民新西蘭到底容易嗎?”

自從2017年新西蘭移民政策收緊後

越來越多的人想知道

移民新西蘭究竟難度有多高…

今天,綿羊醬給大家帶來一位38歲媽媽

在新政下移民新西蘭的故事

採訪和撰稿:Apple媽咪

相距兩萬裡,時隔兩年半,

這一頁綠卡,

翻不過無數個媽媽不在家的日子裡,

娃娃的思念之痛。

2014年,我開始寫自己移民故事的時候,很多讀者開始感興趣:怎樣可以移民?是不是在家認真考雅思、鑽研政策就能辦出身份?

確實,按當時的技術移民政策,澳洲和新西蘭的離岸路徑都還算通暢,我雖然自個兒在家琢磨,加上“逼迫”先生考雅思,前後折騰了一年多的工夫,但說到底沒有付出真正的“血本”。

我沒有買機票出國、沒有失去工作(當時本就是全職媽媽)、沒有和家人孩子分離……這也是為什麼那時人們開始關注我的原因。因為在大家眼裡,這是一個無成本移民案例,值得一試。

可顯然,後來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一個對自己負責的申請人,需要在舉步之前弄清楚,這條追夢路的代價究竟是什麼。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Claire,之所以我想要記錄下這個故事有三個原因:

1. Claire是2018年1月11日在新政下獲批綠卡,她的經驗擁有最好的時效性。

2. 今時今日的移民路徑怕已荊棘佈滿,真相也許有助於左右搖擺的同僚做出更適當的決策。

3. 在我以往的人物故事裡,有爸爸隻身出國拼搏的、有舉家出動的、有媽媽帶孩子陪讀出國的……但是,獨自跨出這一步的媽媽卻並無先例。該需要多大的魄力,又要承擔多重的傷痛,才能獨自走完漫漫異國移民路?收割的那一刻,究竟是喜極而泣,還是悵然若失?

帶著好奇,我走進了Claire的故事。

下文基於Claire口述,Apple媽咪代筆。

我一直努力在想,要用怎樣一種方式跟女兒說再見,才能最大限度地減低對她的傷害。

開始,我是一回北京就告訴她,媽媽這次可以陪你呆一個月,可從告訴她那天起,安安就開始倒計時:30天,20天,10天,5天,3天,2天……每一天對她都像是煎熬,害怕時間走太快。

所以17年聖誕假期回北京的時候,我決定不告訴她自己什麼時候要走。

直到臨走那天的下午放學後,我說:“安安,今天不要彈鋼琴了,昨天睡得晚,趕緊把功課做完,晚上好早點休息。”

小傢伙毫無懷疑,就高高興興去寫作業了。

我小小的算盤是,一旦女兒知道我要走,肯定不會寫作業了。所以為了把對她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好是能在她寫完作業,吃完晚飯半小時,肚子消化好的時候跟她講……可就在剛吃晚飯的節骨眼上,婆婆拎著大包小包按響了門鈴。

安安頓時警覺:“媽媽!你什麼時候要走?!”

小小的她當然明白,只有媽媽不在家的日子,婆婆才會住過來幫忙爸爸一起照顧她。

可恨爸爸一點不留情面:“馬上就走。”

安安頓時一口飯噴出來嚎啕大哭:“媽媽!不要!”

時鐘指向6點,是的,我夜裡8點要坐車去機場,坐12小時的飛機,穿越到南半球,這次我一樣不知道自己幾時能再回家,我甚至沒把握跟女兒講:“媽媽一定會成功,我們不會再分開。”

我最怕的就是這樣每次離別的場景,我這為孃的該要有多狠心才能讓寶貝女兒不定期承受突如其來的天地崩塌……飛機上別人都是談笑風生,而我忍不住悄悄哭,腦子裡想著:這種分離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意外的是,下飛機打開手機,我居然收到了先生的微信:"快看郵件,綠卡批了!”

2018年1月11日,我“上岸”了。身邊的朋友總把拿到身份這個事兒比喻成“上岸”,我越來越理解這個詞,因為我原快要在水裡淹死了,可這個節骨眼上,居然,我"上岸"了。

這會兒,我反而很平靜。這兩年半的痛楚,這兩年半的成果,早已不能天平來衡量,孰輕孰重?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圖攝於2016年7月30日井岡山。

趁著孩子放暑假,陪她四處遊歷。

此時想放自己一馬,不想前程,不問成功,

只是貪戀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奧克蘭北岸Takapuna一家小而美的咖啡館裡,Claire第一眼的精緻和幹練,逐漸掩藏不住,她那被分別所不時蹂躪的柔軟的心。

親愛的,請原諒我因為要記錄下這個故事,不得不又把你給惹哭了。

整理下思緒,讓我先列一下Claire的移民時間軸。

2013年

在9年的500強外企會計師生涯後,Claire離職回家照顧四歲半的安安(由於公司併購,工作地點變遠)。

2015年初

帶孩子面試北京某牛小,被錄取後反而放棄了學位。

2015年4月

辦理留學申請和簽證。

2015年8月

當時38歲的Claire獨自離家,來到奧克蘭理工大學(AUT)開始就讀為期一年的會計學士後課程(PGD)。

2015年9月

安安就讀家附近的“菜小",遠在新西蘭的Claire沒有出席安安的開學典禮。

2016年5月

Claire通過快速課程(Fast Track)提前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的學業,回國看女兒。

2016年11月

在北京陪伴了女兒小半年後,Claire將學生簽證換為開放工作簽證(Open Work Visa),回到新西蘭找工作。

2017年1月

憑藉外企9年的會計工作經驗,以及會計國際認證(ACCA會員),Claire在奧克蘭的一家小型公司找到了一份會計師的工作。

2017年2月

安安持學生簽證,來新西蘭體驗了三週本地的小學。

2017年3月

完全憑靠自己的年齡、中國工作經驗、新西蘭學歷以及剛入職的工作,移民分數達到160分(既沒有配偶加分,也沒有出奧克蘭),遞交移民申請。

2017年6月

分配到移民官,Claire的新西蘭僱主被要求進行僱主調查。

2017年10月

移民局發出質疑信(PPI),要求Claire拿出種種內容,證明日常工作的各種細節,否則可能面臨拒籤。

2018年1月

Claire綠卡獲籤,同步安排先生和孩子綠卡貼籤。

跟隨時間軸,讓我繼續代述Claire的故事。

面試結果:你家孩子智力一般,

但勉強也可以上我們學校

安安三歲半的時候,開始就讀一家國際雙語幼兒園,加之我辭職回家帶她以後,有了更多的時間陪她英語啟蒙。所以英文方面我倒不擔心她,也是這個原因,我當時擇校的第一考量,就是選擇北京某個以外語著稱的“牛小”。

雖然周圍總不乏要給孩子各種加碼的聲音,但我固執地屏蔽,歸根到底,我並不想給我的安安在這麼小的年齡就灌輸應試內容。直到安安六歲半,去"牛小"面試那天,我在門口才傻了眼,烏泱泱的全站滿了人,討論各種可能的出題和應試技巧,瀰漫著透不過氣來的緊張。

小安安被帶走之後,我也和一些家長被帶去了另一個教室。在那屋裡,我被要求寫下我和安安爸爸,安安外公外婆,安安爺爺奶奶,共六口人的教育背景。同時,我還需要就“我的處事及生活原則"、"打算如何配合家校教育",以及"對此次面試的感想",寫一篇作文。自認文筆不錯的我,也想著小朋友面試可千萬別栽在為娘手裡,認認真真地做完了筆試。

安安出來後很鬱悶,說老師出的那些題她都不明白什麼意思。我原以為恐怕沒戲了,不料2周後學校主動聯繫了我。對方老師說:“你家孩子智力一般,除英文外其他考得都不高,但若你覺得她可以接受高強度學習的話,我們也可以收。"

這話聽得我很不舒服,一個尚未上學的孩子,僅憑一些應試題目,你怎就能論斷她“智力一般”呢?我預感到,古靈精怪的女兒即便今天硬著頭皮擠進這“名校”,在這種高壓學習氛圍裡,她的一些天性很可能沒時間和精力得到延伸,反而會被塑成批量生產的小機器人。

另外這所牛小和我家也有一小段距離。再三考慮後,我還是選擇就近上小區內的普通小學,與此同時,我想帶她出國的小火苗燃成了熊熊大火。

想出國,並不只是為了孩子

15年初的時候,北京霧霾已經挺嚴重了,整個冬天,幾乎都不能帶安安去戶外玩。面試事件之後,我很堅定地認為安安將來一定會出國唸書,但想到“一代移民”的艱辛,我又心疼。也許,與其讓孩子去當“一代移民”,不如我去當“一代移民”,既給孩子奠定一個更融入的起點,也免受了將來分離之苦。

當然,也不只為了孩子。不知道其他像我這般在外企呆了9年的“老人”會不會有我這樣的“中年危機”。

我總覺得外企是不可能呆一輩子的,到後來就是一種上上不去,下下不來的感覺。

上不去是因為,公司的高層大都是海外直調或者有一定背景,很難從中層自然升上去。

下不來是因為,隨著資歷的增長,我的薪水,也就是公司的人力成本一直在上升,直到有一天,公司可能會覺得用我不划算,還不如培養個新人,三五年後照樣啥都會幹。

就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我在外企的熟悉舒適區裡地呆了這麼些年,對公司的一切駕輕就熟,卻逐漸失去了外界市場的競爭力。最後,當我發覺自己越來越依賴公司,而公司卻不見得依賴我的時候,危機感就來了。

當時我想,40歲前也許還能拼一把,做一些改變,過了40,怕也沒什麼機會來重塑職業生涯了。

我知道現在出去很難,

但總比將來簡單

十幾年前,我母親公司裡的一個司機移民去了新西蘭。那時候移民太簡單,只需要有個本科學歷,會說幾句英文就完了,和當今的移民政策,不能同日而語。

我喜歡你(Apple媽咪)說的那句:“你永遠比早的人晚,比晚的人早。在移民這條路上,最好的時間點就是現在。因為政策永遠越來越緊。”

那時候看了你的文章,備受鼓舞的同時,也終於跨出了這一步,在弄清整條路徑來龍去脈後,我覺得自己也許有些勝算。

老公說:“做你自己的決定吧,我支持你。成功了固然好,若不成功我守在這裡,你回來就好,出去讀個書深造下也沒啥損失。”

親愛的,怎可能沒啥損失呢?

我所珍愛的女兒,在她最需要媽媽的年齡,消失兩年,真的值得麼?即便此刻綠卡在握,我都說不清這兩年多的分離是否值得。

我承認當時我不敢帶她一起出國,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幾分勝算,萬一失敗了,把孩子在學齡帶出國,就等於讓她失去在北京的學籍,再無回頭路。

不堪回首的“分離之痛”

早在安安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曾有過出去的想法,但實在捨不得孩子。直到15年,我覺得不能再等,怕政策緊縮,也怕自己競爭力下降。15年9月安安在家附近的小學,也就是俗稱的“菜小”開始上一年級,她開學的那一天,我遠在南半球上學。

她在屏幕那一頭哭:“你為什麼不能來?為什麼人家都有媽媽陪?你為什麼非走不可?你是個假媽媽!抓不到摸不到的假媽媽!”

屏幕這一端,我痛心疾首,開始的時候,我和女兒每天視頻都有講不完的話,可到後來,我們的交流越來越短,我們彼此進入不了對方的生活,話題越來越少。

所以我總是變著法子找機會遛回國,16年5月我終於通過快速課程(Fast Track),提前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的學業,回國跟家人一起生活了小半年。17年的寒假,也有讓安安來新西蘭感受一下這邊的學習和生活。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圖攝於2017年2月1日奧克蘭北岸某小學。

這次閨女寒假過來和我團聚,

讓她在當地小學上了3周課,

提前感受一下吧。

只是這些個相聚,壓根遞減不了長時間分離的痛楚。今年1月11日,我休假結束離家回奧克蘭的飛機上,我一直疑惑自己為什麼要上這趟飛機?為什麼要去那麼遠個地方?

其實走到這一步,我知道2年多的努力馬上就要出結果了,我不會懊悔,只是獨自一人時,還是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去。

戲劇性的結局是,在我就快要“溺水”的時候,居然被撈上了岸……

為什麼對一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很難,

而我這個中年人卻能移民成功?

我去AUT念會計的時候,一個班上70%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學子,還有20%在30-35之間,像我這樣年齡35+的,不超過10%。

上來的第一門課就來了下馬威,很多年輕人都Fail了,畢竟他們中大多數對會計的接觸不多,而像我這樣在外企幹了9年的老會計,這些課程還是能夠從容應對的,再加上考過ACCA國際會計課程,拿到好成績也並不太難。我個人覺得ACCA 14門課程(國際會計準則)跟這邊AUT的課程有很多相通之處,這對我在AUT的學習確實有很大幫助。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圖攝於2016年5月28日AUT大學路口。

AUT的全部課程結束了,

我到學校申請畢業證郵寄,

不參加畢業典禮了,它對我不重要。

心情雀躍,馬上就要趕回國,

參加閨女學校的六一慶典了。

畢業後找工作我也算順利,朋友當中也有學IT都沒能找到工作,最終不得不打道回府的同學,歸根到底是個人經驗和新西蘭市場不匹配。而我覺得自己之所以能夠很快找到對口工作,除了幸運意外,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年的外企工作經驗,與本地市場的“兼容性”。早年在北京的時候,我們公司也是國際會計準則,所以感覺上手並不難。

可是對於過去在國內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來說,確實很難在語言文化陌生的新國土,獲得職場競爭力。

當然,找到工作也只能算八字有了一撇,之後還有移民分數、職位描述、僱主調查、質疑信等層層關卡,任何一關的失敗都可能導致整個申請被拒。

光移民分數這裡,就卡住了很多年輕人。從年齡上來講,30-39歲這個年齡移民分數現在是最高的;而從工作經驗上來說,我在北京的8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給我加了25分(按2018最新的政策是40分),讓我不必出奧克蘭,也不必配偶加分,就可以達到移民局160分的分數要求。

此外,我覺得就移民申請流程本身上來講,英語好點的同僚也許自己也能DIY,畢竟申請需要什麼材料,移民局網站上都寫得清清楚楚。但是申請過程當中也有一些關鍵點:比如怎樣把握職位描述,才能在真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匹配移民職位的要求並導向細節?在面對僱主調查、移民局電話調查和取證時,如何做到心中不慌、有的放矢地去應對?這些恐怕都要基於跟移民局打交道的經驗,不是我英文好點就能有信心做好的。換句話說,好的註冊移民顧問主要是在你碰到疑難雜症時,體現功力。

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問:“若拋開綠卡和孩子的因素,你覺得這裡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從500強跑到這裡一家小公司做會計,會有失落感麼?”

收拾好心情的Claire抿嘴一笑:“那就要看自己追求什麼了。比方我,並不太喜歡五光十色的生活,像現在這樣在一個人際關係簡單融洽的公司做事,沒有500強企業所謂的光環,而且也不再有不時擔心被替代的危機感。我覺得現在這個階段,一份我能做也喜歡做的,收入穩定且能兼顧家庭的工作才是可持續性的。 很多人說新西蘭是個大農村,這裡的生活確實沒有國內豐富多彩。但生活節奏慢下來的同時,心情也平靜安寧了很多。我想很快等我們一家團聚,我會體會到更多新西蘭的好。另外,個人而言,我從不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圓的,移民也不能說是一條不歸路,反而是多了一個選擇。換個維度生活,也可以讓自己和孩子能接觸和了解多元文化。”

聽著Claire的故事,我一邊做著筆記,一邊由生敬意。若換做我是她,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勇氣在一切未知的迷霧中,攥著兩成的勝算,為了心中摯愛,也狠心放手心中摯愛,去做十二成的努力。

一個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此將付出怎樣的代價,放手一搏,並且堅持到底的人,值得欽佩。Cheers, Claire.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圖攝於2018年1月28日奧克蘭北岸

一家小而美的咖啡館

Claire(右)和Apple媽咪(左)訪談合影

最後的最後,我還想多嘮叨一句:Claire的成功案例並不代表人人都能走通中年留學移民這條路

路徑的風險點主要在於兩個:

1、中年留學移民的代價很大,爸爸或者媽媽一人出去打拼,另一方在國內坐穩原江山,意味著長期的兩地分居和內心創傷;而全家一起出動則不單是心理壓力的問題,還有再無國內回頭路、長時間有出賬無進賬的巨大經濟負擔。

2、中年留學移民有很容易找到工作的,也有完全無法找到工作的。前者大都是因為在中國的工作經驗能夠到新西蘭完美落地,比如會計師、IT開發類、IT網管類、廣告和市場類等經驗;而那些難以找到工作的情形,大都來自於學不進英文、或者國內工作經驗和本地市場匹配不了的情況。對於感興趣走這條路徑的同僚,建議先去新西蘭本地的求職網站搜索一下自己的職位,瞭解一下自己的經驗在本地是否有市場,再做打算。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Apple媽咪,在國內職場混跡5年後,DIY移民新西蘭,現自營澳新本土服務,並育有三個可愛的寶寶。讓我們一起分享身兼數職的職場媽媽,如何看待育兒、家庭、事業、自我,以及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

新政下,新西蘭技術移民到底容易嗎?這位38歲的北京媽媽成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