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集團博德嘉聯董事長:醫生集團一路走來冷暖自知

醫療改革 創業 張子謙 保險 金羊網 2017-05-10
醫生集團博德嘉聯董事長:醫生集團一路走來冷暖自知

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療有限公司創始人謝汝石(左)、林鋒(中)和張子謙展示營業執照 新華社發

國內首個獲得營業執照的醫生集團博德嘉聯成立一年多,記者專訪其董事長、外科醫生林鋒,講述背後的故事

2017年4月25日,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於剛宣佈離開體制,建立美和醫療集團,同時成立寶寶醫生集團。這一天,也是於剛60歲生日。

就在於剛創業的消息傳出時,遠在廣東的林鋒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這條消息,並附以“祝賀!”的評論。林鋒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下稱“中山六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同時也是醫生集團——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的董事長、法人代表。

作為國內首個拿到由深圳市工商局頒發“醫生集團”執照的人,他曾經是廣州首傢俬人醫生工作室的創立者,一直都以先行者的姿態在探索和實踐。

如今,新醫改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醫生將目光轉向“創業”,醫生集團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政策利好。醫生“走出去”真的變容易了嗎?醫生集團的前路會否真的那麼暢順?5月2日,在中山六院的辦公室裡,林鋒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 豐西西

A “執牌”一年,平平穩穩

這一天下午,林鋒難得有空。距2016年3月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拿到工商執照已經一年多,林鋒早已習慣了廣深兩地的“雙城生活”,以及“林董”和“林主任”之間的身份轉換。

執牌一年,情況如何?林鋒用了“平平穩穩”來形容。去年以來,醫生集團在國內迅速增長,據統計,目前國內有大小醫生集團300多家,醫生集團在盤活醫療資源、改善醫療生態方面起到的作用初步呈現,但與國外相比,國內醫生集團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

“博德嘉聯的病人實行全預約制,有專門的全科醫生團隊協助患者收集資料,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安排相應的醫生。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看診時間。”林鋒說,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接診的醫生,都親身經歷過大醫院的“人滿為患”,理解患者的不滿其實就是就醫體驗太差,他們會更加註重服務質量。

據介紹,現在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已在深圳、廣州、惠州建立了6個醫療基地,簽約300多名醫生,覆蓋34個臨床學科。這300多名醫生裡,絕大部分是圈裡頗有名氣的專家,85%是博導,有著非常強的培訓教學和科研能力。但林鋒也坦言,絕大部分醫生是兼職,他們各自都在大醫院裡有工作。

林鋒告訴記者,和一些人大病小病都願意去大醫院看診不同,到醫生集團看病的患者,絕大多數是真正需要找專家看病的人,如果這些患者在大型三甲醫院看病,即使看特診,一個療程下來,也得排幾個回合的長隊。但在這裡,患者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醫生,還可能有多位知名醫生同時為一名患者會診討論。

這一年多來,博德嘉聯的患者數量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月的患者約在200例左右,而在這裡的就診費用,則是以大型三甲醫院特需門診的收費作為參照。

可並非一切都盡如人意。截至目前,博德嘉聯還只能承載門診患者,如果患者需要手術,依然需要到大醫院來做。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於醫生集團的核心資產是醫生,在手術、住院等方面要求多學科配合、團隊作業,目前醫生集團還不具備如此齊備的配置,如果要自己建實體醫療機構,需要政策的支撐,更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些都不容易。因此醫生集團多會選擇與其他實體醫療機構合作。

林鋒的搭檔、博德嘉聯首席行政官謝汝石表示,博德嘉聯醫生集團曾經與不少醫療機構合作,但診療服務銜接並不是特別流暢。

這一點也得到了林鋒的證實。林鋒表示,患者在博德嘉聯看診,幾乎都可以保證一位醫生從頭跟到尾,但涉及手術的患者,則需要到大醫院裡做,“因為涉及麻醉、護理等多方面,大醫院裡有規範的團隊。”如此一來,醫生集團的服務就會出現“斷檔”,“但從保證患者安全的角度,這樣是最保險的。”林鋒說,目前採取的辦法是,博德嘉聯對患者術後的預後、隨訪等進行緊密跟蹤,“希望能夠彌補這一點缺憾。”

B 資質制約,人難“流動”

從一開始的探索,到成立廣州首傢俬人醫生工作室,再到全國首個拿到工商執照的醫生集團,林鋒和他的搭檔們一直在做“先行者”。而他們的努力,也有了相應回報。新醫改下,從國家到地方,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組建醫生集團等都被寫入政策,對於醫生開辦診所、多點執業甚至自由執業的限制也正逐漸放寬。越來越多的人在觀望:醫生們真的能順利走出去嗎?從醫生集團到自由執業,到底還有多遠?

對此,林鋒表示,目前大背景下,實現真正的自由執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醫生集團是作為先行的職業形態存在。在他看來,醫生集團最大的內涵是醫生,“由醫生牽頭髮起、由醫生決策”是其最大特點,在醫生集團裡,醫生們共享成果,共擔風險。“從以往的飛刀手術,到現在的多點執業,病人做完手術,後續的康復服務其實是沒有保障的,發生糾紛,也是醫院承擔。可如果患者在醫生集團出現醫療糾紛,他可以告醫生集團,醫生個人也會有承擔責任的風險。”

醫生集團也有自己的侷限。儘管鼓勵醫生創業、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放鬆發展,但這些在公立醫院的醫生脫離體制的可能性並不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療資質的制約。林鋒告訴記者,以醫生多點執業為例,專家其實很難下基層去開展服務。

他認為,醫院最核心的應該是醫生的技術能力,一家醫院的醫療水平如何,應該要看醫生的水平。尷尬的是,目前高、精、尖治療的資質都集中在三甲醫院,基層醫院即使設備完備、人員配齊,業務開展起來也並不容易,因為涉及醫療資質的問題。

林鋒打了一個比喻,一個醫院拿到了移植手術的資質,可哪天懂移植手術的醫生離職了,去了一家沒有相關資質的醫院,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家醫院還有資質,可新來的移植醫生水平卻不夠;可這時,這名能做移植的醫生已經不能開展手術了。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原巡視員廖新波也關注到了醫療資質的問題。他表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一個手術可否開展,在於操作技術的人和使用技術的環境,而不在於醫院等級。不少國家和地區,心導管、微創手術在門診就可以做了,這和醫院等級無關,和質量控制相關。“關鍵是我們的等級不是按質量來分,而是一次性的評審,因而單純以級論質還沒有達到同級同質的水平。”

林鋒指出,正是因為醫療資質的侷限,讓醫生要真正“走出去”不容易。知名醫生都集中在大型三甲醫院,病人“被迫”扎堆大醫院。醫生集團的存在,就是希望能夠改善醫療生態、讓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他說,醫院和醫生的關係,應該類似機場和航空公司的關係——機場提供適應不同型號飛機停留條件,航空公司購買飛機、僱傭飛行員,乘客根據自己的需求而選擇。也就是說,醫院為醫生提供開展醫療服務的平臺,醫生選擇匹配的門診、手術設備等為患者服務。

“醫療資質要落在醫生頭上,醫療資源才能真正流動起來,醫療差別才能真正縮小。”林鋒說。

C 實體醫療,或成趨勢

進軍實體醫療或是醫生集團未來趨勢。今年4月,醫生集團裡的另一張“名片”——張強醫生集團宣佈投入500萬元在杭州建國內首家靜脈中心,目前已開工建設,將設立12間診室,建成後將引入更多高標準、有正規資格的醫生和團隊。另外,北京眼科專家於剛成立的美和醫生集團旗下,就有醫院、診所等。

可事實上,在國內,民營資本開診所和醫院都不容易。除了需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外,找到合適的場所,並得到政策的支持都至關重要。張強和於剛的診所都曾因為找不到場所,或者政策方面的限制導致開業被順延。

博德嘉聯醫生集團也把目光轉向了實體醫療。4月18日,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與新風天域集團旗下的新風醫療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協議:新風天域集團為博德嘉聯注資超過10億元,成為其大股東,雙方將共同在線下建立醫院、診所和日間手術室。第一步計劃在深圳建設一所三甲規模、國際水平的全科醫院,服務深圳、廣東患者並輻射香港居民跨境醫療需求。同時配合建設粵東、粵西幾個全科診所作為衛星布點,實現分級診療。據介紹,未來博德嘉聯還會組建新的醫生團隊,診所固定的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等等,並搭建專家手術需要的基礎團隊,包括麻醉師、ICU醫生等。

“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要搭建的是服務平臺,我們可以提供場地給其他醫生集團、甚至自由執業的醫生門診、手術。”林鋒說,要以“前人種樹”的心態“先行先試”,在政策的支持下,讓優質醫療資源流動起來,最大程度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