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人拉肩扛運送泥土

1998年抗洪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人拉肩扛運送泥土

199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送物資加固大堤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人拉肩扛運送泥土

199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送物資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累了休息在大堤上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人拉肩扛運送泥土

199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送物資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累了休息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鞋子損壞

"

(文/陳達)東北過去流傳有“狗咬奉天,火燒船廠,風颳卜奎,水淹三姓”之諺語,記述了當時東北重鎮(瀋陽、吉林市、齊齊哈爾和依蘭)等四座城市,連續多年數次發生同類災害的邪門事情。

三姓城(今依蘭)居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三江匯流之地,四周地勢高聳,中部低窪,形似釜底。由於歷代統治者疏於防水築堤,致使洪水氾濫頻繁,遂成三姓地方之大害。三姓城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五年(185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六年(1867年)、光緒二十年(1898年)、宣統三年(1911年)遭受過7次特大水災,給當地官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水淹三姓”之成諺。

民國期間洪水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8月,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江水暴漲,三天漲八尺餘,與壩同高,全城被淹。倒塌房屋400餘間,各商號損失巨大,為歷史上罕見的一場大水。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大街被淹圖

大水過後,清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錫良保奏由吉林省東北路道尹王瑚所築的臨牡丹江一側約5里長的江堤,抗住了洪水衝擊保存完好。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依蘭城西牡丹江江沿被淹圖

洪水淹沒了重大發展機遇

1932年7月起,依蘭縣陰雨連綿,松花江、牡丹江同時連降暴雨,致使江河氾濫,城鄉變成澤國。牡丹江水暴漲,使得牡丹江堤決口,洪水淹沒了整個縣城。災後損失近5000萬元。尤其是災後發生瘟疫,死亡人數達3300人。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32年依蘭特大洪水照片

日本作家財部鳥子在《天府》中記述了當時的情形:“黑渾黑渾的松花江水,浩渺無邊,巨浪滾滾。滿洲事變的第二年春季,日本軍隊佔領了依蘭(依蘭哈拉)。這一年從7月開始下雨,到了8月還沒有停,洪水橫流,兵營被淹沒,軍隊只能憑駁船在水上漂泊。

三江平原的高粱和所有作物的莊稼地,都淹沒在一望無際的汪洋之中,滔滔江水與洪水連成漫無邊際的澤國。但是大雨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船頭插著太陽旗的駁船,在水淺的河道上只能由拖船牽著前進。拖船的煙筒突突地冒著濃濃的黑煙。這種平底的駁船上,有幾百名士兵,還有遭遇水災而逃難的七十多名日本平民。此外,還裝載著馬、牛、豬、雞以及薪柴、灶臺、水桶、大鍋、中國式的燒水壺、席 子和包捆著的行李等生活必需品。簡直就是 艘諾亞方舟,什麼都有。

駁船順松花江而下,大約半天以後,抵達樺川縣首府所在地的佳木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這是近百年最大的一次洪水,洪水不僅給依蘭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也使日本侵略者打消了在三姓大規模建設的想法,轉而開發佳木斯。

抗洪救災戰勝洪水

新中國成立後,松花江、牡丹江多次爆發洪水。中共依蘭縣委、縣政府組織全縣人民投入到抗洪搶險鬥爭中去,同時,將受洪水威脅的人民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經過全縣人民的奮力拼搏,終於戰勝了洪水保住了家園,洪水再沒有淹沒依蘭。

1956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年中央大街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6抗洪大軍奮戰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挑土加固大堤

195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1958年依蘭縣牡丹江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夯實江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轉運抗洪物資

1960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組織縣城居民轉移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洪水到達警戒線,組織居民到j江西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居民乘船去江西避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潛水員勘察管湧情況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水毀農田和道路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土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人拉肩扛運送泥土

1998年抗洪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運送物資加固大堤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累了休息在大堤上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鞋子損壞

“水淹三姓”老照片,再現依蘭縣人民抗洪救災“戰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