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網絡購物的興起使得很多人對於購物充滿熱情,網絡支付催生了支付寶,支付寶的問世和發展則是顛覆了人們對於銀行的看法。但是今年之內,支付寶就發生了諸多變動,餘額寶的收益一降再降,轉賬限額也開始從100萬降至1萬,單日交易受到限制,銀行對於支付寶如此的不寬容,而微信那邊我們卻很少聽到有什麼大變動,這是為什麼?

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支付寶最先的定義應該是電子錢包,是作為第三方支付工具,但是後來支付寶在金融這部分的業務越做越大,乾脆就直接做金融服務體系,消費貸、存款、信用等級,這些都是原先銀行的業務,這不就是搶飯碗嗎,所以說支付寶和銀行在業務上有很大的重疊部分。

過去的銀行不管是人工服務還是理財產品對於普通人的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也不夠人性化。存款、貸款是銀行的主要業務來源,其他的一些理財、繳費等服務,另外如果客戶有跨行和異地轉賬的需求都是要交很高的手續費。於是馬雲一句話喊出來,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到了2008年開始,支付寶動作頻頻,先後和銀行、社保局等合作,將支付寶的功能大力擴張,包括信用卡還款、水電、網絡繳費,理財和保險等也都紛紛上線。而這些以往都是屬於銀行的業務範疇。這時的支付寶就不再是單單是一個支付工具,而是集合了多種金融功能於一體的金融平臺,和銀行業務的重疊導致銀行自身的利潤受損。

尤其是餘額寶、餘利寶等,甚至要和銀行爭吸儲,花唄和借唄則是爭奪了貸款,支付寶的線下消費代替的是原來銀聯的市場。而微信上線支付的時間要比支付寶晚,同時他僅僅在支付上搶佔了市場,在其餘的保險金融方面和支付寶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對銀行的威脅更小。

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銀行的活期利息一般情況下不到2%,但是支付寶推出的餘額寶剛開始居然有4%的利息,還是活取活用的,兩相對比之下,大家就更願意將錢存在餘額寶來生錢了。雖然說目前的餘額寶的利息一降再降,但是起初的存儲利息還是對客戶習慣形成了影響。目前餘額寶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貨幣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這樣體量的存款不在國有銀行手裡,反而在後起的企業的手中,銀行當然不樂意。

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銀行的利潤幾年來也是逐年減少。如果是在2013年,四大國有銀行的利潤增長率都是在10%以上,但是在2016年前三個季度,四大行的利潤增速分別為,工行0.46%,中行2.48%,建行1.19%,農行0.52%。可見銀行損失確實有很大原因是支付寶的吸儲能力,搶佔了銀行的市場。

而至於微信,它本身還是更傾向於本身是一款社交軟件,騰訊再想做一款支付寶出來,也必然會受到阻攔,不光市場份額搶佔困難,銀行也不會那麼好商量。微信最多在軟件中安插相應的金融方面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做平臺。從消費場景看,微信主要還是以小額消費為主,支付寶的中大金額的交易筆數會更多。

銀行總是針對支付寶而不是微信,你知道背後的貓膩嗎?

作為用戶我們自然是希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誰能給的利益最多,我們就轉向誰。銀行以往的壟斷性高收費低收益早就被詬病,有了支付寶,他們才能認識到不足,這幾年來銀行也是在用更加實惠的政策來吸引顧客,這種良性競爭能夠促進市場的發揮。但是另外一方面,支付寶終究是屬於被政策管控的一方,作為銀行或者是政府,支付寶的威脅是不能就此放任的,因此為了把控住整個市場,而不是支付寶一家獨大,自然也就對支付寶更加“照顧”了。微信的收益構不成威脅,作為支付工具確實有很大的市場,正因為只是一個支付工具,也才沒有那麼令人注目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