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適時回撤有效緩解了中場單前衛拿球的困難性

對於世界足壇的中游球隊乃至於下游球隊來講,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的確不會對於球場上各個位置球員的個人能力有著過於嚴格的要求,但相較而言這種站位打法就沒有辦法把三前鋒陣型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如上圖所示,球隊在進攻中所有的中場傳球點幾乎全部來自於僅有的一位中前衛,一旦這位中前衛在前鋒線附近丟球,對方將持球迅速通過中場面對由兩後腰和四後衛組成的後衛線,球隊整體陣型將會被完全切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防守。所以說,這種陣型對於唯一的一名中前衛拿球能力還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的,如果這名中前衛在拿球過程中常常受到對方多人包夾從而無法有效出球,主教練一般會選擇將非進攻路邊鋒位置大幅回撤至中場幫助中前衛進行梳理(某些腳下技術尚可的中鋒也會選擇適時回撤拿球組織)。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適時回撤有效緩解了中場單前衛拿球的困難性

對於世界足壇的中游球隊乃至於下游球隊來講,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的確不會對於球場上各個位置球員的個人能力有著過於嚴格的要求,但相較而言這種站位打法就沒有辦法把三前鋒陣型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如上圖所示,球隊在進攻中所有的中場傳球點幾乎全部來自於僅有的一位中前衛,一旦這位中前衛在前鋒線附近丟球,對方將持球迅速通過中場面對由兩後腰和四後衛組成的後衛線,球隊整體陣型將會被完全切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防守。所以說,這種陣型對於唯一的一名中前衛拿球能力還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的,如果這名中前衛在拿球過程中常常受到對方多人包夾從而無法有效出球,主教練一般會選擇將非進攻路邊鋒位置大幅回撤至中場幫助中前衛進行梳理(某些腳下技術尚可的中鋒也會選擇適時回撤拿球組織)。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後腰的配置可以有效保證補防時的人員充沛性

缺少了一名中前衛,這種陣型在前場進攻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不少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擁有不錯後場攔截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進攻壓力,便選擇更多利用兩位邊後衛在進攻時進行適時的插上從而幫助己方邊鋒。如果是僅擁有一名後腰的433單後腰陣型,邊後衛插上後後腰無法及時對於空缺位置形成補防的缺點便非常容易被對方利用,但雙後腰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證邊後衛再離開自己崗位的時候不會受到太大的防守隱患,兩位後腰可以適時撤回到後衛線的任何一個位置進行補防,邊後衛邊可以在進攻中大幅度壓上至對方防守三區(儘管邊後衛理論上的插上幅度非常之大,但還是很少有主教練會在使用433陣型時過於依賴邊後衛的插上能力)。

本篇文章中我們非常少提及433陣型中突前的那一名中鋒,因為小編個人認為相較於其他陣型中中鋒在進攻端的核心威力,433陣型中的中鋒不僅要經受對方多人包夾的嚴峻考驗,甚至還要為了己方的進攻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注重邊路進攻的打法最後一定會將皮球試圖轉移到中路完成最後一擊,但考慮到單前衛不可能在進攻中前插至禁區中幫助中鋒,所以這種陣型的中鋒球員往往會陷入孤軍作戰的尷尬境界,這便對於中鋒球員的個人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適時回撤有效緩解了中場單前衛拿球的困難性

對於世界足壇的中游球隊乃至於下游球隊來講,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的確不會對於球場上各個位置球員的個人能力有著過於嚴格的要求,但相較而言這種站位打法就沒有辦法把三前鋒陣型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如上圖所示,球隊在進攻中所有的中場傳球點幾乎全部來自於僅有的一位中前衛,一旦這位中前衛在前鋒線附近丟球,對方將持球迅速通過中場面對由兩後腰和四後衛組成的後衛線,球隊整體陣型將會被完全切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防守。所以說,這種陣型對於唯一的一名中前衛拿球能力還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的,如果這名中前衛在拿球過程中常常受到對方多人包夾從而無法有效出球,主教練一般會選擇將非進攻路邊鋒位置大幅回撤至中場幫助中前衛進行梳理(某些腳下技術尚可的中鋒也會選擇適時回撤拿球組織)。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後腰的配置可以有效保證補防時的人員充沛性

缺少了一名中前衛,這種陣型在前場進攻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不少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擁有不錯後場攔截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進攻壓力,便選擇更多利用兩位邊後衛在進攻時進行適時的插上從而幫助己方邊鋒。如果是僅擁有一名後腰的433單後腰陣型,邊後衛插上後後腰無法及時對於空缺位置形成補防的缺點便非常容易被對方利用,但雙後腰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證邊後衛再離開自己崗位的時候不會受到太大的防守隱患,兩位後腰可以適時撤回到後衛線的任何一個位置進行補防,邊後衛邊可以在進攻中大幅度壓上至對方防守三區(儘管邊後衛理論上的插上幅度非常之大,但還是很少有主教練會在使用433陣型時過於依賴邊後衛的插上能力)。

本篇文章中我們非常少提及433陣型中突前的那一名中鋒,因為小編個人認為相較於其他陣型中中鋒在進攻端的核心威力,433陣型中的中鋒不僅要經受對方多人包夾的嚴峻考驗,甚至還要為了己方的進攻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注重邊路進攻的打法最後一定會將皮球試圖轉移到中路完成最後一擊,但考慮到單前衛不可能在進攻中前插至禁區中幫助中鋒,所以這種陣型的中鋒球員往往會陷入孤軍作戰的尷尬境界,這便對於中鋒球員的個人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亨利這樣的超級前鋒在433中鋒位置都屢次感覺到孤立難援

亨利是法國足球21世紀最為偉大的前鋒球員之一,他所效力阿森納乃至巴塞羅那期間都幫助俱樂部創造過不朽功績,但這位法國傳奇巨星在其職業生涯中卻也很長時間遭遇了433中鋒的尷尬境遇。無論在法國國家隊還是他所效力的英超阿森納,亨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做433陣型的那一名中鋒進行使用,但即便強如亨利也不止在一次賽後採訪吐槽過433中鋒的孤立無援,在世界盃上的亨利更是多次因為在中鋒位置上的巨大對抗消耗被提前換下場,這也是他之前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看到過的情況。

綜合來看,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中前場參加進攻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較為嚴格,單前衛不僅作為球隊唯一一名中場的威脅球傳遞者需要保證球權不能輕易丟失,同時也起到由攻轉守第1道攔截線的至關重要作用;由於單前衛出球的困難性,兩位邊鋒絕對不能在進攻中只顧一味壓上,非進攻路的邊鋒應該在進攻中實施回撤到中場幫助前衛進行組織梳理,另外一位邊鋒乃至邊後衛便可以在此瞬間利用中場控球人的充沛性高速前插;同時這種陣型非常容易導致己方的進攻球員與防守球員完全割裂,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講的“進攻球員自己玩、防守球員自己玩”,這種技戰術思路的呈現對於比賽的長遠進行來講是非常不利的,中前衛與後腰絕對不能在比賽中僅僅只固守自己的位置,打個比方來講,前衛在由攻轉守時應當儘量起到第1道屏障的防守作用幫助幫助己方後腰獲得更加充足的防守補位時間,而後腰在進攻中也並不能只固守於後衛線身前,應當適時進行一定程度的前壓以減輕前衛線的持球困難。

433陣型(三前衛)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適時回撤有效緩解了中場單前衛拿球的困難性

對於世界足壇的中游球隊乃至於下游球隊來講,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的確不會對於球場上各個位置球員的個人能力有著過於嚴格的要求,但相較而言這種站位打法就沒有辦法把三前鋒陣型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如上圖所示,球隊在進攻中所有的中場傳球點幾乎全部來自於僅有的一位中前衛,一旦這位中前衛在前鋒線附近丟球,對方將持球迅速通過中場面對由兩後腰和四後衛組成的後衛線,球隊整體陣型將會被完全切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防守。所以說,這種陣型對於唯一的一名中前衛拿球能力還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的,如果這名中前衛在拿球過程中常常受到對方多人包夾從而無法有效出球,主教練一般會選擇將非進攻路邊鋒位置大幅回撤至中場幫助中前衛進行梳理(某些腳下技術尚可的中鋒也會選擇適時回撤拿球組織)。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後腰的配置可以有效保證補防時的人員充沛性

缺少了一名中前衛,這種陣型在前場進攻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不少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擁有不錯後場攔截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進攻壓力,便選擇更多利用兩位邊後衛在進攻時進行適時的插上從而幫助己方邊鋒。如果是僅擁有一名後腰的433單後腰陣型,邊後衛插上後後腰無法及時對於空缺位置形成補防的缺點便非常容易被對方利用,但雙後腰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證邊後衛再離開自己崗位的時候不會受到太大的防守隱患,兩位後腰可以適時撤回到後衛線的任何一個位置進行補防,邊後衛邊可以在進攻中大幅度壓上至對方防守三區(儘管邊後衛理論上的插上幅度非常之大,但還是很少有主教練會在使用433陣型時過於依賴邊後衛的插上能力)。

本篇文章中我們非常少提及433陣型中突前的那一名中鋒,因為小編個人認為相較於其他陣型中中鋒在進攻端的核心威力,433陣型中的中鋒不僅要經受對方多人包夾的嚴峻考驗,甚至還要為了己方的進攻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注重邊路進攻的打法最後一定會將皮球試圖轉移到中路完成最後一擊,但考慮到單前衛不可能在進攻中前插至禁區中幫助中鋒,所以這種陣型的中鋒球員往往會陷入孤軍作戰的尷尬境界,這便對於中鋒球員的個人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亨利這樣的超級前鋒在433中鋒位置都屢次感覺到孤立難援

亨利是法國足球21世紀最為偉大的前鋒球員之一,他所效力阿森納乃至巴塞羅那期間都幫助俱樂部創造過不朽功績,但這位法國傳奇巨星在其職業生涯中卻也很長時間遭遇了433中鋒的尷尬境遇。無論在法國國家隊還是他所效力的英超阿森納,亨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做433陣型的那一名中鋒進行使用,但即便強如亨利也不止在一次賽後採訪吐槽過433中鋒的孤立無援,在世界盃上的亨利更是多次因為在中鋒位置上的巨大對抗消耗被提前換下場,這也是他之前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看到過的情況。

綜合來看,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中前場參加進攻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較為嚴格,單前衛不僅作為球隊唯一一名中場的威脅球傳遞者需要保證球權不能輕易丟失,同時也起到由攻轉守第1道攔截線的至關重要作用;由於單前衛出球的困難性,兩位邊鋒絕對不能在進攻中只顧一味壓上,非進攻路的邊鋒應該在進攻中實施回撤到中場幫助前衛進行組織梳理,另外一位邊鋒乃至邊後衛便可以在此瞬間利用中場控球人的充沛性高速前插;同時這種陣型非常容易導致己方的進攻球員與防守球員完全割裂,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講的“進攻球員自己玩、防守球員自己玩”,這種技戰術思路的呈現對於比賽的長遠進行來講是非常不利的,中前衛與後腰絕對不能在比賽中僅僅只固守自己的位置,打個比方來講,前衛在由攻轉守時應當儘量起到第1道屏障的防守作用幫助幫助己方後腰獲得更加充足的防守補位時間,而後腰在進攻中也並不能只固守於後衛線身前,應當適時進行一定程度的前壓以減輕前衛線的持球困難。

433陣型(三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三前衛)圖示

相較於前面兩種陣型站位,這種完全不設置後腰的陣型站位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完全控制,無論是比賽的節奏還是比賽的控球率都由己方完全控制,這邊是傳控流足球的最高哲學。為的三前衛即意為三名前衛在中場一字排開,其中居中的是中前衛,兩邊可以也是中前衛也可以是邊前衛(視比賽具體情況而定)。

"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進攻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主旋律,即便放在當今這個愈發追求“攻守平衡”的足壇之中,進攻所能帶來的積極意義也似乎要比防守多很多。不過對於足球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如今足球世界中的進攻屬性相較於現代足球發展初期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衰退,各個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攻防上的統一性幾乎不會排除過於冒險的陣型,曾經聞名世界足壇的“九鋒一衛”打法更是已經成了球迷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九鋒一衛”圖示

“九鋒一衛”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過於遙遠,這種陣型誕生於足球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19世紀末期,考慮到當時的足球世界還完全沒有“中場”這一概念,主教練們往往思考的便是怎麼樣儘可能多的取得進球,在前場堆積前鋒球員的數量也因此成為了提升進攻質量的最直接體現,於是他們便開發出了在前場堆積多達九名前鋒僅設置一名後衛的“九鋒一衛”陣型。“九鋒一衛”陣型在19世紀末期乃至20世紀初期還是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過中後場人員的空虛也會為這種陣型的成敗蒙上一層陰影--這種轉型演變的後面完全成為了“破釜沉舟”戰術,即“不是你進我10個,就是我進你10個。”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三前鋒陣型的開創者、433陣型的奠基人---維托裡·波佐

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人維托裡·波佐(Vittori·Pozzo)為了備戰即將到來的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決定對於自己球隊的陣型做出一些改變,當時“九鋒一衛”陣型在世界足壇還是擁有較高的活躍程度,不過波佐跨時代性的將意大利人重視體系的思維代入到了足球世界中,他認為在前場盲目堆積前鋒不但不能給進攻帶來實質性的提升,反而會導致持球點過多從而阻礙球員形成小範圍配合;同時,後場人數的過於空虛又讓對方在一場比賽中可以數10次形成單刀面對門將的機會,這樣的技戰術策略在足球發展愈發迅速的背景環境下明顯已經站不住腳了。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2323陣型圖示(礙於當時高漲的進攻熱情,波佐並未直接將後衛人數增加至四位)

為了有效保證球隊的攻防平衡性,波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撤下6名前鋒至中後場區域,其中五人放在後衛與前鋒之間的那一片大空檔之間(當時還沒有中場這一名詞),而另外一位前鋒則乾脆改為後衛增加防守的橫向攔截區域,這便是歷史上第1個三前鋒陣型--2323陣型。波佐創造出這個陣型之後受到了意大利國內足壇的口誅筆伐,不少媒體認為他如此削減前鋒人數無異於自掘墳墓,波佐頂著巨大的壓力帶著這一支擁有全新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參加了1934年在本土舉行的世界盃,誰也沒有想到,這種三前鋒的全新陣型不但沒有因為前鋒人數的減少而弱化進攻能力,反而因為中場的強大控球率讓球隊的進攻更加酣暢淋漓、水銀瀉地。

在1934年意大利世界盃中,使用2323陣型的意大利國家隊在第1輪淘汰賽中就以7:1的懸殊比分戰勝了來勢洶洶的美國隊,這一場勝利讓現場的25,000名觀眾第一次瞭解到三前鋒其實並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進攻乏力,反而他們大肆推崇的“九鋒一衛”在對方中場對於皮球強大的控制力下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進攻機會;在第2輪淘汰賽中,意大利國家隊迎來了同樣來自於歐洲的西班牙的挑戰,最終在比賽的前120分鐘雙方打成1:1平(意大利由費拉里在第44分鐘打入一球),重賽中意大利國家隊最終憑藉著進攻核心梅阿查的破門1:0小勝對手挺進半決賽(本屆世界盃僅進行單淘汰賽,雙方如果在90分鐘內打平,則進行30分鐘的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未分出勝負則進行重賽)。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意大利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拿到冠軍

在半決賽中,意大利國家隊又憑藉著恩裡克·瓜依塔(Enrique·Guaita)在比賽第19分鐘的進球1:0戰勝奧地利強勢進入決賽。第1次參加世界盃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如此優異的戰績讓意大利國家隊所使用的2323陣型頓時開始在世界足壇流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意大利最終在1934年世界盃決賽全場佔據劣勢的情況下2:1逆轉戰勝捷克斯洛伐克(最後10分鐘打入兩球),創造世界盃經典翻盤案例的同時也拿到了意大利首個世界盃冠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塞羅那MSN組合:從左至右為烏拉圭人路易斯·蘇亞雷斯、巴西人內馬爾·達·席爾瓦、阿根廷人里奧·梅西

1934年世界盃之後,三前鋒陣型逐漸取代了之前廣為流傳的“九鋒一衛”,媒體們也將之前對於波佐的種種質疑改變成為誇讚,自此,三前鋒陣型可謂正式進入了世界足壇歷史的舞臺之中。即便放眼今天,三前鋒轉型依舊在當今足壇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堪稱無解的巴西“3R組合”還是近些年來屢奪重要錦標的“BBC”與“MSN”都是當今球迷心中寶貴的回憶,三前鋒陣型也憑藉著這些優秀的前場進攻球員成為了當今世界足壇最受歡迎的足球陣型之一。

當然,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三前鋒陣型強大的進攻實力毫無疑問讓不少主教練心生嚮往,但其過於冒險的進攻打法也讓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帥望而卻步。本篇文章小編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當今世界足壇中各種使用三前鋒中433陣型的技戰術打法,為大家深入剖析這種歷史悠久的古老陣型為何在如今成為了一塊香氣撲鼻但鮮有人敢於嘗試的蛋糕。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單後腰雙前衛)圖示

說到三前鋒,433陣型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作為當今世界足壇最為普遍的三前鋒陣型,433陣型在某些時刻幾乎已經成為了三前鋒的代名詞,其中大名鼎鼎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即在中場設置一名拖後負責防守的後腰以及兩位主要負責進攻的前衛,在前鋒線方面位居左右兩邊的是兩位全權負責進攻的邊鋒,而在他們中間的一般來講都會是身材較為高大的中鋒。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乃至中鋒獲得威脅球的次數很大程度要依賴於兩名前衛的出球

相較於人們普遍更加重視的兩位邊鋒,小編倒認為在這一陣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中路負責進攻的兩位中前衛,中前衛在中場的拿球與組織很大程度可以直接決定兩位邊鋒球員乃至中鋒球員在一場比賽的威脅球獲得次數,如果沒有1~2名具有一定盤帶且出球能力的中前衛,即便是世界級的邊鋒也不得不經常回撤到中場參與拿球,這樣一來邊路的進攻更多要依賴於邊後衛的高速前插,這對於本來後防防守人數就不足的433陣型來講顯然是不太合理的。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成功的433陣型中一般都會有一位出色的頂級前衛

綜合來看,中前衛的出球以及持球能力成為了433陣型高度的決定因素,凡在歷史上取得成功的433陣型必有1-2名世界頂級的中前衛坐鎮,如巴西國家隊的“白貝利”濟科(Zico)、阿根廷國家隊的“球王”迭戈·馬拉多納(Diego·Armando·Maradona)、法國國家隊當年的中場核心米歇爾·普拉蒂尼(Michel·Platini)······世界足壇成功的433陣型數不勝數,但在其背後必有一位能夠執掌大局、調度四方的頂級中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前衛的配置有效保證球權在前場的運動

兩位中前衛在前場的搭配可以有效保證球權牢牢控制在己方中場腳下,同時兩位邊鋒球員也不必太過於回撤接應中場球員從而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位置找到空檔進行前插即可,更為關鍵的是,兩位中前衛的配置可以有效緩解邊後衛插上的幅度,這對於後防本來就較為空虛的433陣型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大好因素,兩位中前衛在進攻中可以合理分配任務--即“一人在中路持球、一人適時拉邊”,這樣既可以和己方邊鋒形成有效配合,也讓邊後衛可以保存更多的體力更大效率的增加球隊後方的橫向攔截面積。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如果擁有個人能力較強的邊鋒,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前衛的支援次數,也可以有效壓制對方邊路進攻

但通過實戰不少主教練又發現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前衛的主要活動區域肯定是中場,一旦邊鋒球員不能及時獲得邊路的進攻幫助時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只能靠邊鋒球員自己。這也從側面展現出433陣型的另外一個缺點:對於邊鋒球員能力要求過於嚴苛。如上圖所示,如果擁有兩位高效率的邊鋒球員,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完成許多原本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時邊鋒球員能夠在加強己方進攻時壓制對方邊後衛的插上助攻,這種技戰術思路完美符合了不少主教練“最好的防守即是進攻”思路,因此433陣型也被認為是足壇“狂放派”的代表陣型之一。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單後腰配置在快速轉換的攻防中還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難道433陣型真的不需要邊後衛進行前插嗎?這種說法自然是完全錯誤的,僅僅只依靠邊鋒球員在邊路的單打獨鬥肯定是難以維持整場比賽的,邊後衛球員適時的前插後套還是決定邊路進攻質量的法寶之一。但考慮到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中場防守的薄弱,一旦邊後衛高速前插但球權被斷,己方邊路巨大的身後空檔往往可以被對方球員輕鬆利用,這個時候中場唯一的一名後腰便不得不回撤至後衛線參與防守,後衛線身前的大片開闊區域就相當於完全拱手送人。所以綜上來看,限制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發展的另一大因素便是邊後衛插上的“糾結性”,之所以稱呼其為“糾結性”,就是因為身處於這種陣型的邊後衛應該要時時刻刻考量自己前插的成功率以及必須要在前插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圖能夠在由攻轉守時儘可能趕到防守位置。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巴薩2015年拿到歐冠冠軍的433陣型

荷蘭名帥路易斯·範加爾(Louis van Gaal)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執教阿賈克斯期間有效將433陣型完美髮揮效用,不過範加爾執教麾下的阿賈克斯433陣型將中後衛球員的組織能力也進一步開發,兩位中後衛不僅要在防守段充當後盾作用,還要在球隊進攻組織時一定程度進入中場參與後腰的職責。裡傑卡爾德在2004年開始也幫助巴塞羅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433架構,不過這位荷蘭人並沒有效仿他的前輩範加爾,而是繼續將組織的重任全部壓於中前衛之上,兩位中後衛所負責的任務依舊全部都是防守。到此期間宇宙隊巴薩終於也進入了433的殿堂,憑藉著一批才華橫溢的優秀巨星,巴塞羅那在短時間內便迅速成長為世界一流的433球隊,在梅西、蘇亞雷斯、內馬爾、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等人紛紛到來之後,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433陣型幾乎已經成為了全世界足壇進攻的代名詞,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夠在巴塞羅那的433陣型之下全身而退。

433單後腰雙前衛的歷史的確輝煌的讓人有一些羨慕,但為什麼使用這個陣型的球隊依舊少之又少呢?因為這個陣型的所有缺點都可以歸結為一點: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實力要求過高。就拿當年輝煌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來舉例,前鋒線上炙手可熱的“MSN”組合放在轉會市場上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場的伊涅斯塔、哈維、布斯克茨也是當時世界足壇前五中場巨星,就算放眼相對來說星光最為黯淡的後場,巴塞羅那也擁有皮克、馬斯切拉諾這樣的防守悍將,更不用提邊後衛上助攻能力極強的阿爾巴與阿爾維斯等人。可以說,巴塞羅那在433陣型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決不能給其他主教練一種“433陣型完美無缺”的假象,如果各個位置上不能擁有類似於巴塞羅那這樣的超級巨星,盲目使用433單後腰雙前衛陣型可能只會給中下游的球隊造成堪稱崩盤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少主教練紛紛放棄學習三前鋒的陣型轉而開始使用更為穩妥的442,但仍有不少主帥無法割捨三前鋒強大的進攻能力,他們經過無數場實戰演練之後開創了一個相較於單後腰雙前衛更加穩妥的技戰術陣型--雙後腰單前衛,433陣型就此開始進入平民化時代。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雙後腰單前衛)圖示

為什麼說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象徵著433進入了“平民時代”呢?難道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球員的個人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嗎?很明顯,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相對於其他陣型來講對於各個位置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依舊嚴格,但相較於之前的單後腰雙前衛陣型來講已經算是非常平民化的陣型了。所謂的雙後腰單前衛即意為在中場放置兩位拖後防守的後腰球員,僅設置一名中前衛用於負責球隊的主要組織進攻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邊鋒適時回撤有效緩解了中場單前衛拿球的困難性

對於世界足壇的中游球隊乃至於下游球隊來講,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的確不會對於球場上各個位置球員的個人能力有著過於嚴格的要求,但相較而言這種站位打法就沒有辦法把三前鋒陣型的優勢完全體現出來。如上圖所示,球隊在進攻中所有的中場傳球點幾乎全部來自於僅有的一位中前衛,一旦這位中前衛在前鋒線附近丟球,對方將持球迅速通過中場面對由兩後腰和四後衛組成的後衛線,球隊整體陣型將會被完全切割成兩個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防守。所以說,這種陣型對於唯一的一名中前衛拿球能力還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的,如果這名中前衛在拿球過程中常常受到對方多人包夾從而無法有效出球,主教練一般會選擇將非進攻路邊鋒位置大幅回撤至中場幫助中前衛進行梳理(某些腳下技術尚可的中鋒也會選擇適時回撤拿球組織)。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雙後腰的配置可以有效保證補防時的人員充沛性

缺少了一名中前衛,這種陣型在前場進攻力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不少主教練為了保證球隊在擁有不錯後場攔截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進攻壓力,便選擇更多利用兩位邊後衛在進攻時進行適時的插上從而幫助己方邊鋒。如果是僅擁有一名後腰的433單後腰陣型,邊後衛插上後後腰無法及時對於空缺位置形成補防的缺點便非常容易被對方利用,但雙後腰的存在可以有效保證邊後衛再離開自己崗位的時候不會受到太大的防守隱患,兩位後腰可以適時撤回到後衛線的任何一個位置進行補防,邊後衛邊可以在進攻中大幅度壓上至對方防守三區(儘管邊後衛理論上的插上幅度非常之大,但還是很少有主教練會在使用433陣型時過於依賴邊後衛的插上能力)。

本篇文章中我們非常少提及433陣型中突前的那一名中鋒,因為小編個人認為相較於其他陣型中中鋒在進攻端的核心威力,433陣型中的中鋒不僅要經受對方多人包夾的嚴峻考驗,甚至還要為了己方的進攻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注重邊路進攻的打法最後一定會將皮球試圖轉移到中路完成最後一擊,但考慮到單前衛不可能在進攻中前插至禁區中幫助中鋒,所以這種陣型的中鋒球員往往會陷入孤軍作戰的尷尬境界,這便對於中鋒球員的個人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亨利這樣的超級前鋒在433中鋒位置都屢次感覺到孤立難援

亨利是法國足球21世紀最為偉大的前鋒球員之一,他所效力阿森納乃至巴塞羅那期間都幫助俱樂部創造過不朽功績,但這位法國傳奇巨星在其職業生涯中卻也很長時間遭遇了433中鋒的尷尬境遇。無論在法國國家隊還是他所效力的英超阿森納,亨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做433陣型的那一名中鋒進行使用,但即便強如亨利也不止在一次賽後採訪吐槽過433中鋒的孤立無援,在世界盃上的亨利更是多次因為在中鋒位置上的巨大對抗消耗被提前換下場,這也是他之前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看到過的情況。

綜合來看,433雙後腰單前衛陣型對於中前場參加進攻的球員個人能力要求較為嚴格,單前衛不僅作為球隊唯一一名中場的威脅球傳遞者需要保證球權不能輕易丟失,同時也起到由攻轉守第1道攔截線的至關重要作用;由於單前衛出球的困難性,兩位邊鋒絕對不能在進攻中只顧一味壓上,非進攻路的邊鋒應該在進攻中實施回撤到中場幫助前衛進行組織梳理,另外一位邊鋒乃至邊後衛便可以在此瞬間利用中場控球人的充沛性高速前插;同時這種陣型非常容易導致己方的進攻球員與防守球員完全割裂,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講的“進攻球員自己玩、防守球員自己玩”,這種技戰術思路的呈現對於比賽的長遠進行來講是非常不利的,中前衛與後腰絕對不能在比賽中僅僅只固守自己的位置,打個比方來講,前衛在由攻轉守時應當儘量起到第1道屏障的防守作用幫助幫助己方後腰獲得更加充足的防守補位時間,而後腰在進攻中也並不能只固守於後衛線身前,應當適時進行一定程度的前壓以減輕前衛線的持球困難。

433陣型(三前衛)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433陣型(三前衛)圖示

相較於前面兩種陣型站位,這種完全不設置後腰的陣型站位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完全控制,無論是比賽的節奏還是比賽的控球率都由己方完全控制,這邊是傳控流足球的最高哲學。為的三前衛即意為三名前衛在中場一字排開,其中居中的是中前衛,兩邊可以也是中前衛也可以是邊前衛(視比賽具體情況而定)。

精解三前鋒陣型之433:起源於1934年世界盃的意大利國家隊

強如皇馬,後腰依舊不曾被捨棄

或許這種足球哲學才是不少球迷們真正所喜愛的足球,但非常遺憾的是,使用三前衛的433陣型在當今足壇非常至少出現,這種陣型更多出現在一些使用433陣型但處於落後階段的球隊中(即不會出現在首發陣容中,一般都是主教練根據場上形式進行臨場變換)。即便是瓜迪奧拉治下火力強悍的巴塞羅那都沒有能夠很多次採用不設置後腰的433陣型,布斯克茨自始至終都是巴塞羅那中場後腰上面的不二人選,即便放在他狀態高速下滑的今天,巴塞羅那為了填補後腰人選也花費大價錢引入了保利尼奧、比達爾等人;而與巴薩同在西甲的銀河鉅艦皇家馬德里也不例外,無論是巴西國腳卡塞米羅還是德國國腳克羅斯甚至是世界足球先生、克羅地亞巨星莫德里奇在比賽中都可以勝任後腰的位置。

綜上來看,三前衛433陣型所體現出來的效果的確非常吸引人,哪支球隊不想對於場上的球權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呢?但即便是將Tiki-Taka運用到極致的夢之隊巴塞羅那也不敢輕易在首發陣容排出不設置後腰的433陣型,由此可見,433三前衛陣型雖然並未完全絕跡,但運用在首發陣容中很明顯是不太合適的,如果球隊處於落後狀態並且急需增強中場的進攻力,三前衛無論從中路還是邊路來講都可以幫助球隊極大提升進攻屬性。

總結

433陣型經過多年的發展依舊在當今世界足壇煥發著獨屬於自己的魅力,包括巴塞羅那、皇家馬德里、曼城、阿賈克斯等眾多足壇一線豪門都曾經長期的使用過這種陣型,不過433陣型攻守不夠平衡的缺點也被不少中下游球隊的主教練所詬病,這也是他們不敢大規模嘗試這種陣型的一大重要原因。隨著近些年世界足壇大風向對於中場球員的愈發重視,433中場中的各種人員調整也紛紛登堂入室,無論是單後腰還是雙後腰又或者是三前衛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只要教練能夠合理的進行運營,任何一種433陣型的分支都可以在大賽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