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過葉嘉瑩:

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標和燈塔。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葉嘉瑩,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她和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同時代,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才女。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近日,南開大學的一則消息——

“葉嘉瑩先生再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加上2018年捐贈的1857萬元,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

讓我們再度把“高山仰止之嘆”聚焦在這個95歲的老人身上。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腦中映現的是她的詩:柔繭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意思是“我平生的離亂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輕人能把我吐出的絲,織成一片雲錦,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留下來,就足夠了。”

葉先生曾通過她的詩與書,讓我們明白,萬物皆有情。

如今,她讓我們明白,世俗給你我的,不過是一件或樸素、或華貴的羽衣,而做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這樣才是真正高貴、智慧的人生。

因為智慧,她的身上,至今都流淌著生命最年輕可愛的活力。

就像她喜歡的紫色衣衫,她永遠是中國最古典、浪漫的代表。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青年葉嘉瑩:連日西風連夜雨,恁淒涼幾時才住。

在豆瓣讀書裡,葉先生的書幾乎全部9分以上,《唐宋詞十七講》《人間詞話七講》《葉嘉瑩說漢魏六朝》《顧隨詩詞講記》《葉嘉瑩說杜甫詩》……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有言道:“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葉先生用盡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世人。

葉嘉瑩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3、4歲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認識漢字。

1930年,6歲的葉嘉瑩就隨家庭教師讀《論語》,9歲考入篤志小學,一年以後,以同等學歷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1941年,17歲的,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專攻古典文學專業。

時值抗戰,北平被日本佔領已有將近4年之久。葉嘉瑩的父親已因“七七事變”隨國民政府西遷,與家中斷絕了音信。

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術後不久即去世。

她連寫了八首《哭母詩》悼念母親,字字泣血。

《哭母詩》其一文/葉嘉瑩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石慳。

她說:

“我覺得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就是我聽到那個釘子,釘到那個棺木上的聲音。”

母親去世後,葉嘉瑩便與伯父、伯母及兩個幼弟一同生活。

淪陷區中,生活艱苦,幸而一應家務尚有伯母操持,葉嘉瑩在讀書方面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在喪母的悲痛中,葉嘉瑩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21歲,葉嘉瑩大學畢業,先後在當時的北平佑貞女中、志成女中、華光女中任教。3年後,南下到南京結婚。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不久隨丈夫遷居臺灣,卻遭遇了白色恐怖——

剛生下第一個女兒才四個月,丈夫就被懷疑“通共”而入獄。

第二年在中學教書的她,連同不滿週歲的女兒,跟校長和幾位同事一道也被抓進了監獄。出來後寄居別人家中,只能打地鋪。

磨難接踵而至,1976年,她的女兒女婿因車禍也永遠離開了她。她提筆寫道:

門前又見櫻花發,可信吾兒竟不歸。

意思是:

“門前的櫻花又一次燦爛地盛開了啊,可是那個從襁褓中就陪伴她度過艱辛,給了她無數安慰、笑顏的孩子怎麼就再也回不來呢?”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此後,葉先生先後寫了十首《哭女詩》。喪女之痛,又甚喪母。

中年葉嘉瑩:嚴冬何寂寞,撫劍意縱橫。

羅曼羅蘭說:英雄堂食苦難與試練的麵包。

有些人,被苦難打倒,有些人在苦難過後歸於信仰,這樣的人便是英雄。

從此以後,詩詞於葉嘉瑩,便越發近乎一種信仰。她說:

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運多舛,但從詩詞裡,我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在臺灣生活那十八年,為了戰勝苦難,葉先生把更多的心神專注於詩詞上。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1950年開始,她被臺灣大學聘為教授,並先後受淡江文理學院、教育廣播電臺、教育電視臺和輔仁大學的聘請,教授詩選、文選、詞選、曲選、杜甫詩等課程。

1966年,葉嘉瑩被臺灣大學赴派往美國講學,先後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因為葉先生英語很好,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中國學者之一,所以這為她教學與研究領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代紅學家、史學家、書法家、畫家馮其庸評論說:

葉先生是屬於我們現代的。葉先生不僅精於傳統的詩詞學,而且能治中西文化學識於一爐,因為時代和條件使然,所以葉先生的學識又與我的兩位老師(王瑗仲、錢仲聯)有所不同,葉先生是更切近我們時代的一位大師,她的學術成就也確實贏得了崇高的世界聲譽。

此後,她受聘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因此定居溫哥華。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異國雖美,但終究是他鄉。

年歲漸長的葉嘉瑩思鄉之情越來越心切。她希望回到祖國,回到她的家鄉,她總覺得自己應該為國家做點什麼。

1978年,暮春的一個黃昏,葉嘉瑩經過溫哥華家門前的一片小樹林,她手裡拿著一封即將寄往祖國大陸的信。

這封信正是給國家教委寫的,她在信中說:

我願意自費回國教書,自出旅費,不接受國家一分錢,也不要任何報酬。

1979年,葉嘉瑩終於盼到了重回祖國大陸的時刻。葉嘉瑩一口氣寫了1878字的長詩《祖國行》:

“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從此後,她開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的忙碌生涯。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輾轉各地講學且不收取任何酬勞,葉嘉瑩先生講課時永遠是站著的,一站便是幾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也從未改變,她說這是為了表達對詩詞的敬意。

此後的二十餘年,她的身影出現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免費教授中華古典詩詞。

2002年,葉嘉瑩獲得在華長期居留證。

2015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為葉嘉瑩修建的“迦陵學舍”正式啟用,葉先生定居於南開園。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老年葉嘉瑩:報效之心更強烈,讓未來的中國人也能領略詩詞之美

即使95歲高齡,葉先生一直把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

葉嘉瑩說過,自己一輩子其實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教書。

“如果到了那麼一天,我希望我倒在講臺上,如果有來生,還教古典詩詞。”

她為中國詩詞做過什麼呢?

  • 葉嘉瑩結合西方理論對中國傳統詞學不斷反思,將詞分成了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大類別。這三類不同風格的詞,同樣具有一種屬於詞體之美感特質,葉嘉瑩於此做了推源溯流的說明。
  • 1998年,葉嘉瑩寫信給江澤民主席,呼籲國家領導人,倡導幼少年學習誦讀古典詩詞,以提高國民素質。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已經組織專家編輯出版了《古典詩詞誦讀精華》,供中學教學之用。
  • 二十多年來,葉嘉瑩應邀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湖北大學、湘潭大學、武漢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等幾十所大學講學,同時葉嘉瑩應社會各團體的邀請,舉行了數次頗有影響的古典詩詞專題講演。
  • 葉嘉瑩在數十年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她的許多學生已是加拿大、美國及港臺各大學的知名教授和學術帶頭人。

1999年國慶期間,葉嘉瑩受到國務院邀請,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建國50週年國慶宴會和國慶大典。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2016年3月21日,葉嘉瑩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

晚年,葉嘉瑩將自己的根落在了南開大學。

為了讓葉嘉瑩真的“葉落歸根”,澳門實業家沈秉和先生和加拿大華僑劉和人女士分別捐資各一百萬元,與南開校方合資為她修建了迦陵學舍。

但葉嘉瑩說:

我不要私人的住房,但我要一個講學的地方,就像古代的書院,可以在裡面講學、開會、研究。現在學舍已經建成了,我已經把我所有在海外講課的錄音、錄像以及研究資料裝在150個紙箱中都運了回來,我希望自己還能夠有短暫的餘年,協助愛好詩詞的學生、朋友們把這些錄音、錄像的資料整理出來。

2018年6月,葉嘉瑩賣掉自己在北京及天津的兩處房產,出售所得的1857萬元捐贈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今年,葉嘉瑩先生再次捐贈1711萬元,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

她將一生所有全部捐獻給了大愛。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為什麼要這樣做?葉嘉瑩說:我的身體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國儒家傳統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結語:

一個小男孩曾問葉嘉瑩:什麼是詩?

葉先生反問:你的心會走路麼?

小男孩疑惑地搖了搖頭。

葉先生笑了笑,問男孩的故鄉在哪裡、是否想念那裡的親人?

男孩回答得乾脆:遠在河南開封,常想爺爺奶奶。

先生點頭說:

對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語言將這種想念表達出來,就是詩。

所以“詩”就是心在走路。

葉嘉瑩一生用心在走路,步步生蓮。

與楊絳張愛玲同代,一生專注古詩詞,95歲再捐1711萬,她是葉嘉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