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會令一個人失去幸福和自我

亞瑟·叔本華 文化十分鐘 2019-05-13

使一個渴求讚語的人悶悶不樂或者興高采烈的話語,卻是多麼的無足輕重——《人生的智慧》

一般來說只有兩種人比較注重他人的看法:

太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會令一個人失去幸福和自我

他人的看法

一種是對自身的名譽十分看重的人。

由於他們害怕別人那些對自己的名譽產生負面影響的言論,所以他們會下意識的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臂如說有人嫌他說話的聲音太高,那麼他就會壓低自己的聲音,臂如有人認為他做人太自私,那麼他就會刻意的去對這個人好。

這種人由於對自己有著一種近乎“完美主義”的傾向,所以他們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任何一種有違“完美”的評價,他們會時刻傾聽和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如果他們發現別人一旦表現出不符合自己設想的看法,那麼他就會感到誠惶誠恐,甚至焦慮和自我否定。

叔本華的這段話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隱居生活之所以對於我們的心緒寧靜有一種特別良好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不用生活在別人的視線裡。這樣我們就用不著時刻擔心別人對我們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看法,我們也就得以恢復真我。

於是,為了讓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符合他自身意願的評價,他們就會刻意的去迎合與討好他人,因為他為了讓自己在他人的眼裡展示著一個優秀的形象,所以他會以一種近乎討好的方式去博取他人的良好評價。

臂如他人但凡有所需要,他就會不計代價的去幫忙,如果別人對他產生了一點不好的看法,他就會立馬否定自己,從而去迎合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又或者他們為了避免他人對自己的非議,他們總是會仰制自己的喜好,脾氣和性格。

總之,他們磨去了自己身上較為鋒芒畢露的一面,使自己變得十分圓滑,這種圓滑當然是指他在每個人的看法當中都沒有讓人有所非議或不滿的地方。實際上,這種人由於過分的看重自己的名譽,所以他就會不計代價的去維護自己在他人那裡的形象,久而久之,他也就是失去了自我,他不過活在別人的看法當中。

如果別人對他的看法稍有變動,他就立馬感到坐立難安,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人,甚至會病態的加以否定,而為了消除自己內心的這種惶恐,他就會下意識的去討好他人,以便贏得他人的稱讚,重新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這類人實際上生活的十分辛苦,由於他沒有正確認識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中所具有的主觀性,喜好性以及錯誤的見解,所以他就會因為他人的某種評價而去討好他人。

其實,只要他意識到絕大多數時候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夾雜著自私的,錯誤的,愚蠢的個人偏見,他也就不會過於看重他人的看法了。

太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會令一個人失去幸福和自我

成為自己

猶如莊子《逍遙遊》中的蜩與學鳩嘲笑大鵬飛的太高,其實正因為蜩與學鳩本身的侷限性,所以它們無法理解大鵬為什麼要飛到南海去,如果這時候大鵬由於蜩與學鳩的看法而放棄自己的追求,那麼無疑是非常錯誤的一種做法。

換言之,由於每個人的性格,間接,性格以及眼界的不同,所以就會導致每個人在同一件事情上會採取不同的做法,如果這時候一個人因為害怕自己的做法引起他人的反感而放不開手腳,甚至放棄,那麼他顯然就會失去自己的幸福,如果長久保持這種狀態,他就會失去自我。

漸漸的,他就會活在他人的看法當中,別人在看法上的一點稍微的改變就會引起他的惶恐不安,所以,他就會在每個人的看法當中疲於奔命。這種情況如果發展到嚴重時,他就會自我否定,乃至產生厭倦人群,或者厭世的心理。

二.內向或生性膽怯的人

這類人比上一種人要稍微好一點,他們對於他人的看法過於看重的原因僅僅在於不自信而已,由於害怕他人的關注,所以他們往往不會去表現自己。

臂如在公交車上,如果他沒有及時下車,而公車就開走了,那他們多半不會扯著嗓子呼喊司機,而是會選擇到下一站下車。

又或者在會議中,他們由於害怕他人的關注,所以往往會選擇不發言,如果不幸要他發言的話,他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甚至會引發一些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像大腦空白,口齒不清以及邏輯混亂。

不自信是原因之一,但根源在於他們不願受到他人的關注,對他人的看法會感到難為情和羞怯,所以,他們往往不會去表現自己。

太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會令一個人失去幸福和自我

羞怯會失去幸福

如果上一類人由於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我,那麼這類人則會因為羞怯於他人的看法而失去幸福,臂如他們遇到心儀的異性會羞於表達,對他們來人,在大街上擺上鮮花表白或者求婚幾乎是一種難以理解的事情,其本質在於他們對街上的人有所恐懼。

猶如叔本華所說:

我們無論要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我們首要考慮的幾乎就是別人的看法。

其實,注重別人的看法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史為鑑,以人為鏡,他人的看法從某種程度上能夠為一個人提供自省的佐證,從他人的看法中一個人可以完善自我,改正錯誤,但是完全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對於自身“完美”形象的破壞,則會陷入這個陷阱中無法自拔。

因為絕大部分情況下,他人的看法都是錯誤和漏洞百出的見解:

一.主觀性

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很多時候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而做出的,臂如同樣一件事由於你們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他人也許就會認為你的做法不對,實際上這是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所做出的評判,這種評判往往都基於他自身的做事風格和性格。

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評價,因為他並不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他不會去考慮別人的難處,他只會認為這麼做就是錯誤的,不對的,進而就會妄加評判,或者由於雙方未能達成某種共識,所以他就會做出非常狹隘的評判。

二.時效性

實質上,他人的看法往往都是短暫的,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懷著不負責任的口吻做出的隨意的一種評判,一般他們轉身就會忘記自己曾經說過什麼話。所以,他人的看法往往都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洩或者在某一時刻做出的特定評判,這種評判並不全面,而且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這種評判就好像坐在戲院裡對某一段戲劇的看法,完全是即興發揮,不加任何思考的口無遮攔,一旦他們走出戲院,他們自己就會忘記自己曾經說過什麼話。

太過於注重他人的看法,會令一個人失去幸福和自我

認識你自己

因此,一個人完全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至少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必把他人的看法放在心上,但並不提倡一個人完全不顧他人的看法而我行我素,他人的看法某種意義上能夠為一個人提供自我完善的幫助,只不過需要對這些看法加以細分和思考而已。

在生活中,由於很多人往往過於看重他人的看法,所以導致自己活的束手束腳,所以,他們在失去自己的同時,也失去了幸福。

儘管不必矯枉過正要求一個人去表現自己,但一個人也應該忽視生活中那些無足輕重的看法,只要它在沒有對你產生不利的影響時,則大可不必在意它。

其實,只要一個人認識到看法的本質就像一陣風颳完就不見,那麼他就不應該對這陣風有任何的不安。而應對種種看法的最好的方式依然是——做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並勇於成為自己,那麼他人的看法也就變得無足輕重。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才會忠於自己,在成為自己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

那麼應該怎樣來認識自己呢?

認識痛苦。

通過分析你自己的性格,確定你的做事風格,認識自己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果有某種事情讓你感到非常痛苦,那麼那就是為你自己所抗拒的,那個痛苦的一面就是你自己

進而通過認識這種痛苦,那麼你就會認識到自己是什麼人,你喜歡從事什麼事情,吃什麼食物,去哪裡玩,喜歡什麼朋友等等之類,通過痛苦很快就能得以確立。

簡言之,你所感到痛苦的一面就是你自己。

當你認識到自己以後,那麼就需要去做自己,你喜歡從事什麼職業就去努力,喜歡和什麼人交朋友就融入他們,喜歡去哪裡玩就去哪裡,因為只有當你正在做的是自己願意的事情,你才會感到他人的看法是多麼的不重要。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何種人,那麼他就會對他人的看法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