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
"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孫燕,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內科腫瘤學開拓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現任國家癌症中心(NCC)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從事臨床腫瘤學工作轉眼近60年,我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之前經歷的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浮誇、浮躁,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推進,強調科技創新,把科技工作引領到正確的路上,使中國在很多領域內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臨床腫瘤學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當時,國家派遣很多中青年學者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問,那個時候,才知道我國已經比人家落後太多了。回國之後為了儘快趕上,在國內大力舉辦國際和全國會議,引進當時的新技術和新藥,內科腫瘤學得到很大的發展。

1985年,中國《藥品法》頒佈以後,在衛生部藥政局領導下成立了“藥品審評委員會”。第一屆是全體委員一同審評,由於學術領域不同遭遇很大困難。從 1986 年開始分科審評,成立“抗腫瘤藥物審評小組”,並起草了《抗腫瘤新藥臨床試用規範》,一直到1994 年成立中國藥品管理局。但是,那時主要是仿製藥,原創藥品很少。

為了發展學科,在 1985—2006年間舉辦了 15次“全國腫瘤化療學習班”到各地推廣腫瘤化療的知識和實踐。並從 1995年開始舉辦“抗腫瘤藥物GCP學習班”。主要原因是由於新藥不斷湧現,臨床試驗方法和要求也有差異,藥政局要求分科培訓。那時,衛生部藥政局長親自來授課,並邀請了幾位外賓推廣科學的臨床試驗方法,所以被譽為內科腫瘤學的“黃埔學校”。隨著新藥的不斷增多,GCP培訓班已經連續舉辦 13次,為正確開展轉化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近百位能設計主持擔任 PI的臨床腫瘤學家。這無疑給中國抗癌藥的創新的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末,分子靶向治療進入臨床,1998年以後歐美國家研製的靶向藥物來我國審批,最早的是伊馬替尼、美羅華、赫賽汀和西妥昔單抗,組織了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後迅速進入我國市場。特別記得,2004年團隊一行 6人赴蘇格蘭參加多國多中心 INTEREST 試驗(吉非替尼和多西紫杉醇對比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啟動會。大家就談論熱切期盼:“何時能主持我們自己研製的新抗腫瘤藥開展臨床試驗?”

進入新世紀,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學者陸續回國創業,國內藥企也開始研製新藥,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迅速增多。政府也制定了“醫藥創新重大專項”給予支持。“十五”期間,中國走出了重組血管內皮抑素(恩度),“十一五”期間走出了埃克替尼(凱美納),“十二五”走出了西達本胺和阿帕替尼,開始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其中,西達本胺已經進入國際應用最廣的《NCCN診療規範》。

“十三五”以來,僅 2018年後半年至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陸續上市了正大天晴藥業開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安羅替尼、恆瑞藥業治療乳腺癌的吡咯替尼、黃埔藥業治療大腸癌的呋喹替尼三個靶向新藥,以及三個抗 PD-1新藥:君實生物開發治療黑色素瘤的特瑞普利單抗(拓益)、信達生物與禮來藥業聯合開發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恆瑞藥業開發治療淋巴瘤的卡瑞利珠。由復宏漢霖藥業自主研發的抗CD20單抗 HLX01(漢利康)也在2019年初上市,還有幾款新藥正在等待批准。這些卓越的成就說明:“十三五”期間有希望上市的原創抗癌新藥數目將會超過過去 15 年的總和。而且這些新藥的其他適應症正在不斷開發。創新已經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快車道,並正在通向國際。

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原來只有歐美和日本組成的互相承認臨床試驗數據的組織IC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成為醫藥創新國家的成員。最近,美國FDA 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 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上的報告中特別提出,應當把中國的抗PD-1/PD-L1新藥引入美國。

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21世紀已經進入靶向治療的時代。2014年新的免疫治療崛起,2015年又提出精準治療的概念,內科腫瘤學進入一個新時代。不但有內分泌治療、化療,還有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臨床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正在擁抱我國抗腫瘤藥物發展的新時代,希望通過同仁的努力在此領域內做出更加優異的成績,給全球腫瘤病人帶來裨益。


"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孫燕,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內科腫瘤學開拓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現任國家癌症中心(NCC)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從事臨床腫瘤學工作轉眼近60年,我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之前經歷的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浮誇、浮躁,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推進,強調科技創新,把科技工作引領到正確的路上,使中國在很多領域內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臨床腫瘤學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當時,國家派遣很多中青年學者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問,那個時候,才知道我國已經比人家落後太多了。回國之後為了儘快趕上,在國內大力舉辦國際和全國會議,引進當時的新技術和新藥,內科腫瘤學得到很大的發展。

1985年,中國《藥品法》頒佈以後,在衛生部藥政局領導下成立了“藥品審評委員會”。第一屆是全體委員一同審評,由於學術領域不同遭遇很大困難。從 1986 年開始分科審評,成立“抗腫瘤藥物審評小組”,並起草了《抗腫瘤新藥臨床試用規範》,一直到1994 年成立中國藥品管理局。但是,那時主要是仿製藥,原創藥品很少。

為了發展學科,在 1985—2006年間舉辦了 15次“全國腫瘤化療學習班”到各地推廣腫瘤化療的知識和實踐。並從 1995年開始舉辦“抗腫瘤藥物GCP學習班”。主要原因是由於新藥不斷湧現,臨床試驗方法和要求也有差異,藥政局要求分科培訓。那時,衛生部藥政局長親自來授課,並邀請了幾位外賓推廣科學的臨床試驗方法,所以被譽為內科腫瘤學的“黃埔學校”。隨著新藥的不斷增多,GCP培訓班已經連續舉辦 13次,為正確開展轉化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近百位能設計主持擔任 PI的臨床腫瘤學家。這無疑給中國抗癌藥的創新的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末,分子靶向治療進入臨床,1998年以後歐美國家研製的靶向藥物來我國審批,最早的是伊馬替尼、美羅華、赫賽汀和西妥昔單抗,組織了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後迅速進入我國市場。特別記得,2004年團隊一行 6人赴蘇格蘭參加多國多中心 INTEREST 試驗(吉非替尼和多西紫杉醇對比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啟動會。大家就談論熱切期盼:“何時能主持我們自己研製的新抗腫瘤藥開展臨床試驗?”

進入新世紀,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學者陸續回國創業,國內藥企也開始研製新藥,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迅速增多。政府也制定了“醫藥創新重大專項”給予支持。“十五”期間,中國走出了重組血管內皮抑素(恩度),“十一五”期間走出了埃克替尼(凱美納),“十二五”走出了西達本胺和阿帕替尼,開始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其中,西達本胺已經進入國際應用最廣的《NCCN診療規範》。

“十三五”以來,僅 2018年後半年至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陸續上市了正大天晴藥業開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安羅替尼、恆瑞藥業治療乳腺癌的吡咯替尼、黃埔藥業治療大腸癌的呋喹替尼三個靶向新藥,以及三個抗 PD-1新藥:君實生物開發治療黑色素瘤的特瑞普利單抗(拓益)、信達生物與禮來藥業聯合開發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恆瑞藥業開發治療淋巴瘤的卡瑞利珠。由復宏漢霖藥業自主研發的抗CD20單抗 HLX01(漢利康)也在2019年初上市,還有幾款新藥正在等待批准。這些卓越的成就說明:“十三五”期間有希望上市的原創抗癌新藥數目將會超過過去 15 年的總和。而且這些新藥的其他適應症正在不斷開發。創新已經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快車道,並正在通向國際。

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原來只有歐美和日本組成的互相承認臨床試驗數據的組織IC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成為醫藥創新國家的成員。最近,美國FDA 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 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上的報告中特別提出,應當把中國的抗PD-1/PD-L1新藥引入美國。

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21世紀已經進入靶向治療的時代。2014年新的免疫治療崛起,2015年又提出精準治療的概念,內科腫瘤學進入一個新時代。不但有內分泌治療、化療,還有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臨床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正在擁抱我國抗腫瘤藥物發展的新時代,希望通過同仁的努力在此領域內做出更加優異的成績,給全球腫瘤病人帶來裨益。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注: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9 年第10期,敬請關注。


"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孫燕,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腫瘤學家,中國內科腫瘤學開拓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現任國家癌症中心(NCC)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

從事臨床腫瘤學工作轉眼近60年,我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之前經歷的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初期的浮誇、浮躁,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推進,強調科技創新,把科技工作引領到正確的路上,使中國在很多領域內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臨床腫瘤學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當時,國家派遣很多中青年學者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問,那個時候,才知道我國已經比人家落後太多了。回國之後為了儘快趕上,在國內大力舉辦國際和全國會議,引進當時的新技術和新藥,內科腫瘤學得到很大的發展。

1985年,中國《藥品法》頒佈以後,在衛生部藥政局領導下成立了“藥品審評委員會”。第一屆是全體委員一同審評,由於學術領域不同遭遇很大困難。從 1986 年開始分科審評,成立“抗腫瘤藥物審評小組”,並起草了《抗腫瘤新藥臨床試用規範》,一直到1994 年成立中國藥品管理局。但是,那時主要是仿製藥,原創藥品很少。

為了發展學科,在 1985—2006年間舉辦了 15次“全國腫瘤化療學習班”到各地推廣腫瘤化療的知識和實踐。並從 1995年開始舉辦“抗腫瘤藥物GCP學習班”。主要原因是由於新藥不斷湧現,臨床試驗方法和要求也有差異,藥政局要求分科培訓。那時,衛生部藥政局長親自來授課,並邀請了幾位外賓推廣科學的臨床試驗方法,所以被譽為內科腫瘤學的“黃埔學校”。隨著新藥的不斷增多,GCP培訓班已經連續舉辦 13次,為正確開展轉化研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近百位能設計主持擔任 PI的臨床腫瘤學家。這無疑給中國抗癌藥的創新的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末,分子靶向治療進入臨床,1998年以後歐美國家研製的靶向藥物來我國審批,最早的是伊馬替尼、美羅華、赫賽汀和西妥昔單抗,組織了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後迅速進入我國市場。特別記得,2004年團隊一行 6人赴蘇格蘭參加多國多中心 INTEREST 試驗(吉非替尼和多西紫杉醇對比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啟動會。大家就談論熱切期盼:“何時能主持我們自己研製的新抗腫瘤藥開展臨床試驗?”

進入新世紀,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學者陸續回國創業,國內藥企也開始研製新藥,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迅速增多。政府也制定了“醫藥創新重大專項”給予支持。“十五”期間,中國走出了重組血管內皮抑素(恩度),“十一五”期間走出了埃克替尼(凱美納),“十二五”走出了西達本胺和阿帕替尼,開始受到國際廣泛關注。其中,西達本胺已經進入國際應用最廣的《NCCN診療規範》。

“十三五”以來,僅 2018年後半年至 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已經陸續上市了正大天晴藥業開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安羅替尼、恆瑞藥業治療乳腺癌的吡咯替尼、黃埔藥業治療大腸癌的呋喹替尼三個靶向新藥,以及三個抗 PD-1新藥:君實生物開發治療黑色素瘤的特瑞普利單抗(拓益)、信達生物與禮來藥業聯合開發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信迪利單抗注射液(達伯舒)、恆瑞藥業開發治療淋巴瘤的卡瑞利珠。由復宏漢霖藥業自主研發的抗CD20單抗 HLX01(漢利康)也在2019年初上市,還有幾款新藥正在等待批准。這些卓越的成就說明:“十三五”期間有希望上市的原創抗癌新藥數目將會超過過去 15 年的總和。而且這些新藥的其他適應症正在不斷開發。創新已經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快車道,並正在通向國際。

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原來只有歐美和日本組成的互相承認臨床試驗數據的組織IC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成為醫藥創新國家的成員。最近,美國FDA 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 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上的報告中特別提出,應當把中國的抗PD-1/PD-L1新藥引入美國。

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21世紀已經進入靶向治療的時代。2014年新的免疫治療崛起,2015年又提出精準治療的概念,內科腫瘤學進入一個新時代。不但有內分泌治療、化療,還有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臨床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正在擁抱我國抗腫瘤藥物發展的新時代,希望通過同仁的努力在此領域內做出更加優異的成績,給全球腫瘤病人帶來裨益。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注: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9 年第10期,敬請關注。


孫燕院士:科技創新引導我國進入快速自主研發抗腫瘤藥物的新時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