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豐資本張可:專注投資醫療器械中的“小而美”

藥品 投資 張可 基金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06-18

“相較於研發週期長、收益充滿不確定性的醫藥領域,我們更青睞於投資容易出現創新的醫療器械領域。這其中發現價值的機會更大,有不少企業做出了小而美的產品。”近日,創豐資本合夥人張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

據瞭解,成立不到6年的創豐資本,基金管理規模已達70億元,該機構重點關注生物醫療、文化消費和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負責創豐資本生物醫療領域項目投資的張可,曾就職於輝瑞製藥、強生醫療和阿斯利康等國際知名醫藥企業,在醫療健康領域紮根已有20餘年。

張可目前在醫療領域已經投了近十個項目,累計投資額超過15億元。他的投資組合聚焦於醫療器械領域,對醫藥領域的項目卻並未涉及。

“中國的製藥企業大多數是做仿製藥,仿製藥間的差異性很小,在銷售時很難形成競爭壁壘。對於創新藥來說,它的研發週期太長,且未來收益會受到臨床試驗、招標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充滿不確定性。”他談起不願意投資醫藥領域的原因。

相對而言,由於醫療器械種類繁多,企業容易進行小創新,做出小而美的產品,靠差異化獲取較高的毛利潤。另一方面從市場容量的角度來說,美國的醫藥器械比是1:1,中國的醫藥器械比是5:1。也就是說中國的醫藥市場是器械市場的五倍,器械市場的增長空間很大。

醫療健康是永不過時的投資主題,近幾年更是迎來空前高漲的投資熱度。甚至有人言論稱,醫療領域項目的估值泡沫已經比肩互聯網領域。

張可認為,醫療領域投資跟TMT領域相比,有一些相似又相反的特性。兩者的共同點是項目早期都比較燒錢,後期都有相當大的爆發力。

但差別在於TMT領域項目的成長空間更大,同時燒錢的週期、規模是不可控的。醫療領域項目有比較明確的成長週期,燒錢主要是用在研發、註冊等方面,週期大概在三年。“其實這裡邊投得小就博得小,投得大就博得大,但最終大家的IRR收益都差不多。”他說。

另外,TMT領域投資更像是“打群架”,如果兩家公司做得事情差不多,支持一方的投資機構更強大,可能另外一方用不了多久就被淘汰了。而在醫療領域,資本的影響力沒有那麼大。如果兩家公司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一方存在技術領先優勢,即使另外一方背後的投資人再牛,它也很難通過燒錢迅速形成顛覆。

所以醫療領域投資機構抱團的現象比較少,有些項目背後的投資方甚至只有一家,項目也可以持續做下去。不過在細分的基因檢測領域,機構投資風格TMT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有些機構抱團投資某個看好的基因檢測項目,並且投資金額一輪比一輪大。

“現在的投資人有個習慣,就是哪家企業把事情做成了,就要不計成本的去投資,而且傾向於聯合投資。但項目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基金的成功,我比較堅持的觀點是,早期投資還是要獨投。當然對於後期大項目的投資要慎重,很多機構也都不敢獨投。”他說。

對創豐資本來說,更傾向於投資醫療領域的早期項目。張可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後期項目一旦跑出來,盯上它的投資機構就很多,項目並不容易搶到手。另一方面,後期項目往往估值較高,但張可並不認為這些項目上市以後,在二級市場上的高市盈率是有可持續性的。(編輯 林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