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黃河邊歌唱生活與愛情;絃樂、嗩吶、趟馬、拉架子、吐火,源自三秦大地的“百戲之祖”秦腔用吼不用唱,藏匿在嘶吼中的搖滾基因在黃河中流淌至今。

三年前,一群年輕人沿黃河出發,從無人區到入海口,跨越70萬平方公里,拍攝了1600小時的影像,記錄下黃河邊民間藝人的搖滾傳唱,這便有了近期上映的音樂紀錄電影《大河唱》。

《大河唱》以音樂人蘇陽為線索,顯現陝北說書人劉世凱、秦腔劇團團長張進來、花兒歌手馬風山和皮影藝人魏宗富的生活狀態,探究古老的歌謠如何流進當代人心中。影片上映兩週,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同時引發了關於影像人類學、民族搖滾音樂、傳統民間藝術等多層面的討論。

近日,《廣電時評》(GDSP360)記者專訪了《大河唱》導演之一楊植淳,請他帶我們穿越《大河唱》的銀幕前後,傾聽年輕人的“搖滾”故事,拆解神祕的影像人類學。

“把攝影機埋在土裡”

在《大河唱》中,主角之一蘇陽生於浙江,在銀川長大。2000年,蘇陽偶然結識了一些西北民間藝人,藝人們傳唱的民歌給了他搖滾樂創作的靈感。自此,蘇陽走上了民族搖滾之路,他將“花兒”“秦腔”等西北民間曲藝與流行音樂進行嫁接和改良,《賢良》《賀蘭山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流行民歌”,讓蘇陽在民謠界打開了一番天地。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2016年,蘇陽發起了跨界藝術創作計劃“黃河今流”,打算用繪畫、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與民族音樂跨界交互,將流淌在黃河上的傳統民間藝術進行現代化呈現。

楊植淳介紹,起初《大河唱》拍攝團隊打算完整記錄蘇陽的“黃河今流”跨界計劃,不過在商討過後,大家認為純粹的音樂紀錄撐不起90分鐘的電影體量,“從記錄到電影的創作,還需要有新的文本內容做支撐”。於是,團隊將鏡頭轉向滋養蘇陽音樂的四種母體——花兒、秦腔、皮影和陝北民歌,而拍攝對象,也轉為它們各自的傳承人。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電影中,蘇陽和四位民間藝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奔騰不息的黃河邊將“搖滾”進行到底。蘇陽用《胸膛》等一首首母語搖滾嘶吼;陝北說書人劉世凱在三絃中說盡古今傳奇;團長張進來的秦腔鏗鏘有力;魏宗富指揮著千軍萬馬的皮影戲;馬風山的花兒歌迴盪在山間。

能將多位民間藝人的不同技藝、特點在銀幕上清晰呈現,這得益於團隊不間斷的記錄。在這次拍攝中,團隊全程採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拍攝,他們把攝影機“埋在土裡”,真實記錄鏡頭下所發生的一切。

對於人類學這一在影視領域相對陌生的概念,楊植淳闡釋道:“人類學並不複雜,就是介入而不加引導。拍攝者與拍攝對象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的視角與合作的意願。”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為了更好地融入到老魏一家的日常生活,完成“深描”式記錄,楊植淳住在老魏家的窯洞裡,與他們同吃同睡。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時間久了老魏覺得不自在,有一天,他便問拍攝團隊:“這個片子還要拍多久?”

可紀錄片的拍攝,哪有嚴格的“殺青”時間,素材的積累需要持續的觀察和積累。於是,楊植淳向老魏介紹起了紀錄片導演焦波花了373天與村民同吃同住完成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的故事,老魏開始慢慢理解了“拍攝”這回事。

“兩年多的鄉村生活,讓我感受到人與土地的密切聯繫,這是人類學視角切入對於我個人的意義。”離開環縣的那天,楊植淳坐在老魏的三輪摩托上,豔陽高照,風沙打在臉上,他放著蘇陽的《喊歌》,突然發現其中一段唱腔與老魏一場皮影戲的曲調一模一樣。“那一刻我終於聽懂了蘇陽的歌,原來這些‘傳統’早就流淌在人們的血液裡。”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靠著細水長流的記錄,《大河唱》的鏡頭裡呈現了諸多民間藝人稀鬆平常、又感人至深的生活片段:張進來的秦腔劇團時常入不敷出,馬風山唱花兒不能養活一家老小……他們或困於生計、或囿於土地的一面,在影片中一一呈現。

和年輕人一起“搖滾”

“你打開豆瓣看看《大河唱》的最新頁面。”楊植淳對記者說道,起初那張黑底“流淌”黃河的宣傳海報,在上映一週後換成了搖滾風的炫彩海報。“我們更想向觀眾傳達蘇陽和4位民間藝人很酷、很‘年輕’的一面。”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在電影另一位導演柯永權的微信朋友圈,有一個很特別的宣傳長圖,由《大河唱》剪輯餘曦親自操刀,長圖中農業朋克(魏宗富)、靈魂歌手(馬風山)、視覺系歌劇黑金唱腔擔當(張進來)和freestyle王者(劉世凱)組合成“黃河F4”。柯永權配文:“想廣而告之,《大河唱》不是一曲悲歌,是五個老漢的大合唱。”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在明晰主題外,如何進行年輕化表達,也是《大河唱》在內容和傳播上的主要考量。片中,蘇陽的“跨界搖滾”將傳統與流行相結合,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流行民歌”,讓蘇陽在民謠界打開了一番天地。同時,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找到了新的傳播土壤——直播。

老魏在快手直播間頗受歡迎,粉絲就有5萬多人。楊植淳提到,2018年,老魏在快手上賺了近3萬元,他還受邀前往上海、四川等各地演出。購置新皮影、翻新戲臺,藉助新的傳播渠道,傳承四代的皮影戲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


《大河唱》導演楊植淳:把攝影機埋在土裡,記錄黃河邊上的搖滾

飯制海報


在《大河唱》上映之後,團隊在B站發佈“送戲下鄉”土味Vlog、更新炫彩海報等視覺系物料、準備搖滾書籤和黑膠唱片等宣傳週邊……

“傳統的民間藝術仍活在當下,活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在鏡頭中,傳統的民間藝術散發著跳動的生命力,楊植淳說,“此次在創作上也留有遺憾,後續我們會推出單人紀錄片,以表現更為完整的人物故事,目前正在剪輯製作中”。

作者:袁鑫笛


編輯:張麗歡 侯雯慧

【版權聲明】標註“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廣電時評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鳳凰號、搜狐號、百家號、網易號、北京時間等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