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1975年,皇后的神奇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問世,其中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引發了大眾的瘋狂追捧,單曲不僅雄踞英國音樂排行榜榜首長達9周,還在英國之外多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封王。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熱門單曲的第一名,也是該曲。

據不完全統計,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的播放量突破了16億次,而且這一數字每天仍在被持續刷新。

一首44年前的怪異老歌,居然有著如此強大的魔力?那麼,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如何做到兼具驚喜和驚豔的呢?

網上關於這首歌的賞析和評論可謂多如牛毛,有從歌詞的神學角度探討的,也有詳細解釋多音軌合併技術的,卻很少有人談及創作動機、結構美感和內涵共鳴。

如果說「Somebody To Love」是佛萊迪的煎熬之作,那麼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他的救贖之音。

想知道人在犯錯之後所有的心理變化麼?聽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首歌就足夠了,作品裡囊括了質疑、傾訴、審判、懺悔和放棄五種心情,而且對每一種心情的描繪都極為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英國,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和犯罪,直到快七十年代時才勉強在法律層面做出了包容性改變,但普羅大眾依然對同性戀無法接受,尤其最為反感男同性戀者。今天的人們逐漸明白了,同性戀是先天的、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所以在談論明星的出櫃時基本都能持理性態度,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英國,這幾乎等同於犯了極刑。

在覺察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佛萊迪度日如年,面對著家人、隊友、女友和出櫃對象,他長期陷於糾結和鬱悶之中,既無法拒絕原始本能的召喚,又不想傷害身邊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迴歸世俗已無可能,唯有揹負著巨大的痛苦蹣跚向前。白天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夜晚他是被良心審判的“罪犯”。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在片中,進監獄之前安迪一直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覺得妻子的死與他無關,但在獄中,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就是我殺了他,儘管不是我開的槍,但我的脾氣性格害她離我而去,她是因我而死。”於是,他甘願用蹲監的方式來救贖自己。

只有足夠良善的人才會去主動反思和希望救贖。

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由於矛盾心理的長期堆積而寫成的,它真切地展現了作者的無奈心境,亦渴望著救贖。據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所說,曲子的旋律和創意早就在佛萊迪的腦海中徘徊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它成了爆款,而且是那種幾十年不衰的聽覺盛宴。

佛萊迪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非常擅長寫出既打動人又易於流傳的旋律。鑑於皇后之前的專輯市場反響不錯,所以到製作《A Night at the Opera》時,唱片公司給了他們絕對自由的創作權。佛萊迪當然不會浪費這次機會,事實證明,在他的主導下,皇后真的玩出了新花樣。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1975年,皇后的神奇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問世,其中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引發了大眾的瘋狂追捧,單曲不僅雄踞英國音樂排行榜榜首長達9周,還在英國之外多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封王。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熱門單曲的第一名,也是該曲。

據不完全統計,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的播放量突破了16億次,而且這一數字每天仍在被持續刷新。

一首44年前的怪異老歌,居然有著如此強大的魔力?那麼,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如何做到兼具驚喜和驚豔的呢?

網上關於這首歌的賞析和評論可謂多如牛毛,有從歌詞的神學角度探討的,也有詳細解釋多音軌合併技術的,卻很少有人談及創作動機、結構美感和內涵共鳴。

如果說「Somebody To Love」是佛萊迪的煎熬之作,那麼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他的救贖之音。

想知道人在犯錯之後所有的心理變化麼?聽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首歌就足夠了,作品裡囊括了質疑、傾訴、審判、懺悔和放棄五種心情,而且對每一種心情的描繪都極為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英國,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和犯罪,直到快七十年代時才勉強在法律層面做出了包容性改變,但普羅大眾依然對同性戀無法接受,尤其最為反感男同性戀者。今天的人們逐漸明白了,同性戀是先天的、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所以在談論明星的出櫃時基本都能持理性態度,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英國,這幾乎等同於犯了極刑。

在覺察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佛萊迪度日如年,面對著家人、隊友、女友和出櫃對象,他長期陷於糾結和鬱悶之中,既無法拒絕原始本能的召喚,又不想傷害身邊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迴歸世俗已無可能,唯有揹負著巨大的痛苦蹣跚向前。白天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夜晚他是被良心審判的“罪犯”。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在片中,進監獄之前安迪一直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覺得妻子的死與他無關,但在獄中,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就是我殺了他,儘管不是我開的槍,但我的脾氣性格害她離我而去,她是因我而死。”於是,他甘願用蹲監的方式來救贖自己。

只有足夠良善的人才會去主動反思和希望救贖。

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由於矛盾心理的長期堆積而寫成的,它真切地展現了作者的無奈心境,亦渴望著救贖。據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所說,曲子的旋律和創意早就在佛萊迪的腦海中徘徊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它成了爆款,而且是那種幾十年不衰的聽覺盛宴。

佛萊迪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非常擅長寫出既打動人又易於流傳的旋律。鑑於皇后之前的專輯市場反響不錯,所以到製作《A Night at the Opera》時,唱片公司給了他們絕對自由的創作權。佛萊迪當然不會浪費這次機會,事實證明,在他的主導下,皇后真的玩出了新花樣。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一般的流行音樂,始終無法跳出主歌副歌交替的套路,而且必須要做到副歌突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構是迥異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副歌,五種心情用五種曲風來推進,在看似野蠻的推進中,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錯亂感,散發著一股令人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無樂器伴奏的阿卡貝拉前奏,帶著宗教音樂的味道,清晰地表達出了質疑和恍惚,不想承認這是現實,想逃避迴夢境。

隨後在緩緩的鋼琴聲裡,佛萊迪以敘述的口吻展開傾訴,一個天真的孩子殺了人犯了罪,如坐鍼氈內疚不安,唱得是誰已不言自明。

接下來是最恢宏的部分,用歌劇的形式營造了大審判的場面,審判者義正言辭高高在上,被審判者平凡渺小等待判決,強烈的對比和沉重的反抗。

本以為歌劇部分就是高潮,誰知後面緊接著是洶湧的硬搖滾,磅礴的電吉他和吶喊的人聲交相輝映,在絕望中懺悔,在懺悔中逃離。

最後的尾聲部分,佛萊迪放棄了,弱小的個體怎麼可能敵過強大的世俗,自己早晚會被人們的口水淹沒。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他,看到了死亡。

能將一種曲風玩得精彩已經很難了,可波西米亞狂想曲做到了局部和整體雙完美,讓反差巨大的五部分在順暢銜接的同時還要頗具美感,這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打底。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1975年,皇后的神奇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問世,其中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引發了大眾的瘋狂追捧,單曲不僅雄踞英國音樂排行榜榜首長達9周,還在英國之外多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封王。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熱門單曲的第一名,也是該曲。

據不完全統計,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的播放量突破了16億次,而且這一數字每天仍在被持續刷新。

一首44年前的怪異老歌,居然有著如此強大的魔力?那麼,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如何做到兼具驚喜和驚豔的呢?

網上關於這首歌的賞析和評論可謂多如牛毛,有從歌詞的神學角度探討的,也有詳細解釋多音軌合併技術的,卻很少有人談及創作動機、結構美感和內涵共鳴。

如果說「Somebody To Love」是佛萊迪的煎熬之作,那麼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他的救贖之音。

想知道人在犯錯之後所有的心理變化麼?聽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首歌就足夠了,作品裡囊括了質疑、傾訴、審判、懺悔和放棄五種心情,而且對每一種心情的描繪都極為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英國,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和犯罪,直到快七十年代時才勉強在法律層面做出了包容性改變,但普羅大眾依然對同性戀無法接受,尤其最為反感男同性戀者。今天的人們逐漸明白了,同性戀是先天的、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所以在談論明星的出櫃時基本都能持理性態度,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英國,這幾乎等同於犯了極刑。

在覺察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佛萊迪度日如年,面對著家人、隊友、女友和出櫃對象,他長期陷於糾結和鬱悶之中,既無法拒絕原始本能的召喚,又不想傷害身邊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迴歸世俗已無可能,唯有揹負著巨大的痛苦蹣跚向前。白天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夜晚他是被良心審判的“罪犯”。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在片中,進監獄之前安迪一直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覺得妻子的死與他無關,但在獄中,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就是我殺了他,儘管不是我開的槍,但我的脾氣性格害她離我而去,她是因我而死。”於是,他甘願用蹲監的方式來救贖自己。

只有足夠良善的人才會去主動反思和希望救贖。

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由於矛盾心理的長期堆積而寫成的,它真切地展現了作者的無奈心境,亦渴望著救贖。據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所說,曲子的旋律和創意早就在佛萊迪的腦海中徘徊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它成了爆款,而且是那種幾十年不衰的聽覺盛宴。

佛萊迪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非常擅長寫出既打動人又易於流傳的旋律。鑑於皇后之前的專輯市場反響不錯,所以到製作《A Night at the Opera》時,唱片公司給了他們絕對自由的創作權。佛萊迪當然不會浪費這次機會,事實證明,在他的主導下,皇后真的玩出了新花樣。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一般的流行音樂,始終無法跳出主歌副歌交替的套路,而且必須要做到副歌突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構是迥異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副歌,五種心情用五種曲風來推進,在看似野蠻的推進中,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錯亂感,散發著一股令人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無樂器伴奏的阿卡貝拉前奏,帶著宗教音樂的味道,清晰地表達出了質疑和恍惚,不想承認這是現實,想逃避迴夢境。

隨後在緩緩的鋼琴聲裡,佛萊迪以敘述的口吻展開傾訴,一個天真的孩子殺了人犯了罪,如坐鍼氈內疚不安,唱得是誰已不言自明。

接下來是最恢宏的部分,用歌劇的形式營造了大審判的場面,審判者義正言辭高高在上,被審判者平凡渺小等待判決,強烈的對比和沉重的反抗。

本以為歌劇部分就是高潮,誰知後面緊接著是洶湧的硬搖滾,磅礴的電吉他和吶喊的人聲交相輝映,在絕望中懺悔,在懺悔中逃離。

最後的尾聲部分,佛萊迪放棄了,弱小的個體怎麼可能敵過強大的世俗,自己早晚會被人們的口水淹沒。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他,看到了死亡。

能將一種曲風玩得精彩已經很難了,可波西米亞狂想曲做到了局部和整體雙完美,讓反差巨大的五部分在順暢銜接的同時還要頗具美感,這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打底。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波西米亞狂想曲,讓佛萊迪完成了救贖,同時,它也帶給了聽眾多重感受,時而震驚,時而憐憫,時而爆發,時而沉寂。這是一首複雜的歌,一首赤誠的歌,也是一首不朽的歌。

皇后樂隊的融合能力歷來為人稱道,他們喜歡不斷打破邊界向四周試探,堪稱玩mix的超級高手。齊柏林飛艇的「Stairway To Heaven」也是融合玩法,但依然遵循了由慢到快自然過渡的原則,皇后則更加瘋狂,他們用一場顛覆式的拼湊亂燉,讓波西米亞狂想曲和佛萊迪·摩克瑞名垂音史。

1985年7月13日,搖滾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演唱會LIVE AID開唱,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也親臨現場助陣。為了給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籌款,百餘名超級搖滾巨星登臺獻唱,皇后樂隊的登臺時間最長、演繹曲目最多。

望著黃昏的天際和臺下的數萬觀眾,佛萊迪坐在鋼琴前動情演繹了波西米亞狂想曲,他的那一聲“Mama”也徹底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其實他心中的苦悶根本無處訴說,1987年查出身患艾滋後,他一直沒敢告訴媽媽。

據說,在LIVE AID演唱會上,皇后登臺時,主辦方接到的電話捐款是最多的。佛萊迪用音樂拯救了無數難民的生命,然而他卻終究無法拯救自己。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1975年,皇后的神奇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問世,其中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引發了大眾的瘋狂追捧,單曲不僅雄踞英國音樂排行榜榜首長達9周,還在英國之外多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封王。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熱門單曲的第一名,也是該曲。

據不完全統計,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的播放量突破了16億次,而且這一數字每天仍在被持續刷新。

一首44年前的怪異老歌,居然有著如此強大的魔力?那麼,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如何做到兼具驚喜和驚豔的呢?

網上關於這首歌的賞析和評論可謂多如牛毛,有從歌詞的神學角度探討的,也有詳細解釋多音軌合併技術的,卻很少有人談及創作動機、結構美感和內涵共鳴。

如果說「Somebody To Love」是佛萊迪的煎熬之作,那麼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他的救贖之音。

想知道人在犯錯之後所有的心理變化麼?聽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首歌就足夠了,作品裡囊括了質疑、傾訴、審判、懺悔和放棄五種心情,而且對每一種心情的描繪都極為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英國,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和犯罪,直到快七十年代時才勉強在法律層面做出了包容性改變,但普羅大眾依然對同性戀無法接受,尤其最為反感男同性戀者。今天的人們逐漸明白了,同性戀是先天的、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所以在談論明星的出櫃時基本都能持理性態度,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英國,這幾乎等同於犯了極刑。

在覺察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佛萊迪度日如年,面對著家人、隊友、女友和出櫃對象,他長期陷於糾結和鬱悶之中,既無法拒絕原始本能的召喚,又不想傷害身邊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迴歸世俗已無可能,唯有揹負著巨大的痛苦蹣跚向前。白天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夜晚他是被良心審判的“罪犯”。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在片中,進監獄之前安迪一直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覺得妻子的死與他無關,但在獄中,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就是我殺了他,儘管不是我開的槍,但我的脾氣性格害她離我而去,她是因我而死。”於是,他甘願用蹲監的方式來救贖自己。

只有足夠良善的人才會去主動反思和希望救贖。

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由於矛盾心理的長期堆積而寫成的,它真切地展現了作者的無奈心境,亦渴望著救贖。據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所說,曲子的旋律和創意早就在佛萊迪的腦海中徘徊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它成了爆款,而且是那種幾十年不衰的聽覺盛宴。

佛萊迪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非常擅長寫出既打動人又易於流傳的旋律。鑑於皇后之前的專輯市場反響不錯,所以到製作《A Night at the Opera》時,唱片公司給了他們絕對自由的創作權。佛萊迪當然不會浪費這次機會,事實證明,在他的主導下,皇后真的玩出了新花樣。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一般的流行音樂,始終無法跳出主歌副歌交替的套路,而且必須要做到副歌突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構是迥異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副歌,五種心情用五種曲風來推進,在看似野蠻的推進中,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錯亂感,散發著一股令人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無樂器伴奏的阿卡貝拉前奏,帶著宗教音樂的味道,清晰地表達出了質疑和恍惚,不想承認這是現實,想逃避迴夢境。

隨後在緩緩的鋼琴聲裡,佛萊迪以敘述的口吻展開傾訴,一個天真的孩子殺了人犯了罪,如坐鍼氈內疚不安,唱得是誰已不言自明。

接下來是最恢宏的部分,用歌劇的形式營造了大審判的場面,審判者義正言辭高高在上,被審判者平凡渺小等待判決,強烈的對比和沉重的反抗。

本以為歌劇部分就是高潮,誰知後面緊接著是洶湧的硬搖滾,磅礴的電吉他和吶喊的人聲交相輝映,在絕望中懺悔,在懺悔中逃離。

最後的尾聲部分,佛萊迪放棄了,弱小的個體怎麼可能敵過強大的世俗,自己早晚會被人們的口水淹沒。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他,看到了死亡。

能將一種曲風玩得精彩已經很難了,可波西米亞狂想曲做到了局部和整體雙完美,讓反差巨大的五部分在順暢銜接的同時還要頗具美感,這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打底。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波西米亞狂想曲,讓佛萊迪完成了救贖,同時,它也帶給了聽眾多重感受,時而震驚,時而憐憫,時而爆發,時而沉寂。這是一首複雜的歌,一首赤誠的歌,也是一首不朽的歌。

皇后樂隊的融合能力歷來為人稱道,他們喜歡不斷打破邊界向四周試探,堪稱玩mix的超級高手。齊柏林飛艇的「Stairway To Heaven」也是融合玩法,但依然遵循了由慢到快自然過渡的原則,皇后則更加瘋狂,他們用一場顛覆式的拼湊亂燉,讓波西米亞狂想曲和佛萊迪·摩克瑞名垂音史。

1985年7月13日,搖滾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演唱會LIVE AID開唱,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也親臨現場助陣。為了給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籌款,百餘名超級搖滾巨星登臺獻唱,皇后樂隊的登臺時間最長、演繹曲目最多。

望著黃昏的天際和臺下的數萬觀眾,佛萊迪坐在鋼琴前動情演繹了波西米亞狂想曲,他的那一聲“Mama”也徹底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其實他心中的苦悶根本無處訴說,1987年查出身患艾滋後,他一直沒敢告訴媽媽。

據說,在LIVE AID演唱會上,皇后登臺時,主辦方接到的電話捐款是最多的。佛萊迪用音樂拯救了無數難民的生命,然而他卻終究無法拯救自己。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在音樂世界裡完成救贖後,佛萊迪在現實世界裡也得到了釋放,他更換過好幾任同性伴侶,並且是同性戀酒吧的常客。縱情聲色,代價巨大,該來的還是會來,1991年,他因艾滋病去世,年45歲。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複雜和悲情貫穿了佛萊迪的一生,在他短暫的生命背後,我們該思考的不止是作品,還有才華與品行,理性與包容。

如果有機會,成蹊建議大家在KTV裡試著唱一下這首歌,你會發現它非常難唱,並不是因為高音太高或和音太多,而是無論你怎麼模仿,都無法唱出主唱的心聲和感情。能完美演繹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可能只有原唱一人吧。


"

人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其實來源於徹底的消失,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將從這個世界銷聲匿跡,想想就不寒而慄。跟普通人相比,那些特立獨行且有偉大作品傍身的藝術家們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只要他們的傳說還在,他們的作品還在,世人就不會將他們遺忘,於是,他們也沒有真正死亡。


2018年11月,一部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再現了Queen(皇后)樂隊主唱佛萊迪·摩克瑞的傳奇一生。

音樂傳記類影片的票房向來都不會太高,然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卻創造了影史奇蹟,全球狂攬9億美元,回報率超過17倍,一舉打破了該類型影片的世界最高票房記錄。

波西米亞狂想曲,英譯為Bohemian Rhapsody,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后的一首經典名曲。別看電影票房如此之高口碑如此之好,但若要論起這首歌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恐怕影片還要退讓三分。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1975年,皇后的神奇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問世,其中這首「波西米亞狂想曲」引發了大眾的瘋狂追捧,單曲不僅雄踞英國音樂排行榜榜首長達9周,還在英國之外多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封王。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熱門單曲的第一名,也是該曲。

據不完全統計,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的播放量突破了16億次,而且這一數字每天仍在被持續刷新。

一首44年前的怪異老歌,居然有著如此強大的魔力?那麼,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如何做到兼具驚喜和驚豔的呢?

網上關於這首歌的賞析和評論可謂多如牛毛,有從歌詞的神學角度探討的,也有詳細解釋多音軌合併技術的,卻很少有人談及創作動機、結構美感和內涵共鳴。

如果說「Somebody To Love」是佛萊迪的煎熬之作,那麼波西米亞狂想曲就是他的救贖之音。

想知道人在犯錯之後所有的心理變化麼?聽波西米亞狂想曲一首歌就足夠了,作品裡囊括了質疑、傾訴、審判、懺悔和放棄五種心情,而且對每一種心情的描繪都極為深刻。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英國,將同性戀視為疾病和犯罪,直到快七十年代時才勉強在法律層面做出了包容性改變,但普羅大眾依然對同性戀無法接受,尤其最為反感男同性戀者。今天的人們逐漸明白了,同性戀是先天的、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所以在談論明星的出櫃時基本都能持理性態度,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英國,這幾乎等同於犯了極刑。

在覺察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後,佛萊迪度日如年,面對著家人、隊友、女友和出櫃對象,他長期陷於糾結和鬱悶之中,既無法拒絕原始本能的召喚,又不想傷害身邊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迴歸世俗已無可能,唯有揹負著巨大的痛苦蹣跚向前。白天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夜晚他是被良心審判的“罪犯”。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在片中,進監獄之前安迪一直認為自己是冤枉的,他覺得妻子的死與他無關,但在獄中,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就是我殺了他,儘管不是我開的槍,但我的脾氣性格害她離我而去,她是因我而死。”於是,他甘願用蹲監的方式來救贖自己。

只有足夠良善的人才會去主動反思和希望救贖。

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由於矛盾心理的長期堆積而寫成的,它真切地展現了作者的無奈心境,亦渴望著救贖。據皇后的吉他手布萊恩·梅所說,曲子的旋律和創意早就在佛萊迪的腦海中徘徊了。只是沒人想到,最終它成了爆款,而且是那種幾十年不衰的聽覺盛宴。

佛萊迪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他非常擅長寫出既打動人又易於流傳的旋律。鑑於皇后之前的專輯市場反響不錯,所以到製作《A Night at the Opera》時,唱片公司給了他們絕對自由的創作權。佛萊迪當然不會浪費這次機會,事實證明,在他的主導下,皇后真的玩出了新花樣。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一般的流行音樂,始終無法跳出主歌副歌交替的套路,而且必須要做到副歌突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構是迥異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副歌,五種心情用五種曲風來推進,在看似野蠻的推進中,作品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錯亂感,散發著一股令人難以拒絕的吸引力。

無樂器伴奏的阿卡貝拉前奏,帶著宗教音樂的味道,清晰地表達出了質疑和恍惚,不想承認這是現實,想逃避迴夢境。

隨後在緩緩的鋼琴聲裡,佛萊迪以敘述的口吻展開傾訴,一個天真的孩子殺了人犯了罪,如坐鍼氈內疚不安,唱得是誰已不言自明。

接下來是最恢宏的部分,用歌劇的形式營造了大審判的場面,審判者義正言辭高高在上,被審判者平凡渺小等待判決,強烈的對比和沉重的反抗。

本以為歌劇部分就是高潮,誰知後面緊接著是洶湧的硬搖滾,磅礴的電吉他和吶喊的人聲交相輝映,在絕望中懺悔,在懺悔中逃離。

最後的尾聲部分,佛萊迪放棄了,弱小的個體怎麼可能敵過強大的世俗,自己早晚會被人們的口水淹沒。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他,看到了死亡。

能將一種曲風玩得精彩已經很難了,可波西米亞狂想曲做到了局部和整體雙完美,讓反差巨大的五部分在順暢銜接的同時還要頗具美感,這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打底。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波西米亞狂想曲,讓佛萊迪完成了救贖,同時,它也帶給了聽眾多重感受,時而震驚,時而憐憫,時而爆發,時而沉寂。這是一首複雜的歌,一首赤誠的歌,也是一首不朽的歌。

皇后樂隊的融合能力歷來為人稱道,他們喜歡不斷打破邊界向四周試探,堪稱玩mix的超級高手。齊柏林飛艇的「Stairway To Heaven」也是融合玩法,但依然遵循了由慢到快自然過渡的原則,皇后則更加瘋狂,他們用一場顛覆式的拼湊亂燉,讓波西米亞狂想曲和佛萊迪·摩克瑞名垂音史。

1985年7月13日,搖滾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演唱會LIVE AID開唱,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也親臨現場助陣。為了給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籌款,百餘名超級搖滾巨星登臺獻唱,皇后樂隊的登臺時間最長、演繹曲目最多。

望著黃昏的天際和臺下的數萬觀眾,佛萊迪坐在鋼琴前動情演繹了波西米亞狂想曲,他的那一聲“Mama”也徹底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其實他心中的苦悶根本無處訴說,1987年查出身患艾滋後,他一直沒敢告訴媽媽。

據說,在LIVE AID演唱會上,皇后登臺時,主辦方接到的電話捐款是最多的。佛萊迪用音樂拯救了無數難民的生命,然而他卻終究無法拯救自己。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在音樂世界裡完成救贖後,佛萊迪在現實世界裡也得到了釋放,他更換過好幾任同性伴侶,並且是同性戀酒吧的常客。縱情聲色,代價巨大,該來的還是會來,1991年,他因艾滋病去世,年45歲。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複雜和悲情貫穿了佛萊迪的一生,在他短暫的生命背後,我們該思考的不止是作品,還有才華與品行,理性與包容。

如果有機會,成蹊建議大家在KTV裡試著唱一下這首歌,你會發現它非常難唱,並不是因為高音太高或和音太多,而是無論你怎麼模仿,都無法唱出主唱的心聲和感情。能完美演繹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可能只有原唱一人吧。


全球播放量超16億次,在寫下這首搖滾歌劇時,作者看到了死亡


藝術領域的確有高級一說,但高級無法複製和濫用,真正的高級具有獨創性,既打破常規又極富美感和共鳴。直指人心的魔力,恆久流傳的功力,便是高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