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紅樓夢》裡不經意講出來的故事,都透漏著世間冷暖。

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呆子的故事。

他在書裡並沒有出場,只是通過平兒的嘴裡講出來。

這個石呆子家裡窮得連飯都吃不了,卻收藏著二十把扇子,上面全是古人的書畫真跡。

賈赦看上了,便讓賈璉去買。

偏偏這石呆子是個痴人,他說“我餓死凍死,一千兩銀子一把我也不賣!”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最後賈璉許諾給他五百兩銀子,而且還是先給銀子再拿扇子。

石呆子還是不賣,聲稱“要扇子,先要我的命”。

賈璉是個有原則的人,這時候已經無奈了。

但是他們家“走狗——半路途中那裡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賈雨村知道了,這點小事,怎麼能讓老爺們為難呢。

於是賈雨村訛詐這石呆子,說他拖欠官府的銀子,將他抓了起來,家產充公,作價變賣,這二十把扇子自然就以“公平合理”的價格賣到了賈赦手裡。

這個故事可真是講透了現實的邏輯。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對於賈赦這種老爺們來說,他們只要有想法,下面的人無論什麼樣的下三濫手段都能使得出來。

反正對於賈老爺們來說,你們要的只是結果,過程你們是不操心的。

甚至當賈赦把扇子捧在手裡把玩的時候,他連個真話都不想聽。

例如賈璉就說了一句:“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麼能為!”

壞了賈赦把玩扇子的興致,當即就把他按倒一通毒打。

對於賈璉來說,他是富貴人家的孩子,生活在象牙塔裡,這麼卑鄙下流的手段他當然是想不到的,即便賈雨村做到了,他也是不屑的。

不過對於他來說,他也理解不了石呆子,二十把扇子,給你五百兩銀子,你這樣的窮光蛋,怎麼就不愛銀子守著兩把破扇子呢?

要知道這是五百兩銀子。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二十九回裡劉姥姥進大觀園,她吃螃蟹宴,算了算一頓下來有二十兩銀子,驚得她直叫阿彌陀佛,說這夠莊戶人家吃一年的了。

五百兩銀子,那是普通人家二十年的花銷。

你石呆子不賣,真的是不可理喻了。

而對於石呆子來說,這扇子可能是祖上敗落後最後的榮耀,也可能是他情之所寄,這裡是有他的精神和愛意,所以他不賣。

但是他以為自己拒絕金錢,就能守住這一切?

你能擋得住這世界上擺在桌面上的規則,卻擋不住潛規則,賈雨村稍微動動手指頭,就能玩弄你於股掌之上,到頭來什麼都是人家的。

第一百零七回裡,北靜王提到這事,就說“惟有倚勢強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實的, 然系玩物,究非強索良民之物可比,石呆子自盡,亦系瘋傻所致……”這石呆子的性命果然隨著扇子丟失一起丟了。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其實賈雨村這方法叫“巧取”,這又是動官司,又是想罪名的,夠給石呆子的面子了,換做薛蟠的做法,直接把你打死,東西拿過不就得了。

薛蟠雖然也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但他開當鋪做生意,卻並不生活在象牙塔裡,他是叢林社會裡帶著王者光環長大的,他的行事規則就很簡單,想要,拿過來就是了,反抗,打死就行了——自然最後有賈雨村這樣的會給他收場。

仔細想想石呆子這個人也大有深意,一個食不果腹的人,卻珍藏著古玩字畫,他想必祖上也闊過,才有這等才情。他其實就是失去富貴加持的賈寶玉,沒有了富貴,寶玉這等生活在精神世界裡的人,在社會叢林裡是會迅速豺狼虎豹們吞食得乾乾淨淨。

這種邏輯,曹雪芹在書裡早就過了。

元妃省親的時候點過四部戲,其中一出就《豪宴》,這齣戲出自《一捧雪》說得就是嘉靖年間,嚴嵩的兒子嚴世蕃看上了莫懷古的家裡祖傳玉杯一捧雪,強行索要,莫家將奉上一個假的,但被嚴世蕃身邊的忠實狗腿子湯勤(賈雨村的角色)識破。嚴世蕃生氣,令人前到莫家去搜,莫家棄官逃走,結果走到薊州被抓。嚴世蕃命令薊州總鎮是戚繼光將莫家人就地正法。莫家僕人願意代主人而死,戚繼光將這個僕人殺了之後,將人頭送往進城。但被嚴世蕃忠犬湯勤再次認出人頭有假。於是錦衣衛出馬將戚繼光也抓了,錦衣衛指揮使陸炳為了營救戚繼光,就堅持人頭是真的,但湯勤是關鍵的汙點證人,為了說服他,陸炳發現湯勤一直垂涎莫家的小妾雪豔,於是就說服雪豔嫁給湯勤。雪豔就在洞房花燭夜刺殺了湯勤,隨後自刎。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就這麼一個故事,看完,覺得不值,不就是一個杯子,給了就是了,換取現實中的富貴與安穩不好嗎?

要知道擁有比你有權有勢的人喜歡的東西,這本書就是一種罪名。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左傳》上早就把這個道理講透了。

說得是虞叔有塊寶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沒有給他,然後,虞叔為此而感到後悔,說:“周這個地方有句諺語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於是就把寶玉獻給了虞公。

只不過他獻出去,虞公過兩天又來要他的寶劍,虞叔便不再忍讓——反抗——勝利。

這當然是理想的結局,現實中反抗,估計最好的結果就是《一捧雪》結局這樣的,雪豔拼死相抗,不過殺了一個湯勤——狗腿子而已,魚死網不破。

但即便這樣也要反抗,孔夫子說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石呆子這樣的人也算秉承了一份精神。

《紅樓夢》裡這個不經意的小故事,畫盡世俗人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