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可以用家喻戶曉來形容了,儘管正史中的楊業,沒有小說中楊繼業那麼傳奇,但作為大宋王朝湧現出來的為數不多的武將,他被賦予“楊無敵”這個綽號,還是能夠證明這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將才,所以在民間的不斷加工與傳唱中,楊老令公的本領與聲威也越來越大,儘管老樂在史書中很難考證到他跟宋太祖趙匡胤有什麼直接的瓜葛,但是在小說中,堪稱歷代最驍勇皇帝的趙匡胤,在楊繼業面前是屢戰屢敗的。比如楊令公三大趙匡胤的故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老將軍當時作為北漢軍中重要的支柱,他在面對宋太祖率領大軍御駕親征之時,先後三次打敗了宋軍,而且每次取勝的方式方法和結局都不一樣,這才讓大宋君臣對這位英雄另眼相看,一心想要收服這位威震中原的無敵戰神。

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雙方的第一次對決,當然是正面戰場上明刀明槍的對決,趙匡胤作為有名的馬上天子,他的勇武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後世的“太祖長拳”雖然未必真的是趙匡胤創造的,但也證明了他在戰場上絕不是畏刀避劍之人,所以趙匡胤在迎戰北漢軍的時候,一馬當先挑戰敵將。楊繼業一看這麼好的立功機會在眼前,當然不能放過,便親自上陣與之單挑。楊無敵和宋太祖還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二人鬥了三十多個回合,未分勝負,也都各自著急,宋太祖急的是,自己上陣是為了吸引敵軍主力,而後埋伏好的人馬,應該儘快包圍過來,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提前安排的大軍,已經被楊老令公分兵派將,各個擊破了。楊無敵著急的是,眼前的大宋皇帝真不是浪得虛名,想要用正常的招數戰勝他,估計不那麼容易,於是便想到了敗中取勝的招數——撥馬詐敗,引趙匡胤來追擊,而後再算準距離,突然猛回身,一箭射向宋太祖。

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如果換上別人,肯定躲不開楊老令公這一箭,趙匡胤其實也不行,但是他胯下寶馬,騰雲赤龍駒神駿無比,竟然張嘴咬住了這支要命的鵰翎箭,救下了主人一命,而後在潘仁美等人的捨命廝殺之下,趙匡胤才算是撿回了一條性命。在兩軍初次相逢,宋太祖品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後,也領教到了楊繼業的神勇,絕非浪得虛名,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他的手下大將,被譽為開國第一名將的曹彬,建議要夜襲北漢軍營,而且曹彬也知道楊繼業不好惹,會防備自己的偷營,於是他用計中計的方式,在偷襲北漢時,故意中埋伏,讓已經準備好的楊老令公打敗自己,並且追殺出去,這樣,在他身後的宋將王審琦就可以率領大軍,直接包圍楊繼業。到那時,他曹彬和王審琦再合併圍攻楊繼業,必然可以取勝。

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但小說中的楊繼業是何許人也?他誇張到了算無遺策的程度,甚至對曹彬的這個計謀都摸得八九不離十,於是他在預防敵人偷營時,直接命令手下將士,只吶喊,放信炮,擾亂宋軍就好,因為宋軍一定會拿出一副偷營不成,中計敗逃的架勢,離開北漢軍營,這時千萬不要追擊他們,以免中了敵人的埋伏,讓宋軍自己逃跑就好,北漢軍遠遠地跟在後面,一直虛張聲勢,嚇唬他們就好。果然,在曹彬夜襲北漢軍營後,一切如楊老令公所料,一聽到北漢有準備,立刻敗逃出大營,楊繼業隨後率兵在他們身後,遠遠觀望,直追不打,但聲勢卻製造的極大,讓埋伏在最後面的王審琦,以為北漢軍追擊了出來,直接跟曹彬的部隊展開一場大戰。這樣一來,曹彬的五千人和王審琦的一萬人自相殘殺到天亮,才看清是自己人,他們卻來不及後悔,因為楊無敵這時已經率眾追殺了上來,毫不費力地擊殺了宋軍萬餘人馬。

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這樣一來,在謀略方面,趙匡胤再次徹底敗給了文武雙全的老令公,更讓自己的損失擴大了,可是最讓他服氣的,算是他的第三次失敗,因為楊繼業不光是懂兵法,擅長攻殺,就連天文知識,都比一般人精熟,因為他通過夜觀天象,未來兩個月將陰雨不斷,於是他立刻安排士卒,上山伐木,積攢薪柴,這樣就可以保證將士們避免在陰雨季節裡,受到風寒侵襲了。更重要的是,還能讓宋軍無柴可用,無火可生,一舉兩得。果然,幾天之後,在持續數月的陰雨連天的季節裡,宋軍只能忍受著寒冷和潮溼的侵襲,本來戰事就不利,再受到如此惡劣天氣的影響,縱使宋軍又再多人馬,他們又怎麼可能有士氣作戰呢?

楊令公三打趙匡胤:一憑勇,二靠謀,三看天,殺敵數萬,威震中原

最終,憑藉著楊老令公的智勇表現,趙匡胤還是對征服北漢暫時選擇了放棄,因為面對一個既有勇,又有謀,還懂天文的敵人,自己的兵力越多,帶來的損失也越大,殺敵數萬的楊令公,早已威震中原。因此,大宋收服楊家將,只能是幾年以後的事兒了。當然,這些故事基本還都是歷史演義小說虛構出來的,甚至都有點神化楊業了。但這些看似子虛烏有的內容,卻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很多真正在歷史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學者,不都是通過這些故事,激發了他們對古代英豪的興趣,才開始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的嗎?所以,盲目地否定演義小說的歷史價值,在老樂看來,實在是沒有必要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