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莊拆遷 曹州耿餅何處覓?

楊士奇 朱元璋 明朝 牡丹晚報 2017-04-06

一紙拆遷公告,加快了老城遲暮、新城崛起的步伐,破舊不堪的房屋和泥濘顛簸的小路成為過去,出行消費便捷、配套設施完善的新住宅即將拔地而起。領取了拆遷補償後的居民,忙碌地收拾著家中的老物件,可隨著鋼鐵機器巨大的作業聲響起,老街老院隨之“終老”,讓有關老院的一切都呷在記憶裡,成為一種文字的追憶。

上一代人的蓋房壘牆,讓有院、有樹、撩貓逗狗成為這一代人童年的回憶,而這代人的拆遷改造,讓又將讓出門有網、進門有暖的現代化生活成為下一代人的城市記憶。今年,我市棚改工作持續發力,不少拆遷居民在享受城市發展紅利的同時,對自己生活居住多年的老院也是依依不捨。

菏澤開發區丹陽辦事處耿莊社區是菏澤城區東部的斑駁一隅,作為棚改項目的拆遷地塊,與其他棚戶區一樣,“消失”是它的歸宿,衚衕牆角的蜂窩煤、街頭的小飯館、樹下悠閒下棋的老人、聞名全國的“耿餅”……它也是填滿了回憶、交織著嘈雜。隨著這塊涉及土地700餘畝、居民1000餘戶的地塊,以日均簽約8萬平方米的徵收速度完成了協議簽訂,它進入了“拆遷時代”。

一紙拆遷公告,加快了老城遲暮、新城崛起的步伐,破舊不堪的房屋和泥濘顛簸的小路成為過去,出行消費便捷、配套設施完善的新住宅即將拔地而起。領取了拆遷補償後的居民,忙碌地收拾著家中的老物件,可隨著鋼鐵機器巨大的作業聲響起,老街老院隨之“終老”,讓有關老院的一切都呷在記憶裡,成為一種文字的追憶。

上一代人的蓋房壘牆,讓有院、有樹、撩貓逗狗成為這一代人童年的回憶,而這代人的拆遷改造,讓又將讓出門有網、進門有暖的現代化生活成為下一代人的城市記憶。今年,我市棚改工作持續發力,不少拆遷居民在享受城市發展紅利的同時,對自己生活居住多年的老院也是依依不捨。

菏澤開發區丹陽辦事處耿莊社區是菏澤城區東部的斑駁一隅,作為棚改項目的拆遷地塊,與其他棚戶區一樣,“消失”是它的歸宿,衚衕牆角的蜂窩煤、街頭的小飯館、樹下悠閒下棋的老人、聞名全國的“耿餅”……它也是填滿了回憶、交織著嘈雜。隨著這塊涉及土地700餘畝、居民1000餘戶的地塊,以日均簽約8萬平方米的徵收速度完成了協議簽訂,它進入了“拆遷時代”。

耿莊拆遷 曹州耿餅何處覓?

“窮家難捨”,老人不忍離去

4月5日上午,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趕到耿莊地塊,入眼盡是一篇狼藉,地面上,落葉、樹枝、碎石、玻璃、磚頭、鋼條、木塊,什麼都有,路邊的民房也已是拆得七七八八,門窗都已經拆卸,陽光穿過屋頂在客廳裡留下斑駁的影子,牆角水龍頭、牆頭的破燈籠,到處都是居民生活過的痕跡。這些與房屋主人相伴多年的“老夥計”,終躲不過“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在周圍高樓大廈的映襯下,這樣的場景讓人心裡變得空蕩。

65歲的楊士奇還在自己院子裡尋覓一些老物件,雖然他們家在三天前已經搬走,他仍然捨不得那些趁手的東西。看到記者的鏡頭,老人忙讓多拍幾組,好留下一些念想。

“我家裡祖祖輩輩都是在耿莊居住的,這裡雖然窮破,但拆了仍然不捨。現在,我們家五口人已經搬到城南租房子了。但是,這幾天,我仍然回來找一些丟掉的老東西,一個蒜臼子、一個打氣筒……捨不得啊。”楊士奇說。

“這個水龍頭流的是地下水,這口井比我孫子年齡都大”、“前街東頭的槐樹下,我們一些老頭經常打牌”、“村東頭的小飯館生意不錯”、“村子很多人家都對外出租,給很多務工人員提供住處”……跟著老人在村裡轉悠,每看到一處,楊士奇便心聲感概。

“雖然以後能回遷住上高樓,但是窮家難捨啊,很多鄰居都捨不得,這一拆遷,幾年內估計很多人都見不上面了。”楊士奇說。

耿莊拆遷 曹州耿餅何處覓?

“耿餅”恐將消失殆盡

除了對老院、老街的不捨,最讓耿莊居民眷顧的還是遠近聞名的“耿餅”。

據菏澤市耿餅協會祕書長宇中輝介紹,耿餅和牡丹、木瓜並稱為菏澤三大特產,相傳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歷史。據《菏澤縣誌》載:“柿出耿氏園者佳,曰‘耿餅’,四方爭購之。”上千年來,耿餅傳統制作工藝一直在民間世代傳承。

談到耿餅,這位在耿莊種柿樹、做耿餅數十年的老人是滿懷深情。

據他介紹,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南征北戰,相傳有一天,他被元軍追到了曹州境內的一個地方,已是人飢馬乏,黃昏時分暈倒在這個村落南頭的一片柿子林裡。一陣秋風吹過,樹上落下許多熟透的柿子。朱元璋和部下吃後頓覺精神抖擻,得以重振旗鼓。

時過境遷,朱元璋登上龍位。有一天,他和幾個文武官員議事時談到了當年曹州境內的遭遇,高興地說:“要不是吃了那些柿子,當時我還真站不起來了,又何談今天的大明江山!”經過尋訪得知當年的地方是耿莊,可隆冬季節,哪裡還有柿子,村民於是端出來親手製作的柿餅。朱元璋品嚐到了曹州耿氏獻上的柿餅,讚不絕口,色香味俱佳,遂賜名“耿餅”。

“正是因為耿餅的聞名,才有了‘出城東,進柿園,二十五里不見天’的繁茂。可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柿樹種植越來越少,2001年,我們這些不願意傳統手藝失傳的耿莊老人組建了耿餅協會,將耿餅製作延續下來。”宇中輝說。

據宇中輝介紹,目前耿莊有150餘戶居民從事耿餅製作,每年的耿餅產量能達一萬餘斤。

“經歷這次拆遷,很多柿樹都損毀了,估計不會再有哪家居民繼續製作耿餅了,很擔心耿餅就此消失。”宇中輝說。

“耿餅”恐將消失殆盡

除了對老院、老街的不捨,最讓耿莊居民眷顧的還是遠近聞名的“耿餅”。

據菏澤市耿餅協會祕書長宇中輝介紹,耿餅和牡丹、木瓜並稱為菏澤三大特產,相傳已有上千年的生產歷史。據《菏澤縣誌》載:“柿出耿氏園者佳,曰‘耿餅’,四方爭購之。”上千年來,耿餅傳統制作工藝一直在民間世代傳承。

談到耿餅,這位在耿莊種柿樹、做耿餅數十年的老人是滿懷深情。

據他介紹,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南征北戰,相傳有一天,他被元軍追到了曹州境內的一個地方,已是人飢馬乏,黃昏時分暈倒在這個村落南頭的一片柿子林裡。一陣秋風吹過,樹上落下許多熟透的柿子。朱元璋和部下吃後頓覺精神抖擻,得以重振旗鼓。

時過境遷,朱元璋登上龍位。有一天,他和幾個文武官員議事時談到了當年曹州境內的遭遇,高興地說:“要不是吃了那些柿子,當時我還真站不起來了,又何談今天的大明江山!”經過尋訪得知當年的地方是耿莊,可隆冬季節,哪裡還有柿子,村民於是端出來親手製作的柿餅。朱元璋品嚐到了曹州耿氏獻上的柿餅,讚不絕口,色香味俱佳,遂賜名“耿餅”。

“正是因為耿餅的聞名,才有了‘出城東,進柿園,二十五里不見天’的繁茂。可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柿樹種植越來越少,2001年,我們這些不願意傳統手藝失傳的耿莊老人組建了耿餅協會,將耿餅製作延續下來。”宇中輝說。

據宇中輝介紹,目前耿莊有150餘戶居民從事耿餅製作,每年的耿餅產量能達一萬餘斤。

“經歷這次拆遷,很多柿樹都損毀了,估計不會再有哪家居民繼續製作耿餅了,很擔心耿餅就此消失。”宇中輝說。

耿莊拆遷 曹州耿餅何處覓?

將柿樹與綠化結合,讓它“活”下去

“這片柿樹將近百棵,目前它們的‘歸宿’還沒定,理賠事宜還沒有談攏,很擔心被損壞。”宇中輝在耿莊前街指著一片柿樹說。“無論大小,一棵樹賠400元,其實,我們不在乎錢多少,主要擔心在拆遷過程中,有很多柿樹會被損毀,這令人十分惋惜。”

在耿莊前街西頭,記者看到了一棵高近10米的柿樹,雖然乾枯、黝黑,但樹枝上的枝丫十分稠密。據附近的居民尚東芬介紹,這棵樹是明朝時期留下來的,因為年歲比較久,主幹中空,村民用石灰將它固定,縱然如此,每年仍有上百斤的產量。

“可是,到現在還沒有人說這棵樹該怎麼處理,時間太長了,肯定不能移栽了。”尚東芬十分擔憂。

“正是害怕柿樹死掉,搬家前,我便把這二十多年來種植的柿樹全部送人了,將近40棵,現在就剩下一個歪脖子柿樹沒人要。”在宇中輝殘破的家中,他看著幾個光禿禿的樹坑和被砍下來的一些樹枝,十分傷感。

談到耿餅未來的傳承,宇中輝有一種有梗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拆遷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之路,但是拆遷應該將耿餅這種傳統文化保留下來,不能讓它就此消失。”宇中輝說。

宇中輝告訴記者,耿餅之所以味佳,和耿莊的水土有很大關聯,只有種在本地的柿樹才能做出正宗的耿餅,為此他建議希望能將柿樹與綠化結合,將柿樹作為一種景觀,代替普通的綠化樹木,從而保留耿莊的柿樹。

“拆遷以後的耿莊可能會成為高樓聳立的住宅區,小區內一般會有小型公園、景觀,完全可以開闢出二三畝地種植柿樹,雖然產量小,但是能將柿樹、耿餅傳承下去。”宇中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