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2009年楊麗坤被《南方人物週刊》列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 (丁子凌/圖)

年少喪母的小九兒沉默寡言,在昆明照顧她的二姐夫是當時的省委組織部長,沒多久被打成右派,楊麗坤十幾歲就在歌舞團嚐到了世態炎涼。她把自己埋進舞蹈和書裡,拼命練舞,到處借閱文學名著。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孤獨自閉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繹了《五朵金花》裡的女強人形象。

電影火了,先後在三四十個國家放映。女一號楊麗坤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國領獎和訪問演出也是常事。我在那幾張展板前駐足許久,彷彿在欣賞時尚雜誌上的一線女星大片,她褪去民族服裝,不施粉黛,自信的嘴角不掛一絲憂愁。

成名後她保持著難得的謙虛低調,連演電影這回事都不曾主動與家人提起。面對上千封求愛信,她說自己不想結婚想搞事業,就把信都燒了。又拒絕了長影的橄欖枝和工資連晉三級的獎勵,毅然留在歌舞團,就因為她愛跳舞。

1964年,由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民間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阿詩瑪》點名要楊麗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電影,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政治原因,這部影片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1982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而此時剛剛從地獄裡重生的楊麗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別了銀幕和舞臺。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2009年楊麗坤被《南方人物週刊》列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 (丁子凌/圖)

年少喪母的小九兒沉默寡言,在昆明照顧她的二姐夫是當時的省委組織部長,沒多久被打成右派,楊麗坤十幾歲就在歌舞團嚐到了世態炎涼。她把自己埋進舞蹈和書裡,拼命練舞,到處借閱文學名著。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孤獨自閉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繹了《五朵金花》裡的女強人形象。

電影火了,先後在三四十個國家放映。女一號楊麗坤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國領獎和訪問演出也是常事。我在那幾張展板前駐足許久,彷彿在欣賞時尚雜誌上的一線女星大片,她褪去民族服裝,不施粉黛,自信的嘴角不掛一絲憂愁。

成名後她保持著難得的謙虛低調,連演電影這回事都不曾主動與家人提起。面對上千封求愛信,她說自己不想結婚想搞事業,就把信都燒了。又拒絕了長影的橄欖枝和工資連晉三級的獎勵,毅然留在歌舞團,就因為她愛跳舞。

1964年,由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民間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阿詩瑪》點名要楊麗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電影,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政治原因,這部影片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1982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而此時剛剛從地獄裡重生的楊麗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別了銀幕和舞臺。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阿詩瑪》舊書與《五朵金花》DVD封面。 (丁子凌/圖)

我走出展廳,側坐在美人靠上透口氣。抬頭眺望,對面山間雲霧繚繞,鹽礦的大煙囪豎在正中,像一根剛剛點燃就被雨水澆滅了的老牌香菸。樓下忽然嘈雜起來,講解員引著又一撥團隊遊客走進院子。

“文革”來了,曾經最紅的大眾情人,轉眼成了最黑的“黑線人物”。生性好強的楊麗坤非但不認罪,還經常點名批評:“周總理講了《五朵金花》是好電影,假如江青同志說是毒草,她就不配做文化旗手。”一個造反派上臺打她,她反手還了一記耳光,就像電影中阿詩瑪教訓頭人熱布巴拉那樣。阿詩瑪不畏權勢,最終化作石林中永生不滅的回聲;而楊麗坤被關進禮堂陰暗的地下室,傳出陣陣淒厲的慘叫。

大姐千方百計呈給周恩來的信,救了已經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楊麗坤,她先後被送到昆明和湖南郴州的精神病院醫治。關於她的病因,《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給出另一條線索:早在“文革”迫害前,楊麗坤曾和歌舞團一位男團員相好,卻被五哥百般阻撓,強行帶走,甚至恐嚇相逼。從那時起,她就老覺得有人要害她,短暫地吃過藥,兄長之意終不可違,這段感情不了了之。

金花的倔強和阿詩瑪的剛烈刻進了二十多歲的楊麗坤骨子裡。現實中沒有白族阿鵬,也沒有彝族阿黑,只有善良勇敢的上海人唐鳳樓。兩人相識於湖南,1973年結婚,次年生下雙胞胎兒子。我盯著展板上那張婚後的黑白照片,楊麗坤的面龐看不出講解員形容的“臉色臘黃,目光呆滯”,卻明顯因長期服藥的激素作用胖了一大圈。婚後她曾輾轉於湖南、昆明、上海的精神病院,1978年得到平反,與家人定居上海。

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的生命停在了59歲。故居二樓的耳房裡掛著親友們的題詞,或長或短,讀起來都像悼詞,只有二姐題了一首王冕的《墨梅》,筆力遒勁,詩如其人:“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上海,一半回到昆明。上海的墓碑上刻著“今日上映《阿詩瑪》”,生卒年“1963.10—”。永不落幕的《阿詩瑪》每天在故居的放映室上映,與《五朵金花》滾動播放。她一生的榮辱都交錯在這兩部電影裡,連墓誌銘和遺像似乎都屬於阿詩瑪,而不是楊麗坤。

與故居前的阿詩瑪雕像告別,雨還沒停。楊麗坤的兒子在接受採訪時說,母親生前最怕下雨天,好像對面有人跟她吵架。空曠的阿詩瑪廣場,不時有人爬到舞臺上避雨,長廊裡幾位白髮老人饒有興致地打著牌。如果小九兒從未曾離開磨黑,如今是否也會有這樣的閒情?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2009年楊麗坤被《南方人物週刊》列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 (丁子凌/圖)

年少喪母的小九兒沉默寡言,在昆明照顧她的二姐夫是當時的省委組織部長,沒多久被打成右派,楊麗坤十幾歲就在歌舞團嚐到了世態炎涼。她把自己埋進舞蹈和書裡,拼命練舞,到處借閱文學名著。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孤獨自閉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繹了《五朵金花》裡的女強人形象。

電影火了,先後在三四十個國家放映。女一號楊麗坤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國領獎和訪問演出也是常事。我在那幾張展板前駐足許久,彷彿在欣賞時尚雜誌上的一線女星大片,她褪去民族服裝,不施粉黛,自信的嘴角不掛一絲憂愁。

成名後她保持著難得的謙虛低調,連演電影這回事都不曾主動與家人提起。面對上千封求愛信,她說自己不想結婚想搞事業,就把信都燒了。又拒絕了長影的橄欖枝和工資連晉三級的獎勵,毅然留在歌舞團,就因為她愛跳舞。

1964年,由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民間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阿詩瑪》點名要楊麗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電影,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政治原因,這部影片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1982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而此時剛剛從地獄裡重生的楊麗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別了銀幕和舞臺。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阿詩瑪》舊書與《五朵金花》DVD封面。 (丁子凌/圖)

我走出展廳,側坐在美人靠上透口氣。抬頭眺望,對面山間雲霧繚繞,鹽礦的大煙囪豎在正中,像一根剛剛點燃就被雨水澆滅了的老牌香菸。樓下忽然嘈雜起來,講解員引著又一撥團隊遊客走進院子。

“文革”來了,曾經最紅的大眾情人,轉眼成了最黑的“黑線人物”。生性好強的楊麗坤非但不認罪,還經常點名批評:“周總理講了《五朵金花》是好電影,假如江青同志說是毒草,她就不配做文化旗手。”一個造反派上臺打她,她反手還了一記耳光,就像電影中阿詩瑪教訓頭人熱布巴拉那樣。阿詩瑪不畏權勢,最終化作石林中永生不滅的回聲;而楊麗坤被關進禮堂陰暗的地下室,傳出陣陣淒厲的慘叫。

大姐千方百計呈給周恩來的信,救了已經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楊麗坤,她先後被送到昆明和湖南郴州的精神病院醫治。關於她的病因,《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給出另一條線索:早在“文革”迫害前,楊麗坤曾和歌舞團一位男團員相好,卻被五哥百般阻撓,強行帶走,甚至恐嚇相逼。從那時起,她就老覺得有人要害她,短暫地吃過藥,兄長之意終不可違,這段感情不了了之。

金花的倔強和阿詩瑪的剛烈刻進了二十多歲的楊麗坤骨子裡。現實中沒有白族阿鵬,也沒有彝族阿黑,只有善良勇敢的上海人唐鳳樓。兩人相識於湖南,1973年結婚,次年生下雙胞胎兒子。我盯著展板上那張婚後的黑白照片,楊麗坤的面龐看不出講解員形容的“臉色臘黃,目光呆滯”,卻明顯因長期服藥的激素作用胖了一大圈。婚後她曾輾轉於湖南、昆明、上海的精神病院,1978年得到平反,與家人定居上海。

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的生命停在了59歲。故居二樓的耳房裡掛著親友們的題詞,或長或短,讀起來都像悼詞,只有二姐題了一首王冕的《墨梅》,筆力遒勁,詩如其人:“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上海,一半回到昆明。上海的墓碑上刻著“今日上映《阿詩瑪》”,生卒年“1963.10—”。永不落幕的《阿詩瑪》每天在故居的放映室上映,與《五朵金花》滾動播放。她一生的榮辱都交錯在這兩部電影裡,連墓誌銘和遺像似乎都屬於阿詩瑪,而不是楊麗坤。

與故居前的阿詩瑪雕像告別,雨還沒停。楊麗坤的兒子在接受採訪時說,母親生前最怕下雨天,好像對面有人跟她吵架。空曠的阿詩瑪廣場,不時有人爬到舞臺上避雨,長廊裡幾位白髮老人饒有興致地打著牌。如果小九兒從未曾離開磨黑,如今是否也會有這樣的閒情?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從楊麗坤故居二樓的美人靠遠眺。 (丁子凌/圖)

雨更大了,原本蹲在大榕樹下賣野生菌子的攤販集體轉移到房簷下。我也躲進廣場邊的一家小店,點了糯米飯和涼拌菜。邊吃邊向老闆娘打聽:“附近的孔雀屏茶馬古道怎麼去啊?”“哎呀,這麼大的雨,沒有車願意跑那個土路,你要去搞什麼,去看金花多好。”冒雨尋古道確實不是個好主意,我便放棄了追問,換一個話題:“對面這棟房子新建的嗎?”“你說走馬轉角樓啊,解放前大鹽商資本家的宅子,說是要搞旅遊就重修了,一圈房間都通著呢。”

飯後圍著走馬轉角樓繞圈,明白了為何得名,卻沒有找到一扇開著的門。撐傘漫步在老街,偶有行人三兩個,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裡做著慵懶的買賣,美人靠的窗前傳來陣陣麻將聲。曾幾何時,這個彈丸小鎮每天有上百隊馬幫經過,想必是馬鈴聲、叫賣聲、行酒令聲此起彼伏。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2009年楊麗坤被《南方人物週刊》列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 (丁子凌/圖)

年少喪母的小九兒沉默寡言,在昆明照顧她的二姐夫是當時的省委組織部長,沒多久被打成右派,楊麗坤十幾歲就在歌舞團嚐到了世態炎涼。她把自己埋進舞蹈和書裡,拼命練舞,到處借閱文學名著。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孤獨自閉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繹了《五朵金花》裡的女強人形象。

電影火了,先後在三四十個國家放映。女一號楊麗坤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國領獎和訪問演出也是常事。我在那幾張展板前駐足許久,彷彿在欣賞時尚雜誌上的一線女星大片,她褪去民族服裝,不施粉黛,自信的嘴角不掛一絲憂愁。

成名後她保持著難得的謙虛低調,連演電影這回事都不曾主動與家人提起。面對上千封求愛信,她說自己不想結婚想搞事業,就把信都燒了。又拒絕了長影的橄欖枝和工資連晉三級的獎勵,毅然留在歌舞團,就因為她愛跳舞。

1964年,由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民間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阿詩瑪》點名要楊麗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電影,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政治原因,這部影片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1982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而此時剛剛從地獄裡重生的楊麗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別了銀幕和舞臺。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阿詩瑪》舊書與《五朵金花》DVD封面。 (丁子凌/圖)

我走出展廳,側坐在美人靠上透口氣。抬頭眺望,對面山間雲霧繚繞,鹽礦的大煙囪豎在正中,像一根剛剛點燃就被雨水澆滅了的老牌香菸。樓下忽然嘈雜起來,講解員引著又一撥團隊遊客走進院子。

“文革”來了,曾經最紅的大眾情人,轉眼成了最黑的“黑線人物”。生性好強的楊麗坤非但不認罪,還經常點名批評:“周總理講了《五朵金花》是好電影,假如江青同志說是毒草,她就不配做文化旗手。”一個造反派上臺打她,她反手還了一記耳光,就像電影中阿詩瑪教訓頭人熱布巴拉那樣。阿詩瑪不畏權勢,最終化作石林中永生不滅的回聲;而楊麗坤被關進禮堂陰暗的地下室,傳出陣陣淒厲的慘叫。

大姐千方百計呈給周恩來的信,救了已經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楊麗坤,她先後被送到昆明和湖南郴州的精神病院醫治。關於她的病因,《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給出另一條線索:早在“文革”迫害前,楊麗坤曾和歌舞團一位男團員相好,卻被五哥百般阻撓,強行帶走,甚至恐嚇相逼。從那時起,她就老覺得有人要害她,短暫地吃過藥,兄長之意終不可違,這段感情不了了之。

金花的倔強和阿詩瑪的剛烈刻進了二十多歲的楊麗坤骨子裡。現實中沒有白族阿鵬,也沒有彝族阿黑,只有善良勇敢的上海人唐鳳樓。兩人相識於湖南,1973年結婚,次年生下雙胞胎兒子。我盯著展板上那張婚後的黑白照片,楊麗坤的面龐看不出講解員形容的“臉色臘黃,目光呆滯”,卻明顯因長期服藥的激素作用胖了一大圈。婚後她曾輾轉於湖南、昆明、上海的精神病院,1978年得到平反,與家人定居上海。

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的生命停在了59歲。故居二樓的耳房裡掛著親友們的題詞,或長或短,讀起來都像悼詞,只有二姐題了一首王冕的《墨梅》,筆力遒勁,詩如其人:“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上海,一半回到昆明。上海的墓碑上刻著“今日上映《阿詩瑪》”,生卒年“1963.10—”。永不落幕的《阿詩瑪》每天在故居的放映室上映,與《五朵金花》滾動播放。她一生的榮辱都交錯在這兩部電影裡,連墓誌銘和遺像似乎都屬於阿詩瑪,而不是楊麗坤。

與故居前的阿詩瑪雕像告別,雨還沒停。楊麗坤的兒子在接受採訪時說,母親生前最怕下雨天,好像對面有人跟她吵架。空曠的阿詩瑪廣場,不時有人爬到舞臺上避雨,長廊裡幾位白髮老人饒有興致地打著牌。如果小九兒從未曾離開磨黑,如今是否也會有這樣的閒情?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從楊麗坤故居二樓的美人靠遠眺。 (丁子凌/圖)

雨更大了,原本蹲在大榕樹下賣野生菌子的攤販集體轉移到房簷下。我也躲進廣場邊的一家小店,點了糯米飯和涼拌菜。邊吃邊向老闆娘打聽:“附近的孔雀屏茶馬古道怎麼去啊?”“哎呀,這麼大的雨,沒有車願意跑那個土路,你要去搞什麼,去看金花多好。”冒雨尋古道確實不是個好主意,我便放棄了追問,換一個話題:“對面這棟房子新建的嗎?”“你說走馬轉角樓啊,解放前大鹽商資本家的宅子,說是要搞旅遊就重修了,一圈房間都通著呢。”

飯後圍著走馬轉角樓繞圈,明白了為何得名,卻沒有找到一扇開著的門。撐傘漫步在老街,偶有行人三兩個,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裡做著慵懶的買賣,美人靠的窗前傳來陣陣麻將聲。曾幾何時,這個彈丸小鎮每天有上百隊馬幫經過,想必是馬鈴聲、叫賣聲、行酒令聲此起彼伏。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茶馬古道上已然沉寂下來的古鎮。 (丁子凌/圖)

拐進一條巷子,遇到頭戴竹笠肩挑竹扁擔的婆婆,循著背影,見她停在垃圾車前,把兩筐堆得高高的樹葉緩緩倒了進去,大概是剛剛修剪過家裡的果樹吧。又不由想起楊麗坤,她的後半生被輕描淡寫:與丈夫和兒子相濡以沫,病情雖有緩解,卻始終沒有擺脫幻聽的糾纏。

電影裡,阿詩瑪問道:“水啊!你為什麼不往高處流呢?”那時光呢,你為什麼不能倒流啊!

唐鳳樓說他和楊麗坤之間不是愛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結合,他不照顧她誰照顧她?“假使現在倒過來活,我沒有這種勇氣。”那楊麗坤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還會讓10歲的小九兒離開家鄉嗎?會用三十年的漫長抗爭換取十年的輝煌綻放和永恆的藝術形象嗎?

"

“師傅,在鹽礦大門停一下。”

從雲南中南部寧洱縣城開往磨黑古鎮的小巴載著不多不少7個人,繞過20公里山路,駛進一片平壩,一男一女在工廠門口下了車。鹽礦的大煙囪高聳著,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磨黑採鹽可追溯到漢代,大規模開採並設立鹽政也有近300年曆史。源源不斷的鹽晶,使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小驛站逐漸聚起繁榮的鹽茶集市,至同治年初達到鼎盛。直到上世紀末,磨黑都是遠近聞名的貿易中心。鎮名即“鹽井”,傣語來的。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磨黑古鎮街景。 (丁子凌/圖)

1941年4月27日,鎮上一戶姓楊的彝族鹽商家裡誕下一女,排行第九,大家都喚她“小九兒”。小九兒5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被大姐帶去昆明。打那時起,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與故鄉小鎮失去了交集。2010年,磨黑為她重建了一座故居,“滇南鹽都”之外,又添一張“麗人故里”的名片。

她是楊麗坤,80後並不熟悉的名字,乍一聽我還以為是楊麗萍的姐妹。二人並無血緣,卻都與大理和舞蹈有著不解之緣。1958年底楊麗萍在大理出生時,文化部正在籌備國慶十週年獻禮片,以大理為背景的《五朵金花》次年開始在雲南選角。而那時剛滿18歲的楊麗坤已經在雲南省歌舞團跳了6年,她並未在團裡推薦演員之列,導演組要離開時,正好看見她擦玻璃,“就是她!”

憑那一眼,這個彝族姑娘搖身變成白族最“金”的一朵金花。楊麗坤故居特意請劍川工匠建成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二層探出磨黑典型的美人靠。故居不大,趕上一隊大理來的單位集體參觀,擠滿了白襯衫。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老街的理髮店,樓上是磨黑典型的美人靠。 (丁子凌/圖)

邁進一層正廳,掃過嶄新的匾額和對聯,目光粘在講解員手邊的一幅老照片上。“大家從楊麗坤的兄弟姐妹可以看出,她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好的,她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身材也好,淨身高有170公分……”那是一張1954年拍的合影,十二三歲的楊麗坤還沒長到一米七,眼神裡卻已透出異於手足的堅韌。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5年楊麗坤與越南訪問團合影。 (丁子凌/圖)

上到二樓,陳列室裡展有親友捐贈的獎盃和生活用品,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圖文,一圈下來,像讀了一本雜誌特刊。2009年,《南方人物週刊》評選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楊麗坤入選,並且在封面上佔據了最顯眼的位置。崔永元的《電影傳奇》也為她製作了一期“小九兒”。這些資料,一幀幀剪輯出她的戲劇人生。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2009年楊麗坤被《南方人物週刊》列為“共和國60年最美麗12人”。 (丁子凌/圖)

年少喪母的小九兒沉默寡言,在昆明照顧她的二姐夫是當時的省委組織部長,沒多久被打成右派,楊麗坤十幾歲就在歌舞團嚐到了世態炎涼。她把自己埋進舞蹈和書裡,拼命練舞,到處借閱文學名著。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孤獨自閉的小女孩,成功地演繹了《五朵金花》裡的女強人形象。

電影火了,先後在三四十個國家放映。女一號楊麗坤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出國領獎和訪問演出也是常事。我在那幾張展板前駐足許久,彷彿在欣賞時尚雜誌上的一線女星大片,她褪去民族服裝,不施粉黛,自信的嘴角不掛一絲憂愁。

成名後她保持著難得的謙虛低調,連演電影這回事都不曾主動與家人提起。面對上千封求愛信,她說自己不想結婚想搞事業,就把信都燒了。又拒絕了長影的橄欖枝和工資連晉三級的獎勵,毅然留在歌舞團,就因為她愛跳舞。

1964年,由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民間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阿詩瑪》點名要楊麗坤主演,那是她第二次演電影,也是最後一次。由於政治原因,這部影片一直被封存到1979年才得以公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1982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節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而此時剛剛從地獄裡重生的楊麗坤早已面目全非,永別了銀幕和舞臺。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阿詩瑪》舊書與《五朵金花》DVD封面。 (丁子凌/圖)

我走出展廳,側坐在美人靠上透口氣。抬頭眺望,對面山間雲霧繚繞,鹽礦的大煙囪豎在正中,像一根剛剛點燃就被雨水澆滅了的老牌香菸。樓下忽然嘈雜起來,講解員引著又一撥團隊遊客走進院子。

“文革”來了,曾經最紅的大眾情人,轉眼成了最黑的“黑線人物”。生性好強的楊麗坤非但不認罪,還經常點名批評:“周總理講了《五朵金花》是好電影,假如江青同志說是毒草,她就不配做文化旗手。”一個造反派上臺打她,她反手還了一記耳光,就像電影中阿詩瑪教訓頭人熱布巴拉那樣。阿詩瑪不畏權勢,最終化作石林中永生不滅的回聲;而楊麗坤被關進禮堂陰暗的地下室,傳出陣陣淒厲的慘叫。

大姐千方百計呈給周恩來的信,救了已經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楊麗坤,她先後被送到昆明和湖南郴州的精神病院醫治。關於她的病因,《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給出另一條線索:早在“文革”迫害前,楊麗坤曾和歌舞團一位男團員相好,卻被五哥百般阻撓,強行帶走,甚至恐嚇相逼。從那時起,她就老覺得有人要害她,短暫地吃過藥,兄長之意終不可違,這段感情不了了之。

金花的倔強和阿詩瑪的剛烈刻進了二十多歲的楊麗坤骨子裡。現實中沒有白族阿鵬,也沒有彝族阿黑,只有善良勇敢的上海人唐鳳樓。兩人相識於湖南,1973年結婚,次年生下雙胞胎兒子。我盯著展板上那張婚後的黑白照片,楊麗坤的面龐看不出講解員形容的“臉色臘黃,目光呆滯”,卻明顯因長期服藥的激素作用胖了一大圈。婚後她曾輾轉於湖南、昆明、上海的精神病院,1978年得到平反,與家人定居上海。

2000年7月21日,楊麗坤的生命停在了59歲。故居二樓的耳房裡掛著親友們的題詞,或長或短,讀起來都像悼詞,只有二姐題了一首王冕的《墨梅》,筆力遒勁,詩如其人:“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上海,一半回到昆明。上海的墓碑上刻著“今日上映《阿詩瑪》”,生卒年“1963.10—”。永不落幕的《阿詩瑪》每天在故居的放映室上映,與《五朵金花》滾動播放。她一生的榮辱都交錯在這兩部電影裡,連墓誌銘和遺像似乎都屬於阿詩瑪,而不是楊麗坤。

與故居前的阿詩瑪雕像告別,雨還沒停。楊麗坤的兒子在接受採訪時說,母親生前最怕下雨天,好像對面有人跟她吵架。空曠的阿詩瑪廣場,不時有人爬到舞臺上避雨,長廊裡幾位白髮老人饒有興致地打著牌。如果小九兒從未曾離開磨黑,如今是否也會有這樣的閒情?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從楊麗坤故居二樓的美人靠遠眺。 (丁子凌/圖)

雨更大了,原本蹲在大榕樹下賣野生菌子的攤販集體轉移到房簷下。我也躲進廣場邊的一家小店,點了糯米飯和涼拌菜。邊吃邊向老闆娘打聽:“附近的孔雀屏茶馬古道怎麼去啊?”“哎呀,這麼大的雨,沒有車願意跑那個土路,你要去搞什麼,去看金花多好。”冒雨尋古道確實不是個好主意,我便放棄了追問,換一個話題:“對面這棟房子新建的嗎?”“你說走馬轉角樓啊,解放前大鹽商資本家的宅子,說是要搞旅遊就重修了,一圈房間都通著呢。”

飯後圍著走馬轉角樓繞圈,明白了為何得名,卻沒有找到一扇開著的門。撐傘漫步在老街,偶有行人三兩個,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裡做著慵懶的買賣,美人靠的窗前傳來陣陣麻將聲。曾幾何時,這個彈丸小鎮每天有上百隊馬幫經過,想必是馬鈴聲、叫賣聲、行酒令聲此起彼伏。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茶馬古道上已然沉寂下來的古鎮。 (丁子凌/圖)

拐進一條巷子,遇到頭戴竹笠肩挑竹扁擔的婆婆,循著背影,見她停在垃圾車前,把兩筐堆得高高的樹葉緩緩倒了進去,大概是剛剛修剪過家裡的果樹吧。又不由想起楊麗坤,她的後半生被輕描淡寫:與丈夫和兒子相濡以沫,病情雖有緩解,卻始終沒有擺脫幻聽的糾纏。

電影裡,阿詩瑪問道:“水啊!你為什麼不往高處流呢?”那時光呢,你為什麼不能倒流啊!

唐鳳樓說他和楊麗坤之間不是愛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結合,他不照顧她誰照顧她?“假使現在倒過來活,我沒有這種勇氣。”那楊麗坤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還會讓10歲的小九兒離開家鄉嗎?會用三十年的漫長抗爭換取十年的輝煌綻放和永恆的藝術形象嗎?

假如小九兒楊麗坤,從未曾離開磨黑

1964年楊麗坤訪問阿爾及利亞留影,美人的永遠定格。 (丁子凌/圖)

路過幾棟破舊的老小區,陽臺上侍弄花草的老大爺當年只要從礦井偷走一塊鹽,就能讓全家吃上好幾頓肉。各地的商販帶著茶葉、蟲草、布匹等特產來換鹽,很多時候有錢都買不到。苦日子也有過,解放前鹽礦條件差,安全措施不夠,一切都靠手挑肩扛,不少人命喪礦井。鹽礦是磨黑的動脈,按照2007年的規劃,這裡本應湧出鹽冶業發展陳列館、鹽茶馬文化民俗歷史博物館、古鹽洞、大鍋鹽、現代鹽浴等新鮮血液。

一隊身穿“雲南能投”制服的鹽礦工人騎著摩托有說有笑地呼嘯而過,他們下班了,我也該走了。五點剛過,班車司機對湊夠7個回縣城的人毫不樂觀。等了十幾分鍾,一個出差模樣的小夥子闊氣地把車門一關,包了四個空位的錢。

丁子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