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

湘潭楊度,民國一奇人。

身處亂世,他師從王闓運,醉心“帝王術”,以澄清天下自許,然而在才高氣傲下,他卻看不清時代大勢,鋒芒畢露,固持己見,終於幹出悍然逆天之事,為袁世凱謀求帝制,落下一個“縱橫計不就”,慘遭通緝,輾轉蹉跎的下場。

有人評價說,楊度生錯了時代,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輔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評價說,論才能,楊度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才學都浪費在了亂世政壇上,腹中雖有帝王術,但性情終歸不圓通,直路走成了窄路,窄路走成了末路。

以成敗論英雄,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自然是黯然失色,少有光輝的;但以英雄論歷史,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卻也是有經典時刻可以品讀的——

"

湘潭楊度,民國一奇人。

身處亂世,他師從王闓運,醉心“帝王術”,以澄清天下自許,然而在才高氣傲下,他卻看不清時代大勢,鋒芒畢露,固持己見,終於幹出悍然逆天之事,為袁世凱謀求帝制,落下一個“縱橫計不就”,慘遭通緝,輾轉蹉跎的下場。

有人評價說,楊度生錯了時代,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輔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評價說,論才能,楊度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才學都浪費在了亂世政壇上,腹中雖有帝王術,但性情終歸不圓通,直路走成了窄路,窄路走成了末路。

以成敗論英雄,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自然是黯然失色,少有光輝的;但以英雄論歷史,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卻也是有經典時刻可以品讀的——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楊度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順天府舉人,但到十九歲、二十歲時,他的命運卻因為甲午科、乙未科兩次會試落第,轉入了另一條軌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船山書院一代名儒、帝王學宗師王闓運,得知少年英才落第返鄉,親自尋上楊家門來,要招楊度為學生。

將楊度招進書院後,王闓運問楊度:“我這裡有三門功課,你想側重在哪一門下功夫?”

楊度恭敬地問:“請先生明示,書院有哪三門功課?”

王闓運說:“我的三門功課,一曰功名之學,一曰詩文之學,一曰帝王之學。所謂功名之學,乃為求得科舉功名而設;所謂詩文之學,乃為塑造立言儒者而設;所謂帝王之學,就不一般了,老夫的帝王之學,以經學為基礎,以史學為主幹,以先秦諸子為枝,以魏漢詩文為葉,通孔孟之道,達孫吳之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集古往今來一切真才實學於一身,或從容取功名,廁身廟堂,獻大計以動神州,發宏論以達天聽,參知政事,輔佐君王,做一代賢相,建千秋偉業,這是一途,還有另一途,冷眼旁觀朝野上下,尋覓非常之人,出奇謀,獻妙策,乘天時,據地利,收人心,合眾力,造一番非常功業,名震寰宇,功標青史。”

聽到這一番宏論,楊度振聾發聵,從此成為王闓運帝王之學的關門弟子。

"

湘潭楊度,民國一奇人。

身處亂世,他師從王闓運,醉心“帝王術”,以澄清天下自許,然而在才高氣傲下,他卻看不清時代大勢,鋒芒畢露,固持己見,終於幹出悍然逆天之事,為袁世凱謀求帝制,落下一個“縱橫計不就”,慘遭通緝,輾轉蹉跎的下場。

有人評價說,楊度生錯了時代,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輔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評價說,論才能,楊度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才學都浪費在了亂世政壇上,腹中雖有帝王術,但性情終歸不圓通,直路走成了窄路,窄路走成了末路。

以成敗論英雄,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自然是黯然失色,少有光輝的;但以英雄論歷史,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卻也是有經典時刻可以品讀的——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楊度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順天府舉人,但到十九歲、二十歲時,他的命運卻因為甲午科、乙未科兩次會試落第,轉入了另一條軌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船山書院一代名儒、帝王學宗師王闓運,得知少年英才落第返鄉,親自尋上楊家門來,要招楊度為學生。

將楊度招進書院後,王闓運問楊度:“我這裡有三門功課,你想側重在哪一門下功夫?”

楊度恭敬地問:“請先生明示,書院有哪三門功課?”

王闓運說:“我的三門功課,一曰功名之學,一曰詩文之學,一曰帝王之學。所謂功名之學,乃為求得科舉功名而設;所謂詩文之學,乃為塑造立言儒者而設;所謂帝王之學,就不一般了,老夫的帝王之學,以經學為基礎,以史學為主幹,以先秦諸子為枝,以魏漢詩文為葉,通孔孟之道,達孫吳之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集古往今來一切真才實學於一身,或從容取功名,廁身廟堂,獻大計以動神州,發宏論以達天聽,參知政事,輔佐君王,做一代賢相,建千秋偉業,這是一途,還有另一途,冷眼旁觀朝野上下,尋覓非常之人,出奇謀,獻妙策,乘天時,據地利,收人心,合眾力,造一番非常功業,名震寰宇,功標青史。”

聽到這一番宏論,楊度振聾發聵,從此成為王闓運帝王之學的關門弟子。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然而,文弱書生廁身廟堂或者幸遇非常之人談何容易,況且楊度所處的是一個時局搖晃不已的亂世。

潛心研習三年帝王學後,楊度審時度勢地認為,若要實現造一番非常功業的抱負,當務之急,非要有變通之智不可。

恰在這時,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聲勢浩大,受此影響,楊度開始變通觀念,接觸新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楊度不顧王闓運勸阻,瞞著恩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與黃興同學。在隨後的一年時間裡,楊度與湖南留日同鄉創辦《遊學譯編》,以滔滔雄辯名聲鵲起,並得到了晚清名臣張之洞的讚賞。

光緒二十九年,楊度為籌辦《遊學譯編》經費回國,張之洞保薦他參加經濟特科進士考試,楊度一鳴驚人,初取一等第二名,也就是進士榜眼,狀元是後來北洋政府的財長、楊度的政敵樑士詒。

這本是楊度以文弱書生,進取功名,廁身廟堂,一展帝王學的絕佳機會,然而戊戌變法後的晚清朝堂卻是昏庸、偏激、荒誕的厲害。

因為慈禧極度痛恨康有為、梁啟超,有人就將樑士詒的名字說成了“樑頭康尾”,楊度受到牽連,加之又是湖南師範生,且在日本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結果兩人一起被除名,並且遭到了通緝。

錦繡前程被毀,楊度只好再赴東京,入弘文館學習。在隨後的一段時間,他和梁啟超豪情唱和,梁啟超作《少年中國說》,楊度作《湖南少年歌》,尤其那一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讓他名噪一時。

光緒三十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以帝王學為根基,鑽研各國憲政,在楊度看來,憲政之路是一條光明大道,不僅適合他自己,更適合當時的中國。

人在認定光明大道時,渾身上下是有光芒的,楊度既是如此,一年後,他被推選為留日學生會總幹事長。

隨後,楊度回國,意欲幹一件大事——將中美粵漢鐵路收回自辦。

"

湘潭楊度,民國一奇人。

身處亂世,他師從王闓運,醉心“帝王術”,以澄清天下自許,然而在才高氣傲下,他卻看不清時代大勢,鋒芒畢露,固持己見,終於幹出悍然逆天之事,為袁世凱謀求帝制,落下一個“縱橫計不就”,慘遭通緝,輾轉蹉跎的下場。

有人評價說,楊度生錯了時代,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輔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評價說,論才能,楊度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才學都浪費在了亂世政壇上,腹中雖有帝王術,但性情終歸不圓通,直路走成了窄路,窄路走成了末路。

以成敗論英雄,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自然是黯然失色,少有光輝的;但以英雄論歷史,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卻也是有經典時刻可以品讀的——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楊度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順天府舉人,但到十九歲、二十歲時,他的命運卻因為甲午科、乙未科兩次會試落第,轉入了另一條軌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船山書院一代名儒、帝王學宗師王闓運,得知少年英才落第返鄉,親自尋上楊家門來,要招楊度為學生。

將楊度招進書院後,王闓運問楊度:“我這裡有三門功課,你想側重在哪一門下功夫?”

楊度恭敬地問:“請先生明示,書院有哪三門功課?”

王闓運說:“我的三門功課,一曰功名之學,一曰詩文之學,一曰帝王之學。所謂功名之學,乃為求得科舉功名而設;所謂詩文之學,乃為塑造立言儒者而設;所謂帝王之學,就不一般了,老夫的帝王之學,以經學為基礎,以史學為主幹,以先秦諸子為枝,以魏漢詩文為葉,通孔孟之道,達孫吳之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集古往今來一切真才實學於一身,或從容取功名,廁身廟堂,獻大計以動神州,發宏論以達天聽,參知政事,輔佐君王,做一代賢相,建千秋偉業,這是一途,還有另一途,冷眼旁觀朝野上下,尋覓非常之人,出奇謀,獻妙策,乘天時,據地利,收人心,合眾力,造一番非常功業,名震寰宇,功標青史。”

聽到這一番宏論,楊度振聾發聵,從此成為王闓運帝王之學的關門弟子。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然而,文弱書生廁身廟堂或者幸遇非常之人談何容易,況且楊度所處的是一個時局搖晃不已的亂世。

潛心研習三年帝王學後,楊度審時度勢地認為,若要實現造一番非常功業的抱負,當務之急,非要有變通之智不可。

恰在這時,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聲勢浩大,受此影響,楊度開始變通觀念,接觸新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楊度不顧王闓運勸阻,瞞著恩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與黃興同學。在隨後的一年時間裡,楊度與湖南留日同鄉創辦《遊學譯編》,以滔滔雄辯名聲鵲起,並得到了晚清名臣張之洞的讚賞。

光緒二十九年,楊度為籌辦《遊學譯編》經費回國,張之洞保薦他參加經濟特科進士考試,楊度一鳴驚人,初取一等第二名,也就是進士榜眼,狀元是後來北洋政府的財長、楊度的政敵樑士詒。

這本是楊度以文弱書生,進取功名,廁身廟堂,一展帝王學的絕佳機會,然而戊戌變法後的晚清朝堂卻是昏庸、偏激、荒誕的厲害。

因為慈禧極度痛恨康有為、梁啟超,有人就將樑士詒的名字說成了“樑頭康尾”,楊度受到牽連,加之又是湖南師範生,且在日本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結果兩人一起被除名,並且遭到了通緝。

錦繡前程被毀,楊度只好再赴東京,入弘文館學習。在隨後的一段時間,他和梁啟超豪情唱和,梁啟超作《少年中國說》,楊度作《湖南少年歌》,尤其那一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讓他名噪一時。

光緒三十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以帝王學為根基,鑽研各國憲政,在楊度看來,憲政之路是一條光明大道,不僅適合他自己,更適合當時的中國。

人在認定光明大道時,渾身上下是有光芒的,楊度既是如此,一年後,他被推選為留日學生會總幹事長。

隨後,楊度回國,意欲幹一件大事——將中美粵漢鐵路收回自辦。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王闓運點撥楊度說,一個高明的策士縱橫家,要懂得兩個道理,其一關鍵時刻要學會鋒芒畢露,傲視一切,如此權貴諸侯才不敢小視,這也就是孟子“說大人則藐之”的要義;其二要懂得抓住要害,行在言前。

正是因為有了老宗師的點撥,楊度在拜見張之洞時,不僅拿出了“說大人則藐之”的氣概,更拿出了官紳籌款自辦的解決辦法。在這兩個道理的加持下,張之洞果然擺出了鼎力支持的姿態,並最終促成了粵漢鐵路收回自辦,楊度因此聲望大增。

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派鎮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為了交差,他們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以《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博得大名,清廷根據這個報告下詔準備立憲。

這是楊度距離實現雄心壯志最近的時刻。

光緒三十四年春天,袁世凱、張之洞聯名保薦楊度,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提出要調他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京堂銜。

朝廷恩准。

得知此等好消息,王闓運興奮異常,他對得意弟子說,皙子呀!老夫果然盼到了這一天,一下子就授四品京堂,此乃異數!當年左文襄(左宗棠)出仕之初,也不過五品知府銜。

的確,沒有進士功名,以舉人之名出仕既得四品官銜,楊度的仕途看上去很美,一展帝王學的抱負似乎近在咫尺。

然而,興奮之餘,對晚清官場的昏庸不識才,一生顛沛,未遇明主的王闓運卻又顯得憂心忡忡。他對楊度說,官場不易,要好生從事,即便中興時期的那些名臣,以知人著稱,其實也是名不副實。胡文忠(胡林翼)求人才而不知人才,曾文正(曾國藩)收人才而不能用人才,左文襄(左宗棠)訪人才而不能容人才,諸賢皆如此,何況其他人!

楊度問,既如此,處京師,應如何立身為好?

王闓運遂送出了那著名的官場六字心法——“多見客,少說話。

"

湘潭楊度,民國一奇人。

身處亂世,他師從王闓運,醉心“帝王術”,以澄清天下自許,然而在才高氣傲下,他卻看不清時代大勢,鋒芒畢露,固持己見,終於幹出悍然逆天之事,為袁世凱謀求帝制,落下一個“縱橫計不就”,慘遭通緝,輾轉蹉跎的下場。

有人評價說,楊度生錯了時代,天下已不可能再有他意欲輔佐的非常之人;有人評價說,論才能,楊度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才學都浪費在了亂世政壇上,腹中雖有帝王術,但性情終歸不圓通,直路走成了窄路,窄路走成了末路。

以成敗論英雄,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自然是黯然失色,少有光輝的;但以英雄論歷史,如楊度這樣的失敗者、失意者,卻也是有經典時刻可以品讀的——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楊度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順天府舉人,但到十九歲、二十歲時,他的命運卻因為甲午科、乙未科兩次會試落第,轉入了另一條軌道。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船山書院一代名儒、帝王學宗師王闓運,得知少年英才落第返鄉,親自尋上楊家門來,要招楊度為學生。

將楊度招進書院後,王闓運問楊度:“我這裡有三門功課,你想側重在哪一門下功夫?”

楊度恭敬地問:“請先生明示,書院有哪三門功課?”

王闓運說:“我的三門功課,一曰功名之學,一曰詩文之學,一曰帝王之學。所謂功名之學,乃為求得科舉功名而設;所謂詩文之學,乃為塑造立言儒者而設;所謂帝王之學,就不一般了,老夫的帝王之學,以經學為基礎,以史學為主幹,以先秦諸子為枝,以魏漢詩文為葉,通孔孟之道,達孫吳之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集古往今來一切真才實學於一身,或從容取功名,廁身廟堂,獻大計以動神州,發宏論以達天聽,參知政事,輔佐君王,做一代賢相,建千秋偉業,這是一途,還有另一途,冷眼旁觀朝野上下,尋覓非常之人,出奇謀,獻妙策,乘天時,據地利,收人心,合眾力,造一番非常功業,名震寰宇,功標青史。”

聽到這一番宏論,楊度振聾發聵,從此成為王闓運帝王之學的關門弟子。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然而,文弱書生廁身廟堂或者幸遇非常之人談何容易,況且楊度所處的是一個時局搖晃不已的亂世。

潛心研習三年帝王學後,楊度審時度勢地認為,若要實現造一番非常功業的抱負,當務之急,非要有變通之智不可。

恰在這時,譚嗣同、梁啟超等人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聲勢浩大,受此影響,楊度開始變通觀念,接觸新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楊度不顧王闓運勸阻,瞞著恩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與黃興同學。在隨後的一年時間裡,楊度與湖南留日同鄉創辦《遊學譯編》,以滔滔雄辯名聲鵲起,並得到了晚清名臣張之洞的讚賞。

光緒二十九年,楊度為籌辦《遊學譯編》經費回國,張之洞保薦他參加經濟特科進士考試,楊度一鳴驚人,初取一等第二名,也就是進士榜眼,狀元是後來北洋政府的財長、楊度的政敵樑士詒。

這本是楊度以文弱書生,進取功名,廁身廟堂,一展帝王學的絕佳機會,然而戊戌變法後的晚清朝堂卻是昏庸、偏激、荒誕的厲害。

因為慈禧極度痛恨康有為、梁啟超,有人就將樑士詒的名字說成了“樑頭康尾”,楊度受到牽連,加之又是湖南師範生,且在日本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結果兩人一起被除名,並且遭到了通緝。

錦繡前程被毀,楊度只好再赴東京,入弘文館學習。在隨後的一段時間,他和梁啟超豪情唱和,梁啟超作《少年中國說》,楊度作《湖南少年歌》,尤其那一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讓他名噪一時。

光緒三十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以帝王學為根基,鑽研各國憲政,在楊度看來,憲政之路是一條光明大道,不僅適合他自己,更適合當時的中國。

人在認定光明大道時,渾身上下是有光芒的,楊度既是如此,一年後,他被推選為留日學生會總幹事長。

隨後,楊度回國,意欲幹一件大事——將中美粵漢鐵路收回自辦。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王闓運點撥楊度說,一個高明的策士縱橫家,要懂得兩個道理,其一關鍵時刻要學會鋒芒畢露,傲視一切,如此權貴諸侯才不敢小視,這也就是孟子“說大人則藐之”的要義;其二要懂得抓住要害,行在言前。

正是因為有了老宗師的點撥,楊度在拜見張之洞時,不僅拿出了“說大人則藐之”的氣概,更拿出了官紳籌款自辦的解決辦法。在這兩個道理的加持下,張之洞果然擺出了鼎力支持的姿態,並最終促成了粵漢鐵路收回自辦,楊度因此聲望大增。

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派鎮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為了交差,他們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以《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博得大名,清廷根據這個報告下詔準備立憲。

這是楊度距離實現雄心壯志最近的時刻。

光緒三十四年春天,袁世凱、張之洞聯名保薦楊度,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提出要調他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京堂銜。

朝廷恩准。

得知此等好消息,王闓運興奮異常,他對得意弟子說,皙子呀!老夫果然盼到了這一天,一下子就授四品京堂,此乃異數!當年左文襄(左宗棠)出仕之初,也不過五品知府銜。

的確,沒有進士功名,以舉人之名出仕既得四品官銜,楊度的仕途看上去很美,一展帝王學的抱負似乎近在咫尺。

然而,興奮之餘,對晚清官場的昏庸不識才,一生顛沛,未遇明主的王闓運卻又顯得憂心忡忡。他對楊度說,官場不易,要好生從事,即便中興時期的那些名臣,以知人著稱,其實也是名不副實。胡文忠(胡林翼)求人才而不知人才,曾文正(曾國藩)收人才而不能用人才,左文襄(左宗棠)訪人才而不能容人才,諸賢皆如此,何況其他人!

楊度問,既如此,處京師,應如何立身為好?

王闓運遂送出了那著名的官場六字心法——“多見客,少說話。

奇人楊度進京前請教王闓運,官場該怎麼混?帝王學宗師送六個字

然而,細細品來,這六個字卻是一對矛盾,多見客好理解,少說話也好理解,但既要多交際見客,又要少說話就令人費解了。

畢竟沉默寡言如何能廣交官場朋友呢?

據說,王闓運沒有詳細解釋,而是給楊度舉了一個鮮活的例子:那一年曾國荃曾九帥做了兩江總督,王闓運好心去祝賀,不料曾國荃卻擺起了官架子。王闓運一氣之下,不辭而別。曾國荃覺得不妥,於是派人去追。王闓運執意不回,來人就說,先生一定不肯回江寧的話,九帥有一百兩銀子相贈。王闓運接過銀子說,謝過九帥厚贈,我送兩句詩給他,權當收條。

“試問上將功多少,且看長江水深淺。”

這兩句詩有何奧妙呢?

楊度的弟弟,同樣是晚清有才之人的楊鈞曾解讀過。他說,這兩句詩既可以看成頌揚,也可以看成譏諷。由此來理解老夫子那六字心法就通透了,少說話,是少說“有邊際”的話,少說“切好害”的話,官場交際時,其他話不但可以說,而且必須大說特說,不如此何能“高詠滿江山”?

帶著王闓運這六字心法入京之後,因為楊度成見不是大勢所趨,其在官場的建樹都被貼上了逆勢而動的醜陋標籤,但因這六字心法而生出的官場軼事卻廣為流傳。

不妨來看看最有名的一則軼事。

靠著這六字心法,楊度在京城很快與慶親王奕劻搭上了線。武昌起義爆發後,奕劻擔心皇室安危,問計於楊度。楊度不著邊際地胡亂說,南方這幫人捨身奔走四方,不過為富貴二字,只要捨得錢,這事處理起來很簡單。

奕劻問,舍多少合適?

楊度以五指示之。

沒幾天,奕劻撥出五十萬,讓楊度去上海調停。在上海,楊度介紹唐紹儀與黃興見面,從中撮合清室優待條件,併兼辦各種應酬,一共花去了十萬,剩下的四十萬則全部落入了自家的戶頭。

楊度得了這四十萬後,在天津與梁啟超爭豔,風流、風光一時無二。

時人評價說,楊度一時之荒唐,一世之荒唐也!

真乃雄奇虎頭,荒唐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