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中莊路廊(章義樓路廊),2011年列入樂清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其石樑銘文記錄的是“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已亥秋菊月吉旦”距今年己亥整240年。石柱銘文則記錄各地捐助名錄。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進而記述“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樑,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樑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意思自章義樓兩裡處(現在從中莊到東石樑約為三裡)便是與雁湖鄉西石樑瀑布遙之相對的東石樑瀑布。有歷代岸刻,洞澗有巨石凌空橫跨如石樑盤古,東石樑洞廳闊廣可容千餘人。原石樑寺建於宋慶曆二年。後經重建。另有白箬嶺下雷公廟等故事皆引人入勝。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中莊路廊(章義樓路廊),2011年列入樂清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其石樑銘文記錄的是“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已亥秋菊月吉旦”距今年己亥整240年。石柱銘文則記錄各地捐助名錄。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進而記述“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樑,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樑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意思自章義樓兩裡處(現在從中莊到東石樑約為三裡)便是與雁湖鄉西石樑瀑布遙之相對的東石樑瀑布。有歷代岸刻,洞澗有巨石凌空橫跨如石樑盤古,東石樑洞廳闊廣可容千餘人。原石樑寺建於宋慶曆二年。後經重建。另有白箬嶺下雷公廟等故事皆引人入勝。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四面環山的中莊村在阡陌之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走過路廊聆聽著潺潺溪水,夕陽下的迎客僧依舊安詳著庇佑著這方水土,笑迎八方來客。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中莊路廊(章義樓路廊),2011年列入樂清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其石樑銘文記錄的是“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已亥秋菊月吉旦”距今年己亥整240年。石柱銘文則記錄各地捐助名錄。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進而記述“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樑,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樑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意思自章義樓兩裡處(現在從中莊到東石樑約為三裡)便是與雁湖鄉西石樑瀑布遙之相對的東石樑瀑布。有歷代岸刻,洞澗有巨石凌空橫跨如石樑盤古,東石樑洞廳闊廣可容千餘人。原石樑寺建於宋慶曆二年。後經重建。另有白箬嶺下雷公廟等故事皆引人入勝。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四面環山的中莊村在阡陌之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走過路廊聆聽著潺潺溪水,夕陽下的迎客僧依舊安詳著庇佑著這方水土,笑迎八方來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一陣晚風吹過,一幅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曼妙景緻讓人不勝流連。

"

徐霞客筆下的雁蕩迎客僧

文&圖 漂哥 原創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雁蕩山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 ,正為看到此視頻的朋友祈福(小源飛俠)

“雁蕩應是名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讚。讚美石僧勤接客,客遊雁蕩樂忘返。”這首《接客僧》便是文學大家矛盾先生對雁蕩山迎客僧的最真寫照。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又名石佛巖、老僧巖,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大荊鎮中莊村內,屬於雁蕩山靈峰景區。經中央電視臺認定,為世界第一高“石僧”。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人世滄桑,歲月更迭,惟有入山口上的接客僧,千萬年來始終以永恆的寬容揮動著寬闊的袍袖,日夜在迎接著四方的賓客。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最理想地點為石佛亭。在水漲新橋頭向西南觀望,也頗為真切。好個“四面青山皆入畫,一僧無日不迎賓”。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迎客僧的由來在坊間還流傳著一傳說。話說:古時有一雲遊和尚,從峨眉山起身,雲遊至此,見雁蕩山層巒疊翠,奇峰競秀,就在飛泉寺住下。這和尚號稱子云法師,原是昆倫山管靈仙草的白鶴童子下凡。他本領非凡,一路斬妖除怪,深得人心。自從他來飛泉寺以後,天天巡山探壑,把那些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統統消滅了。朝聖的香客接連不斷。天上的玉皇大帝聽了大悅,封他為“雁蕩接客僧”。子云和尚大喜,從此,寒來暑往,終年忙忙碌碌,接待香客。某日,又有蝙蝠精來犯。它修道多年成了半仙,能施妖術,聽說子云法師除掉好友白毛老鼠精、獨臂猿怪,一直懷恨在心。於是化成一個手持木魚、口唸佛號的雲遊和尚,來找子云法師鬧事。苦戰七天七夜,蝙蝠精雙目被油浸瞎,逃回古洞只能夜裡尋些小蟲充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此時,昆倫山上的南極仙翁,發現白鶴童子不見了,屈指一算,知他下凡到人間五十年了。他駕起一朵祥雲,來到風景優美的雁蕩山。子云法師把南極仙翁迎進大雄寶殿,懇求老仙翁讓他留下迎客除怪。老仙翁笑道:“雁蕩山眾妖已除盡,我自會留僧接客,百姓可以安全進香了。仙山靈芝無人看守,你還是隨我回去吧!”子云法師升到天空,回頭看了一眼,忽見有一個高大的石頭像,已站在雁蕩山的東外谷。這石僧身披袈裟,雙手作揖,好像是在迎接遠方的來客。子云法師心裡明白:這就是老仙翁留下的接客僧啊!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道完傳說,我們翻開旅行家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宕(dang)同蕩)。他曾三次到訪雁蕩山,這是他第一次遊雁蕩山時的日記,《遊雁宕山日記》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二篇,節選原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巖,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有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其詳細記述了迎客僧,以此可以看出迎客僧是東入雁蕩山奇峰競秀的第一景。細想數百年前那日陽光正好,一位離家遠遊,足跡遍佈全國21個省市,揹負行囊,手持芒杖的“驢友”第一次踏入雁蕩山時的情景。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大荊驛便是現在的大荊鎮,而章家樓即是現在的中莊。中莊被稱為“章義樓”。章義樓,在驛頭前埔,南閣章綸從弟吳巘建,吳巘舊襲章姓故樓以名。樓房十四間,廚房五間,諭俗亭一間,義田三十畝,義山三片。章義樓段鋪有石子路,舊稱石子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古時備有器具供過往行人。丁贊,鄭善夫等有詩云。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中莊路廊(章義樓路廊),2011年列入樂清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其石樑銘文記錄的是“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已亥秋菊月吉旦”距今年己亥整240年。石柱銘文則記錄各地捐助名錄。徐霞客《遊雁宕山日記》進而記述“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樑,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樑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意思自章義樓兩裡處(現在從中莊到東石樑約為三裡)便是與雁湖鄉西石樑瀑布遙之相對的東石樑瀑布。有歷代岸刻,洞澗有巨石凌空橫跨如石樑盤古,東石樑洞廳闊廣可容千餘人。原石樑寺建於宋慶曆二年。後經重建。另有白箬嶺下雷公廟等故事皆引人入勝。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四面環山的中莊村在阡陌之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走過路廊聆聽著潺潺溪水,夕陽下的迎客僧依舊安詳著庇佑著這方水土,笑迎八方來客。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一陣晚風吹過,一幅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曼妙景緻讓人不勝流連。

徐霞客筆下迎客僧,只見聖僧雙手合十,正為看到此文的朋友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