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編者按:“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蜀山攢黛留晴雪,簝筍蕨芽縈九折”……古往今來,文學家、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手法講述自己心中的天府之國,為大好山川造像;而文化,也讓這方沃土充盈著靈魂,吸引八方來客。文化名家眼中的天府美景有著怎樣的風情?《四川日報》天府週末特別策劃了“名家眼中的四川風光”,精選了文學名篇、著名畫作及攝影作品中的四川風光,以名家視角聚焦四川風光,以人文方式呈現文旅魅力,敬請垂注。

三十多年前來成都,到過望江樓。那時來望江樓,就是為了尋訪女詩人薛濤的足跡,來憑弔一個一千多年前的美麗詩魂。薛濤是唐代女詩人中成就最高,存詩最多,生活經歷也最豐富的一位。因為她特殊的身世和經歷,古今文人中,有人尊稱她為“女校書”“女才子”,也有人稱她為“文妖”。她的詩卻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伴隨著她的悽美動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和成都這座千年古城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了一起,她是成都的精靈,是成都的魂魄,是成都興衰榮辱的見證,她遊蕩在歷史的夢魂裡,也長生在現實的喧嚷中。薛濤作為詩人的成就和影響,也許無法和草堂中的詩聖杜甫相提並論,然而一個社會下層的女子,以自己的智慧、才華和勇氣,以自己獨創一格的氣派,讓後來者衷心欽敬。在中國古代的女詩人中,除了李清照,沒有人能和薛濤比肩。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望江樓公園

如今,望江樓畔,錦江清流依然,崇麗閣,薛濤井,薛濤墓,景象如昔。望江樓公園裡多了薛濤紀念館,多了幾尊用漢白玉雕的薛濤像,現代雕塑家想象中的薛濤,表情沉靜,姿態優雅,佇立在修竹叢中,凝望著絡繹不絕的訪客,想著她永遠也無法被人破解的心事。在望江樓畔徜徉遐想,我試圖再一次尋找她留在這裡的足跡。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望江樓

望江樓公園中,薛濤井是最引人注目的景點之一。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薛濤井

薛濤井名氣很大,因為相傳這是薛濤用來取水制箋的所在。不過年代久遠,薛濤當年是否用過此井,無法考證,來這裡的人,相信這就是薛濤用過的井。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成都望江公園內薛濤像

薛濤井地處望江樓古建築群的中心。寬闊的井臺前,古木蓊鬱,寬闊的井臺為蓮花臺座,地面石板呈圓形輻射狀排列,正中為井眼,八角形石井欄高出地面尺餘,井口覆一塊圓形蓮花狀石井蓋,使人看不見井底波瀾。井邊有兩棵大樹,樹幹挺拔,綠蔭婆娑,似為女貞,看起來樹齡不長,並非古樹,是近人所栽,午後的斜陽正透過兩棵大樹的濃蔭,將斑駁迷離的光點灑落在井臺上。井臺背後,是一堵畫樑斗拱的朱牆牌坊,牌坊中嵌三塊石碑,中間為一塊紅砂石大碑,碑刻“薛濤井”三個楷書大字,字體端莊豐潤,很有風骨,落款是:“康熙甲辰三月立”,那是公元1664年,距今三百多年了。這三個大字的書寫者,是當時的成都知府冀應熊。牌坊兩邊嵌著兩塊詩碑,左邊碑上刻著清人周厚轅書寫的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右邊碑刻周厚轅的一首七絕:“萬玉珊珊鳳尾書,枳花籬近野人居。井闌月墜飄梧影,素髮飄飄雪色如。”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薛濤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成都府志》有記載:“薛濤井,舊名玉女津,在錦江南岸,水極清,石欄周環。為蜀蕃制箋處,有堂室數楹,令卒守之。每年定期命匠製紙,因為上進表疏。本朝知府冀應熊書薛濤井三字刻石。”冀應熊是一位重史尊文的官吏,他到成都當知府後,曾修繕杜甫草堂,重修漢昭烈皇帝惠陵,並題寫“漢昭烈之陵”。他為薛濤墓題字並刻石立碑,使這裡成為人們尋訪詩魂故跡的重要景點。題寫薛濤井詩碑的周厚轅,是清乾隆時期的文人,距冀應熊題寫“薛濤井”,已經一百多年。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成都望江公園內薛濤井

再往前推千百年,這裡是什麼模樣,是否有這樣的井,無人能知。明人王珙有七絕《薛濤井》:“錦箋新樣出名娃,繞郭芙蓉漾粉沙。猶有一澄香積水,漂紅深淺似桃花。”王珙寫這首詩時,冀應熊還沒有為薛濤井題字立碑,既以薛濤井為詩題,當時人們一定已稱此井為薛濤井了。清代的詩人曾經留下過一些吟詠薛濤井的詩,那是井邊有了碑石之後了。胡延,有七律《薛濤井》:“惆悵枇杷白板門,當年桃李不成村。美人黃土今千載,古渡青莎徑一痕。江水有情仍瀲灩,井泉不語自清漫。名箋染就春無痕,何必重招倩女魂。”葛峻起有七絕《薛濤井》:“十樣錦箋別樣新,風流遺蹟幾經春。只今石,埋荒草,漫向江頭吊美人。”張問陶有五律《遊薛濤井》:“風竹緣江冷,殘碑臥晚晴。秋花才女淚,春夢錦官城。古井澄千尺,名箋豔一生。烹茶談佚事,宛轉轆轤聲。”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到數百年間薛濤井邊發生的變化,人間榮辱興衰的交替,也在井邊發生。晚清時,這裡已是一派荒涼景象,石欄頹廢,殘碑倒臥,荒草叢生。在凋敝的廢墟中,人們只能在詩文和傳說中想象薛濤如何取水制箋,創造出有聲有色的絕代風華。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薛濤吟詩圖,趙蘊玉作

薛濤井畔凋敝荒涼的景象,只能在古詩中尋覓了。現在,這裡成了望江樓公園的一箇中心。站在薛濤井邊,可以環望周圍的崇麗閣、濯錦樓、吟詩樓、浣箋亭、清婉室、五雲仙館……這些建築,高高低低,形態各異,競相顯示自己的曼妙美色,組合成一幅彩色長卷,在視野中起伏疊合。眼前的這幅彩色長卷,很自然地使我聯想起薛濤箋。在這裡,如果有什麼思古之幽情,那一定和薛濤箋有關。薛濤井,是和薛濤箋連在一起的,“古井澄千尺,名箋豔一生”,有井中清泉,才有精美箋紙誕生。唐代的成都,造紙業很發達,城西浣花溪流畔有很多造紙作坊,益州黃白麻紙,是當時質地優良的上好紙張。這裡也盛產精美的蜀箋,色彩繽紛,樣式繁多。詩人韋莊有《乞彩箋歌》,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制箋的盛況:“浣花溪上如花落,綠暗紅藏人不識。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不使紅霓段段飛,一時驅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供,卓文醉後開無力。孔雀銜來向日飛,翩翩壓折黃金翼。我有歌詩一千首,磨礱山嶽羅星斗。開卷長疑雷電驚,揮毫只怕龍蛇走。班班布在時人口,滿袖松花都未有。人間無處買菸霞,須知得自神仙手。也知價重連城璧,一紙萬金猶不惜。薛濤昨夜夢中來,殷勤勸向君邊覓。”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薛濤紀念館

韋莊的詩,結尾夢見薛濤,引出了當時最負盛名的薛濤箋。薛濤不僅是詩人,也是藝術的獨創者,她製作箋紙,起初也許只是自己使用,但這種融詩、書、畫於一紙的彩箋,讓很多人愛不釋手。用薛濤箋寫信錄詩,漸漸成為當時文人的時尚。薛濤箋的名聲,不僅在成都如日中天,還傳到了首都長安,長安的文人,也能以得到薛濤箋,使用薛濤箋為風雅之事。薛濤箋曾經是文人雅士爭相追尋的風雅之物,在薛濤箋上題詩作畫,曾經是當時文人的時尚。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關於薛濤箋的文字,自唐以來,流傳甚多。

李商隱的七律《送崔珏往西川》,寫到了薛濤箋:“年少因何有旅愁,欲為東下更西遊。一條雪浪吼巫峽,千里火雲燒益州。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壚從古擅風流。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崔道融有七絕《謝朱常侍寄題剡紙》:“百幅輕明雪未融,薛家凡紙漫深紅。不應點染閒言語,留記將軍蓋世功。”元代詩人袁桷曾以《薛濤箋》為題寫詩:“蜀王宮殿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描。可是青山留不住,子規聲斷促歸朝。十樣鸞箋起薛濤,黃荃禽鳥趙昌桃。浣花舊事何人記,萬劫春風磷火高。”元代女詩人張玉孃的《錦花箋》,寫的也是薛濤箋:“薛濤詩思饒春色,十樣鸞箋五彩誇。香染桃英清入觀,影翩藤角眩生花。涓涓錦水涵秋葉,冉冉剡波漾晚霞。卻笑迴文蘇氏子,工夫空自度韶華。”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現代書法家沈尹默,也曾寫過一首和薛濤箋有關的七絕:“誰信千年百亂離,錦城絲管古今宜。薛濤箋紙桃花色,乞取明燈照寫詩。”沈尹默寫這首詩,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當時,他居留成都,國土淪喪和家人離散的慘痛現實,讓他心思不寧。然而戰亂時期的成都,人們仍然保存著傳統的雅興,沈尹默是看到了精美的薛濤箋,才引發了詩興。這首詩,也許曾被他抄寫在薛濤箋上,不知是否還在世間流傳。

趙麗宏 ‖ 望江樓畔覓詩魂

真正的“薛濤箋”究竟何等模樣,今人已難知曉。當年,用“薛濤箋”書寫詩文,是文人的時尚。以現代的說法,薛濤是當年“引領時尚”的女明星。薛濤的詩,廣為傳誦的不多,但“薛濤箋”卻一直流傳至今。有人在一副對聯中列數古人絕藝:“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筆、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薛濤的名字,赫然與屈原、杜甫、王維、司馬遷、王羲之等人並列,這也是這位女詩人的榮耀了。

(本文節選自《望江樓畔覓詩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