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
"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臺灣詩人流沙河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我羈泊經年,深有同感,每年中秋,旅途中聽到蟋蟀叫聲就會想起童年聽到的蟋蟀聲,就格外想家,格外想回故鄉看看。

故鄉中秋時很美,玉米熟了,花生熟了,紅薯熟了,高粱熟了,河岸邊、田埂上、山坡上的柿子也熟了,像紅燈籠掛在樹上……

年幼時,我喜歡去田間地頭捉蟋蟀,更多的時候捉螞蚱。螞蚱分兩種,一種是大頭螞蚱,特點是頭大、腿短、彈跳能力差,可是,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捕捉,肉少。另一種是扁頭螞蚱,腿長、跳得遠、卻飛不高,容易捕捉,肉多。螞蚱的脖頸像一個項圈,狗尾草是串起螞蚱的最好選擇。我的記憶中,父親也特別喜歡捉螞蚱,秋收回來的時候,架子車的車把上常常掛著幾串螞蚱,遠遠地看見父親回來我就跑過去接過那螞蚱。小時候,農村灶臺大多數用磚或土坯壘砌,燒柴禾,做飯時把螞蚱丟進灰燼裡,燒熟了剝開吃,記憶中,那味道好香好香,扁頭螞蚱的肚子裡的肉像蟹黃一樣,最美味。有時候,把螞蚱擇洗乾淨了,放在油鍋裡爆炒,那真是上等的佳餚。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是現代化廚房,用上了不鏽鋼掛件,整體櫥櫃、液化氣、抽油煙機等,雖然乾淨整潔,卻再也看不到那黃昏時整個村莊籠罩在裊裊炊煙裡的美麗畫面,孩子們的零食很多,早就不再燒螞蚱了,未免有些失落。

中秋節源於古代祭月習俗,形成於唐,盛行於宋,為團圓佳節。童年不明白團圓有多麼重要,卻特別喜歡中秋節,只為能吃上香甜的月餅解饞。記憶中的月餅很大,一個似乎有一斤重,只有一種甜餡,餡裡放幾顆白冰糖。吃月餅的時候,總希望運氣好些,最好口口下去都能吃到冰糖。三十多年過去了,還忘不了那吃月餅時開心的樣子,耳朵裡似乎還有那“咯嘣咯嘣”地嚼冰糖聲音。我的記憶中有兩次吃月餅經歷還很清晰。六歲時,我去村東頭的老院子,臨近中午,奶奶給了我一個大月餅,高興極了。那天,父母在村北田地裡收花生,就一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餅走了兩裡多地去找他們。路上好想吃,卻又想讓他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大月餅,而不捨得啃一口。另一次是八歲,中秋節下午母親騎自行車帶我去鎮上買月餅,走到村東頭遇到了根順叔,問我:“幹啥去啊?”“去買月餅、柿子、石榴、還有小香檳呢!”我眉飛色舞地回答。

不覺間,最後一次在故鄉過中秋節已經是十九年前的事情。那個中秋節晚上,我和母親坐在院子門口苦等父親要賬回來。

父母親是農民,父親農閒時候常在工地上做木工,補貼家用。那年,有個包工頭看父親技術精湛,勤快、實在,就讓父親替他領工。工地上的工錢按照季度發放,平時,農民工可以向包工頭預支一些生活費,包工頭很倚重父親,也常常問他需要不需要預支錢,可他總怕讓包工頭做難,常常推辭不要。不料,前不久工程結束後,包工頭卻把他和其他工人的工錢都捲走了。我們曾埋怨他:“幹嘛不把工錢全部預支掉!”他卻沉默,只悶頭幹活。

"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臺灣詩人流沙河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我羈泊經年,深有同感,每年中秋,旅途中聽到蟋蟀叫聲就會想起童年聽到的蟋蟀聲,就格外想家,格外想回故鄉看看。

故鄉中秋時很美,玉米熟了,花生熟了,紅薯熟了,高粱熟了,河岸邊、田埂上、山坡上的柿子也熟了,像紅燈籠掛在樹上……

年幼時,我喜歡去田間地頭捉蟋蟀,更多的時候捉螞蚱。螞蚱分兩種,一種是大頭螞蚱,特點是頭大、腿短、彈跳能力差,可是,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捕捉,肉少。另一種是扁頭螞蚱,腿長、跳得遠、卻飛不高,容易捕捉,肉多。螞蚱的脖頸像一個項圈,狗尾草是串起螞蚱的最好選擇。我的記憶中,父親也特別喜歡捉螞蚱,秋收回來的時候,架子車的車把上常常掛著幾串螞蚱,遠遠地看見父親回來我就跑過去接過那螞蚱。小時候,農村灶臺大多數用磚或土坯壘砌,燒柴禾,做飯時把螞蚱丟進灰燼裡,燒熟了剝開吃,記憶中,那味道好香好香,扁頭螞蚱的肚子裡的肉像蟹黃一樣,最美味。有時候,把螞蚱擇洗乾淨了,放在油鍋裡爆炒,那真是上等的佳餚。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是現代化廚房,用上了不鏽鋼掛件,整體櫥櫃、液化氣、抽油煙機等,雖然乾淨整潔,卻再也看不到那黃昏時整個村莊籠罩在裊裊炊煙裡的美麗畫面,孩子們的零食很多,早就不再燒螞蚱了,未免有些失落。

中秋節源於古代祭月習俗,形成於唐,盛行於宋,為團圓佳節。童年不明白團圓有多麼重要,卻特別喜歡中秋節,只為能吃上香甜的月餅解饞。記憶中的月餅很大,一個似乎有一斤重,只有一種甜餡,餡裡放幾顆白冰糖。吃月餅的時候,總希望運氣好些,最好口口下去都能吃到冰糖。三十多年過去了,還忘不了那吃月餅時開心的樣子,耳朵裡似乎還有那“咯嘣咯嘣”地嚼冰糖聲音。我的記憶中有兩次吃月餅經歷還很清晰。六歲時,我去村東頭的老院子,臨近中午,奶奶給了我一個大月餅,高興極了。那天,父母在村北田地裡收花生,就一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餅走了兩裡多地去找他們。路上好想吃,卻又想讓他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大月餅,而不捨得啃一口。另一次是八歲,中秋節下午母親騎自行車帶我去鎮上買月餅,走到村東頭遇到了根順叔,問我:“幹啥去啊?”“去買月餅、柿子、石榴、還有小香檳呢!”我眉飛色舞地回答。

不覺間,最後一次在故鄉過中秋節已經是十九年前的事情。那個中秋節晚上,我和母親坐在院子門口苦等父親要賬回來。

父母親是農民,父親農閒時候常在工地上做木工,補貼家用。那年,有個包工頭看父親技術精湛,勤快、實在,就讓父親替他領工。工地上的工錢按照季度發放,平時,農民工可以向包工頭預支一些生活費,包工頭很倚重父親,也常常問他需要不需要預支錢,可他總怕讓包工頭做難,常常推辭不要。不料,前不久工程結束後,包工頭卻把他和其他工人的工錢都捲走了。我們曾埋怨他:“幹嘛不把工錢全部預支掉!”他卻沉默,只悶頭幹活。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那時,我急需學費,家裡卻沒錢,也想到借錢,但借錢實在難以張口,生怕張口了別人不肯借,或者別人家也沒錢借,往後見面尷尬。左思右想好多天後,母親決定貸款。那些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姨家設點,由姨的公公和姨夫一起經營。母親說:“你姨嫁過去這麼多年,咱都沒有張口去貸過款,這次急用,先週轉一下吧。他們家給非親非故的人都放款,何況這是至親,你姨又疼你。”我也親眼見到養鴨子的人去姨家貸款的情景,那人姓吳,和我外婆家同村,論鄰里輩分他叫母親姐姐,叫姨妹妹。養殖戶因為有資產做抵押,是姨夫和他爹眼中的優質客戶,老爺子看到那人來貸款,滿臉堆笑,慌忙讓姨夫趕緊倒茶,敬菸,雖然,他爺倆都不會抽菸。父親、母親那天也在,母親還很驕傲地對這人說:“還是自己妹子家有信用社貸款方便啊!”那人連忙點頭稱是,說:“是的,姐,自從咱妹子嫁來後,更好貸款了,幫了很多忙。”母親覺得自己守信用,又是至親,還是第一次去貸款,肯定是件十拿九穩的事情。

前些天,母親讓我和父親去姨家貸款,姨看到我倆到了,慌忙去做午飯,老爺子和姨夫滿臉堆笑地迎接。父親說明了來意:“想貸三千塊錢,上學急用,儘快還你們。”他倆的笑容馬上僵硬了,嚇得目瞪口呆,正好老爺子的女婿也在,我和父親先進了屋子,聽他爺倆和女婿在院子裡大聲討論。我和父親在屋裡聽得清清楚楚:大學畢業很難找到工作,貸這麼多錢,肯定還不起。我難過極了,說:“爸,走!”父親卻低聲說:“吃完飯再走吧,不要讓你姨傷心。”過一會兒,姨夫慢吞吞地進屋,還沒吭聲,我倆就猜到了結果。果然,他支支吾吾地說:“現在國家管得嚴,不讓放款。”“唉——那就算了。”父親深深嘆息。我倆胡亂地扒了幾口飯,匆匆告辭,姨送到院子門口,剛出門,聽到姨在背後嚎啕慟哭!

那晚,我和母親等了很久,鄰居大娘來串門,問:“今天是八月十五吃月餅了嗎?”“嫂子,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我都忘了。”母親吃驚地說:“一直忙,都忘記去買月餅了,現在代銷點都關門了吧!”當時,已是深夜,代銷點早就關門了。我也突然想起來中秋節這回事,自己怎麼也忘了。我們在大門口閒聊,繼續等父親。另外一個工地還拖欠父親一些工錢,能要回來就可以少做一點難。很晚,父親才回來。母親忐忑不安地問:“錢要回來了嗎?”“沒有。”父親搖搖頭。我和母親的心彷彿一塊大石頭沉到了水底。不過,既然都沒指望了,再想其它辦法吧,畢竟天無絕人之路,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那晚,我們慢慢聊到深夜,又想到是過節,心情漸漸好點兒。多少年後,我還記得那夜雖然憂愁,夜色卻真美,月華如水流在大門外堆放的玉米、花生上。天氣微涼,靜悄悄的,只聽見陣陣蟋蟀聲!

"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臺灣詩人流沙河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我羈泊經年,深有同感,每年中秋,旅途中聽到蟋蟀叫聲就會想起童年聽到的蟋蟀聲,就格外想家,格外想回故鄉看看。

故鄉中秋時很美,玉米熟了,花生熟了,紅薯熟了,高粱熟了,河岸邊、田埂上、山坡上的柿子也熟了,像紅燈籠掛在樹上……

年幼時,我喜歡去田間地頭捉蟋蟀,更多的時候捉螞蚱。螞蚱分兩種,一種是大頭螞蚱,特點是頭大、腿短、彈跳能力差,可是,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捕捉,肉少。另一種是扁頭螞蚱,腿長、跳得遠、卻飛不高,容易捕捉,肉多。螞蚱的脖頸像一個項圈,狗尾草是串起螞蚱的最好選擇。我的記憶中,父親也特別喜歡捉螞蚱,秋收回來的時候,架子車的車把上常常掛著幾串螞蚱,遠遠地看見父親回來我就跑過去接過那螞蚱。小時候,農村灶臺大多數用磚或土坯壘砌,燒柴禾,做飯時把螞蚱丟進灰燼裡,燒熟了剝開吃,記憶中,那味道好香好香,扁頭螞蚱的肚子裡的肉像蟹黃一樣,最美味。有時候,把螞蚱擇洗乾淨了,放在油鍋裡爆炒,那真是上等的佳餚。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是現代化廚房,用上了不鏽鋼掛件,整體櫥櫃、液化氣、抽油煙機等,雖然乾淨整潔,卻再也看不到那黃昏時整個村莊籠罩在裊裊炊煙裡的美麗畫面,孩子們的零食很多,早就不再燒螞蚱了,未免有些失落。

中秋節源於古代祭月習俗,形成於唐,盛行於宋,為團圓佳節。童年不明白團圓有多麼重要,卻特別喜歡中秋節,只為能吃上香甜的月餅解饞。記憶中的月餅很大,一個似乎有一斤重,只有一種甜餡,餡裡放幾顆白冰糖。吃月餅的時候,總希望運氣好些,最好口口下去都能吃到冰糖。三十多年過去了,還忘不了那吃月餅時開心的樣子,耳朵裡似乎還有那“咯嘣咯嘣”地嚼冰糖聲音。我的記憶中有兩次吃月餅經歷還很清晰。六歲時,我去村東頭的老院子,臨近中午,奶奶給了我一個大月餅,高興極了。那天,父母在村北田地裡收花生,就一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餅走了兩裡多地去找他們。路上好想吃,卻又想讓他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大月餅,而不捨得啃一口。另一次是八歲,中秋節下午母親騎自行車帶我去鎮上買月餅,走到村東頭遇到了根順叔,問我:“幹啥去啊?”“去買月餅、柿子、石榴、還有小香檳呢!”我眉飛色舞地回答。

不覺間,最後一次在故鄉過中秋節已經是十九年前的事情。那個中秋節晚上,我和母親坐在院子門口苦等父親要賬回來。

父母親是農民,父親農閒時候常在工地上做木工,補貼家用。那年,有個包工頭看父親技術精湛,勤快、實在,就讓父親替他領工。工地上的工錢按照季度發放,平時,農民工可以向包工頭預支一些生活費,包工頭很倚重父親,也常常問他需要不需要預支錢,可他總怕讓包工頭做難,常常推辭不要。不料,前不久工程結束後,包工頭卻把他和其他工人的工錢都捲走了。我們曾埋怨他:“幹嘛不把工錢全部預支掉!”他卻沉默,只悶頭幹活。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那時,我急需學費,家裡卻沒錢,也想到借錢,但借錢實在難以張口,生怕張口了別人不肯借,或者別人家也沒錢借,往後見面尷尬。左思右想好多天後,母親決定貸款。那些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姨家設點,由姨的公公和姨夫一起經營。母親說:“你姨嫁過去這麼多年,咱都沒有張口去貸過款,這次急用,先週轉一下吧。他們家給非親非故的人都放款,何況這是至親,你姨又疼你。”我也親眼見到養鴨子的人去姨家貸款的情景,那人姓吳,和我外婆家同村,論鄰里輩分他叫母親姐姐,叫姨妹妹。養殖戶因為有資產做抵押,是姨夫和他爹眼中的優質客戶,老爺子看到那人來貸款,滿臉堆笑,慌忙讓姨夫趕緊倒茶,敬菸,雖然,他爺倆都不會抽菸。父親、母親那天也在,母親還很驕傲地對這人說:“還是自己妹子家有信用社貸款方便啊!”那人連忙點頭稱是,說:“是的,姐,自從咱妹子嫁來後,更好貸款了,幫了很多忙。”母親覺得自己守信用,又是至親,還是第一次去貸款,肯定是件十拿九穩的事情。

前些天,母親讓我和父親去姨家貸款,姨看到我倆到了,慌忙去做午飯,老爺子和姨夫滿臉堆笑地迎接。父親說明了來意:“想貸三千塊錢,上學急用,儘快還你們。”他倆的笑容馬上僵硬了,嚇得目瞪口呆,正好老爺子的女婿也在,我和父親先進了屋子,聽他爺倆和女婿在院子裡大聲討論。我和父親在屋裡聽得清清楚楚:大學畢業很難找到工作,貸這麼多錢,肯定還不起。我難過極了,說:“爸,走!”父親卻低聲說:“吃完飯再走吧,不要讓你姨傷心。”過一會兒,姨夫慢吞吞地進屋,還沒吭聲,我倆就猜到了結果。果然,他支支吾吾地說:“現在國家管得嚴,不讓放款。”“唉——那就算了。”父親深深嘆息。我倆胡亂地扒了幾口飯,匆匆告辭,姨送到院子門口,剛出門,聽到姨在背後嚎啕慟哭!

那晚,我和母親等了很久,鄰居大娘來串門,問:“今天是八月十五吃月餅了嗎?”“嫂子,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我都忘了。”母親吃驚地說:“一直忙,都忘記去買月餅了,現在代銷點都關門了吧!”當時,已是深夜,代銷點早就關門了。我也突然想起來中秋節這回事,自己怎麼也忘了。我們在大門口閒聊,繼續等父親。另外一個工地還拖欠父親一些工錢,能要回來就可以少做一點難。很晚,父親才回來。母親忐忑不安地問:“錢要回來了嗎?”“沒有。”父親搖搖頭。我和母親的心彷彿一塊大石頭沉到了水底。不過,既然都沒指望了,再想其它辦法吧,畢竟天無絕人之路,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那晚,我們慢慢聊到深夜,又想到是過節,心情漸漸好點兒。多少年後,我還記得那夜雖然憂愁,夜色卻真美,月華如水流在大門外堆放的玉米、花生上。天氣微涼,靜悄悄的,只聽見陣陣蟋蟀聲!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古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沒有常年漂泊的人是無法理解詩中濃濃的鄉愁!而我,恰巧常年浪跡天涯,對團圓更加渴望!這些年來,先去外地讀書,畢業後,又因工作的緣由,一年到頭都在出差,去過南疆北國許許多多城市。中秋節時,真想回老家看看,可是讀書時心疼路費,上班了又總是人在旅途。有時候,真想放下工作,一走了之,但又想想,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又只好摁下回家的念頭,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啊!

這些年來,我遊覽過不少風景名勝,品嚐過不少美食佳餚,也吃過花樣繁多的月餅,卻總覺得索然無味。每當臨近中秋節時,就開始懷念故鄉那草木金黃的秋天,那八月的天格外藍,是人心裡喜歡的乾淨、純粹和美好!會想起那第一次體會到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些事情經歷時固然令人痛苦,但也是一件幸事,丟掉了原來許多天真幼稚的幻想,更懂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也常常想起那個星輝斑斕的夜晚,懷念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想起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總常常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那僅僅因為吃上一塊月餅、幾個柿子、幾顆石榴都欣喜萬分的舊時光,多麼美好卻一去不復返了!還常常想起故鄉的原野,那山坡、那河流、那柿子、那莊稼、想起父親幹活回來,車把上掛的幾串螞蚱……

又將中秋,旅館外的草叢裡常常傳來蟋蟀的叫聲,心中更是升起茫茫愁緒,正如流沙河先生在《就是那一隻蟋蟀》裡所寫那樣: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記憶裡唱歌

在我的記憶裡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


"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臺灣詩人流沙河先生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我羈泊經年,深有同感,每年中秋,旅途中聽到蟋蟀叫聲就會想起童年聽到的蟋蟀聲,就格外想家,格外想回故鄉看看。

故鄉中秋時很美,玉米熟了,花生熟了,紅薯熟了,高粱熟了,河岸邊、田埂上、山坡上的柿子也熟了,像紅燈籠掛在樹上……

年幼時,我喜歡去田間地頭捉蟋蟀,更多的時候捉螞蚱。螞蚱分兩種,一種是大頭螞蚱,特點是頭大、腿短、彈跳能力差,可是,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捕捉,肉少。另一種是扁頭螞蚱,腿長、跳得遠、卻飛不高,容易捕捉,肉多。螞蚱的脖頸像一個項圈,狗尾草是串起螞蚱的最好選擇。我的記憶中,父親也特別喜歡捉螞蚱,秋收回來的時候,架子車的車把上常常掛著幾串螞蚱,遠遠地看見父親回來我就跑過去接過那螞蚱。小時候,農村灶臺大多數用磚或土坯壘砌,燒柴禾,做飯時把螞蚱丟進灰燼裡,燒熟了剝開吃,記憶中,那味道好香好香,扁頭螞蚱的肚子裡的肉像蟹黃一樣,最美味。有時候,把螞蚱擇洗乾淨了,放在油鍋裡爆炒,那真是上等的佳餚。現在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是現代化廚房,用上了不鏽鋼掛件,整體櫥櫃、液化氣、抽油煙機等,雖然乾淨整潔,卻再也看不到那黃昏時整個村莊籠罩在裊裊炊煙裡的美麗畫面,孩子們的零食很多,早就不再燒螞蚱了,未免有些失落。

中秋節源於古代祭月習俗,形成於唐,盛行於宋,為團圓佳節。童年不明白團圓有多麼重要,卻特別喜歡中秋節,只為能吃上香甜的月餅解饞。記憶中的月餅很大,一個似乎有一斤重,只有一種甜餡,餡裡放幾顆白冰糖。吃月餅的時候,總希望運氣好些,最好口口下去都能吃到冰糖。三十多年過去了,還忘不了那吃月餅時開心的樣子,耳朵裡似乎還有那“咯嘣咯嘣”地嚼冰糖聲音。我的記憶中有兩次吃月餅經歷還很清晰。六歲時,我去村東頭的老院子,臨近中午,奶奶給了我一個大月餅,高興極了。那天,父母在村北田地裡收花生,就一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月餅走了兩裡多地去找他們。路上好想吃,卻又想讓他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大月餅,而不捨得啃一口。另一次是八歲,中秋節下午母親騎自行車帶我去鎮上買月餅,走到村東頭遇到了根順叔,問我:“幹啥去啊?”“去買月餅、柿子、石榴、還有小香檳呢!”我眉飛色舞地回答。

不覺間,最後一次在故鄉過中秋節已經是十九年前的事情。那個中秋節晚上,我和母親坐在院子門口苦等父親要賬回來。

父母親是農民,父親農閒時候常在工地上做木工,補貼家用。那年,有個包工頭看父親技術精湛,勤快、實在,就讓父親替他領工。工地上的工錢按照季度發放,平時,農民工可以向包工頭預支一些生活費,包工頭很倚重父親,也常常問他需要不需要預支錢,可他總怕讓包工頭做難,常常推辭不要。不料,前不久工程結束後,包工頭卻把他和其他工人的工錢都捲走了。我們曾埋怨他:“幹嘛不把工錢全部預支掉!”他卻沉默,只悶頭幹活。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那時,我急需學費,家裡卻沒錢,也想到借錢,但借錢實在難以張口,生怕張口了別人不肯借,或者別人家也沒錢借,往後見面尷尬。左思右想好多天後,母親決定貸款。那些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姨家設點,由姨的公公和姨夫一起經營。母親說:“你姨嫁過去這麼多年,咱都沒有張口去貸過款,這次急用,先週轉一下吧。他們家給非親非故的人都放款,何況這是至親,你姨又疼你。”我也親眼見到養鴨子的人去姨家貸款的情景,那人姓吳,和我外婆家同村,論鄰里輩分他叫母親姐姐,叫姨妹妹。養殖戶因為有資產做抵押,是姨夫和他爹眼中的優質客戶,老爺子看到那人來貸款,滿臉堆笑,慌忙讓姨夫趕緊倒茶,敬菸,雖然,他爺倆都不會抽菸。父親、母親那天也在,母親還很驕傲地對這人說:“還是自己妹子家有信用社貸款方便啊!”那人連忙點頭稱是,說:“是的,姐,自從咱妹子嫁來後,更好貸款了,幫了很多忙。”母親覺得自己守信用,又是至親,還是第一次去貸款,肯定是件十拿九穩的事情。

前些天,母親讓我和父親去姨家貸款,姨看到我倆到了,慌忙去做午飯,老爺子和姨夫滿臉堆笑地迎接。父親說明了來意:“想貸三千塊錢,上學急用,儘快還你們。”他倆的笑容馬上僵硬了,嚇得目瞪口呆,正好老爺子的女婿也在,我和父親先進了屋子,聽他爺倆和女婿在院子裡大聲討論。我和父親在屋裡聽得清清楚楚:大學畢業很難找到工作,貸這麼多錢,肯定還不起。我難過極了,說:“爸,走!”父親卻低聲說:“吃完飯再走吧,不要讓你姨傷心。”過一會兒,姨夫慢吞吞地進屋,還沒吭聲,我倆就猜到了結果。果然,他支支吾吾地說:“現在國家管得嚴,不讓放款。”“唉——那就算了。”父親深深嘆息。我倆胡亂地扒了幾口飯,匆匆告辭,姨送到院子門口,剛出門,聽到姨在背後嚎啕慟哭!

那晚,我和母親等了很久,鄰居大娘來串門,問:“今天是八月十五吃月餅了嗎?”“嫂子,今天是八月十五啊?我都忘了。”母親吃驚地說:“一直忙,都忘記去買月餅了,現在代銷點都關門了吧!”當時,已是深夜,代銷點早就關門了。我也突然想起來中秋節這回事,自己怎麼也忘了。我們在大門口閒聊,繼續等父親。另外一個工地還拖欠父親一些工錢,能要回來就可以少做一點難。很晚,父親才回來。母親忐忑不安地問:“錢要回來了嗎?”“沒有。”父親搖搖頭。我和母親的心彷彿一塊大石頭沉到了水底。不過,既然都沒指望了,再想其它辦法吧,畢竟天無絕人之路,世上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那晚,我們慢慢聊到深夜,又想到是過節,心情漸漸好點兒。多少年後,我還記得那夜雖然憂愁,夜色卻真美,月華如水流在大門外堆放的玉米、花生上。天氣微涼,靜悄悄的,只聽見陣陣蟋蟀聲!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古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沒有常年漂泊的人是無法理解詩中濃濃的鄉愁!而我,恰巧常年浪跡天涯,對團圓更加渴望!這些年來,先去外地讀書,畢業後,又因工作的緣由,一年到頭都在出差,去過南疆北國許許多多城市。中秋節時,真想回老家看看,可是讀書時心疼路費,上班了又總是人在旅途。有時候,真想放下工作,一走了之,但又想想,上有老、下有小,還要還房貸,又只好摁下回家的念頭,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啊!

這些年來,我遊覽過不少風景名勝,品嚐過不少美食佳餚,也吃過花樣繁多的月餅,卻總覺得索然無味。每當臨近中秋節時,就開始懷念故鄉那草木金黃的秋天,那八月的天格外藍,是人心裡喜歡的乾淨、純粹和美好!會想起那第一次體會到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些事情經歷時固然令人痛苦,但也是一件幸事,丟掉了原來許多天真幼稚的幻想,更懂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也常常想起那個星輝斑斕的夜晚,懷念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想起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總常常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那僅僅因為吃上一塊月餅、幾個柿子、幾顆石榴都欣喜萬分的舊時光,多麼美好卻一去不復返了!還常常想起故鄉的原野,那山坡、那河流、那柿子、那莊稼、想起父親幹活回來,車把上掛的幾串螞蚱……

又將中秋,旅館外的草叢裡常常傳來蟋蟀的叫聲,心中更是升起茫茫愁緒,正如流沙河先生在《就是那一隻蟋蟀》裡所寫那樣: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你的記憶裡唱歌

在我的記憶裡唱歌

唱童年的驚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籠

想起呼燈籬落

想起月餅

想起桂花

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園飛黃葉

想起野塘剩殘荷

想起雁南飛

想起田間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媽媽喚我們回去加衣裳

想起歲月偷偷流去許多許多

......


塵外時光/白曉輝/就是那一隻蟋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