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培京劇藝術展明日長江藝術觀邸免費開展

戲曲 京劇 譚鑫培 藝術 每日江夏 每日江夏 2017-09-18

為紀念譚鑫培誕辰170週年暨譚富英誕辰110週年,江夏區將於18日在長江藝術觀邸二樓舉行“一代京劇宗師譚鑫培”大型展覽。

譚鑫培京劇藝術展明日長江藝術觀邸免費開展

譚鑫培京劇藝術展明日長江藝術觀邸免費開展

京劇的根來自江夏

該展覽以“一代京劇宗師”譚鑫培的人生經歷為主線,運用大量的照片、史料和實物,結合輔助藝術手段,全面展現譚鑫培先生的戲劇人生。其內容結合了京劇、音樂、影視、圖像、裝置等設計,為觀眾奉上一場京劇藝術化的時尚視覺盛宴。

原湖北省藝術研究所專家胡漢寧介紹,關於京劇大師譚鑫培出生地,有“黃陂、黃岡說”及“生於天津”等說法,目前大多數文獻記載為“湖北武昌大東門外沙湖譚家灣人”。他歷時十二年尋找譚鑫培出生地,最終在江夏區龍泉鄉何橋村張譚灣發現了《譚氏宗譜》,揭開了譚氏祖居地之謎:“譚家灣”應是江夏區流芳街九夫村譚左壪,此考證得到了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的認定。

京劇的唱唸所用的語音也印證了這一點。與普通話有所區別,京劇唱唸不完全用京音,而是採用湖廣音、中州韻。湖廣係指湖南、湖北。因京劇形成時期湖北籍的演員如:余三勝、譚鑫培等都是湖北人,故京劇唱唸多用湖廣音。

譚門七代濃縮一部京劇史

譚鑫培京劇藝術展明日長江藝術觀邸免費開展

從江夏走出去的譚門七代,是中國京劇史上的一個奇蹟:一門七代同工京劇老生行當,且個個都是京劇大腕。

清咸豐年間,譚門老祖譚志道為躲避戰亂進京,當時正值徽漢兩調不斷融合、京化,為京都戲迷喜愛和接受的過程,譚志道遂改唱京戲。譚志道不僅把漢調帶到北京,讓京劇中保留了讓湖北人備感親切的湖廣音,成為京劇的重要奠基人物之一,還將日後成為京劇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譚鑫培帶到了北京。

譚鑫培京劇藝術展明日長江藝術觀邸免費開展

“小叫天”譚鑫培是第二代,後被譽為“伶界大王”。譚鑫培11歲入科金奎社,集程長庚、余三勝等前輩大家之大成,文武兼擅,昆亂不擋。譚鑫培綜合當時活躍於京都舞臺上的各地方戲劇藝術,經過自己的創造,把京劇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成熟境界,創立了京劇史上第一個門派“譚派”,也創下了“天下無派不學譚”的“譚門”光輝歷史,並親手培育出楊小樓、梅蘭芳和餘叔巖三位京劇藝術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譚小培,譚家承前啟後的一代功臣;第四代譚富英,新譚派創始人,塑造的魯肅、諸葛亮等形象深入人心;第五代譚元壽,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第六代譚孝曾,北京京劇院譚派當家老生;第七代譚正巖,京劇紅梅獎獲得者,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金獎第一名。

借譚門京劇重塑武漢“戲碼頭”影響力

武漢,也曾是國內知名“戲碼頭”。上世紀中葉,京劇名角想要“紅”需闖過武漢“戲碼頭”這一關。

江夏區紙坊街譚川漢、夏海蘭夫婦都是京劇愛好者。為傳承技藝,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開始組建京劇社,發展票友;2000年,夫妻倆又利用週末時間,義務教愛好京劇的孩子學習,這一教,就是15年。

譚川漢是京劇科班出生,曾在武昌縣京劇團工作,夏海蘭現為紙坊京劇社社長。

他們的學生中,有幾個已經考上專業戲劇學校。學生張葉曦子和另外一個學生一起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附中,還拿到了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獎學金。剛剛在天津舉辦的第六屆“和平杯”京劇小票友邀請賽中,馬一格、熊慧妍獲得三等獎,夏海蘭也獲得“少兒京劇傑出貢獻獎”。

譚鑫培,名金福,小名望仲,鑫培是她的號。父親因其“五行缺金”小時體弱多病,所以名、號全部用“金”字。他初入宮廷唱戲時,呈上名單,慈禧太后不認識“鑫”字,問李蓮英:“為什麼取這麼個怪名字呢?”李說因為五行缺金的緣故。太后說:“何必要3個金呢?有一個金就夠他吃了。”因此,宮中稱他譚金培,《昇平署檔案》中也是叫譚金培。

譚鑫培技藝高,貢獻大,紅極一時。但他也很不幸,到晚年後受軍閥之害更是悲慘。他去世那年是1917年春,南方軍閥陸榮廷進京,當時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為籠絡他,辦堂會請譚鑫培演出。譚當時在病中,難以赴約。可軍閥只顧尋樂,哪管藝人死活,三番兩次派人來催,並威脅他:“不去唱就抓起來……”譚無奈下隨他們去。那晚唱《洪羊洞》,他心情悲憤不已,唱到曲中傷心處,如泣如訴,讓人淚下。回家不到一個月就與世長辭。他去世後,民間流傳兩句順口溜:“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反映群眾對他的懷念和對軍閥霸道的強烈不滿。

歡迎廣大市民和京劇愛好者前來免費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