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戲曲 百家講壇 好聲音 音樂 世偉八音盒 世偉八音盒 2017-10-15

一場綜合了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的中國民歌大會,帶你遊遍耳畔上的中國

文/盧世偉


央視歷來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每當黃金週來臨之際,總是會安排一些連場的大戲在黃金週集中播出,讓那些或主動或被動選擇窩在家裡的假期留守人士足不出戶也能樂享一週,其中最大的高招就是在這期間舉辦連續的全民參與性的賽事,譬如2001年,央視就舉辦了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我記得那一年國慶,每天晚上誰叫我也不出門,天天守著電視追看比賽,也叫一個欲罷不能。

今年,這樣的好事又來了,但這一次不是京劇,而是民歌,《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從10月1日晚七點半在央視三套正式開播,除了中秋當晚停播一期外,一直到10月9日,算是連續8天,159首歌,基本把中國的民歌唱了個遍,順帶著也把整個中國各地各民族的風土人情風光歷史全都瀏覽了個遍。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可能有人會說了,喔,又是京劇,又是民歌,那都是你們這些老傢伙們愛乾的事,姆們時尚的年輕人們只能表示無感。可如果我要說,這是一臺連播的民歌版《中國好聲音》呢?

是的,你沒看錯。從形式上來講,這次的《中國民歌大會》,其實與大家當下最熟悉的最時興的各種音樂綜藝秀並沒有多大出入,甚至還有升級。

一樣是唱功卓著的民間素人歌手參賽,一樣有專家評委點評,一樣有專家+大眾評審共同投票決定選手成績的機制,一樣引入了當下各檔這種節目最愛用的選手間連環攻擂守擂的環節,而不同的是,這次出任大眾評審的百人團成員,不像其他節目都是由基本上不需要任何門檻的普通熱心觀眾組成, 他們首先是觀眾,由100位不同年齡不同民族不同職業甚至不同國籍的電視觀眾組成,但同時也都是不折不扣的民歌愛好者,不管是來自美國的生物學博士,馬來西亞的小朋友,或是各個民族年輕的民歌傳承人,甚至是病毒科學家、律師、警察、老師、老闆娘、全職媽媽,隨便一個人都可以站起來唱上幾句不同地區的民歌,而且個個水平不低,其中有一些百人團成員還擔負著以演唱的方式為參賽選手出題的任務, 有這樣的評審團存在,其他的綜藝音樂秀節目當中,常常會出現觀眾抱怨大眾評審團不夠專業而影響了比賽公正性的事情,在這裡基本都可以避免了。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百人評審團不僅要為臺上選手打分,還要與他們一起參與答題,同時還隨時出場表演為選手出題

百人團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專業感受給選手打分,而更有意思的是,在知識問答環節,百人團的成員要和選手一起參與答題,最後看選手能擊敗多少百人團成員,而擊敗的人數則是選手該輪比賽的得分,於是,電視綜藝節目所追求的“結果不可控性”在這裡就得到了充分而意外的體現。同時,各大音樂綜藝秀所鍾愛的重編曲、重拼接的音樂形式在這個節目裡也都隨處可見,譬如河南選手周彬就巧妙的將兩首河南民歌《九蓮燈》和《編花籃》融進了一首歌裡,而我們所耳熟能詳的《鴻雁》、《康定情歌》、《沂蒙山小調》等,在這裡都聽到了風格迥異卻又非常民族民間的版本。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選手們紛紛穿上各自民族最典型的服裝,用原生原調,唱響一段段熟悉而又新鮮的旋律

但如果僅把《中國民歌大會》僅看成是一場民歌版的“好聲音”或“我是歌手”,那未免又太低看了這個節目的內涵和格局。出於一檔電視節目的本質。

它當然首先要採用當下最能符合電視觀眾收視心理的節目形態,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次的第二季《中國民歌大會》是由中央臺大型節目製作中心製作,歷時10個月籌備,19天錄製,連續8天播出,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大臺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舉辦的節目,它的立意絕不可能只滿足於做出一檔熱門綜藝節目的層面,無論是從它的大眾性、專業性、權威性還是文化性方面,它勢必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中國民歌大會》的總導演鄒為就曾表示他們為自己擬定的創作目標是——製造中國民歌景觀,要打造一檔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的景觀式節目,《人民日報》則發文將這次《中國民歌大會》的啟動列為我國的重要文化事件。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第二季《中國民歌大會》總導演鄒為

既然是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事件,其專業性與權威性以及文化普及性在這個節目中就是首當其衝的體現要素。

第二季《中國民歌大會》無論是從32位參賽選手還是100位百人團成員的音樂水平來看,都讓節目的專業性得到了勿庸置疑的保障,結合其綜藝化的節目形態,也有人稱其為綜藝版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我們也確實在節目中看到了以前青歌賽裡諸多熟悉的因素,譬如主持人董卿,以知識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文化素質考評,來自院團專家的點評講解環節等等。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董卿搭檔朱軍出任《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的主持,也是本季節目的一大亮點

但很顯然,《中國民歌大會》又不是從前的青歌賽,青年京劇大賽或者是電視舞蹈大賽那樣純競技類的選拔比賽,去掉了評委逐個亮分等劍拔弩張分分計較的職業考核性因素,而更強調作品的展示性和情感延伸意義,正因為如此,節目中不僅有選手們攻擂守擂的專業較量,還有百人團選手或為選手出題或與選手情感聯絡或純為選手作品延伸展示的各種表演,賽場上下相為呼應,有機結合,氣氛也輕鬆了許多。而比賽的結果也不像青歌賽那樣要分出個一二三名,而是通過連環的攻擂守擂最終產生一名總擂主,而這名總擂主最終由蒙古選手烏英嘎通過知識題搶答和清唱決戰兩輪比拼戰勝四期擂主阿木古愣後獲得。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連奪三期擂主的山西戲曲老師張紅麗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擅長長調的內蒙古選手烏英嘎意外擊敗四期擂主阿木古愣最終獲得總擂主稱號而另一方面,它又有別於大多數地方

雖然歌手們演唱的作品也都進行了大量有另於經典版本的改編,但這些改編都是根據作品的音樂性和民族性本質而進行的,而並沒有為了刻意討好年輕觀眾刺激收視率而任性加入有違作品本性的時髦元素,譬如電子 、嘻哈這些潮流音樂形式顯然與民歌的精神相背,就不可能出現在這檔節目當中,也正因此,作品的權威性就得到了應有的維護,這是大多數更強調綜藝化的節目所極度匱乏的。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同時,以往的青歌賽民族唱法的比賽中,雖然後來也加入了原生態民歌的專門分類,但唱主角的,基本上還是以各大院團出來的民族聲樂唱法選手唱主角的,尤其是漢族選手佔了主體,這次的《中國民歌大會》仍然還是不乏來自中國音樂學院這樣的專業院團的選手參加,但更多的是來自各個基層各個民族的選手代表,雖然參賽選手演唱的曲目大多以耳熟能詳的民族題材或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為主,但選手的唱法上卻是充分體現了各民族原生唱法的鮮明特徵和特色,譬如用蒙語演唱的《敖包相會》,藏語版的《康定情歌》,都是很多人聞所未聞的。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來自雲南的彝族漢子高洪章就在節目中為大家介紹了雲南獨有的藝術形式“跳菜”(跳著舞蹈上菜),別開生面

而百人團與選手的互動環節更是被設計成了各民族原生態民歌的風情大賞,譬如山西選手王亞蘇就與擔任百人團成員的丈夫刁敏代表作表演了以展現莜麵製作過程的武川爬山調《割莜麥》,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王亞蘇刁敏夫婦即興代表作充滿生活情趣的滿漢調《割莜麥》,令人動容

而另一位百人團成員楊淥則即興演唱了展現苗族嫁娶風俗的“呵偶” (即興演唱的酒歌),還有一位山東選手則在答題環節中隨口唱出了劉歡好漢歌的取材原曲《王大娘釘缸》,叫人忍俊不禁又腦洞大開。有數據統計,這次的《中國民歌大會》,32名選手計入參賽的曲目共64首,但8天的節目中所涉及的民歌則高達159首,這159首民歌可以說是涵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包含了40多個民族的傳統民歌及經典歌曲,真正是全景式的再現了中國的民歌盛景。

這一幕幕,坐在專家評審席上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老師和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的李鬆主任應該看的是心潮澎湃熱淚翻湧了。

2004年11月,我曾與兩位老師有過一面之緣,那時兩位作為“天籟之音――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會”的組織者曾接受過我的採訪,同時我還採訪了大批當時來參加這次演唱會的各族歌手,兩位老師為保護和力推我國原生態民間文化遺產的拳拳之心我至今仍心有慼慼,只是那個時候,尚沒有這樣一個足夠普及大眾的平臺,尚沒有這樣能讓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能到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充分有效的展示機會,有了這次的《中國民歌大會》,連當年參加表演的李懷秀的弟子如今都帶著海菜腔加入了百人團,在黃金週的中央臺黃金檔節目中為全國觀眾展示表演,兩位老師也可算是夙願終償了。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田青老師畢生都在追求如何能讓民歌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能多次感受到田青都是在為大家做答題點評時語帶哽咽心有深觸的動容,而田老師在為大家作知識問答點評時,也顯得更為投入和深入,除了這兩位,還有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王黎光院長李月紅教授,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蒙曼教授,以及曾擔任《百家講壇》主講人的王立群教授等多位音樂和民族文化的專家,在比賽之外,以民歌為索引,共同為大家開闢了一個民族文化版的“百家講壇”,他們依據每一個選手來自的地區,演唱作品的風格或內容,從中挖掘出相關音樂知識、歷史背景、風土人情、文化延展甚至人性關懷的內容,譬如在哈薩克族小夥葉爾波力唱完傳統民歌《訴》後,就為大家講述了了哈薩克族之所以對冬不拉情有獨鍾的根源,在於它能夠形象地模仿出草原上的潺潺泉水、清脆鳥鳴和歡騰的牲畜蹄聲等哈薩克族獨有的風景和風俗,而從另一首哈薩克族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中,蒙曼就為大家挖掘了“姑娘追”這一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交往的傳統活動習俗,李鬆老師則從一首陝北民歌《走西口》開始講起了山陝地區與蒙古民族之間的文化遷徙和交融,除此之外,專家團還分別對沂蒙紅色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陝北高原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原文化等深入淺出的講解,歌裡引出故事,故事延伸出文化,文化裡就挖掘出民歌深處根與魂的力量,妙趣橫生又令人醍醐貫頂,受益匪淺。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鬆

作為一臺國家級電視臺主辦的綜藝大秀,央視的大臺風範卻不僅僅只體現在挖掘、展示和普及文化內涵的立意上,也更體現在節目的包裝方面。

《中國民歌大會》在整體視覺效果的呈現上基本上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文藝中又透著文化感,整體的舞美設計,從中國傳統建築中提取了“榫卯”這個元素,一拼一搭,一上一下,構成了一個立體的背景層次與包容一體的情感空間,而舞臺的色彩設計無論是視頻色彩、虛擬色彩還是服裝道具的色彩,都會貼合這首民歌歌曲所屬的地域環境。比如說到陝北民歌,是黃河黃土;說到山西民歌,是青磚灰瓦,再加上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典型服飾裝扮,歌手、歌曲意境和舞臺融為一個整體,共同組成標誌性視覺,為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享受。甚至幾乎每個選手的表演都給配備了精心編排的舞蹈,伴舞演員基本都是至少十人心目的規模,這在任何一個音樂比賽類節目中都是極為罕見的,有朋友說,這分明就是春晚節目的配置標準啊。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選手蘇文演唱《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時,舞臺背景再現當年陝北風貌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江南選手餘玉嬋演唱《採茶舞曲》時,吳越風情躍然臺上

連續8場的《中國民歌大會》,儼然一個“耳畔上的中國”。

於是,這個黃金週,雖然足不出戶,我卻在家裡跟隨著《中國民歌大會》的歌聲,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各個民族,並沿著歌聲的索引,深入到了各民族文化的深根與廣袤之處,洞悉了歌聲的傳奇所在與傳播之道,然後也明白了,什麼樣的土地選擇什麼樣的人群,什麼樣的人群選擇什麼樣的歌聲,這些既是天命,也是人情,是我們無以迴避的規律,也是我們自然延續的命脈。如此的開懷與醒悟,當是那些擠在人群堆裡或堵在行車路上的高峰旅行所難以體會得到的。

中國民歌大會=春晚+青歌賽+百家講壇+中國好聲音=耳畔上的中國

本屆年齡最大的選手宋守蓮與百人團選手翟琪共唱《誰不說俺家鄉好》,民歌就這樣在兩代人間傳承了下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