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中“大行”念什麼?

戲曲 元朝 音樂 太行山 晉韻風華 晉韻風華 2017-08-25

山西省洪洞縣明應王廟正殿南壁的“忠都秀作場”壁畫。這幅壁畫極有價值,研究元代戲曲者常常引為例證,說明戲曲史上的若干問題。這裡我們著重要說的是壁畫的橫額。在這幅壁畫的上方題有“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字樣的橫額,“堯都”指平陽,傳說唐堯曾以此為都城,元朝初年置平陽路,治所在今臨汾;“見愛”即受到愛戴;“大行”似當讀作“太行”,指太行山,古人對太行山範域的理解,是十分寬泛的,連汾河南岸的中條山也統統劃歸太行山落域;“散樂”原指百戲表演、俳優歌舞,宋元時期也用來稱呼雜劇藝人;“忠都秀”為藝名,其中“忠都”即中都,指金代曾定為中都的蒲州(治所在今永濟縣西),稱為忠都秀當是以籍貫命名。故“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一語,意思是受到平陽府愛戴的太行山地區雜劇藝人忠都秀在這裡演出。這個橫額與近代劇場在門前掛牌一樣,起著招徠觀眾的廣告作用。由於當時平陽地區是著名的戲曲之鄉,演藝水平、欣賞水平較高,能得到這裡觀眾的愛戴誠為不易,可見忠都秀絕非泛泛之輩,以她為頭牌演員的戲班也以此為榮耀,故而在流動作場時,便將寫有“堯都見愛”的橫額高掛臺上。

一 這是以教授論文派學者認為,大行,是指太行山地區。

二 以學院派,就是各類院校講課是念為“大型”,意指大型散樂演出

三 以戲曲研究家認為這是元代大行院,即大行當的意思,行當齊全。大行首指頭牌演員

堯都見愛“大行”二字如何讀? (單選)
0
0%
音同“大型”
0
0%
音同 大行,指大行當 大行院
0
0%
太行,太行山之意

“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中“大行”念什麼?

“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字樣

雜劇壁畫

壁畫內容為民間劇團唱戲酬謝水神降雨,圖中舞臺的橫額上寫著“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忠都秀應該是當地一位戲曲名角,專家認為前排居中者就是領銜主演忠都秀,“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中的“作場”即登場作戲之意。元代雜劇藝人在演出時,要將主要演員名字寫在帳額上,懸掛在舞臺上方,這是一種慣例。之所以如此,一是為了揚名。二是以主要演員的名字相標榜,以招徠看客。

1.演出內容

畫面是演出的舞臺,靠後有大幅“臺幔”(帷幕),上有繪畫兩幅。左繪壯士一手掌劍,一手亮掌高擎,背景為雲漫青松,右方為一張牙舞爪的青龍。有的說是繪晉人周處斬蛟故事,有據明應王為水神,認為此是灌口二郎斬蛟圖。元明時有無名氏《灌口二郎斬健蛟》雜劇,而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也是流傳甚廣的故事。

關於這一壁畫演出的是雜劇的哪一部分,在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有三,即參場說、打散說、正劇說。

2.臉譜

前排的五個人,除了左起第二人之外,都是“潔面”化妝。左起第二人,畫粗黑眉,勾白眼圈。這種在面部中心畫大白斑的粉墨化妝,實為後世戲曲的丑角臉譜的主要樣式。

壁畫中後排左起第三人,塗粉紅臉,眉、眼均用黑墨作了濃重的描畫,在眉、眼之間加了一道白粉,戴著假髯。這個正面人物形象的臉譜,誇張幅度不大,但卻有點性格描寫的色彩,這是元雜劇為了塑造一系列性格豪放或粗獷的正面人物形象在化妝上的創造,打破了以往副淨那種白底黑線的基本格局,開後世戲曲臉譜的“整臉”譜式之先河。這個創造使得元雜劇的塗面化妝,具備了三種基本形式:一般正面人物的“潔面”化妝;滑稽和反面人物的“花面”化妝;性格粗放豪爽的正面人物的性格化的勾臉化妝。這比宋代兩種基本化妝形式,有了突破性發展。

3.樂隊

畫面上的人物,除左角有一揭幔窺視者不計,共十人。前排五人為化裝的劇中人。後排第三、五人為劇中人。其餘三人則為演奏鼓、笛、拍板的伴奏者。此為“鼓板”樂隊。這幅畫將化裝後的劇中人物與伴奏者繪在一起,只有前後行列之分,是因為依中國戲曲傳統,伴奏者都是在舞臺上活動。直至近代,各地方劇種的樂隊(又稱“場面”)仍置於舞臺兩側,有的樂隊人員兼做“檢場”等雜務。

4.角色

圖中忠都秀雖然穿著男裝,但從俊俏的面容與耳環來看,應該是個女性,也就是說,早在元代,我國戲曲就已經是男女同臺,而且女演員可以反串男角。

臺上十人分兩排站立,前五著戲裝,後排五人著元人常服,手執樂器或且末。有二人亦掛髯化妝,顯然也兼當角色。他們分別拿著鼓、笛、節板等樂器,前排居中者,頭戴展翅襆頭,身穿圓領寬袖紅袍,手持朝笏,這是元雜劇的“正末”,是由宋金的“末泥”演變而來。

忠都秀右邊的那演員,頭戴軟羅帽,身穿鑲邊土黃色開襟長袍,濃眉白眼,袒胸側立,雙手屈舉作勢,這是元雜劇中的“淨”角。是由原來的“副淨”演變來的,其中三人,都是“末角”,一人掛髯拱手,兩人各執長刀與素扇,或提襟欲步,或挽刀欲舞,都在靜立中顯示了欲動的舞姿。元雜劇中角色行當更為完整,“末角”就分出了“正末”、“外末”、“小末”;“旦角”分出了“正旦”、“外旦”、“小旦”、“老旦”等。所有角色的服裝、且末、化妝,都比宋雜劇,金院本精美華麗。他們的舞蹈在不斷繼承傳統歌舞,吸收雜技,武術的融匯中更為豐富多彩。這從右玉縣寶寧寺的水陸畫便可清楚地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