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梅葆玖 “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戲曲 梅葆玖 京劇 臺灣 千龍網京城傳奇 2017-05-09

臺灣,遠離北京、天津、上海——京劇的核心發展區域,而在這裡自然生長的京劇演員更是對自身要求更高。臺灣第一青衣美譽的梅派名家魏海敏曾說,京劇發展需要的是精英化,高手之間的對手戲更能擦出新的靈感。4月已過,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逝世一週年了。

拜師梅葆玖 “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魏海敏是梅葆玖的大弟子,也是許多觀眾眼中的“百變青衣”。

時光荏苒,魏海敏剛畢業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前途有點茫然,京劇在臺灣確實沒有那麼多的觀眾,整個演出市場也不算好。在臺灣京劇流派的定義並不十分清晰,在魏海敏小時候是什麼流派都唱,只要戲比較好看,就是看戲有觀眾愛看,演員就唱那個戲。

1982年,臺灣出生、學戲多年的魏海敏在香港看了一場演出,這是一場改變她舞臺命運的演出。這是改革開放後京滬兩地京劇院團第一次聯合赴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帶領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的名角們在香港新光戲院連演了半個月。“太美了,京劇原來也是可以這樣演的。”那以後,魏海敏認定志業,許願要拜梅葆玖為師。

看了演出之後非常感動,而魏海敏沒有梅葆玖老師的演出資料,就自己到處去找,那個時候有很多的錄像帶,從大陸輾轉到了臺灣,但是畫質都比較差。臺灣的京劇演員必須靠這個吸收營養,還要不斷的去看、去聽。

拜師梅葆玖 “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魏海敏與已故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

魏海敏光是看錄音錄像學習《霸王別姬》,學是學會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清楚。有一次在飯桌上,魏海敏特意向梅葆玖老師請教,然後老師馬上站起來拿起筷子舞劍。一剎那,魏海敏覺得自己好有福氣,能夠有這麼一個平易近人的老師,而且非常隨和,一點也不擺架子。1991年6月20日,魏海敏在北京前門飯店根據梨園界的傳統禮儀,拜梅葆玖為師,成為梅派傳人。

魏海敏一腦門子的就是學習、學習、學習,後來經過新戲的洗禮,對於塑造角色,塑造人物,跟自己的人生境遇也都結合在一起。在現代京劇《慾望城國》《樓蘭女》《奧瑞斯提亞》中不斷打磨,再來唱老戲的時候,魏海敏就有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去感受揣摩這個戲到底是什麼樣的心境。她認為梅蘭芳大師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他在挑選角色的時候,有意識的去挑選符合這種感覺的角色。

拜師梅葆玖 “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魏海敏在京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中扮演王熙鳳一角。

梅派藝術講究美,“在京劇生長的年代,有誰能夠像梅蘭芳這樣的美。只有我們老師這麼像梅先生的美!”魏海敏印象中的梅葆玖敦厚、隨和、善良、熱情,對很多事情好奇,是非常可愛的一位長者。梅葆玖對學生像朋友一樣,從來不會覺得是老師,一定要教給學生什麼。魏海敏也學會了慢慢訓練自己,在舞臺上越來越懂得如何的運用舞臺語言把一個角色演好。

梅葆玖總是讓學生隨意提問,“作為一個學生能夠領會到多少,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就會解答,提供所需要的一些材料。這些在我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臺灣京劇表演名家郭小莊在1979年創立“雅音小集”,開始改編傳統京劇,這成為臺灣京劇改革公認的起點,現代戲劇的理念滲透入京劇,京劇從“曲”轉向“劇”。國光劇團推出了“臺灣三部曲”——《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試圖打造臺灣的“本土化”京劇。“本土化”是臺灣京劇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拜師梅葆玖 “好像是在北京存錢到臺北去花”

▎魏海敏在舞臺上體驗曹七巧悲劇命運中的悲喜愛憎。

置身於變革的疾風驟雨中,魏海敏作為一個演員,思考的出發點還是演戲。她與吳興國合作《慾望城國》,從如何理解、塑造熬叔征夫人的角色到設計製作戲服、頭飾,方方面面都考慮周詳。1986 年,魏海敏排了很多傳統京劇和新劇,這是她作品產量最豐富的一個時期,還因此被戲稱為“全臺灣最忙的全才旦角”。

魏海敏接連排演的新戲,無論是《大鬧寧國府》裡的王熙鳳,還是中國版“美狄亞”中樓蘭女,再到張愛玲《金鎖記》裡陰暗“變態”的曹七巧,魏海敏近年來所扮演的角色,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完完全全不同於傳統京劇中“三從四德”的道德審美,而盡是些所謂的“壞女人”。為此,魏海敏還得了個“惡女達人”的綽號。

不論演什麼角色,這位臺灣第一位梅派弟子都在認真繼承“梅韻”血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