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戲曲 杜十娘 藝術 音樂 戲曲寶 2017-04-14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

小白玉霜(1922~1967)——原名李再雯,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祖籍山東,5歲隨父親從天津逃荒到北京,父母親養不起她,就把她賣給了著名評劇演員、白派創始人白玉霜做養女,後來,她隨同白玉霜演出,在藝術上又受到很深的薰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繼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風格。

藝術特色:小白玉霜音色純正,音域寬廣,她的行腔柔潤平穩,深沉流暢,演唱圓潤雋永、低迴婉轉,講究節奏的變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形成了韻味醇厚、樸素大方的演唱特色。她扮相大方,善用眼睛傳神,表演風格輕淡素雅,細膩含蓄,不浮不泛。無論是演唱技巧的運用,還是唱腔的設計安排,都能從刻畫人物出發,細膩而真切地表達人物感情,樹立好人物的音樂形象。

代表劇目:古裝戲有:《朱痕記》、《鬧嚴府》、《杜十娘》、《秦香蓮》等,革命現代戲《兄妹開荒》、《農民淚》、《九尾狐》等。

與“人”有關

“母女”——與白玉霜

“捋葉子”

十一二歲到白玉霜跟前,再雯實際上不過是個貼身侍婢。長期受評劇藝術的薰染,她愛上了評劇。按說守在白玉霜身邊,再雯學戲該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然而,她萬想不到白玉霜竟不肯傳藝。對於這一點,再雯並不怨恨白玉霜,因為她知道白玉霜當時雖然已是為劇種創立了一個新流派的評劇大家,她個人卻沒有自由,沒有歡樂,而只是養母李卞氏手裡的一棵搖錢樹,一匹永不卸套的馬,被拴在舞臺上沒日沒夜地賣命掙錢,她沒有心思也沒有餘力教戲。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與白玉霜

由於白玉霜的血汗還沒榨乾,李卞氏不願公開違拗“角兒”的意思,所以她很願意再雯學本事,卻不正面支持。這樣一來,再雯被逼得明學不成,只能暗偷,靠看戲“捋葉子”。

“開坯子”

後來,還是一位心地後道的老藝人怕再雯沒人指點學走了樣子,將來不好收拾。於是冒著得罪“角兒”的風險,主動出來給再雯“開坯子”,這個人就是老藝人李文祉,藝名珍珠花。再雯一見有人肯教她,恨不得一下把白玉霜的活兒一古腦兒學到手,但是珍珠花卻只教她一些裡子(配角)活兒,讓她學唱諸如《珍珠衫》裡平氏或《桃花庵》裡竇氏的唱段。珍珠花是李家班的老人,對白玉霜和李卞氏的為人十分了解,對李家班乃至整個評劇行裡七拐八歪的圈圈套套看得很透。他是為了避免白玉霜懷疑再雯與她爭臺,不得已才這樣安排。再雯慢慢也悟出了其中的奧祕,“繞路學藝”。這事也逐漸得到白玉霜的認可。

“頂坑兒”

再雯成名不同於一般名角,她不是一步步闖出來的,而是臨時“抓”出來的。那時1937年初的春節,正在上海紅得發紫的白玉霜突然逃婚出走,戲班困在上海。戲班子有人出主意,讓在掛牌的白玉霜仨字前頭加上小字,藉著白玉霜的仙氣推出個小白玉霜來挑大樑。為了擺脫困境,李卞氏硬抓再雯給白玉霜“頂坑兒”,站到舞臺中間,挑樑唱起了主角。不知內情的人哪裡知道,就在報紙上登出大字廣告,滿街海報亮出了小白玉霜旗號的時候,再雯才只會《馬寡婦開店》、《玉堂春》兩處大戲和《王少安趕船》裡“投鐲追舟”一折戲。因此她幾乎是豁出命來學戲演戲。沒想到小白玉霜這次“鑽鍋”(舊戲班裡把臨時學戲趕場應急的叫鑽鍋)還真成功了,小白玉霜的藝名就從此叫出來了。

《回憶母親白玉霜》——李再雯

白玉霜是1942年陰曆六月二十九日死在天津的,患子宮癌,兩次入北平德國醫院烤電,終於不治。臨死前不久,她還在上演《閨房勸婿》,是因禁演《紡棉花》而修改的一齣戲。演戲下來,因癌破汙水一直流到腿上。據和她同臺演出的李義芬、花小仙夫婦說,來戲院演出時都是由別人攙她下車,愁眉苦臉地上裝;但是一到出臺,她又是精神抖擻,該是唱、該是笑、該是哭,她又深入劇中人的化境了。我見報回家奔喪,只有同行同團的演員們給她送殯。在戲曲舞臺上勞累了20多年的白玉霜就這樣與觀眾、同行和我們家人永別了。姥姥於1960年才病故。她活著的時候,總和家裡人惋惜地說:假如玉霜活到解放後,她該多麼歡喜……

“姐妹”——與新鳳霞

共用行頭

小白玉霜出道較早,1937年年僅15歲就在天津代替養母白玉霜挑班並開始走紅,但她在同齡演員中卻從不擺架子,一直關照著比她小七歲的後起之秀新鳳霞。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和新鳳霞

當時新鳳霞家庭較為貧困,剛加入戲班時,雖然從師傅小五珠處學了不少戲,也顯露出藝術天賦,但卻無力購置行頭。而當時戲班是不為女演員準備行頭的,完全得自備。為此新鳳霞終日愁鎖眉尖。小白玉霜就主動把自己的行頭和頭飾借給她用,有很長一段時間,新鳳霞就是穿著小白玉霜的行頭演戲,這在人情淡漠、“同行是冤家”的舊時代,有此義舉也是頗為不易的。

把場提攜

1943年3月,新鳳霞在河東天寶戲院首演白派代表劇目《瀟湘夜雨》,小白玉霜與她並不在一個戲班,唯恐新鳳霞演出不熟練,便專程從南市慶雲戲院趕往河東給新鳳霞把場,使新鳳霞的演出獲得了很大成功。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和新鳳霞

此後,她們還多次一起參加全市性的主演大合作義務戲,小白玉霜總是為新鳳霞配演二路旦角,以此來提攜這位小妹妹,為她成名鋪路。

據理力爭

1957年,新鳳霞的愛人吳祖光受到了錯誤處理,並被流放外地改造。新鳳霞被迫搬到了單位去住,單位給她安排了一間陰冷的小屋。後來新鳳霞因居室潮溼患了關節炎,當時新鳳霞屬於監管批判對象,誰也不敢接近她。小白玉霜發現新鳳霞經常在院子裡晒被子,便到她的居室看了看,既震驚又難過,便不顧眾人非議,找到單位領導據理力爭,終於給新鳳霞調換了一處條件較好的住處。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和新鳳霞

1968年,小白玉霜因遭受“文革”政治風暴摧殘而自殺身亡,新鳳霞聞訊悲痛欲絕,但當時情況自身難保,未能給情誼篤厚的姐姐送葬,一直成為新鳳霞的一塊心病。

與“戲”相關

小白玉霜音色純正,音域寬廣,她的行腔柔潤平穩,深沉流暢,演唱圓潤雋永、低迴婉轉,講究節奏的變 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形成了韻味醇厚、樸素大方的演唱特色。小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傳神,表演風格輕淡素雅,細膩含蓄,不浮不泛。無論是演唱技巧的運用,還是唱腔的設計安排,她都能從刻畫人物出發,細膩而真切地表達人物感情,樹立好人物的音樂形象。

小白玉霜的藝術在解放後日趨成熟,洋溢著新時代的清新氣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國營劇團,在藝術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斷創新。在演出劇目上,她一直堅持古裝戲和現代戲同時並舉。她在傳統戲裡扮演過許多古代婦女角色,如《朱痕記》中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等這些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舞臺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代表劇目古裝戲有:《朱痕記》、《鬧嚴府》、《杜十娘》、《秦香蓮》、《桃花庵》、《玉堂春》、《臨江驛》、《打狗勸夫》、《勸愛寶》、《珍珠衫》、《紅娘》、《小借年》等。建國初期主演的革命現代戲《兄妹開荒》、《農民淚》、《九尾狐》、《千年冰河開了凍》、《小女婿》、《羅漢錢》等。

《秦香蓮》蜚聲海內外

一九五三年中國評劇團建團後,排了《秦香蓮》一劇,她塑造的秦香蓮形象是她表演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一九五六年《秦香蓮》拍成電影,她獲得金質獎章,蜚聲海內外。

在這出代表作《秦香蓮》,小白玉霜在表演上吸收並借鑑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而在拍攝電影《秦香蓮》的過程中,她尊重導演對劇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猶豫地剃掉自己的雙眉,卸裝後蒙著頭紗回家。此事以後被傳為戲劇界的佳話。

《新觀察》雜誌1954年(6月16日出版)有陳夢家先生的一篇《評劇〈秦香蓮〉》的評論文章,是這樣評價這齣戲的:中國評劇團最近演出的《秦香蓮》,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讚賞。不少人為遭受遺棄的秦香蓮流淚,痛恨無情無義的陳世美,而對著神話人物的包公寄託瞭解救秦香蓮的希望。這是因為《秦香蓮》一劇在劇本的安排上,在舞臺的佈置上,在演員的藝術上,都有其引人入勝的成功之處。這些成績之獲得也並不是偶然的,她接受了傳統的評劇中的優點,揚棄了一些糟粕與繁冗的枝節,以較新的與較精煉的面貌出現。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秦香蓮》劇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杜十娘》劇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杜十娘》劇照

評劇白派風格獨特,尤其小白玉霜特別講究聲情並茂。她演唱的《杜十娘》是從劇情出發,從人物情感的需要出發,充分體現白派特點:深沉、含蓄、低迴、、委婉,總留有餘地,總耐人尋味。小白玉霜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唱腔設計,恰到好處地體現了白派風格,是相當動聽,相當有魅力的,與其它流派差異很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小借年》

六十年代後,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親,《朱痕記》中的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李雙雙》中的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采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朱痕記》劇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小女婿》劇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家》劇照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小白玉霜《金沙江畔》劇照

與“藝”有關

作為出色的人民藝術家,小白玉霜不僅受過毛澤東主席接見、去過朝鮮前線、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文聯理事等職,還被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市委授予“評劇表演藝術家”的稱號。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與鄧穎超合影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與宋慶齡合影

小白玉霜: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

赴前線慰問戰士

可以說,小白玉霜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評劇界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位一級演員,也是全國範圍內第一位演出革命現代戲的舊劇演員;同時也是評劇界工資最高的演員,每月拿六百元工資,要知道那時一般人的工資只有幾十元。

小白玉霜在評劇舞臺上,可謂成就輝煌,風光無限。可是,她的個人生活和婚姻卻十分不幸,這是她一生的悲劇。1941 年,她不到20 歲,在舞臺上正紅火時,嫁給了一個販賣大煙土的山西商人,當了姨太太。不久,又鬧離婚,與天津的漢奸地痞“佟五”同居。後來,為擺脫佟五的控制,又與佟五打官司,鬧的鬨動了天津⋯⋯解放後,她曾有過幾次短暫的婚姻,同樣是以悲劇而結束。之後,她一直沒能組建一個美滿的家庭,沒生育過,只抱養了一個女兒。

“文革”時,因曾排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戲,如《珍珠衫》《杜十娘》,小白玉霜受到衝擊和迫害,她吞服大量的安眠藥自殺了,終年45歲。臨終時,她在自己的手心裡寫了兩行字:“我沒有文化,你們不要欺負我。”沒有留下骨灰,沒有墓碑,她卻在中國評劇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閃光形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