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大師申鳳梅的表演藝術與美學追求

戲曲 申鳳梅 姜維 諸葛亮 新新劇評 2017-03-31

申鳳梅11歲入越調科班學戲,14歲登高臺演出,16歲唱紅中原大地。在她57年的藝術生涯中,先後上演200多個劇目,塑造了各種性格迥異的舞臺藝術形象。

越調大師申鳳梅的表演藝術與美學追求

申鳳梅飾《智收姜維》中的諸葛亮

越調大師申鳳梅的表演藝術與美學追求

申鳳梅飾《明鏡記》中的李世民

越調大師申鳳梅的表演藝術與美學追求

申鳳梅飾《諸葛亮弔孝》中的諸葛亮

越調大師申鳳梅的表演藝術與美學追求

申鳳梅飾《李天保弔孝》中的李天保

申鳳梅一生上演七部諸葛亮戲,《收姜維》、《諸葛亮弔孝》、《諸葛亮出山》、《舌戰群儒》、《斬關羽》、《空城計》、《七擒孟獲》。從1946年學演傳統戲《天水關》(1956年改編為《收姜維》),到1995年她病逝,與諸葛亮神交於舞臺長達半個世紀。其中《收姜維》經過三次大的改編,演出數千場,成為她最具影響力的經典劇目。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期間,申鳳梅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獻演《收姜維》。1963年劇團進京在中南海懷仁堂、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演出申鳳梅的三出代表劇目《收姜維》、《諸葛亮弔孝》、《李天保弔孝》,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彭真、李先念、董必武等觀看並上臺親切接見合影。周總理誇讚申鳳梅“河南的諸葛亮會做政治思想工作”。京劇大家馬連良先生親臨劇場觀看《收姜維》後,破例收女伶申鳳梅為徒,田漢、曹禺、老舍、譚富英、裘盛戌、李和曾、趙丹、崔嵬、汪洋、田方、陳懷皚等40多位名家蒞臨拜師盛會,老舍先生賦詩作賀:“東風駘蕩百花開,越調重興多俊才,香滿春城梅不傲,更隨桃李拜師來。”稱讚申鳳梅越調能手,生旦不擋,悲喜咸宜。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申鳳梅藝術生涯》專題片。1965年申鳳梅主演的現代戲《扒瓜園》參加中南五省現代戲匯演後,進京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北京電影製片廠還把《扒瓜園》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79年至1981年北影廠和珠江電影廠拍攝了申鳳梅三出經典劇目《諸葛亮弔孝》、《李天保娶親》、《智收姜維》。1982年申鳳梅率領河南省越調劇團再度進京,上演馬少波先生的新作《明鏡記》,飾演唐太宗李世民,重展芳華,轟動京城,內外行爭譽成功。她還相繼演出《諸葛亮弔孝》、《舌戰群儒》,黨和國家領導人彭真、烏蘭夫、楊尚昆、韋國清等觀看並上臺接見合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30多家報刊發表評論文章。

申鳳梅對越調藝術的變革始終沿著繼承與發展的道路,不斷地探索,不停地追求,海納山容、廣徵博取吸收融化京劇、河北梆子、豫劇、曲劇、河南墜子以及民間曲藝的唱腔旋律,學習借鑑表演程式和技術手段,極大地豐富了越調的唱腔色彩和表演能力,使古老的越調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善於繼承,勇於創新,傾其畢生精力,大膽突破舊有的表演方法,讓諸葛亮走下神壇,把理想化的神還原到人本的真實基點上,塑造諸葛亮的藝術形象,致力刻畫諸葛亮忠直重義的品質、實事求是的精神、應付事變的謹慎態度,以及在複雜戰爭中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諸葛亮運籌帷幄的智慧“人謀”。當五虎上將之一的73歲的老趙雲,被中郎將姜維打敗而回,申鳳梅演的諸葛亮起身上前以禮相迎,親切溫和地挽住老將軍的手,把失敗的責任擔當起來,使老將心悅誠服。諸葛亮從一支狼牙箭上,分析到失利的原因,獲悉姜維智勇雙全,親臨鳳鳴山戰場,誠心決意勸服姜維,收為自己的繼承人。申鳳梅把諸葛亮的用人之道、重才之情表達得血肉豐滿,真實可感。既有馳騁的情感,又有深邃的思考,從生命中奔瀉出淋漓盡致的舞臺律動,大有呼之欲出、盡顯其形盡傳其神、儒雅睿智沉穩賢達,釋放出質樸自然、大淺若深之美,極富藝術感染力。正如京劇名家袁世海所言:“申鳳梅扮演的諸葛亮格外入神,是戲曲舞臺上活靈活現的諸葛亮。”其氣質和風度既得馬連良先生的藝術精髓,又有自己的體悟和創造。如果說她的恩師馬連良先生演的諸葛亮,灑脫俊逸,高雅傳神,流佈著“仙氣”,那麼申鳳梅演的諸葛亮則豐盈厚重,湧動著“人氣”。師徒二人被世人稱譽為“活諸葛”,早已成為菊壇佳話。

申鳳梅塑造的李世民,把鬚生行當與武生行當兼收幷蓄融為一體,傾注精誠,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化為一種滲透著真情實感的內在力量,深刻揭示貞觀五年李世民滋生驕矜自負情緒和猜忌心理,對魏徵的犯顏直諫惱羞成怒,殺心頓起。當長孫皇后大禮參拜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善言勸慰,李世民心有悔意,尤其當看到耿耿忠心不畏生死的魏徵時,李世民幡然醒悟。申鳳梅以轉身“蹉步”向魏徵下跪,二人抱在一起。這一強烈的舞臺動作,“跪”出李世民引咎自責的痛切之情,“跪”出李世民知錯改錯的明君形象,激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贏得首都戲劇界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申鳳梅不但善於做,而且精於唱。她有一副純淨明亮響遏行雲的好嗓子,又有紮實而嫻熟的演唱技巧和功力,在《收姜維》“三傳令”的唱腔和最後勸降姜維100多句的敘事唱段中,一氣呵成,娓娓道來,啟口輕圓,唱中帶笑,婉轉自如,韻濃味醇,感心悅耳,百聽不厭,令人歎服。她在《明鏡記》中李世民向魏徵下跪的大段唱腔中,激越奔放,酣暢淋漓,聲情並茂,沁人心脾。申鳳梅的唱腔舒展大氣,在戲迷中廣泛流傳。

申鳳梅所創造的人物形象無不植根於中原沃土,浸潤著中原文化特質,追求以樸為上、以真為美的藝術風格。在古老的越調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申鳳梅大師樹立起三座豐碑,其一,把越調聲腔藝術的變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創造了越調鬚生藝術的新流派;其三,對越調藝術的全面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申鳳梅終其一生都在探究越調藝術的奧妙,使越調出現輝煌的鼎盛時期,深入人心,風靡劇壇,飲譽全國,她為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做出歷史性的傑出貢獻。

申鳳梅品德高尚,人格挺立,平生樂善好施,待人以誠,藝高德勳,平凡而偉大,她在人民大眾心目中有著崇高的聲望。申鳳梅是把生命與戲合併為一,傳遞出深廣的人文情懷,在舞臺與觀眾之間燃燒生命之火發出光和熱。她在生命細胞裡注入一個藝術家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誠和純真,實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