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戲曲 呂劇 揚琴 化妝 齊魯壹點 2017-05-16

200人的座位,卻吸引來近千人觀看,這是13日在山東省文化館群星廣場前上演的火爆一幕。由本報和山東省文化館主辦的“百姓大舞臺”文藝演出在此舉辦,本週呂劇專場上演的《姊妹易嫁》火爆異常。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老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瞧這看戲姿勢多接地氣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這露天演出看戲的陣勢,好長時間不見了

山東省文化館作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了促進呂劇的普及和創新,特邀山東省呂劇院表演了本次的《姊妹易嫁》。演出現場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整場演出1小時45分鐘,直到接近尾聲,仍沒有一個人提前離場,一出《姊妹易嫁》吸引到了超乎預期的觀眾。據省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許多觀眾看到晚報報道的演出呂劇的消息後,提前打電話來想要預訂座位,本是公益演出,但一些想要一睹為快的觀眾甚至問給錢訂座行不行。“我們放置了200個座位,但是沒想到來觀看的人卻有近千人。”令人動容的是,現場有不少八九十歲的觀眾甚至是坐著輪椅前來觀看的,足見對呂劇喜愛之深。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呂劇新秀挑大樑出演《姊妹易嫁》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看看現場樂師們都用了啥“傢伙”伴奏的

現場|從小孩到耄耋老人都愛,誰說呂劇沒有“粉絲”

這扮相,要說不美,粉絲們準跟你急

呂劇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深厚的觀眾基礎,與其劇種特點是分不開的。呂劇唱腔是板腔體結構,由“四平”、“三板”為基本腔,形成了多種板式,還承襲了山東琴書中部分曲牌構成。其唱腔優美、通俗易懂,表演樸實、自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呂劇劇目許多取材於民間生活,以生動活潑的百姓語彙為劇種臺詞,先天具備表現現實生活題材的優勢。

山東省呂劇院副院長焦黎表示,呂劇就是在濟南土生土長起來的,跟濟南有著解不開的淵源,“在解放初期,濱州、東營等一帶的藝人們就來濟南演唱呂劇老段子,這才打開了局面。”約1900年左右,琴書藝人時殿元、崔心悅等人把《王小趕腳》改成用民間“跑驢”形式化妝演唱,於是便形成了“化妝揚琴”,這便是呂劇的雛形。上世紀年代,隨著濟南商埠的開放,化妝揚琴進入了曲山藝海的濟南府,開始落腳生根。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雙百”文藝方針的指引和政策的扶持下,呂劇有了新生命,1953年正式定名。“呂劇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新劇種,還很年輕,但是在正式定名後的第二年,呂劇就有了《李二嫂改嫁》,在全國範圍內打響了知名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 攝影 戴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