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新生代”王荔講述舞臺背後故事 闖進陳伯華病房主動表演

戲曲 舞蹈 芭蕾舞 京劇 長江網 2017-05-16

記者宋磊 餘坦坦 羅斌 通訊員盧錦鋒

王荔與戲迷互動交流 記者劉斌 攝

一位武漢戲曲演員將漢劇首次搬上央視春晚舞臺,她表演的《王昭君》讓全國觀眾領略漢劇魅力。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武漢漢劇院演出團第一副團長王荔。

昨日,王荔登上由長江日報與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市民大講堂第165期,與觀眾分享她的漢劇感悟和舞臺故事。

初學練功“每天都是哭著過去的”

父母當初並不支持王荔學漢劇,後來母親覺得孩子有副好嗓子,不唱戲可惜了,才讓12歲的她接受科班訓練。因個頭大,柔韌性不夠,劈橫叉、壓腿、下腰對她來說,如同受刑,痛苦不堪。“那時,每天都是哭著過去的,但我不想放棄”。

憑著一股倔勁,大半年後,王荔硬是從全省千餘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武漢市藝術學校漢劇班。2002年畢業後,進入武漢漢劇院工作。

50多天排演《王昭君》斬獲全國金獎

王荔說,主演《王昭君》成功是她戲曲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2003年,王荔刻苦訓練,業務穩定提升,但卻因種種原因,沒有當上主角,甚至在劇院坐“冷板凳”,讓她心灰意冷,三年沒有登上漢劇舞臺。

王荔沒有一天中斷過練功,經常在劇院過道里一個人孤獨地練習,並儘量讓自己心情樂觀。那段時間,王荔研究芭蕾舞、話劇、歌劇,後又調到武漢京劇院學京劇,這些為她漢劇唱腔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王荔嘗試將西洋美聲、京劇唱腔融入漢劇,一改傳統漢劇唱腔尖銳、單薄的音色,創新出更圓潤、厚實、有力的漢劇女聲。還借鑑芭蕾舞動作,讓舞臺動作更柔美、雅緻。

2006年底,市漢劇院新排漢劇《王昭君》,王荔被主創人員相中,開始了52天的封閉排演。“每天就是看記譜子、自己琢磨唱腔,頭髮大把大把地掉。”終於,由王荔主演的《王昭君》,榮獲第十屆中國戲劇節金獎。“挫折是人生的低谷,也是‘跳板’,能讓我學會更多”。

“死臉皮”贏得漢劇大師青睞

在藝校學習期間,王荔學唱陳伯華代表劇《宇宙鋒》,總找不到感覺、差點味道。一天,她跟母親講了自己的困惑,母親對她說:你敢不敢去找陳伯華?王荔說:敢!於是,她穿著戲服,頂著盛夏烈日,滿頭大汗闖進陳伯華的病房,愣頭愣腦提出求教要求,並主動開始表演,但演了十幾遍都讓陳伯華不停搖頭。

王荔戲稱自己是“王大膽”“死臉皮”,之後,她多次拜訪求教,讓陳伯華對她產生好感,收下這個徒弟,甚至把她看成孫女。“她平易近人、思想前衛,有大師風範。”王荔牢記恩師一句話:“學我,但不要像我。”

“為了漢劇,她用生命守護,我也要一樣”。

[分享人生精彩]

報名電話

59222222

1.撥打講堂熱線電話13377853101;

2.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3.新浪微博@長江日報;

4.加市民大講堂QQ群215893491;

5.加市民大講堂微信號。

互動>>>

現場普及戲曲常識

觀眾不懂漢劇 演員有責任

昨日市民大講堂互動環節氣氛熱烈,來自育才小學、武漢市藝校的學生上臺演唱,中老年戲迷現場提問,王荔認真指導表演,耐心解答提問。

得知臺下觀眾很多是戲迷、歌迷,王荔分享了一個演唱小訣竅——用肚子唱。她說,很多人唱歌有誤區,認為唱歌唱戲靠嗓子,其實不然,學會用氣沉丹田,聲音才更渾厚、有穿透力。

一位老年觀眾說,他是位楚劇迷,很少聽漢劇,感覺漢劇和京劇很像,他想知道漢劇的不同之處在哪裡。王荔用歌曲來解釋戲曲:楚劇、越劇、黃梅戲等如同通俗歌曲,用真嗓唱,唱詞多是白話文,強調生活情趣;漢劇、京劇、崑劇等如同美聲歌曲,多用假嗓,更講究專業發聲,唱詞也多是文言文,更講究詩意與格調。京劇來源於漢劇,在很多地方的確很相似,但比起京劇,漢劇聲腔多用一字板,聲線更平直,字與字間隔更緊密。

“聽不出漢劇與京劇的區別,是我們漢劇演員的責任,漢劇的普及任重道遠,我們要努力讓更多人熟悉漢劇。”王荔說。 (記者宋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