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漢兵死扛八萬匈奴騎兵的進攻,百萬宋兵卻為何頻繁被遼國吊打

宋遼戰爭時期,北宋步兵面對遼國的騎兵大隊,經常會呈現出一邊倒的屠殺局面,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高梁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相信很多人在想一個問題,在上千年前的漢武帝時期,西漢大將李陵憑藉著5000步兵就可以抗擊主匈奴八萬騎兵的進攻,而上千年後面對武器質量有著質的提升的北宋步兵,同樣面對北方的遊牧騎兵,卻為何經常呈現一邊倒的被反殺局面?難道千年之後大漢的步兵質量反倒成了下降趨勢?

五千漢兵死扛八萬匈奴騎兵的進攻,百萬宋兵卻為何頻繁被遼國吊打

事實上經過千年的發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已經與兩漢時期的騎兵部隊有了天壤之別,西漢時期李陵所遭遇的那場戰鬥,已經很難拿到千年之後來參考,甚至李陵對匈奴的作戰有著很大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在後來很難得到複製。

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的李陵北伐,實際上是一次很特殊的軍事行動,一方面李陵的部隊只作為偏師行動,匈奴並沒有預料到在這一區域會突然遭到西漢軍隊的進攻,因此得知李陵率軍進入境內,慌忙組織部隊展開反擊,雖然在短時間內動員了上萬騎兵,但在倉促之下卻難以對嚴陣以待的李陵軍隊展開快速消滅,另一方面李陵的軍隊雖然只有5000之眾,但部隊成員卻是精挑細選,從荊楚之地招募勇士組建,兵員素質甚高,這也是李陵只有5000軍隊卻可以得到漢武帝允許向匈奴發起進攻的原因,而在最後與匈奴的決戰當中,面對高達八萬匈奴軍隊的圍攻,仍然有400多名官兵突圍而出,也間接說明了這隻部隊的組織性和凝聚力實在太強,在部隊損失過半的情況下竟然沒有出現崩潰局面,不得不說李陵兵團的確是一隻精銳兵團,臨時拼湊的騎兵面對有備而來的步兵方陣,雖然具備人數和兵種上的優勢,卻難以在短時間內佔到便宜。

五千漢兵死扛八萬匈奴騎兵的進攻,百萬宋兵卻為何頻繁被遼國吊打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千年之間,騎兵的質量和戰術已經發生了太大的變化。

在漢朝初期由於馬鐙還沒有發明,無論是中原騎兵還是北方遊牧騎兵,仍然以輕騎兵為主,騎兵的主要作用更在於機動性和快速轉移,在敵人最薄弱的地點進行突然打擊,而不在於正面對敵,因此面對李陵嚴陣以待、並以強弩構建防線的步兵軍團,匈奴的騎兵根本難以找到步兵方陣的漏洞,缺乏防護的輕騎兵並面對強弩的攻擊,正面進攻也易遭到遠程弓弩的壓制,因此面對早有準備的步兵方陣,匈奴縱然有數萬騎兵,也難以找到漢軍的軟肋。

五千漢兵死扛八萬匈奴騎兵的進攻,百萬宋兵卻為何頻繁被遼國吊打

而在千年以後的宋遼時期,隨著馬蹬和重型盔甲的相繼問世,騎兵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機動作戰,而是可以利用重騎兵的優勢展開正面碾壓,早年可以對輕騎兵展開壓制的弓箭和長槍在重騎兵面前很難起到壓制作用,反倒容易在重騎兵方陣的碾壓下,將步兵方陣直接擊潰,因此在宋遼戰爭時期,遼國的鐵騎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機動打擊,即便在正面戰場的正面衝鋒中,面對宋軍嚴陣以待的方陣,強弓的遠射與重甲的近距離碾壓,對於宋朝軍隊而言也同樣是難以抵擋的壓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