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網信陷逾期危機 內部正探討清盤方案

在備案節點延期、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網貸平臺的風吹草動始終牽動著投資者的神經。7月4日早晨,一則“網信旗下P2P平臺網信普惠(以下簡稱“網信平臺”)即將良性清盤”的消息轟動業內,這個成交額超1600億元的網貸平臺如今也深陷逾期危機,消息一出,立即在業界引發一片唏噓。截至發稿,網信平臺官方渠道並未對“清盤”一事做出任何澄清及說明,但北京商報記者深入一線後獨家瞭解到,網信平臺已出現逾期問題,並將於7月8日(週一)14時召開出借人見面會,就上述事件做出最終解釋。一位接近網信內部人士透露,網傳的清盤方案正在內部討論階段。

一線:網信陷逾期危機 內部正探討清盤方案

網信大廈一樓

平臺迴應清盤質疑:將開見面會解釋

從7月4日網傳的截圖來看,前網信集團總經理盛佳於當日凌晨1時33分在官方溝通群表示“經過集團領導討論,共同決定,網信平臺良性退出,會與政府相關部門一起,確保平穩有序,盡最大努力保障投資人利益”。

7月4日上午10時,網信平臺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還在休假,暫未了解具體情況。另一內部人士迴應,良性退出消息正在確認。在消息迅速發酵的數小時後,網信平臺即將清盤的信息讓不少出借人感到譁然,不少出借人都高呼“怎麼突然清盤了”、“前天都能正常提現” 、“網信清盤沒有一點預兆”。針對上述消息的真實性,北京商報記者以出借人的身份來到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霄雲路28號的網信大廈總部,在網信大廈A座,記者碰到了另一位前來諮詢情況的黃虹(化名),她說道,“前段時間剛買了網信平臺的理財產品,沒想到突然說要清盤了,因為離得近想來了解下具體情況” 。

在大廳等了十分鐘左右,一位自稱網信平臺客服人員的人士將記者帶到了網信大廈A座2層,該平臺專門為出借人準備的接待會議室。記者注意到,這裡僅有一些物業人員、安保人員以及網信平臺的客服人員,並未見到網信平臺的相關領導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在接待室中已經有不少出借人聚集在商討網信平臺良性清盤真假的事宜。對良性清盤是否屬實,網信平臺一位客服人員表示,還未接到清盤通知,目前領導也在開會處理相關事宜,7月8日(下週一)14時將集中接見所有客戶統一給個答覆。”另一位客服人員表示,“即使平臺清退也要走監管的流程,現在平臺經營狀況沒有問題,還在正常辦公。”

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網信平臺仍未對良性清盤的事做出官網迴應,但該平臺出現小部分逾期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清盤消息曝光後的12時36分,網信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信息稱,“網信平臺出現了小規模的逾期。作為信息平臺,我們正在積極同產品管理方及相關融資企業進行溝通,積極進行催收回款,針對部分業務制定了延期提款、平穩壓縮規模等策略。同時,網信仍在積極準備相關備案事宜。”7月4日14時,針對“網信平臺逾期、退出”一事,一接近網信平臺的相關人士表示,“公司還未做出良性清盤決定,網傳已開始清盤的消息系內部群還處於溝通的內容,是否清盤、如何化解逾期資產風險還在與監管溝通之中,最終方案未定”。

一線:網信陷逾期危機 內部正探討清盤方案

部分出借人聚集在網信大廈二樓會議室

待收超60億 平臺運營暫正常

網信平臺曾經紅極一時,就在一個多月前,網信平臺還曾公開宣佈“為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提升平臺資本實力及抗風險能力,將註冊資本已增至5億元,近日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彼時,網信平臺指出,密切關注合規備案相關政策,努力推進合規備案。

公開資料顯示,網信平臺由北京東方聯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運營,於2013年7月上線,原名為第一P2P,之後先後更名為網信理財、網信普惠,其平臺官網提供產品包括定期產品“智多新”以及P2P產品,其中P2P類產品包括消費貸、供應鏈、個體經營貸以及企業經營貸。公司法定代表人為李煥香(網信集團董事長)。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發稿前,網信平臺還能進行新手註冊,且仍有標的可投。據網信平臺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05月31日,平臺累計成交金額為1643.27億元,待兌付本息為62.5億元,其中包括借貸餘額59.02億元,利息餘額3.48億元,當前出借人數為15.09萬人。通過查詢網信平臺在中互金協會披露的信息,截至2019年5月末,其逾期數據均顯示為0。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日就有網友爆料,網信平臺的提現難題,據網貸之家披露的帖子顯示,6月30日就有網友開始爆料,在網信平臺已經投資2天,但返利沒有到賬。7月1日,又有網友發佈消息表示,網信平臺客服電話沒人接,提現變困難。而網信平臺官網7月3日又發佈公告表示,平臺存管銀行——海口聯合農商銀行將於2019年7月6日00:00-2019年7月7日00:00進行系統升級,期間將暫停網貸賬戶提現、網貸大額賬戶充值,綁定海口農商銀行的用戶無法充值。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出借人群裡,有不少出借人猜測網信平臺究竟會良性清盤還是被監管查出問題後發生“暴雷”現象。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網信平臺跑路的概率較小,猜測是良性清盤,希望該平臺在各方監督下,後續會給出借人一個交待,但由於該平臺涉及企業貸,供應鏈比較多,可能會受到大環境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7月4日18時許,有部分出借人在交流群裡表示,已接收到網信賬戶的回款信息,其中包括本金和利息。

網貸出清持續 “偽頭部”出局

提及網信平臺,不得不提及大股東先鋒集團,股權構成方面,張振新(即先鋒集團董事長)持有公司99%的股權,為網信平臺實控人。先鋒集團創立於2003年,金融版圖涉足保險、證券、基金、支付、小貸、擔保、融資租賃等多個領域。其中,中新控股已於港股上市,業務包含支付、貸款和區塊鏈等。而網信集團業務則在保險、徵信、財富管理、基金等方面全覆蓋。有先鋒集團的加持,網信平臺也一躍升為網貸行業頭部平臺中的佼佼者。

不過,由於備案節點延期、前景不明朗,過去的小半年,一些“偽頭部”在洗牌期中被清除出局。7月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介紹稱,目前高風險機構風險逐步化解,網絡借貸風險壓降成效比較明顯。網貸機構數量比2018年初下降57%。

資深互金觀察人士畢研廣認為,去年出問題的平臺大多數都帶有“上市公司背景”或者投資的標的是“上市公司”。放到今年來看,這種流動性風險減小。通過數據不難發現,網貸平臺在逐步的化解自身的風險,規模在不斷的壓縮,數量在不斷的減少,出借人數也在下降,從824政策開始後,網貸平臺的資產端逐步的規範。監管三令五申要求平臺把不合規業務壓縮至零,但是之前的業務額度較大、期限較長、有的甚至是“虛假標的”、資金池,這些業務處理起來,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從現在來看,還需要較為長的時間才能逐步的化解。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