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陛下,您的Flash插件已過期,無法播放視頻了

建議您……

升級 Flash 插件

切換到 HTML5 播放器

或者

【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圖/視頻 孫志文)

2015年6月份,在楊蘇民赴美學習的最後一天,他的老師、美國休斯頓醫學中心的一位頂級心臟移植專家請他吃了頓豐盛的晚餐,晚飯結束後還破天荒地邀請他去看了一場NBA火箭隊的主場球賽。

那一晚,在人聲鼎沸的觀眾席上,這位專家抬高嗓門,語重心長地告訴楊蘇民:“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向我學習,你是我見過最勤奮的一個。我相信你回國後,一定能把青島的心臟移植項目做起來。”

回想起這句沉甸甸的認可,楊蘇民至今記憶猶新。讓他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4年後,他不僅實現了青島心臟移植從無到有的飛躍,還帶領他的團隊成為山東半島地區的領頭羊,4年為21位重症病人換了心臟。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認識到差距,我們就要迎頭趕上”

幾天前,發生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的溫情一幕感動了這座城市——一位曾患有重度心臟病的83歲老人,康復後像嬰兒一般擁抱了為他做手術的主刀醫生。那天,為了表示感謝,老人特地揹著自己的古琴,從濰坊老家趕來青島,在醫院的會議室裡,為主刀醫生演奏了一曲《良宵引》。

老人的主刀醫生正是楊蘇民,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事後,楊蘇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裡寫道:“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做醫生的含義,為了什麼去擔當。”(上圖由楊蘇民提供)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說起楊蘇民這個名字,可能不少青島市民都很熟悉,作為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的主任,他在心血管外科醫療、教學、科研領域深耕近30年,在業界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最讓青島市民所熟知的,則是他在心臟移植領域取得的成就。

據瞭解,早在2014年,青大附院就成立了器官移植科,作為器官移植的重要一環,心臟移植項目也提上日程。那一年,已經在醫院心血管外科首屈一指的楊蘇民,義不容辭地開始帶領團隊啟動“問鼎心臟移植技術計劃”。

彼時,距離1967年人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已經過去47年,距1978年上海瑞金醫院開展亞洲第一例心臟移植術也已過去36年。楊蘇民:“醫院早就意識到,在心臟移植方面我們與很多醫療機構還存在較大差距。時間不等人,既然認識到差距,我們就要想方設法迎頭趕上。”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為了觀摩手術,他48小時沒閤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掌握心臟移植手術的訣竅,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問鼎心臟移植技術計劃”啟動後,楊蘇民教授便開始帶領團隊成員輾轉多地學習、觀摩。2014年的平安夜,他們團隊11人是在北京阜外醫院心臟移植的手術間度過的。2015年2月,在上海國內唯一一家國際動物實驗室,楊蘇民團隊連續3天做了6例豬心臟移植手術,均獲得成功。那幾年,在國內各地,他們的團隊跟蹤學習人體心臟移植手術20餘例。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心臟移植團隊核心成員、心外科監護室病區主任王士忠全程參與了在國內的學習,他告訴記者:“那段日子,為了學到心臟移植手術的要領,我們幾乎是全年無休。除了正常的工作、手術,一有時間大家就要去外地學習。”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為了接觸到最頂尖的心臟移植技術,2015年4月,楊蘇民一人遠赴美國休斯頓醫學中心進行專項學習。楊蘇民跟隨學習的美國心外科專家已經做了20多年的心臟移植和心肺移植手術,一年做心臟移植和心肺移植手術144例,可以說是業內的頂尖大咖。因為不想浪費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楊蘇民夜以繼日地觀摩手術過程,最多的一次,他連續48小時沒閤眼,只為把一臺高難度的心臟移植手術從頭看到尾。

楊蘇民告訴記者:“那次經歷我印象很深,從找到供心,到乘坐飛機去取供心,再到手術過程,我全程觀摩了一遍,一個細節也沒錯過。”

正是這般勤奮好學的態度,打動了美國專家,以至於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破例允許楊蘇民穿上無菌手術服,站在他身邊用攝像機拍攝手術全過程。楊蘇民:“要知道,美國專家怕影響手術,對於學生來說,一般連拍照都不允許。”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首戰告捷,青島心臟移植實現零的突破

赴美學習的經歷給了楊蘇民很大信心,回到青島以後,他和他的團隊馬不停蹄地開始為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做準備。此時,一位來自膠州的農民成了首例心臟移植手術的人選,這位49歲的患者患有擴張性心肌病,如果不進行心臟移植,不可能活到50歲。

正所謂“好事多磨”,確定接受心臟移植後,合適的供心卻遲遲沒能出現。

楊蘇民:“在所有人體器官移植中,心臟移植難度最大,一是因為心臟供體少,大於45歲的心臟基本不能用,而肝臟和腎臟即使過了50、60歲,只要功能完好還可以使用;二是心臟是耐受缺血時間最短的器官;三是容易出現術後排異和感染。”

情況在2016年4月19日發生了轉折,那天一名27歲的小夥子不幸高空墜落,當場腦死亡。家人把他的心臟、肝、腎全部捐獻。家人說,雖然親人離世,但他器官的生命如果能在陌生人身上得以延續,那將令人欣慰。

團隊連夜手術,最終將那顆27歲的心臟裝在了49歲的患者身上。完成移植之後,患者的心功能都恢復到了I級,這意味著他的心功能恢復到了正常狀態,也代表著青島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宣告成功。(上圖由楊蘇民提供)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三天之內,他們為60歲老人兩次“換心”

在青大附院心臟移植團隊做了首例手術之後,又連續成功完成了6例心臟移植手術,2016年,心臟移植手術量居山東省第一位。

一次次成功案例的背後,同樣有很多棘手的問題等待團隊解決。

2017年,青大附院心臟移植團隊就遇到了一位情況特殊的病人。那是一位60歲的婦女,同樣因患有擴張性心肌病急需心臟移植。幸運的是,在等待了不久後,老人遇到了合適的心臟。移植手術過程比較順利,但是術後病人卻出現了嚴重的排異反應。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楊蘇民:“當時她的家人準備放棄治療了,但我始終覺得希望還有。從醫這麼多年,我見過很多千鈞一髮之際起死回生的病例。所以,我勸他們再等等,如果再有合適的心臟,馬上進行第二次移植。”

然而,誰也沒想到,就在這短暫的等待過程中,生命的奇蹟真的出現了。術後第三天,合適的供體再一次出現。團隊當即安排了第二次心臟移植手術。最終,第二顆心臟成功移植,團隊硬生生把老人從死亡邊緣拽了回來。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心臟移植,考驗的是團隊協作”

從2016年4月19日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至今,楊蘇民帶領著青大附院心臟移植團隊,已經完成了21例移植手術。其中最小的心臟移植接受者僅13歲,年齡最大的患者67歲。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青大附院心臟移植手術量達到12臺,山東省排第一,全國排第九。

楊蘇民:“對於一臺心臟移植手術來說,最難闖的不是手術關,前期的心臟轉運和後期的術後免疫排斥,都是決定心臟移植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心臟移植考驗的是團隊協作,我們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團隊每一個人的付出。”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正如楊教授所說,是團隊協作造就了21例移植手術的成功——

心外科監護室病區主任、心臟移植團隊取心組負責人王士忠:“長途轉運是制約心臟移植的重要因素,心臟的受冷缺血時間上限是6~8小時。缺血時間越長,器官移植後的成活率越低。一旦有了合適的供體心臟,不論白天還是黑夜,我們都要即刻出發,用最短的時間取回心臟。我們的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

麻醉科主任醫師、心臟移植團隊麻醉組負責人袁莉:“心臟移植手術麻醉的風險,除了終末期心臟本身的因素以外,還要面對難逆的肺、肝、腎等器官的繼發性損害。術中更是要嚴格控制麻醉深度,既要考慮病人代償所必須的應激反應能力,又要抑制手術刺激所造成的過度心血管反應。”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心外科重症監護室護士長、心臟移植團隊術後監護組成員劉翠:“所有做完心臟移植的患者都會發生免疫排斥,還有可能因傷口破裂出現大出血,所有的這些情況,我們都要24小時監護。一旦出現狀況,晚一分鐘發現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在青大附院心臟移植團隊6個小組中,像他們一樣在心臟移植手術各個環節默默奉獻的醫務工作者還有22人……

護心使者楊蘇民:4年為21人換心

採訪的最後,楊蘇民教授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做的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心臟供體的年齡和受體兒子的年齡一樣大;第二例心臟移植手術,心臟供體和受體竟然是同一天生日。

楊教授說,這可能就是一種緣分,一種生命延續、生生不息的緣分。或許,也正是這種妙不可言的緣分,給了楊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心臟移植領域繼續深耕的信念和使命。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