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階梯, 深樓鎖舊夢 攝影:蘇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寫作”。姚雪垠一氣之下,將20多萬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時他每每憶及此事,仍含著眼淚就像失去孩子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痛惜不已。

6、當愛已成往事,而今邁步從頭越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在河邊,有新鄉近代工業的“母體”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盡,記憶依舊溫熱,但廠區已荒蕪多年!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階梯, 深樓鎖舊夢 攝影:蘇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寫作”。姚雪垠一氣之下,將20多萬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時他每每憶及此事,仍含著眼淚就像失去孩子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痛惜不已。

6、當愛已成往事,而今邁步從頭越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在河邊,有新鄉近代工業的“母體”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盡,記憶依舊溫熱,但廠區已荒蕪多年!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郭清桐(左)與裴宏斌(右) 攝影:蘇迒


現年84歲的郭清桐,1956年經過考試,進入廠裡當學徒工,1982年,他成為廠長。

郭清桐回憶說,在他1995年退休時,“火磨廠”的餅乾車間、方便麵車間、雜糧車間、制粉車間等,還業務繁忙,生產晝夜不息!

如今,面對著禁閉的大門,很多人心有不甘,很多人心生懷念,很多人心懷希望。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階梯, 深樓鎖舊夢 攝影:蘇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寫作”。姚雪垠一氣之下,將20多萬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時他每每憶及此事,仍含著眼淚就像失去孩子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痛惜不已。

6、當愛已成往事,而今邁步從頭越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在河邊,有新鄉近代工業的“母體”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盡,記憶依舊溫熱,但廠區已荒蕪多年!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郭清桐(左)與裴宏斌(右) 攝影:蘇迒


現年84歲的郭清桐,1956年經過考試,進入廠裡當學徒工,1982年,他成為廠長。

郭清桐回憶說,在他1995年退休時,“火磨廠”的餅乾車間、方便麵車間、雜糧車間、制粉車間等,還業務繁忙,生產晝夜不息!

如今,面對著禁閉的大門,很多人心有不甘,很多人心生懷念,很多人心懷希望。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大門,鎖了誰的記憶? 攝影:蘇迒 


不過,一座廠房在歲月中漸行漸遠,一個產業卻愈發風生水起。

近年來,新鄉市傾力打造“中國第一麥”, 創造了國內小麥產業的六個第一。“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在業內形成共識。

向上滑動閱覽

全國第一家註冊原糧商標。2001年,在全國首家註冊“金粒”牌優質專用小麥原糧商標,結束了國內大宗農產品有品無牌的歷史。

全國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2002年,延津縣2.5萬噸“金粒”小麥出口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被稱為我國食用磨粉小麥出口的“破冰之旅”。

全國第一家制定小麥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2003年,在全國第一家制定了《優質專用小麥無公害生產標準》,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在全省推廣執行。

全國第一家作為交割糧實現期貨交易。2003年,延津硬質小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與加麥、美麥並列成為國內外小麥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全國第一家成立大宗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優質小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使延津小麥品質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全國第一家實現優質強筋小麥產業化經營。

新良、克明、雲鶴、笑臉等企業傲然崛起。新鄉還成了茅臺酒的“第一車間”、酒鬼酒的北方基地。

今年7月,年加工麵粉50萬噸、掛麵15萬噸、濃香花生油10萬噸的魯花食品產業園項目也已在延津開工建設……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階梯, 深樓鎖舊夢 攝影:蘇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寫作”。姚雪垠一氣之下,將20多萬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時他每每憶及此事,仍含著眼淚就像失去孩子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痛惜不已。

6、當愛已成往事,而今邁步從頭越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在河邊,有新鄉近代工業的“母體”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盡,記憶依舊溫熱,但廠區已荒蕪多年!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郭清桐(左)與裴宏斌(右) 攝影:蘇迒


現年84歲的郭清桐,1956年經過考試,進入廠裡當學徒工,1982年,他成為廠長。

郭清桐回憶說,在他1995年退休時,“火磨廠”的餅乾車間、方便麵車間、雜糧車間、制粉車間等,還業務繁忙,生產晝夜不息!

如今,面對著禁閉的大門,很多人心有不甘,很多人心生懷念,很多人心懷希望。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大門,鎖了誰的記憶? 攝影:蘇迒 


不過,一座廠房在歲月中漸行漸遠,一個產業卻愈發風生水起。

近年來,新鄉市傾力打造“中國第一麥”, 創造了國內小麥產業的六個第一。“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在業內形成共識。

向上滑動閱覽

全國第一家註冊原糧商標。2001年,在全國首家註冊“金粒”牌優質專用小麥原糧商標,結束了國內大宗農產品有品無牌的歷史。

全國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2002年,延津縣2.5萬噸“金粒”小麥出口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被稱為我國食用磨粉小麥出口的“破冰之旅”。

全國第一家制定小麥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2003年,在全國第一家制定了《優質專用小麥無公害生產標準》,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在全省推廣執行。

全國第一家作為交割糧實現期貨交易。2003年,延津硬質小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與加麥、美麥並列成為國內外小麥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全國第一家成立大宗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優質小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使延津小麥品質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全國第一家實現優質強筋小麥產業化經營。

新良、克明、雲鶴、笑臉等企業傲然崛起。新鄉還成了茅臺酒的“第一車間”、酒鬼酒的北方基地。

今年7月,年加工麵粉50萬噸、掛麵15萬噸、濃香花生油10萬噸的魯花食品產業園項目也已在延津開工建設……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身在老“火磨”,感受新“新鄉” 攝影:蘇迒


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一些老建築也被釀成了一壺壺“老酒”,銘記著歷史,香醇著時光!


"

今天,在新鄉沿衛河走,於京廣鐵路橋東100米處,會看見一座橋,建於20世紀30年代,橋長70多米,寬6米。

後來,因這座橋北邊的通豐麵粉廠把動力系統由水力驅動改為電力驅動的緣故,老百姓都管麵粉廠叫“火磨廠”,這座橋被叫做了“火磨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站在火磨樓,望見火磨橋 攝影:王嘉俊

20世紀七十年代前,橋兩岸是碼頭,一船又一船的麥子運進“火磨廠”磨成麵粉,再裝船運到外地。橋南岸是當時新鄉最繁華的地區,很多商貿活動都經過此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1968年,27歲的裴宏斌從供電局來到這裡,成為廠裡的一名電工。

當時有人問他,為何作此選擇,他堅定地說:“無論你是誰,誰能不吃麵”。意思是,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知道通豐的麵粉好吃,這裡的麵粉,幾乎是當時幸福生活的“標配”。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裴宏斌登上“通豐廠”主樓。 攝影:王嘉俊


如今,裴宏斌再拾級而上,一顆心的砰砰跳動與腳踩在碎水泥塊上發出的聲音,像在合奏一曲孤單且溫暖的悲傷戀歌!

要不是曾走過無數遍,他不會以78歲的年紀,還能在破碎易滑的樓梯上走得如此輕快。

站在這裡,老人再一次溼了眼眶。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觸景生情 攝影:蘇迒


“可是,現在,人家真的都不吃俺的面了……”裴先生說,從2004年以後,這家麵粉廠迅速沒落。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秋夢,在繁華深處 攝影:蘇迒

其實,自1919年始,該工廠被民族實業家創立,後被日軍奪取,再被國民黨控制,又在共產黨的支持和帶領下回到人民手中,“通豐”所走過的,是一段漫長的、並不通暢、卻成果頗豐的路。

1、落戶新鄉


孫多森,字蔭庭,安徽壽縣城關人,是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孫,孫家鼐是咸豐狀元、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人。孫多森的父親孫傳樾曾任南京洋務局總辦,母親是李鴻章的侄女。

孫多森發現外國機制麵粉色白細膩,售價是土麵粉的4倍,仍受國人歡迎。國家為鼓勵麵粉業發展,還給予免稅優惠。

於是,他決定搶灘上海。經過兩年籌辦,中國第一家華商麵粉公司——阜豐麵粉廠正式開張,該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口味,且價格便宜很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民國三年,“一戰”爆發,上海面粉工業生產進入“黃金時代”。

民國八年,阜豐麵粉廠採用電動機代替蒸汽引擎。為擴大再生產,決定在新鄉開辦通豐麵粉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阜豐機器麵粉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


1919年,通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漢鐵路東側、衛河北岸購地90畝,孫多森入股30萬元、通惠實業公司8.8萬元、徐士章5萬元、袁乃寬2萬元,共計投資50萬元(銀元)。

經過一年建設,1920年7月,通豐機器麵粉廠建成,有五層磚木結構的制粉樓、倉庫、宿舍、四合院辦公室等400餘間。設有以鍋爐引擎為動力的機制磨18部,煙管鍋爐3座,360匹馬力的臥式雙汽缸引擎1部。

為方便運輸,該廠還在衛河設立碼頭,又從京漢鐵路引接鐵路專線。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引入廠區的鐵路專線,右側西牆外即如今的京廣鐵路。 攝影:王嘉俊


通豐機器麵粉廠開業時,招募職工300餘人。投產後,日產等級麵粉達到5400餘袋,佔據了全國20%的市場

該廠還設有麥莊和粉莊,麥莊負責收購小麥,又分南莊、新莊,南莊負責收購信陽、駐馬店、周口一帶的小麥,新莊負責收購輝縣、汲縣、湯陰一帶的小麥;粉莊負責銷售麵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攝影:王嘉俊


“通豐”是新鄉市最早的、規模最大的私人資本工業企業之一,也是當時全省規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資經營的麵粉公司一開始就走出了品牌化經營之路,註冊了“萬象”“雙喜”“大喜”“大吉”等商標,紅綠“大喜”牌面粉銷往京、津、石家莊等地,紅綠“萬象”牌面粉銷往南部的開封等市,享譽全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右側為麵粉廠水塔 攝影:王嘉俊


清末最後一位文科進士、林則徐侄孫、直隸提學使林葆恆,也曾任新鄉通豐麵粉廠經理。

然而,創辦人孫多森於1919年去世也沒能看到通豐機器麵粉廠的落成。該廠是他投資的最後一個項目。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老“火磨”的“青蔥歲月” 攝影:蘇迒


2、建立工會組織


1927年4月 新鄉縣“工會整理委員會”在通豐麵粉廠召開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5人,正式成立縣總工會。城內各機關、團體派人蔘加會議,並向大會贈送“勞工神聖”橫匾。

1937年“七七事變”後,通豐麵粉廠停產。時任經理孫仲維奉上海阜豐總廠之命,於9月將廠內的磨輥、皮帶、篩絹等主要機件及原材料裝了幾車皮倉皇南運,其他工具、傢俱等就地出賣。向工人每人發給三個月的工資為遣散費後給予解散,經理、廠長、會計等主要高管也相繼離去。

1938年2月新鄉淪陷,日軍進駐通豐麵粉廠後,派100餘人經四個月的安裝修配,於7月15日強制開工。日產麵粉3000餘袋,以供軍需為主。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在“火磨”主樓,望向京廣鐵路橋。 攝影:王嘉俊


3、火燒“火磨廠”


李毅之和李霞生是堂兄弟,小塊村人。

李毅之是平漢抗日遊擊支隊的領導人,也是新中國新鄉市的第一任市長。其堂兄李霞生是齊白石的弟子,新鄉淪陷後,原本在北平美專跟隨齊白石學畫的李霞生投筆從戎,追隨弟弟李毅之回鄉抗日。

李毅之組建遊擊支隊後,將已被日軍佔領的通豐麵粉廠當作襲擊目標。

“火磨廠”有個劉大個兒,是個地下黨。1938年12月23日下午,十幾個游擊隊員持日寇發的“良民證”混進縣城,在劉大個兒的引領下進入麵粉廠。待夜幕降臨,他們將廠裡的洋油澆到機器和麥垛上,引火點燃。熊熊大火頓時照亮了整個新鄉縣城。日寇儲糧被燒後,不得不以高粱米充飢。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此次大火燒燬了18部機器和1座5層大樓,造成數十萬的經濟損失(據說僅建粉樓一項即花日鈔70餘萬元),迫使日軍軍用麵粉供應停頓8個月之久。

大火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馬上組織復建。1939年元月開始,由日商承包、設計並施工。並由天津運來10部磨子(德式)、由山西運來9部磨子(美式),於8月份投產,建設速度之快也是驚人的。

4、歸於人民


1945年9月2日,日寇戰敗,將通豐麵粉廠移交國民黨,由開封區特派員辦公處代管,並改稱新鄉面粉廠

1948年6月1日,“新鄉面粉廠”又改為聯勤總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分廠。同年11月1日,改為聯勤總司令部第七糧秣廠第一工廠。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倔強挺立的立桶庫 攝影:蘇迒


1948年12月,垂死的新鄉國民黨守軍已是孤立無援,國民黨四十軍派特務營的工兵連帶了40名石匠,在新鄉電燈公司和通豐麵粉廠埋放炸藥數百斤,準備棄城逃跑時炸燬廠房和機器。中共太行區委新鄉城工委書記王錫璋(後為新鄉市副市長)獲悉後,命令城工委立即抽調鐵路黨支部傅夢祥等到公司組織工人護廠,並以戰爭罪警告國民黨軍,最終成功阻止了破壞。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新鄉廣播電視臺記者種亮實地記錄“火磨廠”


1949年5月5日,新鄉和平解放,通豐麵粉廠回到人民手中。7月28日,該廠與新鄉鐵路、紗廠、榨油廠、水電公司、同豐蛋廠、郵局、電訊局等10大企業開始恢復生產。

1955年春,通豐麵粉廠改擴建,掀去了過重的樓頂保溫層,改為鋼筋混凝土折板型屋面。

1959年12月13日,該廠時磨產量達28袋,創造了全國先進記錄(當時“時磨產量”全國先進記錄為21.69袋)。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火磨”主樓後面的倉庫區 攝影:王嘉俊


5、《白楊樹》終付一炬


姚雪垠,從1957年開始創作約230萬字的《李自成》,歷時30餘年,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而他更早動筆的《白楊樹》的故事則發生在新鄉。

1954年至1955年,姚雪垠根據自己在通豐麵粉廠體驗生活時挖掘的素材,創作了一部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史的長篇小說《白楊樹》,故事從一戰開始寫到抗戰初期。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寂寞階梯, 深樓鎖舊夢 攝影:蘇迒



可是,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要求“停止寫作”。姚雪垠一氣之下,將20多萬字的心血付之一炬。晚年時他每每憶及此事,仍含著眼淚就像失去孩子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痛惜不已。

6、當愛已成往事,而今邁步從頭越


衛河是新鄉的母親河!在河邊,有新鄉近代工業的“母體”之一—— “火磨”。

如今,船去帆盡,記憶依舊溫熱,但廠區已荒蕪多年!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郭清桐(左)與裴宏斌(右) 攝影:蘇迒


現年84歲的郭清桐,1956年經過考試,進入廠裡當學徒工,1982年,他成為廠長。

郭清桐回憶說,在他1995年退休時,“火磨廠”的餅乾車間、方便麵車間、雜糧車間、制粉車間等,還業務繁忙,生產晝夜不息!

如今,面對著禁閉的大門,很多人心有不甘,很多人心生懷念,很多人心懷希望。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大門,鎖了誰的記憶? 攝影:蘇迒 


不過,一座廠房在歲月中漸行漸遠,一個產業卻愈發風生水起。

近年來,新鄉市傾力打造“中國第一麥”, 創造了國內小麥產業的六個第一。“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在業內形成共識。

向上滑動閱覽

全國第一家註冊原糧商標。2001年,在全國首家註冊“金粒”牌優質專用小麥原糧商標,結束了國內大宗農產品有品無牌的歷史。

全國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2002年,延津縣2.5萬噸“金粒”小麥出口新西蘭和印度尼西亞,被稱為我國食用磨粉小麥出口的“破冰之旅”。

全國第一家制定小麥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2003年,在全國第一家制定了《優質專用小麥無公害生產標準》,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在全省推廣執行。

全國第一家作為交割糧實現期貨交易。2003年,延津硬質小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與加麥、美麥並列成為國內外小麥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全國第一家成立大宗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優質小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使延津小麥品質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全國第一家實現優質強筋小麥產業化經營。

新良、克明、雲鶴、笑臉等企業傲然崛起。新鄉還成了茅臺酒的“第一車間”、酒鬼酒的北方基地。

今年7月,年加工麵粉50萬噸、掛麵15萬噸、濃香花生油10萬噸的魯花食品產業園項目也已在延津開工建設……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身在老“火磨”,感受新“新鄉” 攝影:蘇迒


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一些老建築也被釀成了一壺壺“老酒”,銘記著歷史,香醇著時光!


新鄉:解放橋西100年,火磨橋頭火磨廠

衛河流過火磨廠 攝影:蘇迒


2018年7月,新鄉市政府公佈了新鄉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火磨橋”名列其中。

那,橋頭這座剛滿“100歲”的“火磨廠”,又將迎來怎樣的明天呢?

來源:相約新鄉 作者:王嘉俊 孫東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