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解析:嬰兒心理情緒很微妙,平和刺激最適宜!

新生兒 嬰幼兒護理 心理 王玉瑋育兒悅讀 2017-04-12

育兒解析:嬰兒心理情緒很微妙,平和刺激最適宜!

人的心理活動是從嬰兒期開始的,新生兒出現明確的條件反射行為就標誌著心理活動的發生,並且伴隨著人的畢生發展,在不同階段有其相應的發展特點。從新生兒到學齡兒童的心理髮展狀況,對個體的心理髮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兒童進行良好的心理髮展培育遠比兒童肌體生長培育難得多。

嬰兒出生後,即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不斷地形成條件反射,標誌著心理活動的萌芽與發展。對嬰兒期的心理訓練主要通過下面的途徑進行:1.給予嬰兒動作、行為發育幫助和訓練;2.有意識對嬰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3.促使嬰兒的言語發育;4.培養嬰兒的良好生活習慣。

嬰兒雖小,但他已有了情緒反應。良好的情緒不僅能豐富嬰兒的情感世界,而且對健康和智力發育也很重要。 情緒飽滿的小兒睡得香、吃得多,而且願意同外界交往,喜歡接受外界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相反,小兒情緒不安、低落就會出現不思飲食,常哭鬧,容易生病,更談不上接受新事物以及同外界交往。

嬰兒也有正反兩面的情緒,得到成人的愛撫和悉心關照時,會表現出如快樂、興奮、喜愛等情緒。如果心理或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受到驚嚇,缺少安全感時,則會產生否定的情緒,如憤怒、悲哀、失望等。家長在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情緒,不要等孩子哭鬧了,情緒變壞了才去哄他、安慰他。

嬰幼兒情緒發展是一個累進的過程,越具備愉快經驗的孩子,越能處理不悅的情緒。也就是說,寶寶越是生活在愉快的情緒經驗中,他越具有抵抗負面情緒的能力,而當情緒出現不安時,也就容易被母親所安撫。 所以嬰兒一出生,我們就應該多給予他愉快的情境,避免負面的刺激。

孩子的心理活動中,情緒佔主要位置。使他們情緒正常發展,不受壓抑和委屈的成長,是培養良好性格的基礎 。父母應該常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反省。孩子的欲求經常得不到合理滿足,將對其性格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日常生活中不要處處約束、管制孩子,不要講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給孩子講清應該如何如何。

情緒的平和,有助於寶寶的情緒調適,過多且過於複雜的刺激,會使得寶寶不安。雖然提倡“提供孩子豐富的刺激”,但是這是指環境中有益的感官刺激,並非情緒上覆雜的刺激。對寶寶有益的是平和的情緒刺激與有規律的節奏。所以寶寶所處環境,不論人、事、物,都是以溫和為佳。

母親情緒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視的。母親與寶寶的情緒可相互感染,如果媽媽覺得緊張,不安及不耐煩,寶寶也可以感受到並因此而大哭。如果沒有時間和心情抱孩子,放任孩子大哭而坐視不管,很多次之後親子關係將變得一片混亂,孩子就會失去對母親的信賴,長大後可能會變成對任何事缺乏自信、個性消極的人。

嬰兒的情緒也是逐步發展的。隨著身體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嬰兒的情緒經歷著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變化。新生兒情緒比較簡單,主要是痛苦、厭惡、微笑反應,這些反應取決於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提供嬰兒舒適生活環境,滿足生理需要。 嬰兒不只有生理需求,還有心理需求,需要和父母做心靈上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應給予嬰兒必要的愛撫、觸摸和摟抱。

3個月的嬰兒他們開始有社會性的要求,如:需要父母的撫摩,需要與人交流,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們的情緒更豐富,父母需要多與嬰兒肌膚接觸,和他說話,逗他玩,滿足他情感需要。當嬰兒6個月以後,父母會發現自己不能離開寶寶的視野之外,哪怕是一會兒,他們就會表現出焦慮、悲傷;與陌生人相處時,還會產生懼怕情緒。嬰兒表現出對父母的強烈依戀時,要滿足他這種依戀感。1歲以後的孩子會表現出簡單的同情心和共鳴。看到新異的東西,他會感到驚奇,看到陌生人還會感到害羞,這是高級社會情感的基礎。

恐懼是一種最有壓抑作用的消極情緒,可引起兒童極度的緊張感,造成逃避和退縮;引起僵化、呆板不動(肌肉緊張);使思維受壓抑、感知狹窄、動作笨拙。恐懼不僅對兒童認知、活動有很大影響,而且對個性也有極大的消極作用。長期、多次的恐懼及伴隨而來的退縮、逃避,可促成兒童形成膽小、怯懦、退縮的個性。故家長一定要避免寶寶產生恐懼,特別是不要自己無意中的言行造成寶寶的緊張、焦慮、恐懼情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