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心理學 不完美媽媽 大學 張公子說情感 2019-09-17
"

文/張公子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2、 為什麼說選擇逃避沒有任何用處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而一切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為了逃離痛苦的感覺。

  •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將女兒英子的撫養權拿到了手,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宋倩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學習,將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這一切讓英子過得很壓抑。

英子因為天文學愛好,同時也為了遠離母親,將志願選擇在了南大,但是這與宋倩希望女兒考清華或者北航的志願不一樣,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兒的選擇之後非常生氣,怒罵英子。

“英子,你真是長本事了”“我四處去給你求人,我吃飽了撐的呀”

因為惱怒,宋倩撕掉了英子的報名表,並偷偷改了英子的志願。

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壓抑,加上宋倩改志願這一行為,最後導致英子爆發了,決定跳河自殺。

在河邊,英子因為奔潰一路狂奔,最後爬上了河邊的欄杆,喬衛東哭喊著女兒快下來,而宋倩這時卻還在質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而英子的“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也是英子被壓抑太久的一句心裡話。

心理學說,當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壓抑其實就是刻意的迴避,和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不會消失,它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所以,英子的自殺行為就是壓抑在潛意識的內容,當她走投無路時,她的潛意識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就會爆發,最後通過輕生的方式來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一些需求。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2、 為什麼說選擇逃避沒有任何用處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而一切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為了逃離痛苦的感覺。

  •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將女兒英子的撫養權拿到了手,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宋倩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學習,將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這一切讓英子過得很壓抑。

英子因為天文學愛好,同時也為了遠離母親,將志願選擇在了南大,但是這與宋倩希望女兒考清華或者北航的志願不一樣,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兒的選擇之後非常生氣,怒罵英子。

“英子,你真是長本事了”“我四處去給你求人,我吃飽了撐的呀”

因為惱怒,宋倩撕掉了英子的報名表,並偷偷改了英子的志願。

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壓抑,加上宋倩改志願這一行為,最後導致英子爆發了,決定跳河自殺。

在河邊,英子因為奔潰一路狂奔,最後爬上了河邊的欄杆,喬衛東哭喊著女兒快下來,而宋倩這時卻還在質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而英子的“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也是英子被壓抑太久的一句心裡話。

心理學說,當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壓抑其實就是刻意的迴避,和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不會消失,它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所以,英子的自殺行為就是壓抑在潛意識的內容,當她走投無路時,她的潛意識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就會爆發,最後通過輕生的方式來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一些需求。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除了“壓抑”,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在《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一書中說到: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痛苦。這種防禦類型無效且常常具有破壞性,但重要的是它表明投射的人正處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沒,試圖通過投射給他人的方式擺脫痛苦。從潛意識的層面上看,我們也在希望著有人能夠明白我們對痛苦的表達,給予援助之手,即便我們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

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吉姆本來答應老婆斯蒂芬妮,下班回家的時候,順路取回乾洗的衣服,但是因為吉姆有“忘性大”的無數前科,把這件事情給忘得一乾二淨。

等回到家,當斯蒂芬妮問起,“讓你取回來的乾洗衣服呢?”,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忘記取了,並向老婆道歉。

結果吉姆的老婆並不領情,甚至開始抱怨道:“算了,還是我自己去拿吧,什麼事都指望不上你!

這時候,吉姆不幹了,內心一下子惱火起來,怒火中燒,開始反擊他的老婆“不就是忘記取衣服了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說話就是喜歡得理不饒人”。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吉姆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對內疚的投射“。

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心懷內疚,如果吉姆的老婆在收到吉姆的道歉時選擇理解與包容,那麼他就不至於怒火中燒。但是偏偏,他的妻子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依舊不依不饒,並且還抱怨起來。

而這時候,吉姆內心的內疚感隨著斯蒂芬妮的批評煙消雲散,隨後選擇把問題拋回去,讓妻子做壞人。他不再為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他要讓妻子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種程度上,吉姆也知曉他自己在這件事裡的責任所在,但因為他忍受不了內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訴自己的“謊言”:你才是那個壞人,我不是。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2、 為什麼說選擇逃避沒有任何用處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而一切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為了逃離痛苦的感覺。

  •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將女兒英子的撫養權拿到了手,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宋倩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學習,將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這一切讓英子過得很壓抑。

英子因為天文學愛好,同時也為了遠離母親,將志願選擇在了南大,但是這與宋倩希望女兒考清華或者北航的志願不一樣,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兒的選擇之後非常生氣,怒罵英子。

“英子,你真是長本事了”“我四處去給你求人,我吃飽了撐的呀”

因為惱怒,宋倩撕掉了英子的報名表,並偷偷改了英子的志願。

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壓抑,加上宋倩改志願這一行為,最後導致英子爆發了,決定跳河自殺。

在河邊,英子因為奔潰一路狂奔,最後爬上了河邊的欄杆,喬衛東哭喊著女兒快下來,而宋倩這時卻還在質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而英子的“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也是英子被壓抑太久的一句心裡話。

心理學說,當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壓抑其實就是刻意的迴避,和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不會消失,它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所以,英子的自殺行為就是壓抑在潛意識的內容,當她走投無路時,她的潛意識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就會爆發,最後通過輕生的方式來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一些需求。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除了“壓抑”,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在《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一書中說到: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痛苦。這種防禦類型無效且常常具有破壞性,但重要的是它表明投射的人正處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沒,試圖通過投射給他人的方式擺脫痛苦。從潛意識的層面上看,我們也在希望著有人能夠明白我們對痛苦的表達,給予援助之手,即便我們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

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吉姆本來答應老婆斯蒂芬妮,下班回家的時候,順路取回乾洗的衣服,但是因為吉姆有“忘性大”的無數前科,把這件事情給忘得一乾二淨。

等回到家,當斯蒂芬妮問起,“讓你取回來的乾洗衣服呢?”,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忘記取了,並向老婆道歉。

結果吉姆的老婆並不領情,甚至開始抱怨道:“算了,還是我自己去拿吧,什麼事都指望不上你!

這時候,吉姆不幹了,內心一下子惱火起來,怒火中燒,開始反擊他的老婆“不就是忘記取衣服了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說話就是喜歡得理不饒人”。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吉姆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對內疚的投射“。

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心懷內疚,如果吉姆的老婆在收到吉姆的道歉時選擇理解與包容,那麼他就不至於怒火中燒。但是偏偏,他的妻子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依舊不依不饒,並且還抱怨起來。

而這時候,吉姆內心的內疚感隨著斯蒂芬妮的批評煙消雲散,隨後選擇把問題拋回去,讓妻子做壞人。他不再為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他要讓妻子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種程度上,吉姆也知曉他自己在這件事裡的責任所在,但因為他忍受不了內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訴自己的“謊言”:你才是那個壞人,我不是。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理想化與分裂。

約瑟夫·布爾戈說:分裂是簡化了模稜兩可的難題,即迴避掉了不確定與矛盾所帶來的痛苦,同樣地,理想化則為潛意識中感到絕望或不願面對的困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

他講述了一位年輕作家伊桑的愛情故事。伊桑在開始一段愛情之前,總是喜歡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

當一段戀情開始時,他看到的都是對方身上的優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真實的對方,跟自己幻想的不一樣,於是就選擇了終止這段關係。

於是他就這樣不停地進出關係,只要他發現,真實的跟幻想的有所差距時,他就會選擇分離。

在他的世界裡,完美的就是好的,有一點點瑕疵的,都不是好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非黑即白”思想。

過度的分裂會讓一段關係變得痛苦與不穩定。可能你認識這樣一個人,在婚戀關係裡分分合合,總也找不到歸宿,或者不斷結交新朋友,過不了多久便又喜新厭舊。如果你接納不了混合情感帶來的現實問題,你就很難和他人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要想獲得良好的親密關係,必須從與理想對象的完美愛情中醒過來,去發現我們對面那個人其實已經非常好了。最好的情況無外乎,當理想化逐漸消失不見,我們基於對伴侶的現實欣賞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當一個人太對一些事情太過於理想化發展時,它就會變成一種強大的防禦機制。也因此,我們就會失去面對真相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人,他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會逐漸淪為任憑幻滅、絕望與壓抑的擺佈。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2、 為什麼說選擇逃避沒有任何用處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而一切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為了逃離痛苦的感覺。

  •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將女兒英子的撫養權拿到了手,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宋倩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學習,將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這一切讓英子過得很壓抑。

英子因為天文學愛好,同時也為了遠離母親,將志願選擇在了南大,但是這與宋倩希望女兒考清華或者北航的志願不一樣,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兒的選擇之後非常生氣,怒罵英子。

“英子,你真是長本事了”“我四處去給你求人,我吃飽了撐的呀”

因為惱怒,宋倩撕掉了英子的報名表,並偷偷改了英子的志願。

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壓抑,加上宋倩改志願這一行為,最後導致英子爆發了,決定跳河自殺。

在河邊,英子因為奔潰一路狂奔,最後爬上了河邊的欄杆,喬衛東哭喊著女兒快下來,而宋倩這時卻還在質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而英子的“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也是英子被壓抑太久的一句心裡話。

心理學說,當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壓抑其實就是刻意的迴避,和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不會消失,它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所以,英子的自殺行為就是壓抑在潛意識的內容,當她走投無路時,她的潛意識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就會爆發,最後通過輕生的方式來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一些需求。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除了“壓抑”,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在《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一書中說到: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痛苦。這種防禦類型無效且常常具有破壞性,但重要的是它表明投射的人正處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沒,試圖通過投射給他人的方式擺脫痛苦。從潛意識的層面上看,我們也在希望著有人能夠明白我們對痛苦的表達,給予援助之手,即便我們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

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吉姆本來答應老婆斯蒂芬妮,下班回家的時候,順路取回乾洗的衣服,但是因為吉姆有“忘性大”的無數前科,把這件事情給忘得一乾二淨。

等回到家,當斯蒂芬妮問起,“讓你取回來的乾洗衣服呢?”,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忘記取了,並向老婆道歉。

結果吉姆的老婆並不領情,甚至開始抱怨道:“算了,還是我自己去拿吧,什麼事都指望不上你!

這時候,吉姆不幹了,內心一下子惱火起來,怒火中燒,開始反擊他的老婆“不就是忘記取衣服了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說話就是喜歡得理不饒人”。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吉姆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對內疚的投射“。

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心懷內疚,如果吉姆的老婆在收到吉姆的道歉時選擇理解與包容,那麼他就不至於怒火中燒。但是偏偏,他的妻子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依舊不依不饒,並且還抱怨起來。

而這時候,吉姆內心的內疚感隨著斯蒂芬妮的批評煙消雲散,隨後選擇把問題拋回去,讓妻子做壞人。他不再為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他要讓妻子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種程度上,吉姆也知曉他自己在這件事裡的責任所在,但因為他忍受不了內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訴自己的“謊言”:你才是那個壞人,我不是。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理想化與分裂。

約瑟夫·布爾戈說:分裂是簡化了模稜兩可的難題,即迴避掉了不確定與矛盾所帶來的痛苦,同樣地,理想化則為潛意識中感到絕望或不願面對的困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

他講述了一位年輕作家伊桑的愛情故事。伊桑在開始一段愛情之前,總是喜歡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

當一段戀情開始時,他看到的都是對方身上的優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真實的對方,跟自己幻想的不一樣,於是就選擇了終止這段關係。

於是他就這樣不停地進出關係,只要他發現,真實的跟幻想的有所差距時,他就會選擇分離。

在他的世界裡,完美的就是好的,有一點點瑕疵的,都不是好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非黑即白”思想。

過度的分裂會讓一段關係變得痛苦與不穩定。可能你認識這樣一個人,在婚戀關係裡分分合合,總也找不到歸宿,或者不斷結交新朋友,過不了多久便又喜新厭舊。如果你接納不了混合情感帶來的現實問題,你就很難和他人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要想獲得良好的親密關係,必須從與理想對象的完美愛情中醒過來,去發現我們對面那個人其實已經非常好了。最好的情況無外乎,當理想化逐漸消失不見,我們基於對伴侶的現實欣賞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當一個人太對一些事情太過於理想化發展時,它就會變成一種強大的防禦機制。也因此,我們就會失去面對真相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人,他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會逐漸淪為任憑幻滅、絕望與壓抑的擺佈。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3、 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家費洛姆說過,逃避機制具有很大的消極性,它不僅導致人的主體性的消解和人性的萎縮,甚至遏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導致類似法西斯的極端個人主義歷史現象。

那麼,我們該如何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呢?

約瑟夫·布爾戈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作了詳盡的介紹。

對生活保持正面“剛”的勇氣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經常使用哪些防禦機制。這樣,當意識到自己正在防禦的時候,我們會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維持現狀,繼續欺騙自己;要麼改變現狀,接受事實,與生活正面“剛“。

一個人想要通過逃避來實現自我成長是不可能的。只有用理智和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你才會發現,困難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只有充分的瞭解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特有的應對方式後,才能成開始成長。這樣,才能發展出更好的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保持警覺

托馬斯·傑斐遜曾用這樣一句話:“你還需要儘可能的多關注自身“,來指出警覺性對保護來之不易的自由的重要性。它同樣適用於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自由。

當我們受到挑戰或情緒刺激時,人的本能反應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來對抗。

只有保持警覺—持續的關注自身,觀察我們常用的防禦行為,然後儘可能的不涉身其中,這樣才能減少防禦帶來的制約。

進行正念冥想練習

正面冥想原本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後來被心理學廣泛吸收應用,成了一種減輕身心問題的方法。

佛陀教誨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機能、感官、情緒、想法以及觀念保持一份冷靜的覺知,以此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正念。

在冥想過程中,當我們意識到思緒開始遊蕩時,試著慢慢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憤怒、以及壓抑,但是通過冥想練習,專注覺知呼吸,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得以安靜下來,從而實現清除一些憤怒與仇恨的情緒。

"

文/張公子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伴侶,總是一吵架就冷戰,他們害怕解決問題;還有一種伴侶,在感情中遇到伴侶出軌的情況,會選擇下意識地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想方設法尋找對方沒有出軌的證據……他們,就像沙漠裡的鴕鳥一樣,一遇到問題就只想把腦袋埋入沙中,任憑別人呼救或是抱怨,只要別讓他去面對和解決就行。

朋友小羽老公可以說是一個冷暴力的“傑出實踐者”。無論夫妻關係遇到瓶頸的時候,還是婆媳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從來都不會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他沉默不語、永不迴應,問多了就說煩,說多了就瞪眼,之後就乾脆在外頭找了一個紅顏知己。

一個男人若沉默得太久,女人就會變得歇斯底里。最後,小羽吵累了,提出了離婚。可是就連談離婚,那男人也不願意出面,還一臉無辜地跟旁人說:“她整天就想著吵架,我還一直忍著她。要不是我忍著,這個家早就散了,我不懂她為什麼要離婚?”周圍的人因此紛紛指責小羽是個潑婦。 硬生生的把小羽變成了一個“惡人”。

當小羽聽到這些話後幾乎崩潰,她難過地說:“我倒是希望他能痛痛快快跟我吵一架。有什麼不滿統統吵出來,這樣至少給我們解決婚姻矛盾一個機會,讓我知道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我的難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症”患者。

現實中,很多夫妻都是在嘗試和伴侶連接無果的情況下,才將對話變成了吵架——他們咄咄逼人其實是想要到一個迴應,或者一個確認,如果得不到,會覺得很慌張,甚至有恐懼。這種慌張和恐懼的情緒往往會被“憤怒”的情緒掩蓋,所以小羽的“潑婦”,甚至整天吵架,不過是一次次嘗試和他連接無果後的不安反應。

婚姻裡,逃避型的伴侶是最毒的伴侶。他們的行為會讓另一方感覺自己雖然結了婚,但是卻越過越孤獨。

這種孤獨感會加深他們對婚姻的不信任,進而更加想將對方捆綁在自己身旁,害怕對方“失聯”,他們會更迫切的想與對方連接,這種迫切會讓對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過來讓他們更加不安,更加憤怒。

隨著時間過去,雙方的溝通模式就會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時候,另一方就厭倦逃避,然後雙方都對這段關係感到失望、憤怒,婚姻中的雙方無法彼此滋養,反而啃噬著兩人曾經積澱下來的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種逃避的心態其實屬於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1、 逃避是一種自我撒謊

電影《無問東西》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淑芬與許老師之間的關係。劉淑芬嫁給了一個不愛她的男人,她供他上大學,逼迫許老師和她結婚,婚後願意給對方當牛做馬,但是卻換不來別人的感動。而許老師則用了世界上最殘忍的方式對待劉淑芬。他不用她的杯子,不碰她的碗筷,用一切可以想到了冷暴力來對待她。即使如此,劉淑芬還是沒有一句怨言,還是把最好的飯菜留給對方,自己只能喝白開水。這個男人沒有出軌,但是硬生生地將劉淑芬逼成了一個“惡人”,而自己卻是別人眼中楚楚可憐的“受害者”。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或是一些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時,情感的本能會讓我們採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去逃避它。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身體的本能會告訴我們,要選擇逃跑。

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明明心裡很想要、很喜歡一樣東西,但嘴巴上卻說無所謂、不想要,這是一種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本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它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恢復心理平衡。而同時,它另一方面的消極意義也有可能因為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費洛姆認為:逃避機制,它來自孤立個人不安全感的存在。他說到:倘若能夠賦予個人最基本安全感的堅固堡壘被摧毀,倘若個人處於同自己完全分離,甚至自成一體的外在客觀世界,那麼,由於他不得不克服和忍受無能為力的孤獨狀態,他將面臨著兩種抉擇。道路之一是沿著“積極自由”不斷前行:他可以主動地在愛與勞動中,同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也可以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時,同世界相聯繫;同時,他亦能做一個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聯繫的人,不需要將自己封閉自身狹小的空間裡。相反,另一條路則是逃避畏縮,甚至放棄自由,想方設法的跨越人與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鴻溝,克服孤獨。

每當一種想法或者一種環境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的身體或意識總是竭力的選擇避開,以為這樣就能遠離痛苦,讓自己不受到傷害。表面來看,逃避也許能讓我們當下感覺沒那麼痛苦,但是長遠來看,這隻會讓事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壞處往往是,我們越是選擇逃避,就越無法瞭解內心的真正需求,我們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心裡到處充滿防禦,選擇用逃避的、否認、拖延的方式來延續恐懼和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指出:一個人的防禦機制往往是短暫的,不計後果的,只是為了規避當下那一刻的痛苦,卻不考慮由此帶來的長期損失。

無論我們採用轉移注意力、還是拖延、否認的方式逃避,其實都是一種內心的一種心理機制。而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也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2、 為什麼說選擇逃避沒有任何用處

逃避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而一切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為了逃離痛苦的感覺。

  •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衛東離婚後,將女兒英子的撫養權拿到了手,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宋倩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干涉英子的生活和學習,將英子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但是這一切讓英子過得很壓抑。

英子因為天文學愛好,同時也為了遠離母親,將志願選擇在了南大,但是這與宋倩希望女兒考清華或者北航的志願不一樣,因此宋倩在得知女兒的選擇之後非常生氣,怒罵英子。

“英子,你真是長本事了”“我四處去給你求人,我吃飽了撐的呀”

因為惱怒,宋倩撕掉了英子的報名表,並偷偷改了英子的志願。

因為一直以來受到的壓抑,加上宋倩改志願這一行為,最後導致英子爆發了,決定跳河自殺。

在河邊,英子因為奔潰一路狂奔,最後爬上了河邊的欄杆,喬衛東哭喊著女兒快下來,而宋倩這時卻還在質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而英子的“我就是想要逃離你”也是英子被壓抑太久的一句心裡話。

心理學說,當本我的慾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併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壓抑其實就是刻意的迴避,和自己不想面對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

但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內容並不會消失,它仍然存在,會無意識地影響人類的行為,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

所以,英子的自殺行為就是壓抑在潛意識的內容,當她走投無路時,她的潛意識長期積壓的各種情緒就會爆發,最後通過輕生的方式來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一些需求。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除了“壓抑”,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叫做:投射。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布爾戈在《我們為什麼總是在逃避》一書中說到: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擺脫痛苦。這種防禦類型無效且常常具有破壞性,但重要的是它表明投射的人正處在痛苦之中,他被自己的痛苦淹沒,試圖通過投射給他人的方式擺脫痛苦。從潛意識的層面上看,我們也在希望著有人能夠明白我們對痛苦的表達,給予援助之手,即便我們早已不是需要父母照料的嬰兒。

書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吉姆本來答應老婆斯蒂芬妮,下班回家的時候,順路取回乾洗的衣服,但是因為吉姆有“忘性大”的無數前科,把這件事情給忘得一乾二淨。

等回到家,當斯蒂芬妮問起,“讓你取回來的乾洗衣服呢?”,吉姆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忘記取了,並向老婆道歉。

結果吉姆的老婆並不領情,甚至開始抱怨道:“算了,還是我自己去拿吧,什麼事都指望不上你!

這時候,吉姆不幹了,內心一下子惱火起來,怒火中燒,開始反擊他的老婆“不就是忘記取衣服了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說話就是喜歡得理不饒人”。

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吉姆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對內疚的投射“。

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承認自己的過錯並心懷內疚,如果吉姆的老婆在收到吉姆的道歉時選擇理解與包容,那麼他就不至於怒火中燒。但是偏偏,他的妻子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依舊不依不饒,並且還抱怨起來。

而這時候,吉姆內心的內疚感隨著斯蒂芬妮的批評煙消雲散,隨後選擇把問題拋回去,讓妻子做壞人。他不再為自己的粗心感到內疚,他要讓妻子為她的苛刻感到不舒服。在某種程度上,吉姆也知曉他自己在這件事裡的責任所在,但因為他忍受不了內疚感,投射便是他告訴自己的“謊言”:你才是那個壞人,我不是。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 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理想化與分裂。

約瑟夫·布爾戈說:分裂是簡化了模稜兩可的難題,即迴避掉了不確定與矛盾所帶來的痛苦,同樣地,理想化則為潛意識中感到絕望或不願面對的困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

他講述了一位年輕作家伊桑的愛情故事。伊桑在開始一段愛情之前,總是喜歡理想化自己的另一半。

當一段戀情開始時,他看到的都是對方身上的優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真實的對方,跟自己幻想的不一樣,於是就選擇了終止這段關係。

於是他就這樣不停地進出關係,只要他發現,真實的跟幻想的有所差距時,他就會選擇分離。

在他的世界裡,完美的就是好的,有一點點瑕疵的,都不是好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非黑即白”思想。

過度的分裂會讓一段關係變得痛苦與不穩定。可能你認識這樣一個人,在婚戀關係裡分分合合,總也找不到歸宿,或者不斷結交新朋友,過不了多久便又喜新厭舊。如果你接納不了混合情感帶來的現實問題,你就很難和他人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要想獲得良好的親密關係,必須從與理想對象的完美愛情中醒過來,去發現我們對面那個人其實已經非常好了。最好的情況無外乎,當理想化逐漸消失不見,我們基於對伴侶的現實欣賞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當一個人太對一些事情太過於理想化發展時,它就會變成一種強大的防禦機制。也因此,我們就會失去面對真相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人,他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都會逐漸淪為任憑幻滅、絕望與壓抑的擺佈。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3、 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

心理學家費洛姆說過,逃避機制具有很大的消極性,它不僅導致人的主體性的消解和人性的萎縮,甚至遏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導致類似法西斯的極端個人主義歷史現象。

那麼,我們該如何告別逃避的生活方式呢?

約瑟夫·布爾戈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作了詳盡的介紹。

對生活保持正面“剛”的勇氣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經常使用哪些防禦機制。這樣,當意識到自己正在防禦的時候,我們會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維持現狀,繼續欺騙自己;要麼改變現狀,接受事實,與生活正面“剛“。

一個人想要通過逃避來實現自我成長是不可能的。只有用理智和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你才會發現,困難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只有充分的瞭解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特有的應對方式後,才能成開始成長。這樣,才能發展出更好的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保持警覺

托馬斯·傑斐遜曾用這樣一句話:“你還需要儘可能的多關注自身“,來指出警覺性對保護來之不易的自由的重要性。它同樣適用於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自由。

當我們受到挑戰或情緒刺激時,人的本能反應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來對抗。

只有保持警覺—持續的關注自身,觀察我們常用的防禦行為,然後儘可能的不涉身其中,這樣才能減少防禦帶來的制約。

進行正念冥想練習

正面冥想原本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式,後來被心理學廣泛吸收應用,成了一種減輕身心問題的方法。

佛陀教誨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機能、感官、情緒、想法以及觀念保持一份冷靜的覺知,以此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正念。

在冥想過程中,當我們意識到思緒開始遊蕩時,試著慢慢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

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憤怒、以及壓抑,但是通過冥想練習,專注覺知呼吸,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得以安靜下來,從而實現清除一些憤怒與仇恨的情緒。

心理學:夫妻“冷戰”的外衣下,竟藏著如此毒辣的逃避

不要選擇逃避,誠實面對真相

人之所以會逃避,是因為害怕內心的痛苦。

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些痛苦能持續多長的時間,它有多劇烈,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與其選擇逃避,不如正視它。

想要改變自己,就必須讓自己跳出舒適帶,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毅力堅持。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我們應對痛苦的能力,也需要時間來培養。

想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不是要極力地去逃避或者抗拒,而是接納自己的真我,接納自己的缺點和弱小,誠實地面對自己,識別自我欺騙,和痛苦面對面,你會發現,有一天你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強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