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中的“紅柳老人”——記治沙專家劉銘庭先進事蹟'

"

劉銘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員,于田大芸種植場場長,中國植物學家、知名治沙專家。胸懷獻身祖國邊疆治沙事業的崇高理想,在科學研究、成果推廣、科普宣傳、帶領群眾脫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6項。

退休後,他攜家帶口紮根和田,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前沿帶領群眾育苗造林、防沙治沙、種植大芸,為群眾找到了一條奔小康的新路,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紅柳老人”。

“把我分配到祖國邊疆去”

1957年,即將從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劉銘庭給時任高等教育部部長楊秀峰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把我分配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把我分配到祖國的邊疆去”的熾熱之情。他如願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從事治沙工作。

1959年,劉銘庭加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在一次考察中,他發現了優良的固沙植物“塔克拉瑪干檉柳”。自此,他先後發現了莎車檉柳、塔里木檉柳、金塔檉柳、白花檉柳等新種,成為中國檉柳家庭四分之一樹種的發現人和定名人。

新種的發現,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將紅柳大面積種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築起一道道“人工綠牆”。他投入到對紅柳的引種、育苗、造林和綜合開發的長期試驗和研究中。1993年起,他退而不休,在和田地區于田縣建立了紅柳大芸示範基地,將數百萬畝紅柳栽種在廣袤的沙漠邊沿,帶領20萬各族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治沙夢。

在風沙最前沿建站

和田地區策勒縣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最前沿,是國家級貧困縣。1982年春,流沙前沿僅距新建縣城1.5公里,危難之際,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由新疆生地所、和田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策勒縣共建沙漠研究站,阻止流沙逼近縣城,並要求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員指導群眾防風治沙,用5年左右取得初步成效。

劉銘庭與同事立下“軍令狀”,承諾5年中治理流沙6萬畝,植被覆蓋率恢復到30%至40%。結合策勒縣實際,他們採用生物防沙和工程防沙相結合的技術,首先建立策勒綠洲外圍的綜合防沙體系,進而建立“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防護體系,並在過渡帶建立了“糧、棉、果、桑、草”立體農業,僅3年就完成了任務。

1985年,劉銘庭在策勒沙漠研究站開始試種紅柳大芸,它被當地人稱為沙漠人蔘。一年後,紅柳大芸成功長出。而後數年,這一研究成果卻無人問津。直到1993年,于田縣相關部門慕名找到已退休的劉銘庭,尋求“沙海淘金”的辦法。他興奮不已,從治沙站拿出自己培育的紅柳大芸苗木,在於田縣奧依託格拉克鄉的試驗田裡試種。

妻子儲惠芳說,因為勞動強度大,1998年劉銘庭暴瘦,而她自己也掉了8公斤。可是看到家徒四壁的農民,她理解了丈夫。

沙地裡的大芸密密麻麻,人工肉蓯蓉試種成功。劉銘庭決定將技術免費教給群眾。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和田地區大芸種植面積達數十萬畝,產量不斷提升,一畝大芸的產值在4000元至8000元,許多種植大芸的農民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生活。

用行動踐行了科技為民的誓言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身患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的劉銘庭,一年中仍有大半時間待在南疆沙區,他總是騎著那輛破舊的摩托車走村入戶,在巴紮上、田地裡教大家種植大芸,仍活躍在科研和實踐一線。“研究了一輩子紅柳,我放不下它。”劉銘庭說。如今,劉銘庭的紅柳大芸已走出新疆,逐漸推廣至甘肅、內蒙古等各大沙區,並從沙漠走向黃河入海口,開始治理海邊鹽鹼化嚴重的土地。2017年,他還成為山東省昌邑市特聘專家,致力於研究紅柳海岸種植技術。

“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完全是正確的。”劉銘庭說。劉銘庭一家在於田縣紮下了根,在一望無垠的沙漠裡傾注了60餘年的情與愛。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科技為民的誓言,為新疆科學事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民族團結,畢生努力奉獻。當年血氣方剛、滿懷激情的青年,如今已是滿頭白髮的老人,但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治沙、植綠的腳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