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


"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為什麼學校打印店老闆大多是湖南人 ?

新化複印軍團的生命史

在北京,在任何一個大學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只要有幾棟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幾排在拆遷的傳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幾間用石棉瓦、白鐵皮搭起來的違章小窩棚,你都會看見一些招魂幡一樣神出鬼沒的簡陋招貼,上書“複印5分(雙面)、打印1角,量大從優”。在招貼附近,總會有那麼一群老少混雜、拖家帶口的人在一個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圍著幾臺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腦、打印機忙得暈頭轉向,時不時可以聽見他們用同一種深奧得即使強行轉換到普通話的音軌上來也難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罵,一邊用粗糙的雙手複印、分揀、裝訂著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文字。

這就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的複印打印軍團在北京開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複印打印店。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上下都是如此。據統計,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打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的一個下屬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2009年新化縣人口130萬,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不到0.55畝。這種人多地少的剛性結構,使得新化縣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為什麼學校打印店老闆大多是湖南人 ?

新化複印軍團的生命史

在北京,在任何一個大學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只要有幾棟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幾排在拆遷的傳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幾間用石棉瓦、白鐵皮搭起來的違章小窩棚,你都會看見一些招魂幡一樣神出鬼沒的簡陋招貼,上書“複印5分(雙面)、打印1角,量大從優”。在招貼附近,總會有那麼一群老少混雜、拖家帶口的人在一個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圍著幾臺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腦、打印機忙得暈頭轉向,時不時可以聽見他們用同一種深奧得即使強行轉換到普通話的音軌上來也難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罵,一邊用粗糙的雙手複印、分揀、裝訂著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文字。

這就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的複印打印軍團在北京開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複印打印店。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上下都是如此。據統計,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打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的一個下屬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2009年新化縣人口130萬,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不到0.55畝。這種人多地少的剛性結構,使得新化縣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1960年,新化人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獲得了機械打字機維修技術,以此為開端,經過40多年的演化變遷,新化人發展出了遍佈全國的複印產業經營網絡,從業人員接近20萬(數據來自廣東省(湖南)辦公耗材行業協會籌委會祕書長,新化人龍三沅先生),從而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現象”。

新化現象(模式)是:國際貿易+專業市場+專業店。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國的二手複印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擴散到國內,然後通過專業市場銷售到專業店,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現在,一些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和耗材的生產和製造,為新化複印產業開拓了新的方向。

新化複印產業是如何開始的?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產業生命史?

發現商機


新化複印產業是從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的,最早的源頭是易代育、易代興兄弟。對於為什麼在1960年跟隨師傅外出跑江湖,易代興說:“那時候因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讀書了。1960年,吃不飽飯,我就跟哥哥,另外還有一個姓張的,出去跑江湖了,我們那時候搞什麼呢?修鋼板。”

正是在修鋼板的過程中,新化複印產業誕生了,對此,易代興說:“我們修第一臺機械打字機的時候,是在涪陵人民銀行。我記得是很簡單的一個毛病,定位鈴不準。我就給她說,我們是專門修打字機的,修鋼板的同時也修打字機。我就拿起起子東湊一下,西搞一下,這是耍花槍給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個地方移個位就行了。”這以後,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就把各個單位的壞打字機作為學習維修技術的途徑和平臺。

新化複印產業的另一個元老是鄒聯經。鄒聯經是新化縣洋溪鎮寨邊村人,其父親解放前就出外維修鋼筆,鄒聯經繼承了這門手藝,並推陳出新,先後學會了修鎖、修手電筒和修縫紉機等技術,一直在湖南新化縣及周邊流動。1970年,鄒聯經回到新化,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錫楚,就拜其為師,學習打字機維修技術。

這是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這個產業後來在鄒聯經手中發揚光大。

但是,在當時的國家體制下,整個社會結構是固化的,這樣易代興和鄒聯經都面臨一個合法身份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私刻單位公章和偽造單位介紹信,這就使得他們獲得較大經濟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體制性風險。

由於油印機印刷的介紹信模糊,肥皂刻的公章顏色很淡,加上當時嚴密的檢查制度,這就使得易代興、鄒聯經難逃有經驗的公安人員的法眼,所以雖然有共青團員團徽戴在胸前,易代興還是很快就被抓進看守所。但關了幾天後,也就放了,繼續流動。

1978年後國家的政策鬆動,如何使用鄒聯經成了新化縣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1979年,新化縣相關領導商量後決定,成立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1980年改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

"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為什麼學校打印店老闆大多是湖南人 ?

新化複印軍團的生命史

在北京,在任何一個大學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只要有幾棟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幾排在拆遷的傳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幾間用石棉瓦、白鐵皮搭起來的違章小窩棚,你都會看見一些招魂幡一樣神出鬼沒的簡陋招貼,上書“複印5分(雙面)、打印1角,量大從優”。在招貼附近,總會有那麼一群老少混雜、拖家帶口的人在一個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圍著幾臺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腦、打印機忙得暈頭轉向,時不時可以聽見他們用同一種深奧得即使強行轉換到普通話的音軌上來也難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罵,一邊用粗糙的雙手複印、分揀、裝訂著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文字。

這就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的複印打印軍團在北京開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複印打印店。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上下都是如此。據統計,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打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的一個下屬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2009年新化縣人口130萬,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不到0.55畝。這種人多地少的剛性結構,使得新化縣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1960年,新化人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獲得了機械打字機維修技術,以此為開端,經過40多年的演化變遷,新化人發展出了遍佈全國的複印產業經營網絡,從業人員接近20萬(數據來自廣東省(湖南)辦公耗材行業協會籌委會祕書長,新化人龍三沅先生),從而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現象”。

新化現象(模式)是:國際貿易+專業市場+專業店。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國的二手複印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擴散到國內,然後通過專業市場銷售到專業店,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現在,一些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和耗材的生產和製造,為新化複印產業開拓了新的方向。

新化複印產業是如何開始的?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產業生命史?

發現商機


新化複印產業是從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的,最早的源頭是易代育、易代興兄弟。對於為什麼在1960年跟隨師傅外出跑江湖,易代興說:“那時候因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讀書了。1960年,吃不飽飯,我就跟哥哥,另外還有一個姓張的,出去跑江湖了,我們那時候搞什麼呢?修鋼板。”

正是在修鋼板的過程中,新化複印產業誕生了,對此,易代興說:“我們修第一臺機械打字機的時候,是在涪陵人民銀行。我記得是很簡單的一個毛病,定位鈴不準。我就給她說,我們是專門修打字機的,修鋼板的同時也修打字機。我就拿起起子東湊一下,西搞一下,這是耍花槍給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個地方移個位就行了。”這以後,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就把各個單位的壞打字機作為學習維修技術的途徑和平臺。

新化複印產業的另一個元老是鄒聯經。鄒聯經是新化縣洋溪鎮寨邊村人,其父親解放前就出外維修鋼筆,鄒聯經繼承了這門手藝,並推陳出新,先後學會了修鎖、修手電筒和修縫紉機等技術,一直在湖南新化縣及周邊流動。1970年,鄒聯經回到新化,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錫楚,就拜其為師,學習打字機維修技術。

這是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這個產業後來在鄒聯經手中發揚光大。

但是,在當時的國家體制下,整個社會結構是固化的,這樣易代興和鄒聯經都面臨一個合法身份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私刻單位公章和偽造單位介紹信,這就使得他們獲得較大經濟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體制性風險。

由於油印機印刷的介紹信模糊,肥皂刻的公章顏色很淡,加上當時嚴密的檢查制度,這就使得易代興、鄒聯經難逃有經驗的公安人員的法眼,所以雖然有共青團員團徽戴在胸前,易代興還是很快就被抓進看守所。但關了幾天後,也就放了,繼續流動。

1978年後國家的政策鬆動,如何使用鄒聯經成了新化縣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1979年,新化縣相關領導商量後決定,成立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1980年改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這樣從1979年開始,鄒聯經、易代興等終於有了合法性身份,新化縣的打字機維修也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道路。到了1983年,已經有200多人從事這個行業,1987年發展到了2000多人,1990年發展到了5000多人,新化人形成了一個遍佈全國的流動維修打字機大軍,這就是新化複印產業發展史上的“流動維修打字機”階段,這個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機械打字機淘汰才結束。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


新化第一批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有龍三沅、楊桂鬆和曾旗東等人。

在流動維修打字機的過程中,一些新化人先後和複印機相遇,不少人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技術學習故事。對於如何在1986年學到複印機維修技術,龍三沅回憶說:“當時我很年輕,也喜歡鑽研,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中國第一臺複印機的誕生地就是河北邯鄲漢光復印機廠的人,那個時候他們在經營日本的優美複印機。當時他們在貴陽開復印機展覽會,我就在那上面認識了它們的一個工程師,叫王利華,我就跟他學習維修複印機。”

隨著辦公設備越來越複雜,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開始學習新技術時的“驚險的跳躍”。一旦先行者學會了新技術,新化這個“地緣共同體”內部的技術擴散機制就會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啟動,並迅速地擴散。在學會了“不得了”的複印機技術後,龍三沅就退出了雲南下關的打字機維修經營,開始了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階段,他去了素有“天堂”之稱的西藏,龍三沅說:“我住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區工業廳招待所,每天早上都有幾個小車在門口等著我去給他們修機器,我是第一代去西藏修復印機的,帶了兩個徒弟,那個時候只有廳一級單位才有複印機,所以就跑省會城市。哎呀在西藏,各個單位管住管煙管酒,有處級幹部陪著吃飯,那真是!”

一旦更高級的技術學到手後,獲利就以不可思議的程度實現,加上榮譽、尊嚴這些精神層面的愉悅性體驗,從而導致了學習新技術的強烈驅動,正是這個利益驅動模式,使得新化複印產業階梯式的發展。這個時候,楊桂鬆在汕頭大學、曾旗東在廣州也先後和複印機相遇,通過差不多的學習故事,先後掌握了複印機維修技術。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持續到今天,已經處於式微階段。這是由於現在出售複印機的基本負責保修,這就使得這個市場非常小,而原來流動維修的要麼開維修店,要麼開復印店,現在從事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新化人已經很少了。

跑累了,開個複印店吧 


新化第一批開復印店的有鄒聯經、龍三沅、鄒讓餘和羅旭輝等人。

1986年6月,鄒聯經從長沙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買了一臺佳能270複印機開始搞複印,揭開了新化複印店的歷史。而這時在西藏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龍三沅在資金條件具備後,在拉薩布達拉宮下開了一家複印機打字機維修部。1988年,龍三沅從西藏教委借了一臺舊複印機,開始了複印打字業務。

複印店在全國遍地開花,是在二手複印機被發現,並被大規模擴散到國內之後。隨著二手複印機大量湧入國內,新化人的複印店也是大肆擴張,直至形成遍佈全國的複印店網絡。

在開復印店積累雄厚資金之後,一些新化人把複印店升級到圖文店。新化人第一批開圖文店的有楊文輝等人。1993年,楊文輝在廣州開了一家複印店,在發展壯大後,2002年升級為圖文店,在楊文輝去世後,由其子楊荊經營。據楊荊講,圖文店設備一般包括複印機、噴繪機、晒圖機、彩色打印機等,投資很大,一臺彩色打印機就要100多萬元。只有一部分實力雄厚的新化人才經營圖文店。

"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為什麼學校打印店老闆大多是湖南人 ?

新化複印軍團的生命史

在北京,在任何一個大學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只要有幾棟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幾排在拆遷的傳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幾間用石棉瓦、白鐵皮搭起來的違章小窩棚,你都會看見一些招魂幡一樣神出鬼沒的簡陋招貼,上書“複印5分(雙面)、打印1角,量大從優”。在招貼附近,總會有那麼一群老少混雜、拖家帶口的人在一個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圍著幾臺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腦、打印機忙得暈頭轉向,時不時可以聽見他們用同一種深奧得即使強行轉換到普通話的音軌上來也難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罵,一邊用粗糙的雙手複印、分揀、裝訂著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文字。

這就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的複印打印軍團在北京開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複印打印店。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上下都是如此。據統計,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打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的一個下屬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2009年新化縣人口130萬,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不到0.55畝。這種人多地少的剛性結構,使得新化縣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1960年,新化人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獲得了機械打字機維修技術,以此為開端,經過40多年的演化變遷,新化人發展出了遍佈全國的複印產業經營網絡,從業人員接近20萬(數據來自廣東省(湖南)辦公耗材行業協會籌委會祕書長,新化人龍三沅先生),從而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現象”。

新化現象(模式)是:國際貿易+專業市場+專業店。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國的二手複印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擴散到國內,然後通過專業市場銷售到專業店,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現在,一些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和耗材的生產和製造,為新化複印產業開拓了新的方向。

新化複印產業是如何開始的?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產業生命史?

發現商機


新化複印產業是從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的,最早的源頭是易代育、易代興兄弟。對於為什麼在1960年跟隨師傅外出跑江湖,易代興說:“那時候因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讀書了。1960年,吃不飽飯,我就跟哥哥,另外還有一個姓張的,出去跑江湖了,我們那時候搞什麼呢?修鋼板。”

正是在修鋼板的過程中,新化複印產業誕生了,對此,易代興說:“我們修第一臺機械打字機的時候,是在涪陵人民銀行。我記得是很簡單的一個毛病,定位鈴不準。我就給她說,我們是專門修打字機的,修鋼板的同時也修打字機。我就拿起起子東湊一下,西搞一下,這是耍花槍給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個地方移個位就行了。”這以後,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就把各個單位的壞打字機作為學習維修技術的途徑和平臺。

新化複印產業的另一個元老是鄒聯經。鄒聯經是新化縣洋溪鎮寨邊村人,其父親解放前就出外維修鋼筆,鄒聯經繼承了這門手藝,並推陳出新,先後學會了修鎖、修手電筒和修縫紉機等技術,一直在湖南新化縣及周邊流動。1970年,鄒聯經回到新化,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錫楚,就拜其為師,學習打字機維修技術。

這是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這個產業後來在鄒聯經手中發揚光大。

但是,在當時的國家體制下,整個社會結構是固化的,這樣易代興和鄒聯經都面臨一個合法身份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私刻單位公章和偽造單位介紹信,這就使得他們獲得較大經濟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體制性風險。

由於油印機印刷的介紹信模糊,肥皂刻的公章顏色很淡,加上當時嚴密的檢查制度,這就使得易代興、鄒聯經難逃有經驗的公安人員的法眼,所以雖然有共青團員團徽戴在胸前,易代興還是很快就被抓進看守所。但關了幾天後,也就放了,繼續流動。

1978年後國家的政策鬆動,如何使用鄒聯經成了新化縣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1979年,新化縣相關領導商量後決定,成立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1980年改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這樣從1979年開始,鄒聯經、易代興等終於有了合法性身份,新化縣的打字機維修也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道路。到了1983年,已經有200多人從事這個行業,1987年發展到了2000多人,1990年發展到了5000多人,新化人形成了一個遍佈全國的流動維修打字機大軍,這就是新化複印產業發展史上的“流動維修打字機”階段,這個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機械打字機淘汰才結束。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


新化第一批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有龍三沅、楊桂鬆和曾旗東等人。

在流動維修打字機的過程中,一些新化人先後和複印機相遇,不少人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技術學習故事。對於如何在1986年學到複印機維修技術,龍三沅回憶說:“當時我很年輕,也喜歡鑽研,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中國第一臺複印機的誕生地就是河北邯鄲漢光復印機廠的人,那個時候他們在經營日本的優美複印機。當時他們在貴陽開復印機展覽會,我就在那上面認識了它們的一個工程師,叫王利華,我就跟他學習維修複印機。”

隨著辦公設備越來越複雜,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開始學習新技術時的“驚險的跳躍”。一旦先行者學會了新技術,新化這個“地緣共同體”內部的技術擴散機制就會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啟動,並迅速地擴散。在學會了“不得了”的複印機技術後,龍三沅就退出了雲南下關的打字機維修經營,開始了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階段,他去了素有“天堂”之稱的西藏,龍三沅說:“我住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區工業廳招待所,每天早上都有幾個小車在門口等著我去給他們修機器,我是第一代去西藏修復印機的,帶了兩個徒弟,那個時候只有廳一級單位才有複印機,所以就跑省會城市。哎呀在西藏,各個單位管住管煙管酒,有處級幹部陪著吃飯,那真是!”

一旦更高級的技術學到手後,獲利就以不可思議的程度實現,加上榮譽、尊嚴這些精神層面的愉悅性體驗,從而導致了學習新技術的強烈驅動,正是這個利益驅動模式,使得新化複印產業階梯式的發展。這個時候,楊桂鬆在汕頭大學、曾旗東在廣州也先後和複印機相遇,通過差不多的學習故事,先後掌握了複印機維修技術。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持續到今天,已經處於式微階段。這是由於現在出售複印機的基本負責保修,這就使得這個市場非常小,而原來流動維修的要麼開維修店,要麼開復印店,現在從事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新化人已經很少了。

跑累了,開個複印店吧 


新化第一批開復印店的有鄒聯經、龍三沅、鄒讓餘和羅旭輝等人。

1986年6月,鄒聯經從長沙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買了一臺佳能270複印機開始搞複印,揭開了新化複印店的歷史。而這時在西藏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龍三沅在資金條件具備後,在拉薩布達拉宮下開了一家複印機打字機維修部。1988年,龍三沅從西藏教委借了一臺舊複印機,開始了複印打字業務。

複印店在全國遍地開花,是在二手複印機被發現,並被大規模擴散到國內之後。隨著二手複印機大量湧入國內,新化人的複印店也是大肆擴張,直至形成遍佈全國的複印店網絡。

在開復印店積累雄厚資金之後,一些新化人把複印店升級到圖文店。新化人第一批開圖文店的有楊文輝等人。1993年,楊文輝在廣州開了一家複印店,在發展壯大後,2002年升級為圖文店,在楊文輝去世後,由其子楊荊經營。據楊荊講,圖文店設備一般包括複印機、噴繪機、晒圖機、彩色打印機等,投資很大,一臺彩色打印機就要100多萬元。只有一部分實力雄厚的新化人才經營圖文店。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把二手複印機市場做大做強 


新化第一批從事二手複印機銷售的有楊桂鬆、鄒武德、曾旗東和鄒聯敏等人。

新化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的真正發展壯大,是在1992年鄒聯敏發現中國臺灣人的二手複印機貨源之後。對於那次發現,鄒聯敏說:“我當時在廣東清遠市開了一個打字機維修店,做了2個月,我就在龍塘發現有複印機的配件,於是我去問他們賣不賣複印機,他們就說臺灣人那裡有。當時我就帶了3000塊錢,為了買複印機我又回家借了2萬塊錢,這才慢慢發展,後來我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曾旗東。”

當時一些臺灣人在廣州把廢五金從美國、日本等國進口到大陸,然後拆解歸類銷售。當時臺灣人並沒有發現舊複印機的價值,楊桂鬆和曾旗東發現之後,就開始大量從臺灣人那裡購買舊複印機。臺灣人發現舊複印機不用拆解,進來的貨很快就被新化人買走,就開始大量出口舊複印機,這樣臺灣人和新化人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而楊桂鬆、曾旗東把舊複印機買入後,進行維修翻新,然後批發零售,這樣,在廣州天河科技街,新化人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就慢慢建立了。

廣州新化人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的建立和壯大,逐漸向全國擴散,從而使得現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新化人開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資金雄厚後,從1999年開始,新化人不再從臺灣人那裡進貨,而是直接到日本、美國購買二手複印機,然後發到國內,這標誌著新化人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進入了新的階段。通過從美國、日本源頭進貨,新化人建立了完整的二手複印機產業鏈。現在,在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專門有一部分新化人做二手複印機貿易,源源不斷地供應國內市場。

製造辦公設備階段


新化第一批從事辦公設備製造的有曾樹深、曾文輝、曾輝和鄒幹丁等人。

2003年以後,一些積累了原始資本的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的生產,這標誌著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方向:意味著一個靠維修和貿易立身的產業開始轉向實業。1993年在雲南德宏開復印店的曾文輝,在新化人的複印店中是最早之一配備刻字機的。當時在北京購買零件的曾文輝看到剛剛問世的刻字機,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臺回去,這為曾文輝帶來了不少利潤,他說:“那個時候在國內複印店基本像引發了一場革命一樣,後來幾乎所有的複印店都有了刻字機。”曾文輝因此對新技術和新設備非常敏感,認為一個新設備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從這以後就儘可能添置新的辦公設備,搞複印店的多元化經營。

2004年曾文輝在福建廈門投資生產寫真機,開始由於沒有核心技術,基本處於組裝階段,即從國外進口配件,在國內組裝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曾文輝發現寫真機與繪圖儀功能應該可以合一,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曾文輝和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終於生產出了具備寫真繪圖功能的寫真機,這在當時國內屬於首創。現在這個設備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新化複印產業的從業者都經歷了階梯式發展的各個發展層,比如曾文輝,其先後修過打字機,開過複印店,修過複印機,賣過二手複印機,現在製造寫真機,其他新化從業者的從業履歷可能沒有這麼完整,但經歷過幾個發展層的則大有人在。也就是新化複印產業的生命史,同時也是新化從業者的生命史,個人的生命編織進了產業的生命。

"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為什麼學校打印店老闆大多是湖南人 ?

新化複印軍團的生命史

在北京,在任何一個大學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只要有幾棟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幾排在拆遷的傳言中惴惴不安的小平房,甚至幾間用石棉瓦、白鐵皮搭起來的違章小窩棚,你都會看見一些招魂幡一樣神出鬼沒的簡陋招貼,上書“複印5分(雙面)、打印1角,量大從優”。在招貼附近,總會有那麼一群老少混雜、拖家帶口的人在一個狹小的室內空間裡圍著幾臺破舊的複印機、二手電腦、打印機忙得暈頭轉向,時不時可以聽見他們用同一種深奧得即使強行轉換到普通話的音軌上來也難以理解的方言相互催促、抱怨、嬉笑怒罵,一邊用粗糙的雙手複印、分揀、裝訂著跟他們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的文字。

這就是湖南婁底市新化縣的複印打印軍團在北京開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崗的複印打印店。不僅在北京,在全國上下都是如此。據統計,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印複印軍團佔據了全中國打印複印市場份額的85%,而如此強悍的市場份額完全是靠一個個10平方米不到的逼仄、破舊的小門面壘出來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的一個下屬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境內山脈縱橫,環境惡劣。2009年新化縣人口130萬,耕地面積72萬畝,人均不到0.55畝。這種人多地少的剛性結構,使得新化縣一直有“以技補農”的傳統。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1960年,新化人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獲得了機械打字機維修技術,以此為開端,經過40多年的演化變遷,新化人發展出了遍佈全國的複印產業經營網絡,從業人員接近20萬(數據來自廣東省(湖南)辦公耗材行業協會籌委會祕書長,新化人龍三沅先生),從而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現象”。

新化現象(模式)是:國際貿易+專業市場+專業店。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國的二手複印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擴散到國內,然後通過專業市場銷售到專業店,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現在,一些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和耗材的生產和製造,為新化複印產業開拓了新的方向。

新化複印產業是如何開始的?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產業生命史?

發現商機


新化複印產業是從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開始的,最早的源頭是易代育、易代興兄弟。對於為什麼在1960年跟隨師傅外出跑江湖,易代興說:“那時候因為我家成分不好,很早就不讀書了。1960年,吃不飽飯,我就跟哥哥,另外還有一個姓張的,出去跑江湖了,我們那時候搞什麼呢?修鋼板。”

正是在修鋼板的過程中,新化複印產業誕生了,對此,易代興說:“我們修第一臺機械打字機的時候,是在涪陵人民銀行。我記得是很簡單的一個毛病,定位鈴不準。我就給她說,我們是專門修打字機的,修鋼板的同時也修打字機。我就拿起起子東湊一下,西搞一下,這是耍花槍給她看的,真正的就是把那個地方移個位就行了。”這以後,易代興、易代育兄弟就把各個單位的壞打字機作為學習維修技術的途徑和平臺。

新化複印產業的另一個元老是鄒聯經。鄒聯經是新化縣洋溪鎮寨邊村人,其父親解放前就出外維修鋼筆,鄒聯經繼承了這門手藝,並推陳出新,先後學會了修鎖、修手電筒和修縫紉機等技術,一直在湖南新化縣及周邊流動。1970年,鄒聯經回到新化,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易代育的徒弟袁錫楚,就拜其為師,學習打字機維修技術。

這是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轉折點,因為這個產業後來在鄒聯經手中發揚光大。

但是,在當時的國家體制下,整個社會結構是固化的,這樣易代興和鄒聯經都面臨一個合法身份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私刻單位公章和偽造單位介紹信,這就使得他們獲得較大經濟收入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體制性風險。

由於油印機印刷的介紹信模糊,肥皂刻的公章顏色很淡,加上當時嚴密的檢查制度,這就使得易代興、鄒聯經難逃有經驗的公安人員的法眼,所以雖然有共青團員團徽戴在胸前,易代興還是很快就被抓進看守所。但關了幾天後,也就放了,繼續流動。

1978年後國家的政策鬆動,如何使用鄒聯經成了新化縣相關部門思考的問題。1979年,新化縣相關領導商量後決定,成立新化縣洋溪打字機維修廠,由鄒聯經出任業務廠長,1980年改為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這樣從1979年開始,鄒聯經、易代興等終於有了合法性身份,新化縣的打字機維修也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道路。到了1983年,已經有200多人從事這個行業,1987年發展到了2000多人,1990年發展到了5000多人,新化人形成了一個遍佈全國的流動維修打字機大軍,這就是新化複印產業發展史上的“流動維修打字機”階段,這個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機械打字機淘汰才結束。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


新化第一批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有龍三沅、楊桂鬆和曾旗東等人。

在流動維修打字機的過程中,一些新化人先後和複印機相遇,不少人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技術學習故事。對於如何在1986年學到複印機維修技術,龍三沅回憶說:“當時我很年輕,也喜歡鑽研,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中國第一臺複印機的誕生地就是河北邯鄲漢光復印機廠的人,那個時候他們在經營日本的優美複印機。當時他們在貴陽開復印機展覽會,我就在那上面認識了它們的一個工程師,叫王利華,我就跟他學習維修複印機。”

隨著辦公設備越來越複雜,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開始學習新技術時的“驚險的跳躍”。一旦先行者學會了新技術,新化這個“地緣共同體”內部的技術擴散機制就會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啟動,並迅速地擴散。在學會了“不得了”的複印機技術後,龍三沅就退出了雲南下關的打字機維修經營,開始了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階段,他去了素有“天堂”之稱的西藏,龍三沅說:“我住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區工業廳招待所,每天早上都有幾個小車在門口等著我去給他們修機器,我是第一代去西藏修復印機的,帶了兩個徒弟,那個時候只有廳一級單位才有複印機,所以就跑省會城市。哎呀在西藏,各個單位管住管煙管酒,有處級幹部陪著吃飯,那真是!”

一旦更高級的技術學到手後,獲利就以不可思議的程度實現,加上榮譽、尊嚴這些精神層面的愉悅性體驗,從而導致了學習新技術的強烈驅動,正是這個利益驅動模式,使得新化複印產業階梯式的發展。這個時候,楊桂鬆在汕頭大學、曾旗東在廣州也先後和複印機相遇,通過差不多的學習故事,先後掌握了複印機維修技術。

流動維修複印機階段持續到今天,已經處於式微階段。這是由於現在出售複印機的基本負責保修,這就使得這個市場非常小,而原來流動維修的要麼開維修店,要麼開復印店,現在從事流動維修複印機的新化人已經很少了。

跑累了,開個複印店吧 


新化第一批開復印店的有鄒聯經、龍三沅、鄒讓餘和羅旭輝等人。

1986年6月,鄒聯經從長沙五一文化用品公司買了一臺佳能270複印機開始搞複印,揭開了新化複印店的歷史。而這時在西藏流動維修複印機的龍三沅在資金條件具備後,在拉薩布達拉宮下開了一家複印機打字機維修部。1988年,龍三沅從西藏教委借了一臺舊複印機,開始了複印打字業務。

複印店在全國遍地開花,是在二手複印機被發現,並被大規模擴散到國內之後。隨著二手複印機大量湧入國內,新化人的複印店也是大肆擴張,直至形成遍佈全國的複印店網絡。

在開復印店積累雄厚資金之後,一些新化人把複印店升級到圖文店。新化人第一批開圖文店的有楊文輝等人。1993年,楊文輝在廣州開了一家複印店,在發展壯大後,2002年升級為圖文店,在楊文輝去世後,由其子楊荊經營。據楊荊講,圖文店設備一般包括複印機、噴繪機、晒圖機、彩色打印機等,投資很大,一臺彩色打印機就要100多萬元。只有一部分實力雄厚的新化人才經營圖文店。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把二手複印機市場做大做強 


新化第一批從事二手複印機銷售的有楊桂鬆、鄒武德、曾旗東和鄒聯敏等人。

新化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的真正發展壯大,是在1992年鄒聯敏發現中國臺灣人的二手複印機貨源之後。對於那次發現,鄒聯敏說:“我當時在廣東清遠市開了一個打字機維修店,做了2個月,我就在龍塘發現有複印機的配件,於是我去問他們賣不賣複印機,他們就說臺灣人那裡有。當時我就帶了3000塊錢,為了買複印機我又回家借了2萬塊錢,這才慢慢發展,後來我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曾旗東。”

當時一些臺灣人在廣州把廢五金從美國、日本等國進口到大陸,然後拆解歸類銷售。當時臺灣人並沒有發現舊複印機的價值,楊桂鬆和曾旗東發現之後,就開始大量從臺灣人那裡購買舊複印機。臺灣人發現舊複印機不用拆解,進來的貨很快就被新化人買走,就開始大量出口舊複印機,這樣臺灣人和新化人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而楊桂鬆、曾旗東把舊複印機買入後,進行維修翻新,然後批發零售,這樣,在廣州天河科技街,新化人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就慢慢建立了。

廣州新化人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的建立和壯大,逐漸向全國擴散,從而使得現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新化人開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資金雄厚後,從1999年開始,新化人不再從臺灣人那裡進貨,而是直接到日本、美國購買二手複印機,然後發到國內,這標誌著新化人的二手複印機專業市場進入了新的階段。通過從美國、日本源頭進貨,新化人建立了完整的二手複印機產業鏈。現在,在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專門有一部分新化人做二手複印機貿易,源源不斷地供應國內市場。

製造辦公設備階段


新化第一批從事辦公設備製造的有曾樹深、曾文輝、曾輝和鄒幹丁等人。

2003年以後,一些積累了原始資本的新化人開始了辦公設備的生產,這標誌著新化複印產業的重要方向:意味著一個靠維修和貿易立身的產業開始轉向實業。1993年在雲南德宏開復印店的曾文輝,在新化人的複印店中是最早之一配備刻字機的。當時在北京購買零件的曾文輝看到剛剛問世的刻字機,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臺回去,這為曾文輝帶來了不少利潤,他說:“那個時候在國內複印店基本像引發了一場革命一樣,後來幾乎所有的複印店都有了刻字機。”曾文輝因此對新技術和新設備非常敏感,認為一個新設備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從這以後就儘可能添置新的辦公設備,搞複印店的多元化經營。

2004年曾文輝在福建廈門投資生產寫真機,開始由於沒有核心技術,基本處於組裝階段,即從國外進口配件,在國內組裝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曾文輝發現寫真機與繪圖儀功能應該可以合一,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曾文輝和清華大學物理系合作,終於生產出了具備寫真繪圖功能的寫真機,這在當時國內屬於首創。現在這個設備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新化複印產業的從業者都經歷了階梯式發展的各個發展層,比如曾文輝,其先後修過打字機,開過複印店,修過複印機,賣過二手複印機,現在製造寫真機,其他新化從業者的從業履歷可能沒有這麼完整,但經歷過幾個發展層的則大有人在。也就是新化複印產業的生命史,同時也是新化從業者的生命史,個人的生命編織進了產業的生命。

被湖南人壟斷的百億行業,上至跨國公司下至平民百姓,通吃


可以看到,新化縣的複印產業是從易代興、易代育兄弟等新化縣城裡的人開始,但卻由洋溪鎮的鄒聯經等人來壯大的,為什麼?這就必須從關鍵人物的關鍵作用以及新化縣城和洋溪鎮的社會結構來解釋。

在新化複印產業的早期發展中,鄒聯經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正是對鄒聯經這個技術人員的安排,使得新化縣打字機維修廠設在洋溪鎮,從而使得洋溪鎮的維修人員佔據制度性優勢和合法性身份。同時,鄒聯經一直是先進維修技術的擴散者,1977年之後,他先後到上海打字機廠、上海速印機廠以及上海謄影機廠做學徒工,學得精湛的維修技術,並且先後帶了打字機等設備回洋溪鎮帶學徒,辦培訓班,現場示範,帶出了大量維修技術人員,由此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技術擴散效應。

從社會結構來看,洋溪鎮是一個同質性的鄉土社會結構。雖然易代育、易代興、袁錫楚等新化縣城人也帶出了一些徒弟,但由於他們縣城社會關係有限,這就使得縣城裡學習維修技術的人有限。但鄒聯經所在的洋溪鎮這個鄉土社會,其間血緣、親緣、地緣關係密密麻麻,相互交織。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幾萬人都吃不飽飯的農業社會。一面是在家吃不飽飯,一面是出去維修掙大錢,這種巨大的反差使得打字機維修技術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沿著地緣關係等網絡迅速擴散,從而使得洋溪鎮成為新化複印產業的擴散中心。

新化複印產業生命史同時也是產業升級的歷史,並呈現階梯式的發展模式。其具體表現就是一個發展階段還沒有結束,奠基在其基礎上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就已經開始,如此多個發展層一層一層地累積,譬如錯開的木板。新化複印產業“階梯式”發展的根源在於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產業設備的更新換代,以及利益預期下新化人對新設備以及新技術的天然的親和性。正是不斷地隨著產業共進步,不斷學習緊跟產業發展潮流,才使得新化複印產業不斷地發展壯大,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從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二手複印機肯定只是新化複印產業的一段插曲。按龍三沅的看法,二手複印機產業在中國至少還有30~50年的生命週期。如果中國的辦公自動化普及能夠達到日本、美國那樣的水平,如果中國的複印機國產化能夠再度起飛,那麼,二手複印機肯定要退出歷史舞臺。那時,新化人複印產業的“階梯式”發展也將通過路徑依賴式的循環累積,不斷與時俱進,從而進入更高、更遠的天地。

對此,你怎麼看?

都看到這裡了就加個關注嘛~~~

(內容來源於網絡,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