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的制硯師傅

新安江 社會 揚眼 揚眼 2017-08-26
賣米的制硯師傅

[安徽]沈燕

歙縣在古時的徽州又稱新安郡。徽州的歙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自歙縣的龍尾山下溪澗中。在這個小小的山城,有一位一邊制硯一邊賣米的許師傅。許順新的米店開在小區邊,不大的地方,一邊放著擺滿糧油麵條各類雜貨的貨架,一邊就堆著制硯的機器和小山堆樣的硯石,中間一張小桌子。夫妻倆經營著這個小店鋪。

許順新做硯算是半路出家。原本他只是開了家小小的米店,機緣湊巧,他家米店隔壁就是一位制硯大師的作坊。許順新是徽州人,生於歙縣,喝著新安江水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對歙硯有著濃厚的興趣,沒事就跑去看大師制硯。天天看,日日琢磨,不懂就問。歙硯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制硯大師從選料,製坯,設計,雕刻……每一步都不能出現任何差池。許順新一一記在心裡,暗暗比劃著。一日這位制硯大師故意考他,在一塊舊硯上隨意畫了個鵝,許順新拿起刻刀就雕,居然第二天就雕出來一隻栩栩如生的鵝。制硯大師見他極有靈性,又給他塊邊角料,讓他搗鼓。他就拿回家照著畫冊做起了硯臺,第二天就交了卷。許順新悟性好,沒過幾年就成了徽州制硯界的行家,他的制硯工藝精巧,古樸大方,尤其對硯臺的製作比例和線條的把握,精確到位。小小的一把刻刀,拿在許順新的手上,如魚得水般,讓人驚歎不已。專門上門請他做硯臺的人排起了隊。

許順新最擅長的是做行囊硯。這種硯的做工極其精巧,巴掌大的硯身間隔出墨池和硯堂,硯堂中心又挖空形成可儲水的硯腹,是古人進京趕考時隨身攜帶的一種硯臺。最為絕妙處是硯腹內可以貯水,隨身攜帶時水不流出,使用時,將硯側置,輕拍,可使水自然流出。這是古人利用氣壓原理精巧構制的硯臺,現今已經不多見。單是硯臺兩邊兩對繫繩攜帶的小孔,打眼都要極其小心。硯身又極薄,稍有差池,前功盡棄。行囊硯以鱔肚黃眉子為硯面,青黑色的細羅文石為硯身,兩種石材嚴絲合縫,清冷的黑色和柔和的黃色搭配顯得清雅極了。許順新做一個行囊硯至少要大半個月的工夫,一點一點細細地打磨,一分一毫,來不得半點馬虎。

許順新是個做事用心的人。制硯第二年,他的一方素硯就得了杭州西泠印社的三等獎。許順新沒有上過一天的美院,制硯只是因為喜歡。他老婆說,每年冬天,許順新的手都會凍壞,凍得厲害的時候手裂出一條條大血口子,看著都讓人心疼。可他只要一拿起硯石,就渾然不覺。

來源:揚子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