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19世紀初,錫克教王公蘭吉特·辛格將阿富汗人從印度西北部驅逐,並在此地建立了錫克教政權。從那時起,阿富汗王子就一直在跟錫克教徒作對,企圖再次佔領印度這一地區。

蘭吉特王公死後,英國人佔領這塊土地,成為繼莫臥兒帝國之後的殖民者。為了防止阿富汗人,英國人在此修建了要塞,加強對次地域的控制權。阿富汗王子請“毛拉”(穆斯林聖賢)去挑撥帕坦人,要其發動聖戰跟英國人作對,奪回印度西北部的控制權。英國人損失慘重,認為只有錫克教教徒才能驅逐阿富汗人,於是招募許多錫克教徒成為英屬士兵,命令其駐守在各要塞之中。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1890年,第36錫克教團駐紮在沙門山脈中建造的三座要塞中,其中一座要塞名為薩拉加希,這是以錫克教神命名的要塞,儘管駐守官兵只有21人,連同廚師總共22人,卻在此阻擊了上萬名帕坦人,沒有一個人逃跑,更沒有一個人膽怯……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錫克教徒頭戴頭巾,他們不剃髮,在他們的教義中要求男女平等,教徒之間互相關愛,不說謊、不自大,但必須勇敢。儘管人口不多,他們卻擔負了印度70%的糧食供應。錫克教徒非常善戰,男子的名字全部有“辛格”,這是獅子的意思,意為錫克教徒如獅子一樣勇敢。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1897年,錫克教下級軍官伊沙·辛格因冒犯英國長官被調遣至薩拉加希要塞,成為第36錫克教團20名士兵和一名廚子的長官。

伊沙·辛格對士兵賞罰分明,要求其必須保持軍人的儀表,並且不能因英國人蠻橫而向其低頭,而是應該保持錫克教徒的榮譽和尊嚴。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在駐守要塞三個月後,1897年9月12日凌晨6點多,帕坦人各部集結一萬多勇士圍攻薩拉加希,並切斷附近兩個要塞的救援路線。薩拉加希成為孤城,21人阻擊10000多人,這絕對是場不現實的戰鬥。

伊沙·辛格要求士兵自己選擇,如果有人怯戰,可以逃走,但士兵們無一懼怕,他們要用錫克教徒的榮譽作戰,要讓英國佬和阿富汗人知道,錫克教徒是獅子戰士,絕不會因敵人眾多,而嚇得逃之夭夭。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附近兩個要塞因為救援線路被切斷,因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薩拉加希要塞獨自作戰,而無能為力。離此最近的英國部隊,最快也要轉天才能趕到。因此,薩拉加希要塞的21名士兵必須要狙擊帕坦人一天一夜,才能等到救援部隊的到來。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上午9點,帕坦人發動了第一次進攻,第36錫克教團20名士兵在長官伊沙·辛格的指揮下登上要塞高牆,憑藉制高點射擊進犯之敵。時至11:30分,他們阻擋了第一輪進攻,擊斃200多名帕坦人,除一名錫克教士兵中槍身亡外,剩餘20人毫髮無損。

中午12點左右,帕坦人三位首領親自前往薩拉加希要塞城下,要求伊沙·辛格出來談判。帕坦人開出條件,只要放棄抵抗,可以保證剩餘20人不死,但遭到伊沙·辛格厲聲拒絕。他不會有任何妥協,要麼帕坦人自己撤走,要麼攻破城池將所有人殺死,除此之外,其餘免談。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雙方各自回去後,於12:40分,帕坦人發動了第二輪進攻。這一次,他們利用人海戰術,高喊聖戰口號拼命往前衝,活人將死人堆在要塞城牆下,企圖搭建一座“人山”,但幾次未果。時至14:00左右,第36錫克教團只剩下13人,7人在帕坦人的攻擊中喪生。

到了16:20分時,錫克教團已經打光了所有子彈,只有包括伊沙·辛格在內的5人生還。16:30分,城牆被炸開,帕坦人衝進要塞之中,雙方展開肉搏戰,伊沙·辛格手持彎刀砍殺十幾個帕坦人後,被帕坦人殺死。帕坦人企圖將他用藏紅花染紅的頭巾摘掉,以此來羞辱他,但遭到帕坦首領的反對,他下令帕坦人可以拿走一切,但絕對不許動錫克教徒的頭巾,這是他們的榮譽,儘管他們是自己的對手,但必須要尊敬他們。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至此,第36錫克教團除了19歲的信號兵古穆克·辛格之外,其餘人全部犧牲。古穆克·辛格沒有投降,他在瞭望塔上繼續射擊,帕坦人點燃了瞭望塔,全身著火的古穆克·辛格從瞭望塔走出,高喊錫克教神靈的名字,燒死在帕坦人面前。

附近兩個要塞的英軍和錫克教徒,對著薩拉加希要塞方向敬軍禮,表示對21名勇敢軍人的敬重和哀悼。

錫克教團榮譽之戰:21人阻擊上萬敵人,無一人退縮,全部壯烈犧牲

事後,第36錫克教團21名士兵全部被授予印度榮譽勳章,不久後,英國政府再次為21人追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議會為其舉行追悼會,並且全體默哀兩分鐘,悼念這些無畏戰士。為紀念殉道者,英國人出資建造了兩個偈師所,至今,每年任由成千上萬人來此參觀,追悼其英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