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百無聊賴的演員、執著沉思的導演、左右為難的翻譯、幾近崩潰的製片人,昏暗的燈光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在幕布上緩緩流淌,萬物靜默如迷——觀眾彷彿也在跟隨劇中人走進瑞典夏日的良夜,等待那久而未至的光線——或者說一場電影的誕生,在焦慮與困頓中聆聽劇中人關於藝術、愛情與人生的詩意看法。

近日,在首都劇場上演的話劇《瑞典夏之夜》開啟了“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夏季單元的演出。作為北京人藝的自有戲劇品牌,“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 依託北京人藝的專業優勢,以“名團、名劇、名導演”為甄選原則,在世界範圍內挑選適合中國觀眾觀看的國際一流劇目,讓觀眾不出家門就可以縱覽全球好戲,其高雅的藝術審美和極具代表性的當代舞臺語彙得到觀眾的諸多好評。

在此次的夏季展中,首次訪華的瑞典皇家劇院、意大利七大國家劇院之一的意大利都靈國家劇院以及邀請展的老朋友以色列蓋謝爾劇院齊聚首都劇場的舞臺。或安靜或熱烈地呈現戲劇、文學、電影與音樂的深度融合,分別詮釋世界級導演塔可夫斯基的詩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皮蘭德婁的怪誕和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思辨。

靜謐慵倦的夏夜VS 歇斯底里的夏夜

在剛剛過去的兩週,首都劇場的舞臺上分別上演了兩場夏夜,從靜謐慵倦的瑞典片場到荒誕叢生、暴雨淋漓的意大利小鎮,《瑞典夏之夜》和《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分別用溫柔與撕裂的筆觸,追憶世界電影大師生前最後的沉思和詩意、圍觀一群被窺視欲所扭曲的人們,在復調式的、眾聲喧譁的戲劇圖景中體驗人性的多個維度和對人生的詩意沉澱。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戲劇《瑞典夏之夜》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瑞典皇家劇院是瑞典及北歐地區最負盛名的國家劇院,此次第一次受邀參加首都劇場邀請展帶來的《瑞典夏之夜》講述了一個靜謐夏夜,發生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犧牲》片場的故事。塔可夫斯基以沉鬱詩化的鏡頭敘事和博大深邃的哲學內核開創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世界電影語言,其作品具有公認的典範意義。《犧牲》是塔可夫斯基生前指導的最後一部傑作。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世界級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拍攝《犧牲》的片場。

《瑞典夏之夜》的編劇正是《犧牲》的男主角埃蘭·約瑟夫森。全劇以充滿意識流的方式將電影拍攝中的異國小插曲進行了一番戲劇式的演繹,通過對電影含義的探討,展示出藝術家對遊戲、生活、語言和藝術的看法,在不同價值觀間的激烈碰撞中,勾勒出了這部作品的獨特韻味。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戲劇《瑞典夏之夜》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則改編自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路易吉·皮蘭德婁的代表作,皮蘭德婁擅用怪誕、瘋癲的舞臺語言構建出一個個“剝洋蔥”式的解謎遊戲,徹底顛覆傳統的戲劇結構。在平淡生活場景的不斷異化中,揭露出平凡人物深層次的生存困境,引發人們對於所處時代的反思。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意大利小說家、戲劇家路易吉?皮蘭德婁。

《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的故事圍繞彭察先生、神祕的妻子和岳母芙羅拉夫人展開,究竟誰是瘋子?是堅持認為妻子已死的彭察先生,還是因女兒的死受到重大打擊的芙羅拉夫人?這部驚悚喜劇展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真正的瘋子是那些村民,他們整天窺視別人家的動靜,彷彿在觀看一場永不結束的演出。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戲劇《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舞臺上,被流言蜚語吞沒的一家人、如溺水般孤獨無助的黑衣女子、得不到“真相”而歇斯底里的村民、暴雨中癲狂撲跌的人們、鏡子前詭異的舞蹈……荒誕迷離的意象似乎也在指認著真相的模糊與不可知,圍觀祕密的劇中人正被臺下人圍觀,而圍觀者又何嘗不是劇中人?有觀眾在看後總結道:“我們每一個想弄清真相的觀眾其實都是劇中的村民,我們笑那群被真相弄瘋的人,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北京人藝邀國際名團名劇開啟多姿夏夜:2019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夏季單元開啟

戲劇《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父與子的“衝突之夏”

2019夏季邀請展的結尾劇目《父與子》則將為觀眾帶來一場父與子之間的“衝突之夏”。該劇目由第五次來訪首都劇院的以色列蓋謝爾劇院呈現——從《唐璜》《耶路撒冷之鴿》《鄉村》到《我是堂吉訶德》,這座由移民創建的劇院曾先後4次在首都劇場演出,成為了觀眾心目中戲劇藝術品質的絕佳保證。

《父與子》改編自俄國作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說,著力以現代的方式展現兩代人間的衝突:父輩竭盡全力保護自己尊崇的價值觀與文化,但子輩推崇無信仰、無藝術、無家庭、無情感的虛無主義,兩代人間的衝突象徵著19世紀青年心中湧動的革命情懷。作品在探尋過往與當下、虛無與保守、萬物與皆空的共通點中,探究更深層次的代際衝突。

“《父與子》在160年前的創作之初,曾掀起19世紀的革命浪潮。故事聚焦父與子兩代人的激烈衝突,‘父輩’捍衛他們的傳統根基和道德觀,‘子輩’則以毫不妥協的強硬態度拒絕過時的權威和真理。那些正在為今天的問題尋求答案的人們越來越多地向過去的偉大作家們求助。更廣泛地說,那些找尋生命的意義的人們,正通過他們的視角對經典進行當代解讀。”本劇的導演耶海茲克爾·拉扎羅夫表示,這部作品中的話題在21世紀的今天依舊充滿當代意義,也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改編,能夠激起中國觀眾的共鳴。

作者:彭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