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30歲發表《共產黨宣言》,達爾文22歲開始環球航行,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100年前青年學子發出吶喊驚醒國人時,不過二十弱冠。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於時代、在於際遇,更在於夢想和奮鬥。

作為“這一屆”青年,我們所處的時代際遇,可以用一幅藍圖描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最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大展身手;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接著奮鬥十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將看到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賽,我們要跑出一個好成績,也為下一代青年將來跑出更好的成績奠定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這教人如何不心潮澎湃?以我青春,伴你復興,多麼浪漫的事。

31歲的馬龍拿到世乒賽男單冠軍的那一刻,喊出了“I am made in China”。祖國與青年的關係,就像大樹與枝頭的花,她給予他們生機,他們延續她的繁華。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

樹立遠大理想,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也是一件能讓人終身快樂充實、不留遺憾的事。前提是要堅定地愛著自己的祖國,愛她的土地和人民。如此,遠大的理想才能永樹心中,鞭策我們傾盡年華去為更多人做有意義的事。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夢想再遠大,也要從腳下開始。“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奮鬥精神一點都不能少,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青年最不缺的財富是時間,而時間中藏著機遇,藏著無限可能。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無論為學還是創業,最忌諱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丟一門,幹一行棄一行,不拿出點艱苦奮鬥的勁頭,實現夢想就只能是一場空談。

青年幹部更是如此。不搞自我設計,甩掉鍍金思想,拒絕把自己供在那裡坐等提拔。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把火熱的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到基層去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經受吃勁崗位、重要崗位的磨鍊,瞻山識璞、臨川知珠。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也唯有奮鬥的青春,才能在回憶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莫負青春之用,願年輕的你,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張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