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本來想好好過日子,卻碰到了開國皇帝羊車巡幸的朝代

五胡本來想好好過日子,卻碰到了開國皇帝羊車巡幸的朝代

三國前期還可以算得上勵精圖治,後期完全跟勵精圖治沒什麼關係,都在忙著搞內鬥,要麼就是享樂,哪有什麼閒工夫勵精圖治。

曹魏一邊的勵精圖治其實主要就是在曹操時期和曹丕時期,到曹叡時期內政治理已經不是重心了,主要是東抗吳西拒蜀,都是防禦性的戰爭,在國內治理上並沒有下什麼功夫。等到諸葛亮死了之後,邊境比較安定了,曹叡就趕緊開始大修宮室忙著享樂去了,勞民傷財,虛耗國力。

曹叡死後,曹真秉政時期和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重心也是政治權力鬥爭,除了繼續東抗吳、西拒蜀,還發生了淮南三叛,都是大動干戈的大規模軍事叛亂,國力消耗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諸葛誕叛亂,持續一年多,時間比較長,又把淮南屯田的士族都徵發為士兵,破壞是比較大的。

蜀漢在諸葛亮時期雖然對外不斷北伐,但內部治理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比較平穩,經濟有所恢復,但人口增加不太明顯。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當政時期,也就是維持著和平局面,內外比較穩定而已,在國內治理上同樣沒有特別明顯的成績。費禕死後,劉禪自己掌權,搞內外平衡,姜維不斷北伐,又出現過幾次大的失利,也是損兵折將。

五胡本來想好好過日子,卻碰到了開國皇帝羊車巡幸的朝代

東吳的情況更加糟糕。到孫權晚年,三國鼎立的局面比較穩定,誰也無法打破均衡態勢,東吳國內就開始不斷搞政治權力鬥爭,雖然沒有打什麼大仗,但也算不上勵精圖治。孫權死後,東吳內鬥不斷,一直到孫皓時期才重新完成集權,之前都沒把心思放在國內治理上。孫皓集權之後,也算不上勵精圖治,只是權力比較穩固而已。

司馬氏篡權過程中,不斷對世家大族妥協,又吸取了曹魏防範宗室過嚴的教訓,於是重用宗室,讓宗室諸王出鎮地方,又給以兵權,以夾輔王室,防止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即使是開國皇帝司馬炎時期,重點也是放在內部的各方面勢力平衡上,也比較荒淫,羊車巡幸的典故眾所周知。開國皇帝就如此荒淫,這是史上唯一一個。

司馬炎死的時候,西晉的基本政治格局是,朝廷由重臣和外戚輔政,地方上由宗王帶兵鎮撫,表面上看是個平衡局面,但權力中樞出了問題,皇后賈氏不滿外戚輔政,偷偷召宗王入京,誅殺外戚,由此引起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就意味著,西晉原來內外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於是宗王紛紛起兵,戰亂不休。

五胡本來想好好過日子,卻碰到了開國皇帝羊車巡幸的朝代

所謂五胡亂華,其實當時都是已經徙居內地或者是邊境地帶的遊牧民族,正在逐步從遊牧生產生活方式向農耕社會過渡,如果西晉政治比較穩定,這些民族實際上都是可以逐步轉化為漢族農民的。就是因為八王之亂長時間持續,誰也無法重建絕對權力,政治秩序穩定不下來,各自轄區內的人口在戰亂中消耗殆盡,才又各自招引五胡以自助。

比如拓跋鮮卑就是東海王司馬越當權時招攬來的,匈奴五部則是在成都王司馬穎當權時招攬來的。只是匈奴五部首領劉淵看到西晉皇權衰落,國家解體,天下大亂,才決心自己起兵當皇帝,揭開了五胡之亂的序幕。石勒最初也是給別人當奴隸,後來又依附漢族軍閥勢力王彌等人,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壯大自己的勢力。

所以說,五胡之亂本身不是五胡自身有問題,而是西晉自己的政治結構有問題,無法保持持續的穩定,自己內部先崩潰了,亂起來了,並不是五胡在天下太平的時候主動叛亂,摧毀了西晉的政治穩定。相反,在八王之亂之前,也出現了齊萬年之亂,西北羌胡基本上都參加了,但當時西晉內部還比較穩定,所以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就鎮壓下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