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西部地理」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遠望仇池山主峰伏羲崖

「西部地理」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仇池山上的仇池國遺址

「西部地理」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魏歸義氐侯金印

「西部地理」西和仇池山:兩枚魏晉金印潛藏的歷史密碼

晉歸義羌侯金印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中,有兩枚魏晉時期的金印非常引人矚目。雖然它們不屬於那類在展臺上能令半個展廳生輝的宏觀鉅製,卻總能博得專家學者的青睞。它們都是出土於西和縣的西高山一代,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歷史密碼呢?

1 仇池山,遠看像一艘巨大的海船

記者從省博見到的這兩枚金印都出土於西和縣西高山一帶。一枚出自三國曹魏時期,它通體黃金鑄造,重153克。方臺體,羊鈕,羊呈跪姿,體貌馴順;圓穿。印面方形,鑿刻篆體陰文“魏歸義氐侯”。該印是曹魏政權賜予仇池政權的印信,另外一枚則出自晉代,“晉歸義羌侯”印也是黃金鑄造,重94克。方臺體,駝鈕,駝呈跪姿,體貌馴順;圓穿。印面方形,鑿刻篆體陰文“晉歸義羌侯”。

這兩枚金印都是三行五字佈局,不論“魏”還是“晉”字都是獨佔一行兩字位置,疏密得當,整體協調美觀。

按照資料介紹,這兩枚金印是魏及晉賜予仇池政權的印信,是研究氐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為什麼這兩枚金印來自西和?仇池政權又是如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的呢?

近日,我們再次去往西和仇池山,尋找其中的祕密。

仇池山就在西和縣南境的大橋鄉,距離縣城60公里。仇池山位於隴南市西和縣南部大橋鄉東段西漢水北岸,距離縣城50公里。按資料海拔1793米,相對高度791米。

站在西漢水邊的分路口四望,群山奔湧而來,仇池山,遠看像浮在波濤間的一艘巨大的海船,氣勢非凡,近看危崖百丈,一條公路盤山而上,讓人為之膽寒。

從盤山公路俯瞰,西漢水由西北繞山腳南流,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西來,二水匯流而下,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銜山的天險雄關。山腳下的河流,似一條錦緞纏繞著流過。天很高,雲很低,蜿蜒的盤山路與西漢水平行,好似流水的延續,將仇池山一段段地纏繞起來。

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也曾這樣記載仇池山的險峻:仇池絕壁,峭峙孤險,登高望之,狀若覆壺,其高二十餘里,隘路若羊腸三十六盤,上有平田百頃,煮土為鹽。

早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開西南夷時,在氐族聚居的仇池山駱谷(今仇池山北麓洛峪河北岸燈塔村)設立武都郡,加強對當地百姓的統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割州掠郡,自建政權。東漢建安元年,氐族部落酋長楊騰為“部落大帥”,其子楊駒“勇健多謀略”,他率眾跋山涉水來到四面絕壁、三面環水的仇池山天塹,仇池山成了他圖謀霸業的基石。

楊氏政權真正以國家形態正式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是在公元296年。這一年,楊茂搜率部族4000餘家,由略陽還居仇池故地,建立了仇池國(前仇池國)。

2 氐人興旺,與祁山道大有關聯

楊茂搜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氐族領袖人物。他回到仇池後,充分利用這裡山川險要、河流湍急的地理優勢,打著自保的旗號,廣開賢路,招納四方豪傑,不但使受到戰亂威脅的氐族部落紛紛皈依,而且還吸引了大量的關中流亡士人的依附。有不少人視仇池為“洞天福地”,杜甫曾嚮往“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東坡不但夢到仇池,而且還將一奇石命名為“仇池石”,甚至他的讀書筆記也被取名為“仇池筆記”。

此後,氐人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隨著中原政治大潮歷經多次大起大落。在戰亂頻繁之際,仇池國是各強國“遠交”的對象,前秦皇帝苻堅、北魏主拓跋燾紛紛將女兒遠嫁仇池,以尋求政治聯姻。一旦諸國安定,國力強盛,仇池國便在重兵壓境之下,頻遭血光之災。和仇池國並存的魏晉等諸多政權,無論對仇池國採取何種交伐手段,其實質都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減少邊疆及少數民族政權對自己的威脅和襲擾。

楊茂搜的後人在仇池一帶相繼建立了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等政權。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陰平國王楊法琛因出兵幫助北周益州總管王謙起兵聲討權臣上柱國楊堅,被楊堅派兵滅亡,部眾遂散處各地,氐族逐漸消失。

氐人的興旺與祁山道大有關聯。

祁山道,四川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四川盆地北經隴南通向隴右天水地區的祁山古道是隴蜀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四川與北方絲綢之路接通的最平坦、最重要的一段。

仇池山的險要不僅僅在於它本身,關鍵是該山地處甘肅西和、成、康、武都四縣邊緣,其北邊的駱谷城就是當年鍾會取漢中的前哨陣地;東邊有一條長50餘里的石峽近道。兩地瀕臨西漢水,是古代由隴右通往四川的必經之地,佔有仇池實際上就控制了祁山要道。

氐楊居高臨下可蠶食周邊,退可據險自守,仇池山所在的西禮盆地山脈和盆地相間的地理條件,為氐人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山脈縱橫,意味著交通不便,地形上易守難攻,便於將敵人拒之門外。河流橫穿,易於發展農牧業。尤其是,仇池山上盛產食鹽,附近山脈有金礦帶;相鄰的徽成盆地是甘肅隴南山區中的江南,這裡氣候溼潤,物產豐富,米、麥、谷、豆俱全,出銅、鐵、鉛鋅及麻、椒等,畜牧業發達,多牛、馬、驢、騾等。豐富的物產和獨特的地域是氐楊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和發展的根據地。

3 氐羌並稱,他們是同一個民族嗎?

曹魏為了羈摩拉攏仇池政權,給予其首領“魏歸義氐侯”的封號,但為什麼另外一枚金印,上面的封號卻變成了“晉歸義羌侯”,羌人在仇池政權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比較有趣的是,我們在說到“氐”這個古老民族時,往往在後面會綴上“羌”,並稱“氐羌”,氐羌是同一個民族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又常常並稱在一起呢?

關於氐族的起源,學術界流行的主要有兩說:一說氐族早期和羌人一體,在秦漢之前,羌氐並稱,人們大多認為羌氐同源而異流,先秦史籍中往往氐羌連用或並稱。如《詩經·商頌·殷武》雲:“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到了漢之後,羌氐人就逐漸分開了。有人認為,氐族是居住在河谷地帶的羌人。

由於羌先見於記載,於是氐羌又往往連用或混用,如白馬氐,又稱白馬羌等。

還有一種觀點,氐羌之間雖然有密切聯繫,但卻是有著重大區別的兩個民族。

由於古代氐與羌都是西戎,居住在西方,境地相鄰,錯居雜處。但從羌、氐的原始分佈、經濟生活、服飾習慣等方面看,兩者差別很大,氐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心理狀態,與羌不同,故自古就是兩個獨立的民族。同時,由於與羌族相鄰,又雜居共處,氐族自然也會吸收一些羌族成分。

從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佈在今甘肅、陝西、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大部分集中於隴南地區。

甘肅氐族最早活動的地區是隴南武都洛峪及川陝相鄰地區,即涪江、白龍江、西漢水流域。魏晉時,受漢族文化影響,說漢話,穿漢衣,從漢姓。武都設郡後,漢王朝將武都氐人兩次北遷,置於酒泉等地。三國時,曹操又將武都氐族五萬餘部遷至天水、扶風;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羌族以今青海為中心,一部分向南進入西藏,部分向西至崑崙山北麓,部分往東進入隴南地區。進入隴南的羌族稱參狼羌、白馬羌等。歷時一二百年的遷徙,羌人分佈到隴右廣大地區,而以隴南的白龍江、西漢水流域為聚居區。

在漢設武都郡之後,所轄之縣以道稱之,源於氐、羌。羌道以羌族為主,氐道以氐族為主。

從“晉歸義羌侯”這枚金印中,我們也可推測在仇池的楊氏政權中,羌族必然是一支實力強大、不容忽視的同盟力量。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劉小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