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

陳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即便最善於矯飾的講述者也不能利用時間的蜃樓把他的形象變的虛偽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讀來彷彿就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實和容易理解。蓋因他所作的選擇都沒有超出讀者的基本生活邏輯,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枯燥和瑣碎,相反,正因如此,通過觀察時光另一端的人物,讓迷茫於現實的孤單讀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種種選擇的參照,由此進而獲得了與陳平對話的可能---得與亡孰病?名與身孰親?忠與偽孰辨?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即今河南蘭考縣),長相俊美,“平為人長大美色”。陳平少時家貧,家中有兄弟二人,陳平為弟。彼時“長兄如父”,陳平兄長也對陳平疼愛有加,耕作營生應該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陳平的嫂子看到陳平除了長得好以外,似乎沒別的用處,就不免說閒話,發牢騷,別人或問陳平,你家也不富裕,你為什麼吃的這麼胖呢?平嫂趁機諷刺他,說“都是吃糠咽菜罷了,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本是圖嘴巴痛快,沒想傳到陳平兄長耳朵裡,發了脾氣,直接把妻子打發回家了。“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陳平少年時家庭裡的親情、貧困、爭吵實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便放在現在,這樣的家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親情也令人感動,這樣的少年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日後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浸入了這些基本的底色。

"

陳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即便最善於矯飾的講述者也不能利用時間的蜃樓把他的形象變的虛偽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讀來彷彿就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實和容易理解。蓋因他所作的選擇都沒有超出讀者的基本生活邏輯,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枯燥和瑣碎,相反,正因如此,通過觀察時光另一端的人物,讓迷茫於現實的孤單讀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種種選擇的參照,由此進而獲得了與陳平對話的可能---得與亡孰病?名與身孰親?忠與偽孰辨?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即今河南蘭考縣),長相俊美,“平為人長大美色”。陳平少時家貧,家中有兄弟二人,陳平為弟。彼時“長兄如父”,陳平兄長也對陳平疼愛有加,耕作營生應該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陳平的嫂子看到陳平除了長得好以外,似乎沒別的用處,就不免說閒話,發牢騷,別人或問陳平,你家也不富裕,你為什麼吃的這麼胖呢?平嫂趁機諷刺他,說“都是吃糠咽菜罷了,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本是圖嘴巴痛快,沒想傳到陳平兄長耳朵裡,發了脾氣,直接把妻子打發回家了。“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陳平少年時家庭裡的親情、貧困、爭吵實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便放在現在,這樣的家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親情也令人感動,這樣的少年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日後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浸入了這些基本的底色。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娶親---得與亡孰病?

“及平長,可娶妻”,陳平到了結婚的年齡,遇到了和當今適婚男女一樣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論相貌,陳平的相貌必定是加分項,可相貌不能當飯吃,陳平以前的嫂子就看透了這一點;論有錢財,更沒的說,因為陳平家裡窮的根本不用說。這樣的條件,富裕人家的女子看不上陳平,貧窮人家的女子陳平又看不人家,總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時命運給了陳平一次選擇的機會,“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陳平家鄉有叫張負的富人,孫女的婚姻讓人愁心,結一回婚,夫輒死;又結一回婚,夫又死,共是結了5回婚死了5次丈夫,極像《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即便不帶宿命的觀點,娶回這樣的女人還是需要勇氣的。可是陳平就敢想娶,就敢娶。

經過在鄉間葬禮上張負與陳平的接觸與對陳平的觀察,張負很看好陳平,認為他早晚會發達,“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也許僅僅是因為張負對陳平的看好,也許更多的是出於現實的考量---不是婚姻如此不幸,死過多回丈夫,也不會想起把孫女嫁給給陳平,不然初嫁為何不是陳平呢?不是家裡實在貧困,那這樣的婚姻真是委屈了陳平。

這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裡的“鳳凰男”多方考量下的婚姻吧。

得與亡孰病?這裡的“亡”對陳平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可以得到以情相待妻子的機會,更有“身亡”的風險。陳平的“得”是選擇了張負的孫女,本質上應該還是看重了妻子有錢的爺爺或者說是妻子爺爺的錢,但陳平對此類放在手邊錢財向來是不拒絕的。類似的例子還有“……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戶牖。”劉邦給陳平增加封戶,陳平並沒有像張良一般拒絕,但是這不正是一個真實的表現嗎,升職加薪於現代的讀者不正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嗎?

得與亡孰病?以婚為階難得,手邊財不拒。

"

陳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即便最善於矯飾的講述者也不能利用時間的蜃樓把他的形象變的虛偽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讀來彷彿就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實和容易理解。蓋因他所作的選擇都沒有超出讀者的基本生活邏輯,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枯燥和瑣碎,相反,正因如此,通過觀察時光另一端的人物,讓迷茫於現實的孤單讀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種種選擇的參照,由此進而獲得了與陳平對話的可能---得與亡孰病?名與身孰親?忠與偽孰辨?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即今河南蘭考縣),長相俊美,“平為人長大美色”。陳平少時家貧,家中有兄弟二人,陳平為弟。彼時“長兄如父”,陳平兄長也對陳平疼愛有加,耕作營生應該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陳平的嫂子看到陳平除了長得好以外,似乎沒別的用處,就不免說閒話,發牢騷,別人或問陳平,你家也不富裕,你為什麼吃的這麼胖呢?平嫂趁機諷刺他,說“都是吃糠咽菜罷了,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本是圖嘴巴痛快,沒想傳到陳平兄長耳朵裡,發了脾氣,直接把妻子打發回家了。“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陳平少年時家庭裡的親情、貧困、爭吵實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便放在現在,這樣的家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親情也令人感動,這樣的少年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日後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浸入了這些基本的底色。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娶親---得與亡孰病?

“及平長,可娶妻”,陳平到了結婚的年齡,遇到了和當今適婚男女一樣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論相貌,陳平的相貌必定是加分項,可相貌不能當飯吃,陳平以前的嫂子就看透了這一點;論有錢財,更沒的說,因為陳平家裡窮的根本不用說。這樣的條件,富裕人家的女子看不上陳平,貧窮人家的女子陳平又看不人家,總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時命運給了陳平一次選擇的機會,“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陳平家鄉有叫張負的富人,孫女的婚姻讓人愁心,結一回婚,夫輒死;又結一回婚,夫又死,共是結了5回婚死了5次丈夫,極像《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即便不帶宿命的觀點,娶回這樣的女人還是需要勇氣的。可是陳平就敢想娶,就敢娶。

經過在鄉間葬禮上張負與陳平的接觸與對陳平的觀察,張負很看好陳平,認為他早晚會發達,“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也許僅僅是因為張負對陳平的看好,也許更多的是出於現實的考量---不是婚姻如此不幸,死過多回丈夫,也不會想起把孫女嫁給給陳平,不然初嫁為何不是陳平呢?不是家裡實在貧困,那這樣的婚姻真是委屈了陳平。

這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裡的“鳳凰男”多方考量下的婚姻吧。

得與亡孰病?這裡的“亡”對陳平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可以得到以情相待妻子的機會,更有“身亡”的風險。陳平的“得”是選擇了張負的孫女,本質上應該還是看重了妻子有錢的爺爺或者說是妻子爺爺的錢,但陳平對此類放在手邊錢財向來是不拒絕的。類似的例子還有“……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戶牖。”劉邦給陳平增加封戶,陳平並沒有像張良一般拒絕,但是這不正是一個真實的表現嗎,升職加薪於現代的讀者不正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嗎?

得與亡孰病?以婚為階難得,手邊財不拒。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歷險---名與身孰親?

這門婚姻給陳平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遊道日廣。”直至陳平追隨劉邦,陳平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也並非一帆風順,此中艱辛困惑不難為久歷職場的讀者理解。

初到漢營,劉邦便授予陳平較高的職位,並監軍,“……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即便不用過多的想象,也可理解由此帶來的諸將嫉妒,“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聽到讒言的劉邦雖然向引薦陳平的魏無咎求證,但還是心有疑慮,當面質問陳平“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

受到同僚陷害、上司懷疑,陳平並不避諱短處,而是示弱,“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侍奉魏王,魏王不聽從我的勸告,於是我就離開魏王而侍奉項王……”

解釋完自己離楚就漢的原因,陳平並不否認自己的“受金”行為,而是直接承認“我來的時候身無分文,不收受眾將給的錢財我就無從花費”,不管這個理由多麼的簡單粗暴,但是讓劉邦聽後相信了,不僅相信而且“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名與身孰親?

當時如果陳平愛惜名聲,極力說明自己沒有收受眾將的財物,即便劉邦不再追究,也難如此信任和善待陳平,畢竟缺點誰人都有,但對上司的忠誠卻更難得。在名與身之間,陳平向來不吃眼前虧。

類似的例子還有劉邦死後,呂后當政,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想給其呂姓親戚封王,並試探的問當時的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說“不可以”,問陳平,陳平則說“可以”。其後果是王陵被明升暗降鬱悶至死,陳平則遷右丞相。“陵之免丞相,呂太后乃徙平為右丞相”。

不過分愛惜自己的忠誠名聲,其擇足以保身。

名與身孰親?眼前虧不吃,身後名少計。

"

陳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即便最善於矯飾的講述者也不能利用時間的蜃樓把他的形象變的虛偽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讀來彷彿就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實和容易理解。蓋因他所作的選擇都沒有超出讀者的基本生活邏輯,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枯燥和瑣碎,相反,正因如此,通過觀察時光另一端的人物,讓迷茫於現實的孤單讀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種種選擇的參照,由此進而獲得了與陳平對話的可能---得與亡孰病?名與身孰親?忠與偽孰辨?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即今河南蘭考縣),長相俊美,“平為人長大美色”。陳平少時家貧,家中有兄弟二人,陳平為弟。彼時“長兄如父”,陳平兄長也對陳平疼愛有加,耕作營生應該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陳平的嫂子看到陳平除了長得好以外,似乎沒別的用處,就不免說閒話,發牢騷,別人或問陳平,你家也不富裕,你為什麼吃的這麼胖呢?平嫂趁機諷刺他,說“都是吃糠咽菜罷了,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本是圖嘴巴痛快,沒想傳到陳平兄長耳朵裡,發了脾氣,直接把妻子打發回家了。“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陳平少年時家庭裡的親情、貧困、爭吵實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便放在現在,這樣的家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親情也令人感動,這樣的少年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日後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浸入了這些基本的底色。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娶親---得與亡孰病?

“及平長,可娶妻”,陳平到了結婚的年齡,遇到了和當今適婚男女一樣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論相貌,陳平的相貌必定是加分項,可相貌不能當飯吃,陳平以前的嫂子就看透了這一點;論有錢財,更沒的說,因為陳平家裡窮的根本不用說。這樣的條件,富裕人家的女子看不上陳平,貧窮人家的女子陳平又看不人家,總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時命運給了陳平一次選擇的機會,“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陳平家鄉有叫張負的富人,孫女的婚姻讓人愁心,結一回婚,夫輒死;又結一回婚,夫又死,共是結了5回婚死了5次丈夫,極像《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即便不帶宿命的觀點,娶回這樣的女人還是需要勇氣的。可是陳平就敢想娶,就敢娶。

經過在鄉間葬禮上張負與陳平的接觸與對陳平的觀察,張負很看好陳平,認為他早晚會發達,“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也許僅僅是因為張負對陳平的看好,也許更多的是出於現實的考量---不是婚姻如此不幸,死過多回丈夫,也不會想起把孫女嫁給給陳平,不然初嫁為何不是陳平呢?不是家裡實在貧困,那這樣的婚姻真是委屈了陳平。

這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裡的“鳳凰男”多方考量下的婚姻吧。

得與亡孰病?這裡的“亡”對陳平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可以得到以情相待妻子的機會,更有“身亡”的風險。陳平的“得”是選擇了張負的孫女,本質上應該還是看重了妻子有錢的爺爺或者說是妻子爺爺的錢,但陳平對此類放在手邊錢財向來是不拒絕的。類似的例子還有“……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戶牖。”劉邦給陳平增加封戶,陳平並沒有像張良一般拒絕,但是這不正是一個真實的表現嗎,升職加薪於現代的讀者不正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嗎?

得與亡孰病?以婚為階難得,手邊財不拒。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歷險---名與身孰親?

這門婚姻給陳平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遊道日廣。”直至陳平追隨劉邦,陳平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也並非一帆風順,此中艱辛困惑不難為久歷職場的讀者理解。

初到漢營,劉邦便授予陳平較高的職位,並監軍,“……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即便不用過多的想象,也可理解由此帶來的諸將嫉妒,“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聽到讒言的劉邦雖然向引薦陳平的魏無咎求證,但還是心有疑慮,當面質問陳平“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

受到同僚陷害、上司懷疑,陳平並不避諱短處,而是示弱,“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侍奉魏王,魏王不聽從我的勸告,於是我就離開魏王而侍奉項王……”

解釋完自己離楚就漢的原因,陳平並不否認自己的“受金”行為,而是直接承認“我來的時候身無分文,不收受眾將給的錢財我就無從花費”,不管這個理由多麼的簡單粗暴,但是讓劉邦聽後相信了,不僅相信而且“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名與身孰親?

當時如果陳平愛惜名聲,極力說明自己沒有收受眾將的財物,即便劉邦不再追究,也難如此信任和善待陳平,畢竟缺點誰人都有,但對上司的忠誠卻更難得。在名與身之間,陳平向來不吃眼前虧。

類似的例子還有劉邦死後,呂后當政,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想給其呂姓親戚封王,並試探的問當時的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說“不可以”,問陳平,陳平則說“可以”。其後果是王陵被明升暗降鬱悶至死,陳平則遷右丞相。“陵之免丞相,呂太后乃徙平為右丞相”。

不過分愛惜自己的忠誠名聲,其擇足以保身。

名與身孰親?眼前虧不吃,身後名少計。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侍劉---忠與偽孰辨?

劉邦病危,獲悉樊噲將反,於是命令陳平、周勃斬殺樊噲“……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接到命令,陳平認為樊噲是劉邦的故人,且多有功勞,現在劉邦因為怨怒想斬殺樊噲,恐怕以後會後悔,而且當前劉邦將亡,其身後必是呂后當政,而樊噲又是呂后的親屬,自己將樊噲斬殺於己不利,於是決定不完全遵守命令,而是僅僅擒拿樊噲。“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

正如陳平所預料,在押送樊噲回程的路上,劉邦崩,呂后當政,真是因為陳平留有樊噲的性命,才使得呂后之妹呂嬃多次讒言陷害陳平而不被呂后接受。甚至在陳平進一步示弱後,呂后安慰陳平道“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嬃之讒也。”看似對劉氏的轉瞬背叛,其實是陳平策略,等到呂后亡逝,陳平聯合周勃掀翻了諸呂,幫助劉氏回覆了統治。“及呂太后崩,平與太尉勃合謀,卒誅諸呂,立孝文皇帝,陳平本謀也。”

忠與偽孰辨?如果陳平急於盡忠劉氏,當時反而會被儘早消滅,其結果定如成濟。陳平對人心事故的把握能力早在分割祭肉就有展現,陳平能把祭肉分的讓人都滿意,此滿意不是給眾人都一般多,而是誰該給多,誰該給少,誰該給肥,誰該給瘦,給的讓人都服氣,都滿意,此為分的均,一碗水可端平。

多分的別人不嫉妒,分少的本人沒怨氣,得肥肉的不招人恨,得瘦肉的不心裡酸,鄉里的人際關係,誰跟誰平日不合,誰跟誰相好,人們心裡的小九九,都能被陳平估摸到,面子與裡子,親疏與遠近,都照顧體諒。

"

陳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即便最善於矯飾的講述者也不能利用時間的蜃樓把他的形象變的虛偽不堪或者模糊不清,他的故事讀來彷彿就是讀者身邊的普通人物,兼具真實和容易理解。蓋因他所作的選擇都沒有超出讀者的基本生活邏輯,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枯燥和瑣碎,相反,正因如此,通過觀察時光另一端的人物,讓迷茫於現實的孤單讀者找到了自己所做種種選擇的參照,由此進而獲得了與陳平對話的可能---得與亡孰病?名與身孰親?忠與偽孰辨?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即今河南蘭考縣),長相俊美,“平為人長大美色”。陳平少時家貧,家中有兄弟二人,陳平為弟。彼時“長兄如父”,陳平兄長也對陳平疼愛有加,耕作營生應該大都是哥哥夫妻在操持,“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

兄弟是自己家人,但嫂子可是外人,所以陳平的嫂子看到陳平除了長得好以外,似乎沒別的用處,就不免說閒話,發牢騷,別人或問陳平,你家也不富裕,你為什麼吃的這麼胖呢?平嫂趁機諷刺他,說“都是吃糠咽菜罷了,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本是圖嘴巴痛快,沒想傳到陳平兄長耳朵裡,發了脾氣,直接把妻子打發回家了。“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陳平少年時家庭裡的親情、貧困、爭吵實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便放在現在,這樣的家庭也隨處可見,這樣的親情也令人感動,這樣的少年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日後的人生或多或少也浸入了這些基本的底色。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娶親---得與亡孰病?

“及平長,可娶妻”,陳平到了結婚的年齡,遇到了和當今適婚男女一樣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論相貌,陳平的相貌必定是加分項,可相貌不能當飯吃,陳平以前的嫂子就看透了這一點;論有錢財,更沒的說,因為陳平家裡窮的根本不用說。這樣的條件,富裕人家的女子看不上陳平,貧窮人家的女子陳平又看不人家,總之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這時命運給了陳平一次選擇的機會,“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陳平家鄉有叫張負的富人,孫女的婚姻讓人愁心,結一回婚,夫輒死;又結一回婚,夫又死,共是結了5回婚死了5次丈夫,極像《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即便不帶宿命的觀點,娶回這樣的女人還是需要勇氣的。可是陳平就敢想娶,就敢娶。

經過在鄉間葬禮上張負與陳平的接觸與對陳平的觀察,張負很看好陳平,認為他早晚會發達,“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也許僅僅是因為張負對陳平的看好,也許更多的是出於現實的考量---不是婚姻如此不幸,死過多回丈夫,也不會想起把孫女嫁給給陳平,不然初嫁為何不是陳平呢?不是家裡實在貧困,那這樣的婚姻真是委屈了陳平。

這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家庭裡的“鳳凰男”多方考量下的婚姻吧。

得與亡孰病?這裡的“亡”對陳平來說不僅是失去了一個可以得到以情相待妻子的機會,更有“身亡”的風險。陳平的“得”是選擇了張負的孫女,本質上應該還是看重了妻子有錢的爺爺或者說是妻子爺爺的錢,但陳平對此類放在手邊錢財向來是不拒絕的。類似的例子還有“……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戶牖。”劉邦給陳平增加封戶,陳平並沒有像張良一般拒絕,但是這不正是一個真實的表現嗎,升職加薪於現代的讀者不正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嗎?

得與亡孰病?以婚為階難得,手邊財不拒。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歷險---名與身孰親?

這門婚姻給陳平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遊道日廣。”直至陳平追隨劉邦,陳平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也並非一帆風順,此中艱辛困惑不難為久歷職場的讀者理解。

初到漢營,劉邦便授予陳平較高的職位,並監軍,“……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即便不用過多的想象,也可理解由此帶來的諸將嫉妒,“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聽到讒言的劉邦雖然向引薦陳平的魏無咎求證,但還是心有疑慮,當面質問陳平“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

受到同僚陷害、上司懷疑,陳平並不避諱短處,而是示弱,“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侍奉魏王,魏王不聽從我的勸告,於是我就離開魏王而侍奉項王……”

解釋完自己離楚就漢的原因,陳平並不否認自己的“受金”行為,而是直接承認“我來的時候身無分文,不收受眾將給的錢財我就無從花費”,不管這個理由多麼的簡單粗暴,但是讓劉邦聽後相信了,不僅相信而且“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名與身孰親?

當時如果陳平愛惜名聲,極力說明自己沒有收受眾將的財物,即便劉邦不再追究,也難如此信任和善待陳平,畢竟缺點誰人都有,但對上司的忠誠卻更難得。在名與身之間,陳平向來不吃眼前虧。

類似的例子還有劉邦死後,呂后當政,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想給其呂姓親戚封王,並試探的問當時的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說“不可以”,問陳平,陳平則說“可以”。其後果是王陵被明升暗降鬱悶至死,陳平則遷右丞相。“陵之免丞相,呂太后乃徙平為右丞相”。

不過分愛惜自己的忠誠名聲,其擇足以保身。

名與身孰親?眼前虧不吃,身後名少計。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陳平侍劉---忠與偽孰辨?

劉邦病危,獲悉樊噲將反,於是命令陳平、周勃斬殺樊噲“……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接到命令,陳平認為樊噲是劉邦的故人,且多有功勞,現在劉邦因為怨怒想斬殺樊噲,恐怕以後會後悔,而且當前劉邦將亡,其身後必是呂后當政,而樊噲又是呂后的親屬,自己將樊噲斬殺於己不利,於是決定不完全遵守命令,而是僅僅擒拿樊噲。“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

正如陳平所預料,在押送樊噲回程的路上,劉邦崩,呂后當政,真是因為陳平留有樊噲的性命,才使得呂后之妹呂嬃多次讒言陷害陳平而不被呂后接受。甚至在陳平進一步示弱後,呂后安慰陳平道“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嬃之讒也。”看似對劉氏的轉瞬背叛,其實是陳平策略,等到呂后亡逝,陳平聯合周勃掀翻了諸呂,幫助劉氏回覆了統治。“及呂太后崩,平與太尉勃合謀,卒誅諸呂,立孝文皇帝,陳平本謀也。”

忠與偽孰辨?如果陳平急於盡忠劉氏,當時反而會被儘早消滅,其結果定如成濟。陳平對人心事故的把握能力早在分割祭肉就有展現,陳平能把祭肉分的讓人都滿意,此滿意不是給眾人都一般多,而是誰該給多,誰該給少,誰該給肥,誰該給瘦,給的讓人都服氣,都滿意,此為分的均,一碗水可端平。

多分的別人不嫉妒,分少的本人沒怨氣,得肥肉的不招人恨,得瘦肉的不心裡酸,鄉里的人際關係,誰跟誰平日不合,誰跟誰相好,人們心裡的小九九,都能被陳平估摸到,面子與裡子,親疏與遠近,都照顧體諒。

錢重要,命也很重要,名聲不重要,西漢政壇不倒翁陳平成長記

所以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

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治大國如烹小鮮,分贓均勻,方方面面利益都照顧到,風險都考慮到,陳平如油,可調和眾器,這原本才是陳平的強項。

忠與偽孰辨? “過”不為忠,“不及”不為偽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