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難求!謝晉導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滬語原聲版重映成爆款

一票難求!謝晉導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滬語原聲版重映成爆款

大光明影院放一場謝晉導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電影票“秒光”,樓上樓下座無虛席。謝晉導演手勢老辣,他只導過《大李小李和老李》這一部喜劇,但從1962年首映起,是從不過時的爆款。最近這次放映又特殊些,觀眾看到的是闊別上海半個世紀的“滬語原聲”版,劉俠聲、文彬彬、範哈哈這些昔日滑稽戲大腕的原版上海話再現於電影院。

謝晉一生只拍了一部喜劇電影,但它有三個版本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全新滬語配音的修復版《大李小李和老李》引發了轟動,在搶票的熱潮中,有電影史專家和學者發話:“滬語版是真的好!”這群行家是搶在普通觀眾前看了新配音的修復版麼?並不是。這牽扯出一條舊聞——《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公映版是普通話配音的,但影片拍攝時,演員們都用上海話表演,這條原裝的滬語音軌也一直都在。在上海電影節老電影修復部門投入“新配”版的同時,中國電影資料館把原裝版做好了2K修復,曾在2017年的資料館日常學術放映中放過一場。

一票難求!謝晉導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滬語原聲版重映成爆款

因拷貝的原因,原聲版《大李小李和老李》不帶字幕,返鄉省親,對上海土生土長的鄉里鄉親不存在觀看障礙,只平添親切的意趣。比較耐人尋味的是2017年底在北京的那場放映,當時,北方觀眾並沒有抱怨“聽不懂”,反而覺得方言表演補足了這部電影版圖上缺失的一塊,尤其是看過普通話版的很多觀眾,在資料館的放映後去影評社交網站留言,影迷的長短評和影史專家的意見高度一致:滬語版是真的好。

一票難求!謝晉導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滬語原聲版重映成爆款

梳理《大李小李和老李》的三個版本——1962年公映的普通話版、2018年的全新滬語配音版和作為學術資料保存下來的滬語原聲版——是件有意思的事,方言對錶演的參與和影響,以至對整部影片的塑造,語言在時間中的流變以及這些變化的不可逆和難以複製,這些複雜的命題都在謝晉導演唯一的喜劇電影裡有著直觀驗證。

方言不是噱頭,是生活的一部分,塑造著人物

無論是出於影片製作成本還是為了適宜推廣,普通話配音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仍然具備一部優秀喜劇的質地,謝晉導演的鏡頭語言利落,剪輯手法俊俏,他的精確的電影感至今是教科書一般的存在,高級文雅的笑料和劇作更足以讓當代的喜劇人汗顏。但也得承認,把工人新村裡參差的上海話和蘇北話改成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戲劇情境的生活感和鮮活感變得不那麼完整,語言頻道的轉化讓原本生活氣息濃郁的表演多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舞臺感。

方言不是文藝或喜劇的噱頭,它是表演中不能切割的一部分。方言在電影裡的滲透,是一種生活的真實。如果賈樟柯讓他電影裡的山西小鎮青年們講一口大都會青年的標準普通話,那要多尷尬?如果鞏俐在《秋菊打官司》裡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反覆說著那句“我不服,我就是不服。”誰能信她是一沒文化的農婦?《小小得月樓》裡的蘇州廚子們要是說起普通話,只怕那道蘇州名菜“甫裡雞”要變了味。

一票難求!謝晉導演《大李小李和老李》滬語原聲版重映成爆款

方言不動聲色地塑造著人物,也決定了電影的氣息。《股瘋》被認為是1990年代上海電影的喜劇代表作,其實電影描述的是一些很傷感的事,傾家蕩產,夫妻離心,隔岸觀火。但它始終傳遞諧謔的氣氛,苦作樂時樂亦苦,這和劇作細節有關,和演員表演有關,最重要是和方言對白的表現力維繫在一起。電影裡此起彼伏的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蘇州話、蘇北話和廣東話,交織出一股子生活生猛的勁頭,自行車從馬路穿進步高裡的弄堂,小老百姓們挨不到鮮花著錦,還是要烈火烹油地活著。潘虹在《苦惱人的笑》裡是那樣清高的女神,到了《股瘋》,燙起俗氣的大波浪,爆出上海話當賣票員,真是爽利生動。

也正是因為方言過分深入地參與了生活,要把它用得妥又貼,很大程度成了時代劇的專利。《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原聲版和新配音版的對比就特別明顯。不能武斷地評論新配版“不行”,可是語言是在變化的,逝者如斯,時過境遷,工人新村的語言和語境都過去了,半個世紀的時光成了跨不過溝壑。重新配音,是讓今天的上海話去面對50年前的“年代劇”,對比原聲,顯露了力不從心。這也能部分地解釋有些影視劇裡的上海話為啥總讓觀眾膈應,從電影《長恨歌》到《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沒幸免,這不是演員能不能說標準上海話的問題,而是方言對白的信服力本身根基出了問題,和戲劇規定的情境、和生活的質地背道而馳,成了不倫不類的“舞臺腔”。

就這一點而言,原聲版《大李小李和老李》讓“老上海”激動,還真不僅是出於情懷。劉俠聲、文彬彬、範哈哈這些滑稽前輩們讓觀眾聽到,電影裡上海話不是拿腔拿調的矯飾,它是生活的,也是這份生活的溫度和厚度,增添了電影的魅力。

作者:柳青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