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鼎盛時期版圖(綠色區域)

▍人類歷史上的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強盛之時,其“無敵艦隊”獨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擁有的殖民地橫跨歐亞非美,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曾驕傲地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然而,僅僅一個世紀,西班牙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淪為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西班牙之後,西方世界不斷有大國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只有一個國家——英國。

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邁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權的第一步,之後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擴張,鼎盛時期,其統治的人口及陸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成為公認的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不僅殖民地遍佈各大洲,而且還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著世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國取代。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 都是海洋國家;

· 開始都是君主制,對內實行君主統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擴張伊始都奉行“重商主義”;

· 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向披靡,並把國家推向鼎峰;

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

▍西班牙為何陷入“金銀的詛咒”?

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鉅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大權獨攬,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是封建主、奴隸主等貴族階層,他們尚武好戰、野心勃勃、膽量過人,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蛇吞象”征服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1521年,科爾特斯率領600人的僱傭軍,就征服了一個1500萬人的大帝國——阿茲特克(今墨西哥);

1533年,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居然征服了當時人口大約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堪稱奇蹟。

殖民掠奪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金銀,然而,這些金銀不僅沒有讓西班牙變得繁榮,反而陷入了“金銀的詛咒”。

西班牙皇室和封建貴族主導了殖民擴張,他們幾乎壟斷了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禁止民間參與。一夜暴富後,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他們認為自己既強大又富有,想要什麼或靠武力搶,或用金銀買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將鉅額財富用在投資,或者擴大再生產上。

結果就是,皇室和貴族左手從美洲搶來的金銀,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豐富製成品的、作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法國、荷蘭手中,財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權階層倒了一次手而已,並沒有變成資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漏斗”

更糟糕的是,大量金銀的湧入,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平民階層不但沒有從“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中得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生活困苦不堪。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鼎盛時期版圖(綠色區域)

▍人類歷史上的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強盛之時,其“無敵艦隊”獨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擁有的殖民地橫跨歐亞非美,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曾驕傲地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然而,僅僅一個世紀,西班牙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淪為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西班牙之後,西方世界不斷有大國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只有一個國家——英國。

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邁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權的第一步,之後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擴張,鼎盛時期,其統治的人口及陸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成為公認的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不僅殖民地遍佈各大洲,而且還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著世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國取代。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 都是海洋國家;

· 開始都是君主制,對內實行君主統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擴張伊始都奉行“重商主義”;

· 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向披靡,並把國家推向鼎峰;

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

▍西班牙為何陷入“金銀的詛咒”?

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鉅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大權獨攬,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是封建主、奴隸主等貴族階層,他們尚武好戰、野心勃勃、膽量過人,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蛇吞象”征服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1521年,科爾特斯率領600人的僱傭軍,就征服了一個1500萬人的大帝國——阿茲特克(今墨西哥);

1533年,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居然征服了當時人口大約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堪稱奇蹟。

殖民掠奪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金銀,然而,這些金銀不僅沒有讓西班牙變得繁榮,反而陷入了“金銀的詛咒”。

西班牙皇室和封建貴族主導了殖民擴張,他們幾乎壟斷了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禁止民間參與。一夜暴富後,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他們認為自己既強大又富有,想要什麼或靠武力搶,或用金銀買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將鉅額財富用在投資,或者擴大再生產上。

結果就是,皇室和貴族左手從美洲搶來的金銀,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豐富製成品的、作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法國、荷蘭手中,財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權階層倒了一次手而已,並沒有變成資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漏斗”

更糟糕的是,大量金銀的湧入,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平民階層不但沒有從“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中得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生活困苦不堪。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通貨膨脹導致西班牙農民生活窘迫

不止如此,發了橫財的國王,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權威,不惜一切代價肅清“異教徒”,結果很多人逃出西班牙,其中就包括擅長工商行業的猶太人、摩爾人。

西班牙的農業、工商業本來就先天不足,國家稅收基本靠畜牧業,崛起後的特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允許國內出現任何新興力量,既不支持、也不允許民間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才外流,民間經濟雪上加霜,毫無活力可言。

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在研究西班牙盛極而衰的歷史後總結道:

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力量一旦手握大量財富,就不可能允許出現與王室抗衡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宗教的控制,則剝奪了所有人的自由,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自然無從談起,結果,整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差,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的鉅額財富,成了西班牙的“毒藥”。

▍英國及其文明遺產

西班牙橫行世界時,英國還只是一個地處亞歐大陸西北角的邊緣島國。當時的英國,無論人口、領土、資源,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然而,與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不是由皇族和貴族主導的,而是以動員民間力量為主。因此,湧入英國的財富主要流入民間,迅速轉化為資本,並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誕生。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鼎盛時期版圖(綠色區域)

▍人類歷史上的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強盛之時,其“無敵艦隊”獨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擁有的殖民地橫跨歐亞非美,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曾驕傲地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然而,僅僅一個世紀,西班牙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淪為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西班牙之後,西方世界不斷有大國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只有一個國家——英國。

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邁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權的第一步,之後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擴張,鼎盛時期,其統治的人口及陸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成為公認的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不僅殖民地遍佈各大洲,而且還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著世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國取代。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 都是海洋國家;

· 開始都是君主制,對內實行君主統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擴張伊始都奉行“重商主義”;

· 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向披靡,並把國家推向鼎峰;

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

▍西班牙為何陷入“金銀的詛咒”?

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鉅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大權獨攬,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是封建主、奴隸主等貴族階層,他們尚武好戰、野心勃勃、膽量過人,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蛇吞象”征服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1521年,科爾特斯率領600人的僱傭軍,就征服了一個1500萬人的大帝國——阿茲特克(今墨西哥);

1533年,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居然征服了當時人口大約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堪稱奇蹟。

殖民掠奪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金銀,然而,這些金銀不僅沒有讓西班牙變得繁榮,反而陷入了“金銀的詛咒”。

西班牙皇室和封建貴族主導了殖民擴張,他們幾乎壟斷了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禁止民間參與。一夜暴富後,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他們認為自己既強大又富有,想要什麼或靠武力搶,或用金銀買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將鉅額財富用在投資,或者擴大再生產上。

結果就是,皇室和貴族左手從美洲搶來的金銀,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豐富製成品的、作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法國、荷蘭手中,財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權階層倒了一次手而已,並沒有變成資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漏斗”

更糟糕的是,大量金銀的湧入,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平民階層不但沒有從“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中得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生活困苦不堪。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通貨膨脹導致西班牙農民生活窘迫

不止如此,發了橫財的國王,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權威,不惜一切代價肅清“異教徒”,結果很多人逃出西班牙,其中就包括擅長工商行業的猶太人、摩爾人。

西班牙的農業、工商業本來就先天不足,國家稅收基本靠畜牧業,崛起後的特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允許國內出現任何新興力量,既不支持、也不允許民間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才外流,民間經濟雪上加霜,毫無活力可言。

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在研究西班牙盛極而衰的歷史後總結道:

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力量一旦手握大量財富,就不可能允許出現與王室抗衡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宗教的控制,則剝奪了所有人的自由,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自然無從談起,結果,整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差,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的鉅額財富,成了西班牙的“毒藥”。

▍英國及其文明遺產

西班牙橫行世界時,英國還只是一個地處亞歐大陸西北角的邊緣島國。當時的英國,無論人口、領土、資源,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然而,與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不是由皇族和貴族主導的,而是以動員民間力量為主。因此,湧入英國的財富主要流入民間,迅速轉化為資本,並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誕生。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19世紀中葉英國各式各樣的動力機械裝置

同為“日不落帝國”,英國構建和維繫放大帝國的方式也和西班牙截然不同。英國不再是對殖民地的單向度掠奪和控制,而是以強大的軍事勢力做後盾,將整個世界作為它的原材料產地和工業製成品銷售市場,從而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擴張模式,到處挑戰傳統社會。

二戰後,大英帝國解體,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然而,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說 “我們至今還生活在由英國主導的世界裡”。這讓人感到奇怪,大英帝國明明已經瓦解了,甚至有人說,它已經是個二流國家了,為何影響力還這麼大?

通常來講,一個國家影響世界至少可以憑藉兩種力量:一種是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另一種則是文化、制度、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相較而言,“軟實力”的影響力、吸引力更重要,也更久遠。據《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世界第一,遠高於美國。

經濟學家楊小凱曾反覆強調:後發國家要跳出歷史循環的怪圈,必須要告別法國、俄國式的激進主義,回到主要由英國開啟的現代文明

那麼,英國的“軟實力”,或者對現代文明的貢獻都有哪些?

根據《馴化利維坦》、《自由的基因:現代世界的由來》等書籍,簡單總結如下:

以“王在法下”為核心的政治制度。為了保護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到1689年的《權利法案》,英國人創新並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

·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

· “有限政府”“代議制民主”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政治制度。

英國的制度演進,為解決國家權力的兩難矛盾創造了一種機遇:如何控制控制者(或怎樣控制國家權力)。通過最高水平的政治競技場上的制衡,合理而又強大的國家暴力能用來保護個人的權利。

現代國家財稅制度。國家的財富來源於納稅能力。光榮革命之後,英國進行了稅收改革,徹底廢除了當時歐洲普遍實行的“包稅”制度,成立了一整套專職的國家稅務機構負責徵稅,使稅收制度化、專業化。

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的合理利用,英國還創建了一整套先進的公共財政制度,並實行財政預算制度。

今天全世界通行的國家財稅制度,就源自英國。

現代經濟金融體系。如果說洛克的“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是現代文明的靈魂,那麼經濟金融體系就是現代文明的軀體。

· 現代經濟的生態系統。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私有化的股份制公司,也是首先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有限責任公司,併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保護私產、限制王權後,很多商業制度紛紛創新出現,包括現代的複式記賬法、背書和商業工具,以及諸如貸款、股票、抵押、匯票、信用契約、保險、代理人權利、特許經營等等。這一套完善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使英國的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循環。(摘自楊小凱《發展經濟學》序言)

· 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金融體系。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中央銀行,是中央銀行的鼻祖,它的發展和變化影響了中央銀行的形態和職能,它的政策和職能影響了英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

· 專利制度,為知識確權。1623年,英國議會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專利法——《壟斷法規》。這部法律確定的許多基本原則和定義沿用至今。專利制度的實施,保護和激勵了技術創新,大量的發明創造問世,知識逐漸成為經濟的驅動。

追求“程序正義”的普通法系:普通法極度強調對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它承認社會是多元的,沒有誰能掌握絕對真理,一切意見都應該在思想市場中被檢驗,也因此,它更追求程序的正義;普通法讓法律更有彈性,能夠迅速適應新興事物,自發創造了很多保護私有產權的規則。

普通法源於英格蘭,後來伴隨著戰爭、貿易和殖民,普通法的精神被帶到了美洲、澳洲,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摘自《普通法的精神》《英格蘭普通法史》)

用妥協的智慧解決問題的範式:宗教改革過程中,宗教衝突和大規模的宗教仇殺遍佈歐洲,英國卻成為唯一的例外,因為它實現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協——在宗教教義上採用了新教的教義,但在宗教儀式上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傳統。

英國對待北美獨立的態度,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和退出,都具有鮮明的妥協色彩。這種在處理重大問題時“不極端”“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最不壞的結果”的妥協精神,正是保守主義特有的智慧。

意外的遺產——美國。美國的誕生,是英國妥協智慧的產物。以當時英國的實力,完全可以用軍事手段控制美國。但是受斯密、伯克等思想家的影響,英國選擇了“與北美和解”。

美國獨立後,英國不僅沒有圍堵封鎖,相反,迅速調整戰略,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大力開展貿易,展現出了一個大國應有的心智。這不僅讓英國獲得了更多的利益,還贏得了美國的尊重,直到現在,美國總統在與英國女王會面時,都要按照英國皇家的禮儀排演一番。

獨立後的美國,“繼承英國,又超越英國”。美國在英國議會兩院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度。為實現“馴化利維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一人類文明的終極難題,提供了一套公認的制度範本。(摘自《馴化利維坦: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論》絕版)

▍兩種“日不落帝國”的啟示:

文明何以發端和維繫?

同為“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和英國留給世界的遺產,為何如此涇渭分明?讓我們再次回到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的分析框架和結論:

保護私有財產權,是現代文明最基本的倫理。英國曆史上,所有對國王的武裝反抗、暴力革命,幾乎都是因為徵稅,英國人把徵稅作為個人財產權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護欄。楊小凱指出:保護財產權的核心,就是限制包括國王在內的政府權力。因此,英國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圍繞如何保護私有財產權而制定的,包括1215年的《大憲章》、1689年的《權利法案》,以及兩院制、代議制民主等。

可見,一個國家所有的制度和律法,不是為了其他什麼更高的目的,而是保護國民財產權的工具。因為在所有權利中,財產權是最具體、最直接的,也是其他權利的基本保障。保護私產是現代文明基本倫理,其應有之義還包括一國之財富應該留在民間,經濟活動應由民間而非官方主導,顯然,西班牙違反了這一基本倫理。

人類告別飢餓與貧困,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富足,是現代文明一個最樸素的表徵而這也正是“經濟增長”為何重要的根本原因。然而,“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不過是最近250年的事情,其餘時期,經濟的停滯,甚至倒退才是常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經濟》,張維迎、王勇)。

那麼,經濟增長如何發生?如何才能持續?“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的解釋是:經濟增長現象是一個“斯密循環”:分工提高效率——高效帶來增長——增長後規模擴大——規模促進分工,這是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基本觀點,它很好地解釋了西班牙為何衰落——皇室和貴族的壟斷,導致經濟規模無法擴大,“斯密循環”不可能啟動。

然而,楊小凱發現,越是專業化的分工,對每個環節的成本也就越敏感,而各環節的成本,都和該經濟體的制度、文化休慼相關。因此,必須要引入科斯“交易費用”的理論。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鼎盛時期版圖(綠色區域)

▍人類歷史上的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強盛之時,其“無敵艦隊”獨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擁有的殖民地橫跨歐亞非美,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曾驕傲地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然而,僅僅一個世紀,西班牙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淪為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西班牙之後,西方世界不斷有大國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只有一個國家——英國。

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邁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權的第一步,之後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擴張,鼎盛時期,其統治的人口及陸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成為公認的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不僅殖民地遍佈各大洲,而且還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著世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國取代。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 都是海洋國家;

· 開始都是君主制,對內實行君主統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擴張伊始都奉行“重商主義”;

· 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向披靡,並把國家推向鼎峰;

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

▍西班牙為何陷入“金銀的詛咒”?

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鉅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大權獨攬,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是封建主、奴隸主等貴族階層,他們尚武好戰、野心勃勃、膽量過人,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蛇吞象”征服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1521年,科爾特斯率領600人的僱傭軍,就征服了一個1500萬人的大帝國——阿茲特克(今墨西哥);

1533年,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居然征服了當時人口大約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堪稱奇蹟。

殖民掠奪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金銀,然而,這些金銀不僅沒有讓西班牙變得繁榮,反而陷入了“金銀的詛咒”。

西班牙皇室和封建貴族主導了殖民擴張,他們幾乎壟斷了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禁止民間參與。一夜暴富後,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他們認為自己既強大又富有,想要什麼或靠武力搶,或用金銀買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將鉅額財富用在投資,或者擴大再生產上。

結果就是,皇室和貴族左手從美洲搶來的金銀,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豐富製成品的、作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法國、荷蘭手中,財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權階層倒了一次手而已,並沒有變成資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漏斗”

更糟糕的是,大量金銀的湧入,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平民階層不但沒有從“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中得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生活困苦不堪。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通貨膨脹導致西班牙農民生活窘迫

不止如此,發了橫財的國王,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權威,不惜一切代價肅清“異教徒”,結果很多人逃出西班牙,其中就包括擅長工商行業的猶太人、摩爾人。

西班牙的農業、工商業本來就先天不足,國家稅收基本靠畜牧業,崛起後的特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允許國內出現任何新興力量,既不支持、也不允許民間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才外流,民間經濟雪上加霜,毫無活力可言。

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在研究西班牙盛極而衰的歷史後總結道:

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力量一旦手握大量財富,就不可能允許出現與王室抗衡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宗教的控制,則剝奪了所有人的自由,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自然無從談起,結果,整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差,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的鉅額財富,成了西班牙的“毒藥”。

▍英國及其文明遺產

西班牙橫行世界時,英國還只是一個地處亞歐大陸西北角的邊緣島國。當時的英國,無論人口、領土、資源,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然而,與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不是由皇族和貴族主導的,而是以動員民間力量為主。因此,湧入英國的財富主要流入民間,迅速轉化為資本,並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誕生。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19世紀中葉英國各式各樣的動力機械裝置

同為“日不落帝國”,英國構建和維繫放大帝國的方式也和西班牙截然不同。英國不再是對殖民地的單向度掠奪和控制,而是以強大的軍事勢力做後盾,將整個世界作為它的原材料產地和工業製成品銷售市場,從而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擴張模式,到處挑戰傳統社會。

二戰後,大英帝國解體,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然而,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說 “我們至今還生活在由英國主導的世界裡”。這讓人感到奇怪,大英帝國明明已經瓦解了,甚至有人說,它已經是個二流國家了,為何影響力還這麼大?

通常來講,一個國家影響世界至少可以憑藉兩種力量:一種是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另一種則是文化、制度、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相較而言,“軟實力”的影響力、吸引力更重要,也更久遠。據《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世界第一,遠高於美國。

經濟學家楊小凱曾反覆強調:後發國家要跳出歷史循環的怪圈,必須要告別法國、俄國式的激進主義,回到主要由英國開啟的現代文明

那麼,英國的“軟實力”,或者對現代文明的貢獻都有哪些?

根據《馴化利維坦》、《自由的基因:現代世界的由來》等書籍,簡單總結如下:

以“王在法下”為核心的政治制度。為了保護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到1689年的《權利法案》,英國人創新並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

·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

· “有限政府”“代議制民主”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政治制度。

英國的制度演進,為解決國家權力的兩難矛盾創造了一種機遇:如何控制控制者(或怎樣控制國家權力)。通過最高水平的政治競技場上的制衡,合理而又強大的國家暴力能用來保護個人的權利。

現代國家財稅制度。國家的財富來源於納稅能力。光榮革命之後,英國進行了稅收改革,徹底廢除了當時歐洲普遍實行的“包稅”制度,成立了一整套專職的國家稅務機構負責徵稅,使稅收制度化、專業化。

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的合理利用,英國還創建了一整套先進的公共財政制度,並實行財政預算制度。

今天全世界通行的國家財稅制度,就源自英國。

現代經濟金融體系。如果說洛克的“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是現代文明的靈魂,那麼經濟金融體系就是現代文明的軀體。

· 現代經濟的生態系統。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私有化的股份制公司,也是首先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有限責任公司,併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保護私產、限制王權後,很多商業制度紛紛創新出現,包括現代的複式記賬法、背書和商業工具,以及諸如貸款、股票、抵押、匯票、信用契約、保險、代理人權利、特許經營等等。這一套完善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使英國的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循環。(摘自楊小凱《發展經濟學》序言)

· 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金融體系。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中央銀行,是中央銀行的鼻祖,它的發展和變化影響了中央銀行的形態和職能,它的政策和職能影響了英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

· 專利制度,為知識確權。1623年,英國議會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專利法——《壟斷法規》。這部法律確定的許多基本原則和定義沿用至今。專利制度的實施,保護和激勵了技術創新,大量的發明創造問世,知識逐漸成為經濟的驅動。

追求“程序正義”的普通法系:普通法極度強調對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它承認社會是多元的,沒有誰能掌握絕對真理,一切意見都應該在思想市場中被檢驗,也因此,它更追求程序的正義;普通法讓法律更有彈性,能夠迅速適應新興事物,自發創造了很多保護私有產權的規則。

普通法源於英格蘭,後來伴隨著戰爭、貿易和殖民,普通法的精神被帶到了美洲、澳洲,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摘自《普通法的精神》《英格蘭普通法史》)

用妥協的智慧解決問題的範式:宗教改革過程中,宗教衝突和大規模的宗教仇殺遍佈歐洲,英國卻成為唯一的例外,因為它實現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協——在宗教教義上採用了新教的教義,但在宗教儀式上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傳統。

英國對待北美獨立的態度,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和退出,都具有鮮明的妥協色彩。這種在處理重大問題時“不極端”“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最不壞的結果”的妥協精神,正是保守主義特有的智慧。

意外的遺產——美國。美國的誕生,是英國妥協智慧的產物。以當時英國的實力,完全可以用軍事手段控制美國。但是受斯密、伯克等思想家的影響,英國選擇了“與北美和解”。

美國獨立後,英國不僅沒有圍堵封鎖,相反,迅速調整戰略,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大力開展貿易,展現出了一個大國應有的心智。這不僅讓英國獲得了更多的利益,還贏得了美國的尊重,直到現在,美國總統在與英國女王會面時,都要按照英國皇家的禮儀排演一番。

獨立後的美國,“繼承英國,又超越英國”。美國在英國議會兩院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度。為實現“馴化利維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一人類文明的終極難題,提供了一套公認的制度範本。(摘自《馴化利維坦: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論》絕版)

▍兩種“日不落帝國”的啟示:

文明何以發端和維繫?

同為“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和英國留給世界的遺產,為何如此涇渭分明?讓我們再次回到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的分析框架和結論:

保護私有財產權,是現代文明最基本的倫理。英國曆史上,所有對國王的武裝反抗、暴力革命,幾乎都是因為徵稅,英國人把徵稅作為個人財產權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護欄。楊小凱指出:保護財產權的核心,就是限制包括國王在內的政府權力。因此,英國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圍繞如何保護私有財產權而制定的,包括1215年的《大憲章》、1689年的《權利法案》,以及兩院制、代議制民主等。

可見,一個國家所有的制度和律法,不是為了其他什麼更高的目的,而是保護國民財產權的工具。因為在所有權利中,財產權是最具體、最直接的,也是其他權利的基本保障。保護私產是現代文明基本倫理,其應有之義還包括一國之財富應該留在民間,經濟活動應由民間而非官方主導,顯然,西班牙違反了這一基本倫理。

人類告別飢餓與貧困,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富足,是現代文明一個最樸素的表徵而這也正是“經濟增長”為何重要的根本原因。然而,“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不過是最近250年的事情,其餘時期,經濟的停滯,甚至倒退才是常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經濟》,張維迎、王勇)。

那麼,經濟增長如何發生?如何才能持續?“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的解釋是:經濟增長現象是一個“斯密循環”:分工提高效率——高效帶來增長——增長後規模擴大——規模促進分工,這是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基本觀點,它很好地解釋了西班牙為何衰落——皇室和貴族的壟斷,導致經濟規模無法擴大,“斯密循環”不可能啟動。

然而,楊小凱發現,越是專業化的分工,對每個環節的成本也就越敏感,而各環節的成本,都和該經濟體的制度、文化休慼相關。因此,必須要引入科斯“交易費用”的理論。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根據“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是否約束權力、保護私產,是一國經濟最重要的交易費用:

在一個私產被充分保護,權力被有效約束的國家,分工越專業,交易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經濟會持續增長。反之,制度環境導致交易成本高的地方,機會主義就會盛行,導致經濟的大衰退。

正是“保護私產、約束權力”的制度安排,不斷降低交易成本,大英日不落帝國的繁榮得以維繫三百多年。“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是楊小凱所創立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這是華人學者在經濟學界創造的最高成就。

制度是興衰的關鍵,但信仰才是制度第一因。制度創新為何屢屢發生在英國,而非更早崛起的西班牙?如果說制度是國家興衰的關鍵,那推動制度變革的第一因又是什麼?楊小凱追溯到了宗教改革和信仰自由。

大航海之後的歐洲大分流,始於宗教改革。英國與西班牙,最開始信奉的都是天主教。天主教極力維護封建秩序,排斥商業文明,把對金錢與財富的追求視為一種罪惡,這道精神枷鎖,造就的是一個封閉的社會。16世紀中期,英國開始了宗教改革,但西班牙卻遲遲未有進展。

英國宗教改革以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確立的新教倫理為基本精神:新教否定權威,否定等級特權,強調人人平等,鼓勵人們追逐財富,通過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就來榮耀上帝。與天主教相比,新教精神才可能誕生以限制權力和保護私產為核心的制度文明。

新教改革將個人從宗教和王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英國很快出現了一大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清教徒,他們努力追逐財富,卻又自我剋制、勤勉節約,他們成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真正的主導者——無論早期為英國賺得第一桶金的“大三角貿易”,以及後來統治幾億人、空前絕後的東印度公司,還是北美的締造者,清教徒的身影無處不在。

"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千字文華

作者:楊小凱 藍凰

英倫投資客公眾號ID:BuyLondon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VS英國

1492年,一名年已41歲的落魄中年男子終於碰到了他的第一位天使投資人——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並由此開始了他的“淘金”之旅。

這次由女王支持的航海活動,雖然被後世史學家冠以“大航海”的美譽,但其實看上去一點兒都不氣派,甚至有些寒酸——總共就三條舢板和幾十名船員,而且其中一條舢板還有點損壞。這和七八十年前,由明成祖朱棣支持的鄭和下西洋時“東方皇家式”的恢宏氣度,有著天壤之別。

然而,這位中年男子依然意氣風發地出發了——他此行的目的是當時被很多人認為遍地黃金的中國和印度,結果卻陰差陽錯的來到了堪稱不毛之地的新大陸,他在這裡沒有找到黃金,卻發現了兩項可以和黃金媲美的盈利“業務”——奴隸和菸草貿易。

這個落魄的中年男子就是哥倫布,他發現的新大陸就是如今的美洲。哥倫布的意外發現,讓對此次航海本沒抱多大希望的女王喜出望外。

隨後,西班牙開始遠渡大洋,開啟了它的殖民擴張之路,並很快成為16世紀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鼎盛時期版圖(綠色區域)

▍人類歷史上的兩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強盛之時,其“無敵艦隊”獨步天下,所向披靡,西班牙擁有的殖民地橫跨歐亞非美,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同時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曾驕傲地說:“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然而,僅僅一個世紀,西班牙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淪為西歐最貧窮的國家。

西班牙之後,西方世界不斷有大國崛起。然而,能再次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只有一個國家——英國。

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邁出攫取世界海洋霸權的第一步,之後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擴張,鼎盛時期,其統治的人口及陸地面積,達到了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成為公認的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不僅殖民地遍佈各大洲,而且還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著世界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英帝國解體,其霸主地位也被美國取代。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 都是海洋國家;

· 開始都是君主制,對內實行君主統治;

· 早期都尊崇天主教;

· 殖民擴張伊始都奉行“重商主義”;

· 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向披靡,並把國家推向鼎峰;

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

▍西班牙為何陷入“金銀的詛咒”?

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鉅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16世紀的西班牙,仍然是個典型的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大權獨攬,圍繞在國王身邊的是封建主、奴隸主等貴族階層,他們尚武好戰、野心勃勃、膽量過人,歷史上兩次著名的“蛇吞象”征服就出自他們的手筆:

1521年,科爾特斯率領600人的僱傭軍,就征服了一個1500萬人的大帝國——阿茲特克(今墨西哥);

1533年,皮薩羅僅率領180人,居然征服了當時人口大約有600萬人的印加帝國,堪稱奇蹟。

殖民掠奪為西班牙帶來了大量金銀,然而,這些金銀不僅沒有讓西班牙變得繁榮,反而陷入了“金銀的詛咒”。

西班牙皇室和封建貴族主導了殖民擴張,他們幾乎壟斷了其中所有的經濟活動,禁止民間參與。一夜暴富後,他們把錢都花在了奢侈品消費上,他們認為自己既強大又富有,想要什麼或靠武力搶,或用金銀買就可以了,從來沒有想過將鉅額財富用在投資,或者擴大再生產上。

結果就是,皇室和貴族左手從美洲搶來的金銀,右手就流入了能提供豐富製成品的、作為競爭對手的英國、法國、荷蘭手中,財富只是在西班牙特權階層倒了一次手而已,並沒有變成資本,西班牙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漏斗”

更糟糕的是,大量金銀的湧入,導致國內物價上漲,平民階層不但沒有從“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中得到任何好處,還要承受節節攀升的物價,生活困苦不堪。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通貨膨脹導致西班牙農民生活窘迫

不止如此,發了橫財的國王,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權威,不惜一切代價肅清“異教徒”,結果很多人逃出西班牙,其中就包括擅長工商行業的猶太人、摩爾人。

西班牙的農業、工商業本來就先天不足,國家稅收基本靠畜牧業,崛起後的特權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不允許國內出現任何新興力量,既不支持、也不允許民間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人才外流,民間經濟雪上加霜,毫無活力可言。

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在研究西班牙盛極而衰的歷史後總結道:

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力量一旦手握大量財富,就不可能允許出現與王室抗衡的新興資產階級;而宗教的控制,則剝奪了所有人的自由,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自然無從談起,結果,整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差,通過殖民擴張獲得的鉅額財富,成了西班牙的“毒藥”。

▍英國及其文明遺產

西班牙橫行世界時,英國還只是一個地處亞歐大陸西北角的邊緣島國。當時的英國,無論人口、領土、資源,都是名副其實的小國。

然而,與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不是由皇族和貴族主導的,而是以動員民間力量為主。因此,湧入英國的財富主要流入民間,迅速轉化為資本,並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誕生。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19世紀中葉英國各式各樣的動力機械裝置

同為“日不落帝國”,英國構建和維繫放大帝國的方式也和西班牙截然不同。英國不再是對殖民地的單向度掠奪和控制,而是以強大的軍事勢力做後盾,將整個世界作為它的原材料產地和工業製成品銷售市場,從而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擴張模式,到處挑戰傳統社會。

二戰後,大英帝國解體,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然而,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說 “我們至今還生活在由英國主導的世界裡”。這讓人感到奇怪,大英帝國明明已經瓦解了,甚至有人說,它已經是個二流國家了,為何影響力還這麼大?

通常來講,一個國家影響世界至少可以憑藉兩種力量:一種是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另一種則是文化、制度、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相較而言,“軟實力”的影響力、吸引力更重要,也更久遠。據《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世界第一,遠高於美國。

經濟學家楊小凱曾反覆強調:後發國家要跳出歷史循環的怪圈,必須要告別法國、俄國式的激進主義,回到主要由英國開啟的現代文明

那麼,英國的“軟實力”,或者對現代文明的貢獻都有哪些?

根據《馴化利維坦》、《自由的基因:現代世界的由來》等書籍,簡單總結如下:

以“王在法下”為核心的政治制度。為了保護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從1215年的《大憲章》開始,到1689年的《權利法案》,英國人創新並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

·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私有財產保護制度;

· “有限政府”“代議制民主”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政治制度。

英國的制度演進,為解決國家權力的兩難矛盾創造了一種機遇:如何控制控制者(或怎樣控制國家權力)。通過最高水平的政治競技場上的制衡,合理而又強大的國家暴力能用來保護個人的權利。

現代國家財稅制度。國家的財富來源於納稅能力。光榮革命之後,英國進行了稅收改革,徹底廢除了當時歐洲普遍實行的“包稅”制度,成立了一整套專職的國家稅務機構負責徵稅,使稅收制度化、專業化。

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的合理利用,英國還創建了一整套先進的公共財政制度,並實行財政預算制度。

今天全世界通行的國家財稅制度,就源自英國。

現代經濟金融體系。如果說洛克的“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是現代文明的靈魂,那麼經濟金融體系就是現代文明的軀體。

· 現代經濟的生態系統。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私有化的股份制公司,也是首先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有限責任公司,併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保護私產、限制王權後,很多商業制度紛紛創新出現,包括現代的複式記賬法、背書和商業工具,以及諸如貸款、股票、抵押、匯票、信用契約、保險、代理人權利、特許經營等等。這一套完善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使英國的經濟進入良性發展的循環。(摘自楊小凱《發展經濟學》序言)

· 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金融體系。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中央銀行,是中央銀行的鼻祖,它的發展和變化影響了中央銀行的形態和職能,它的政策和職能影響了英國、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

· 專利制度,為知識確權。1623年,英國議會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專利法——《壟斷法規》。這部法律確定的許多基本原則和定義沿用至今。專利制度的實施,保護和激勵了技術創新,大量的發明創造問世,知識逐漸成為經濟的驅動。

追求“程序正義”的普通法系:普通法極度強調對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產的保護,具有強烈的經驗主義色彩;它承認社會是多元的,沒有誰能掌握絕對真理,一切意見都應該在思想市場中被檢驗,也因此,它更追求程序的正義;普通法讓法律更有彈性,能夠迅速適應新興事物,自發創造了很多保護私有產權的規則。

普通法源於英格蘭,後來伴隨著戰爭、貿易和殖民,普通法的精神被帶到了美洲、澳洲,以及中國香港等地。(摘自《普通法的精神》《英格蘭普通法史》)

用妥協的智慧解決問題的範式:宗教改革過程中,宗教衝突和大規模的宗教仇殺遍佈歐洲,英國卻成為唯一的例外,因為它實現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協——在宗教教義上採用了新教的教義,但在宗教儀式上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傳統。

英國對待北美獨立的態度,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統治和退出,都具有鮮明的妥協色彩。這種在處理重大問題時“不極端”“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最不壞的結果”的妥協精神,正是保守主義特有的智慧。

意外的遺產——美國。美國的誕生,是英國妥協智慧的產物。以當時英國的實力,完全可以用軍事手段控制美國。但是受斯密、伯克等思想家的影響,英國選擇了“與北美和解”。

美國獨立後,英國不僅沒有圍堵封鎖,相反,迅速調整戰略,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大力開展貿易,展現出了一個大國應有的心智。這不僅讓英國獲得了更多的利益,還贏得了美國的尊重,直到現在,美國總統在與英國女王會面時,都要按照英國皇家的禮儀排演一番。

獨立後的美國,“繼承英國,又超越英國”。美國在英國議會兩院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度。為實現“馴化利維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一人類文明的終極難題,提供了一套公認的制度範本。(摘自《馴化利維坦:有限政府的一般理論》絕版)

▍兩種“日不落帝國”的啟示:

文明何以發端和維繫?

同為“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和英國留給世界的遺產,為何如此涇渭分明?讓我們再次回到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的分析框架和結論:

保護私有財產權,是現代文明最基本的倫理。英國曆史上,所有對國王的武裝反抗、暴力革命,幾乎都是因為徵稅,英國人把徵稅作為個人財產權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護欄。楊小凱指出:保護財產權的核心,就是限制包括國王在內的政府權力。因此,英國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圍繞如何保護私有財產權而制定的,包括1215年的《大憲章》、1689年的《權利法案》,以及兩院制、代議制民主等。

可見,一個國家所有的制度和律法,不是為了其他什麼更高的目的,而是保護國民財產權的工具。因為在所有權利中,財產權是最具體、最直接的,也是其他權利的基本保障。保護私產是現代文明基本倫理,其應有之義還包括一國之財富應該留在民間,經濟活動應由民間而非官方主導,顯然,西班牙違反了這一基本倫理。

人類告別飢餓與貧困,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富足,是現代文明一個最樸素的表徵而這也正是“經濟增長”為何重要的根本原因。然而,“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不過是最近250年的事情,其餘時期,經濟的停滯,甚至倒退才是常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經濟》,張維迎、王勇)。

那麼,經濟增長如何發生?如何才能持續?“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的解釋是:經濟增長現象是一個“斯密循環”:分工提高效率——高效帶來增長——增長後規模擴大——規模促進分工,這是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基本觀點,它很好地解釋了西班牙為何衰落——皇室和貴族的壟斷,導致經濟規模無法擴大,“斯密循環”不可能啟動。

然而,楊小凱發現,越是專業化的分工,對每個環節的成本也就越敏感,而各環節的成本,都和該經濟體的制度、文化休慼相關。因此,必須要引入科斯“交易費用”的理論。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根據“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是否約束權力、保護私產,是一國經濟最重要的交易費用:

在一個私產被充分保護,權力被有效約束的國家,分工越專業,交易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經濟會持續增長。反之,制度環境導致交易成本高的地方,機會主義就會盛行,導致經濟的大衰退。

正是“保護私產、約束權力”的制度安排,不斷降低交易成本,大英日不落帝國的繁榮得以維繫三百多年。“斯密—科斯—楊小凱”框架,是楊小凱所創立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這是華人學者在經濟學界創造的最高成就。

制度是興衰的關鍵,但信仰才是制度第一因。制度創新為何屢屢發生在英國,而非更早崛起的西班牙?如果說制度是國家興衰的關鍵,那推動制度變革的第一因又是什麼?楊小凱追溯到了宗教改革和信仰自由。

大航海之後的歐洲大分流,始於宗教改革。英國與西班牙,最開始信奉的都是天主教。天主教極力維護封建秩序,排斥商業文明,把對金錢與財富的追求視為一種罪惡,這道精神枷鎖,造就的是一個封閉的社會。16世紀中期,英國開始了宗教改革,但西班牙卻遲遲未有進展。

英國宗教改革以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確立的新教倫理為基本精神:新教否定權威,否定等級特權,強調人人平等,鼓勵人們追逐財富,通過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就來榮耀上帝。與天主教相比,新教精神才可能誕生以限制權力和保護私產為核心的制度文明。

新教改革將個人從宗教和王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英國很快出現了一大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清教徒,他們努力追逐財富,卻又自我剋制、勤勉節約,他們成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真正的主導者——無論早期為英國賺得第一桶金的“大三角貿易”,以及後來統治幾億人、空前絕後的東印度公司,還是北美的締造者,清教徒的身影無處不在。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宗教改革為何是英國制度創新的第一因?

楊小凱認為:“人的行為,受觀念的支配;任何制度,不過是對特定觀念的表達。“基督教新教,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公正的社會秩序’。共同的信仰,給英美文明帶來了‘尊重自由抉擇、生而平等、恪守契約’等原則,而這些正是自由市場的源頭,也是公平的政治遊戲規則——分權制衡的基石。

西班牙和英國,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前者代表傳統,後者代表現代;前者以武力征服為手段,後者以市場和貿易為主;前者不過是皇室和貴族的遊戲,因此日趨固化和封閉;後者則代表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和可擴展的秩序。兩種“日不落帝國”,卻分別是野蠻與文明的代名詞。

然而,文明與野蠻的衝突,並沒有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而終結,相反卻愈演愈烈。因此,從思想底層弄清文明何以發端,又如何維繫,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這便是今天我們對比西班牙和英國兩種“日不落帝國”模式的價值所在。

*本文非原創,部分內容參考《楊小凱學術文庫》、《馴化利維坦》、《自由的基因:現代世界的由來》、《普通法的精神》、《英格蘭普通法史》等書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